MDC第二論壇
MDC第二論壇
首頁 | 會員資料 | 註冊 | 最新發表 | 會員列表 | 傳訊 | 搜尋 | 常見問題
 所有討論區
 軍事討論區
 軍事相關問題發問專區
 側轉還有用嗎?

請注意: 你必須先註冊才能夠發表回覆.
請按下這裡, 註冊. 註冊一切免費!

視窗大小:
UserName:
Password:
編輯模式:
編輯: 粗體斜體底線橫線 靠左置中靠右 水平線 加入鏈結加入Email加入圖片 加入程式碼加入引言加入列表
   
內文:

* HTML is OFF
* Forum Code is ON
表情符號
Smile [:)] Big Smile [:D] Cool [8D] Blush [:I]
Tongue [:P] Evil [):] Wink [;)] Clown [:o)]
Black Eye [B)] Eight Ball [8] Frown [:(] Shy [8)]
Shocked [:0] Angry [:(!] Dead [xx(] Sleepy [|)]
Kisses [:X] Approve [^] Disapprove [V] Question [?]

 
   

T O P I C    R E V I E W
dfmtf Posted - 11/28/2014 : 00:28:20
古早時解算系統差
要用多普勒效應來過濾地面回波
才有側轉這動作

但現在的解算系統不能用雷達波的入射角和距離
再加自己的3D座標
來計算目標究竟是地面的,還是空中的目標嗎?
25   L A T E S T    R E P L I E S    (Newest First)
蒼天任行 Posted - 12/13/2014 : 23:41:01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dasha

對了,現代武器版引一篇十年前的文章,講到F-22發射AIM-120,然後用1.6Mach與7G進行破S動作(應該是轉頭俯衝向下,然後再拉平),拉平時加速到1.98Mach.這裡的破S是有一部分側轉減低都普勒回波的意味,但俯衝加速還有其他用意,不管是躲到地形以下(同時應付敵人陸空防禦系統),盡早恢復能量,盡快轉向對付其他目標,還是其他意味.
-
句子解讀錯誤?抱歉......不過破S動作在纏鬥也有用.


沒有停留在BEAM的位置達到足夠的時間的NOTCH操作是無效的
這個戰術動作只是發射機在飛彈尋標頭開機後為保留F-Pole所執行的脫離操作而已
而且不必用到破S操作,用SLICE就可以了,因為在執行脫離操作前,就會先執行CRANK操作以爭取F-Pole
而1.6馬赫的破S或SLICE...只能說想太多了XD
cwchang2100 Posted - 12/13/2014 : 16:25: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vHlW1h_0XQ

LRASM Overview



如果動畫不是隨便亂畫的,LRASM最後的運動也是很有趣.
是有繞目標做圓周運動,這種運動也是橫飛.企圖降低被偵測的機率.
dasha Posted - 12/12/2014 : 14:15:41
對了,現代武器版引一篇十年前的文章,講到F-22發射AIM-120,然後用1.6Mach與7G進行破S動作(應該是轉頭俯衝向下,然後再拉平),拉平時加速到1.98Mach.這裡的破S是有一部分側轉減低都普勒回波的意味,但俯衝加速還有其他用意,不管是躲到地形以下(同時應付敵人陸空防禦系統),盡早恢復能量,盡快轉向對付其他目標,還是其他意味.
-
句子解讀錯誤?抱歉......不過破S動作在纏鬥也有用.
dasha Posted - 12/08/2014 : 08:27:48
海洋與某些地物雜訊還是會有變化,不是無雜訊,但是多數可以濾掉,除非強烈颱風或地震接近,一堆不該移動的東西移動,包括大佛地基......
真的比較怕的其實是海峽常有的逆溫帶來傳播異常.
MikeH Posted - 12/08/2014 : 07:58:34
樂山大佛除非發生走山 否則背景雜訊頻移是零
而且在遠距低空保持側轉的目標 對台灣產生不了威脅
我猜是沒多為此傷腦筋

===
地下軍火庫
http://guns-mikeh.blogspot.com/
dasha Posted - 12/08/2014 : 07:09:18
波長差太多的沒辦法,空用的還有體積問題,波長太長的傢伙每個單元不能太小.現代武器版之前討論過一個在測試的可程式化系統,本身就有很強的變頻能力.
APG-66/68偏向中到低PRF,改AESA天線很多東西都要換,否則前面算那個400個脈波,在偏低PRF模式全空域掃瞄時,就需要超過一秒才有足夠的脈波數量......這種時候要高速掃描就變成要縮小涵蓋範圍.
閒遊之人 Posted - 12/07/2014 : 20:25:54
話說現今的相陣雷達能作到變波嗎
比如從毫米波變到分米波之類的頻段變換....
甚至能同時存在不同型的波段...
cwchang2100 Posted - 12/07/2014 : 11:17:30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dasha

因為是三次元立體的,所以麻煩比較多,懶得拿計算機,就以波束寬度3x3(F-14~18之間傳統天線的雷達通常是2.x~3.y度之間),掃瞄上下左右各60x60來算,每次波束完全無重疊時,需要400道波束才能涵蓋全空域,而不是20道......老式機械天線比較慢,所以波束與波束要搞1/2重疊,現在相位陣列天線掃瞄會不會還如此就不知道,但如果是切入追蹤甚至是鎖定模式,掃描部分的波束還是要重疊,畢竟這時要求的精度是0.01度甚至更窄.
目前戰鬥機雷達的PRF,低是每秒數百,距離確定性高但速度方位確定性低,容易受地形地物與人工干擾,不利俯視;中是每秒數千,距離方位速度確定性與抗干擾性都是中等;高是每秒數萬甚至到幾十萬,距離確定性低但速度方位確定性高,抗干擾性較高,不利尾追.
再下去算還有機率問題......



其實,仔細算算,就知道,掃描不太是問題.
STAP就是專門對付地形地物和人工干擾的喔! ;)

看ㄧ段描述吧!

http://www.flightglobal.com/news/articles/cutaway-technical-description-e-2d-may-not-look-pretty-but-packs-big-new-344539/

...
Jamming larger computer processors with more capability into the cabin
was not an option. The problem was solved by introducing
space-time adaptive processing (STAP).

This is a technique that uses algorithms to isolate clutter and either
intentional (jamming) or unintentional interference.
The algorithms separate moving targets from static noise,
allowing the radar to "see" clearly even amid dense clutter and high power levels.

"It takes in all the background clutter and jamming and adjusts automatically
the gain and phase of the antenna
such that it optimally
cancels clutter and jamming at the same time," Culmo says.

By adding STAP techniques, Northrop solved another problem in the quest
to insert a package of modern AEW capabilities into the Hawkeye platform.
STAP has been in testing for a decade, with a Lockheed Martin NC-130
equipped with a saucer-shaped radome serving as the testbed.
...

這類的東西,限於台灣裝備之跟不上時代,
不要指望除了中科院以外的軍事相關人員會懂多少.
除了樂山大佛,其他現役裝備,應該都沒有可能會有STAP.
(不過只是猜測)

目前問題比較大的是計算量,
大概都要用上最新的晶片還有FPGA.
也要設計成平行處理.
寫過平行處理軟體的人就知道,複雜度相當高.
尤其是debug極其困難.

所以,也只有最先進的AESA才會有這種功能.
希望SABR會有包這些功能進去.

畢竟,新東西也蠻需要有一些專業知識背景,
可能一時半刻,大部份的人無法理解.
左岸有講到類似STAP,講得都極少,更不用說實作了.
還是只有英文的資料比較多.

舊東西不是沒用,只是有些漏洞會被新的技術補起來.
如果,敵手也有類似的東西,就要有點警覺.
要不然會吃大虧.
dasha Posted - 12/07/2014 : 10:24:42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cwchang2100


可以這樣概算啦!

距離150km,來回300km,光速30萬km,所以,一秒可以掃1000次.
這還是沒有編碼,沒有變頻的情況.
就算100度,每次一度,每秒也可以掃10遍.



因為是三次元立體的,所以麻煩比較多,懶得拿計算機,就以波束寬度3x3(F-14~18之間傳統天線的雷達通常是2.x~3.y度之間),掃瞄上下左右各60x60來算,每次波束完全無重疊時,需要400道波束才能涵蓋全空域,而不是20道......老式機械天線比較慢,所以波束與波束要搞1/2重疊,現在相位陣列天線掃瞄會不會還如此就不知道,但如果是切入追蹤甚至是鎖定模式,掃描部分的波束還是要重疊,畢竟這時要求的精度是0.01度甚至更窄.
目前戰鬥機雷達的PRF,低是每秒數百,距離確定性高但速度方位確定性低,容易受地形地物與人工干擾,不利俯視;中是每秒數千,距離方位速度確定性與抗干擾性都是中等;高是每秒數萬甚至到幾十萬,距離確定性低但速度方位確定性高,抗干擾性較高,不利尾追.
再下去算還有機率問題......
cwchang2100 Posted - 12/06/2014 : 10:51:43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蒼天任行
那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側轉無法讓現代雷達無效化了嗎?
而且無效化的定義為何呢?

理論是一回事,實驗是一回事,尤其真實世界中太多不可預期與計算的因素存在了。



其實證據已經足夠了.
就看讀的人看不看得懂.

請想想橫飛的動作是怎麼來的.
就是鑽都普勒的弱點,怎麼知道都普勒的弱點?
這就是科學的方法.
你了解都普勒效應,所以知道怎麼避開它.
同樣,科學的方法,也可以把這個洞補起來.

橫飛能用多久? 打算有飛行員被擊落才知道不行了嗎?
一定要用血才能學到教訓嗎?

其實,這種破解橫飛的計算,在歐美連機密都已經算不上了.
網友們多多查這方面的資料,其實很容易就找得到.
STAP也能應對jammer及clutter.

台灣沒有網路長城,大家可以查查Internet,就知道是不是事實.
已經不是學術論文等級的東西了.是實務上有使用的東西.
美帝的E2-D,颱風要裝備的Captor-E及鷹獅的NORA都有用到STAP.
而且,以美帝的評估,俄國的先進地面防空系統,很多都有STAP (不知道是不是誇張?!)
雖然美帝戰機上的現役雷達比較少這類的資料,
但是,我曾在某位仁兄的履歷上看到AN/APG-80的STAP開發經歷....

目前左岸絕大部份的戰機雷達,應該是可以用橫飛這招啦.
但是,最好別試S-400這種等級的東西,或者未來左岸的新飛機.
那會有相當的風險......

歐美系列的飛機,就要看運氣了,如果裝老式雷達還OK.
新款飛機,或是已經有更新過的飛機,那還是不要亂試為佳.
蒼天任行 Posted - 12/06/2014 : 07:36:12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cwchang2100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dasha

現在空域掃描,雖然不像過去機械掃描時期AWG-9那樣,TWS左右各10度上下2~4個Bar,最快17秒才能一回,但是當雙方的相對速度很容易超過300m/s,對上下左右掃描角都是60度,精確度還必須是武器射控的0.01度甚至更精確時,要幾秒才能有夠多的波束?下次掃描時目標所在空域又可能是那些位置要去掃?每秒脈波數量是有限的,不是無限的.
當然實務上會用一堆偷雞的方法,比方空載雷達常有的2~5度波束,要求精確度需要圓錐掃描加單脈衝測角之類方式,那就是波束先掃過整個空域,發現目標的大致方位,然後分出一部分陣列,去對那個大概5~10度範圍內的目標,做些需要好幾道脈波處理的追蹤鎖定程序.
AESA天線雖然通常說每個單元就是個小雷達,但那是方向性很爛的發射單元,實際上需要幾十個單元畫成一組,所以即使是1000個陣列的AESA,最多也只能畫成幾十個單元,當敵人開始進行電子攻擊製造一堆假目標時,有限單元還是很快會不夠用.而且每個單元內的模組數量越少,波束寬度越大,很多問題都會跟著放大.



可以這樣概算啦!

距離150km,來回300km,光速30萬km,所以,一秒可以掃1000次.
這還是沒有編碼,沒有變頻的情況.
就算100度,每次一度,每秒也可以掃10遍.

目前講的是BVR的tracking,(Scan也可以啦)
精度夠不夠? 個人感覺已經很夠了.

AESA波束寬會不會很大,要看T/R好不好.
像中國某些款式的T/R,相位誤差可以有8度,那當然就不太好了.
如果T/R做得好,發射增益不錯,接收靈敏度夠.
那也還是夠用的.

還是沒有足夠證據顯示橫飛是可以讓現代雷達無效化,尤其是AESA.



那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側轉無法讓現代雷達無效化了嗎?
而且無效化的定義為何呢?

理論是一回事,實驗是一回事,尤其真實世界中太多不可預期與計算的因素存在了。
cwchang2100 Posted - 12/05/2014 : 10:55:28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dasha

現在空域掃描,雖然不像過去機械掃描時期AWG-9那樣,TWS左右各10度上下2~4個Bar,最快17秒才能一回,但是當雙方的相對速度很容易超過300m/s,對上下左右掃描角都是60度,精確度還必須是武器射控的0.01度甚至更精確時,要幾秒才能有夠多的波束?下次掃描時目標所在空域又可能是那些位置要去掃?每秒脈波數量是有限的,不是無限的.
當然實務上會用一堆偷雞的方法,比方空載雷達常有的2~5度波束,要求精確度需要圓錐掃描加單脈衝測角之類方式,那就是波束先掃過整個空域,發現目標的大致方位,然後分出一部分陣列,去對那個大概5~10度範圍內的目標,做些需要好幾道脈波處理的追蹤鎖定程序.
AESA天線雖然通常說每個單元就是個小雷達,但那是方向性很爛的發射單元,實際上需要幾十個單元畫成一組,所以即使是1000個陣列的AESA,最多也只能畫成幾十個單元,當敵人開始進行電子攻擊製造一堆假目標時,有限單元還是很快會不夠用.而且每個單元內的模組數量越少,波束寬度越大,很多問題都會跟著放大.



可以這樣概算啦!

距離150km,來回300km,光速30萬km,所以,一秒可以掃1000次.
這還是沒有編碼,沒有變頻的情況.
就算100度,每次一度,每秒也可以掃10遍.

目前講的是BVR的tracking,(Scan也可以啦)
精度夠不夠? 個人感覺已經很夠了.

AESA波束寬會不會很大,要看T/R好不好.
像中國某些款式的T/R,相位誤差可以有8度,那當然就不太好了.
如果T/R做得好,發射增益不錯,接收靈敏度夠.
那也還是夠用的.

還是沒有足夠證據顯示橫飛是可以讓現代雷達無效化,尤其是AESA.
dasha Posted - 12/05/2014 : 10:00:42
現在空域掃描,雖然不像過去機械掃描時期AWG-9那樣,TWS左右各10度上下2~4個Bar,最快17秒才能一回,但是當雙方的相對速度很容易超過300m/s,對上下左右掃描角都是60度,精確度還必須是武器射控的0.01度甚至更精確時,要幾秒才能有夠多的波束?下次掃描時目標所在空域又可能是那些位置要去掃?每秒脈波數量是有限的,不是無限的.
當然實務上會用一堆偷雞的方法,比方空載雷達常有的2~5度波束,要求精確度需要圓錐掃描加單脈衝測角之類方式,那就是波束先掃過整個空域,發現目標的大致方位,然後分出一部分陣列,去對那個大概5~10度範圍內的目標,做些需要好幾道脈波處理的追蹤鎖定程序.
AESA天線雖然通常說每個單元就是個小雷達,但那是方向性很爛的發射單元,實際上需要幾十個單元畫成一組,所以即使是1000個陣列的AESA,最多也只能畫成幾十個單元,當敵人開始進行電子攻擊製造一堆假目標時,有限單元還是很快會不夠用.而且每個單元內的模組數量越少,波束寬度越大,很多問題都會跟著放大.
cwchang2100 Posted - 12/04/2014 : 23:34:02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ewings
問題在於你假定電子掃描的速度是無限快,如果是空載對地面低速目標,你講的東西沒有問題

但是空戰時不管是目標或是載機本身在距離與向量變化都很大,地面回波與目標回波的更新率不可能到達即時,所以演算法都一樣會爆掉



討論的是BVR,而且,算法是固定的,不會有什麼爆掉的問題.
您可以查查STAP,個人實在不知道,爆掉是在爆什麼?
可以舉個演算法,看看怎麼爆好嗎? 列個名稱或URL都行.

更新率不能到即時是什麼意思?
資料是固定頻率餵進來,也是不變的.

quote:

要用平行化也是可以,但是就像我前面講的,天線尺寸會極大化,不然就是空間解析度不夠導致演算結果發散,或是減少掃描區域讓可用距離變短

至於減少脈波數這個方法雖然會讓掃描時間縮短,但是速度更加模糊帶來的缺點也更可怕



看不太懂,天線為何會極大化?
解析度會發散,可否舉個例子?

減少掃描區域會讓可用距離變短???
現在都可以分出T/R去掃特定小區域了.
沒有這種問題呀!

這種模糊文字的討論,根本不懂在說什麼.
可以列個公式嗎? 怕麻煩,列個reference吧! 這樣也有個參考對象.



STAP的輸入資料示意圖其實很好理解,有角度,都普勒值和信號強度形成3D.
再加上統計時間,就變成4D的data cube.(一般以3D表示,每點還有一維的信號強度).





因為計算公式是固定的,
STAP的計算複雜度是已知可推算的.上面的是簡單的計算.
實際情況的計算要求更高,所以目前空用雷達的電腦都有特製FPGA.
但是,計算量是固定的,沒有所謂"爆"的問題.

http://en.wikipedia.org/wiki/Space-time_adaptive_processing

請參考Wiki,google查的話,資料更多....
ewings Posted - 12/04/2014 : 21:24:00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cwchang2100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ewings
即使保留空間資訊和時間資訊還是會遇到問題

首先就是空載雷達最大的問題-所有的地面都是移動的,所以要分離出目標面對的不只是空間上分離,而是空間與時間偶合,即使使用數位濾波也很難處理這樣的問題



並沒有要在前處理就處理耦合,都是要移到後段處理器做.
有沒有移動,其實都是相對的,就是不同的都普勒值,大小而已.
還有極座標轉換勒,想清楚就不會複雜.這些都是已經被研究過的了.

quote:

再者,如果空間解析度太低,處理時間與空間偶合的演算法太容易爆掉,所以上面才會講波束要窄化,可是每一個掃描點所需要的脈衝數有一定的下限,所以提高空間解析度就會換來較慢的更新率,這帶來的壞處比老式類比濾波還遭



??? 應該是相反吧?! 解析度高才會爆吧? 還是我會錯意?
麻煩可否舉一下例,為什麼空間解析度低會爆掉?
不好意思,我笨,我該死....

quote:

在後端處理那邊記憶體要多大有多大,但是前面的天線和ADC更不上,戰機載雷達不能像地貌雷達那樣慢慢的循序掃描



這裏的前提是電子掃描,就是AESA.機械式的.......Orz
感覺我們討論的點似乎有點沒有對上,因為某些小結論不太一樣.
可能要講深入一點.我怕誤解您的意思.....




問題在於你假定電子掃描的速度是無限快,如果是空載對地面低速目標,你講的東西沒有問題

但是空戰時不管是目標或是載機本身在距離與向量變化都很大,地面回波與目標回波的更新率不可能到達即時,所以演算法都一樣會爆掉

要用平行化也是可以,但是就像我前面講的,天線尺寸會極大化,不然就是空間解析度不夠導致演算結果發散,或是減少掃描區域讓可用距離變短

至於減少脈波數這個方法雖然會讓掃描時間縮短,但是速度更加模糊帶來的缺點也更可怕

*****************************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科技軍事研發四大支柱:
俄國的支援、黑市的技術、反美間諜偷來的成果、以及中國五千年的智慧
cwchang2100 Posted - 12/04/2014 : 15:19:57
http://forum.acewings.com/cobrachen/forum/topic.asp?TOPIC_ID=468&whichpage=9

post一篇,裡面放了一些Space-time adaptive processing (STAP)的資料,和本篇有關.
有興趣的人,可以用此當關鍵字.

...
Through careful application of STAP, it is possible
to achieve order-of-magnitude sensitivity improvements in target detection.
...

寫AESA空用雷達軟體的人,不知道STAP,應該是無法應徵此類工作.
等到再幾年,台灣F-16都換裝AESA了,空軍也是需要對相關的知識有點認識才行.


cwchang2100 Posted - 12/03/2014 : 10:32:27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dasha

記得幾年前toga兄轉貼過一篇外文(英文還法文?)報導,講到Rafale怎樣對付側轉的F-15,那是另一種計算法:因為PESA掃描快,當發現F-15的都普勒頻移快速縮小,判斷是要側轉,改用連續波追蹤,抓準.而F-15機身側面的RCS恐怖的大,小弟看過一個數據,正面約20,側面超過400,背景雜波強度通常低得多,很難藏......
又,同樣RCS地物在下面的情況,在幾個地區還是會有,比方極區或風力強勁的海面,海表面很大.但是海面的回波有一定模式,只要背景不是敵人大型軍艦(有很強力的主動干擾系統可以遮掩飛機),建立好相關運算模式,反而好濾除.



呵呵....這個敘述和個人所講的是類似的觀念.
連續波就是time domain呀.

不過,個人所講的time domain有兩種,
一個是發射波的frequency space domain和time space domain.(這是連續波)
另一個是每次scan結果所形成的time domain.(巨觀)

其實,大俠兄所提的只有講判斷的關鍵部分,
真實的運算規模上還要更大一些.

目前的手機都有八核了,每核的運算速度都要高於1980甚至1990年代的機載雷達.
隨便把一核去算都普勒,再用一核去算連續波,再用一核去算SAR,再用一核綜合判斷.
那也只用掉四核,還有四核idle.....Orz

所以,實際上,現在機載雷達都是平行處理,隨時都在算time domain和frequency domain.
也就是隨時都在算都普勒和連續波,再把這些資料綜合判斷.
大俠說的情境,就是將判斷的重點,描述出來.

AESA有個更重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分T/R做不同的事.
在scan大範圍時,可以分出T/R用不同的頻率或編碼去track特定目標.
以往會被重複率之類的東西限制住,是因為就一個天線,是能怎樣?!
現在就不一樣了.

所以,為何AESA的優勢是如此地大,不是沒道理.
但是,這也要有後面強大的電腦軟硬體.
要不然,掃到的資料沒有厲害的軟體處理,那也是白搭.
用AESA的硬體,但是用80-90年代的軟體,其實效能還是80-90年代的程度.
因為新軟體要有新的思維.才能利用硬體優勢.
dasha Posted - 12/03/2014 : 09:31:35
記得幾年前toga兄轉貼過一篇外文(英文還法文?)報導,講到Rafale怎樣對付側轉的F-15,那是另一種計算法:因為PESA掃描快,當發現F-15的都普勒頻移快速縮小,判斷是要側轉,改用連續波追蹤,抓準.而F-15機身側面的RCS恐怖的大,小弟看過一個數據,正面約20,側面超過400,背景雜波強度通常低得多,很難藏......
又,同樣RCS地物在下面的情況,在幾個地區還是會有,比方極區或風力強勁的海面,海表面很大.但是海面的回波有一定模式,只要背景不是敵人大型軍艦(有很強力的主動干擾系統可以遮掩飛機),建立好相關運算模式,反而好濾除.
cwchang2100 Posted - 12/03/2014 : 08:16:51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MikeH

簡單的示意圖


目標側轉 回波頻移接近地面回波頻移 甚至重疊
光靠即時頻率過濾很難分辨
但 cwchang2100 大大上面提到的 time domain 計算 可消除背景雜訊
不過可能需要一點時間 重新鎖定目標
===
地下軍火庫
http://guns-mikeh.blogspot.com/



謝謝圖解,時間的確要多花一些.

以圖來說,橫飛,就是敵機方向是轉90度,飛向讀者,或是飛離讀者.
那灰色的區塊就會在兩張圖上都和藍色相重疊.
這樣可以騙過雷達.

但是,多考慮幾個時間點和不同角度的資料,
(圖是2D(距離,強度),現在是考慮4D(距離,角度,時間,強度))
就會發現,灰色的區塊還是在相對我方機固定的地方出現,
可是藍色的區塊,就在不同的時間,會出現在不同的角度(因為是橫飛).
這樣就可以分離.

而且除非能有同樣RCS的地面物一直都在敵機下方,這相當不可能.
要不然理論上沒道理分不出.(而且RCS是會疊加的,不是單純overlap)

因為AESA的掃描要快很多,
以往t,t-1,...,t-n,可能就不知道十幾秒去掉了.
現在可能不到一秒,至多數秒.

就看足夠的判斷資料要多久才能蒐集到.
機載電腦的RAM只要比那段時間長就好了.

就算真的一小段時間分不出來,也撐不了太久.
個人覺得要撐過一分鐘都是相當的拼(幾乎不可能)

因為是飛機,怎樣都還是要飛,
在沒有電子干擾的前提下,
除非是垂直起降飛機,直升機或是墜機了.....
(垂直爬升或下降也行,就看撐多久了)
要不然,怎樣都會找到特徵.
(直升機還有旋翼的都普勒效應)
cwchang2100 Posted - 12/03/2014 : 08:09:41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dasha

如果低解析度無法簡單分離就直接放棄運算,那倒還好,糟糕的其實就是硬是想去分離,那就要做更多相關性運算,建立更多檔案去軌跡比對,耗時更長......高解析度塞爆RAM的話,現在還比較容易靠增加RAM來解決.



現在應當是不會,因為

(1) 因為是電子掃描,掃描速度快,這一次掃沒出現,不見得下一輪也沒出現,不必特別處理.
反而綜合更多資料處理的效果比較好.
(2) 以前是因為沒存,這一次算不出來,就要放棄,所以用複雜計算換取RAM.
現在不用太擔心爆RAM.就不用硬算,硬算也不會比較好.
MikeH Posted - 12/02/2014 : 22:25:31
簡單的示意圖


目標側轉 回波頻移接近地面回波頻移 甚至重疊
光靠即時頻率過濾很難分辨
但 cwchang2100 大大上面提到的 time domain 計算 可消除背景雜訊
不過可能需要一點時間 重新鎖定目標






===
地下軍火庫
http://guns-mikeh.blogspot.com/
dasha Posted - 12/02/2014 : 20:54:11
如果低解析度無法簡單分離就直接放棄運算,那倒還好,糟糕的其實就是硬是想去分離,那就要做更多相關性運算,建立更多檔案去軌跡比對,耗時更長......高解析度塞爆RAM的話,現在還比較容易靠增加RAM來解決.
cwchang2100 Posted - 12/02/2014 : 20:33:09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dasha

解析度低的話碰到多回波位於同一個位置耦合時,麻煩會很多......
地面本身的回波也有不少問題,老共的書講他們發展俯視的時候,碰到"稻浪飄香""風吹草低見牛羊"時就很慘,雖然小弟不知道他們怎麼會從中找出穿音速回波的......E-3研發的1960年代就別說了.



解析度低加上多回波,那也是效果不好,並沒有計算到爆的情況.

以往地面模式和對空模式不一樣.
不過現在新的計算機,快到可以同時計算SAR.
對空和對地模式可同時存在.
表示電腦和軟體的進步相當驚人.

用64x48的解析度,和5 fps的更新率的古代攝影機.
比上1080p,60 fps的現代攝影機.
當然古代攝影機根本分不出一個人站在稻浪飄香的地方,只是看到一堆雜訊.
但是,你用現代攝影機看就不一樣了.
這就是差異.
dasha Posted - 12/02/2014 : 20:12:20
解析度低的話碰到多回波位於同一個位置耦合時,麻煩會很多......
地面本身的回波也有不少問題,老共的書講他們發展俯視的時候,碰到"稻浪飄香""風吹草低見牛羊"時就很慘,雖然小弟不知道他們怎麼會從中找出穿音速回波的......E-3研發的1960年代就別說了.
cwchang2100 Posted - 12/02/2014 : 18:20:46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ewings
即使保留空間資訊和時間資訊還是會遇到問題

首先就是空載雷達最大的問題-所有的地面都是移動的,所以要分離出目標面對的不只是空間上分離,而是空間與時間偶合,即使使用數位濾波也很難處理這樣的問題



並沒有要在前處理就處理耦合,都是要移到後段處理器做.
有沒有移動,其實都是相對的,就是不同的都普勒值,大小而已.
還有極座標轉換勒,想清楚就不會複雜.這些都是已經被研究過的了.

quote:

再者,如果空間解析度太低,處理時間與空間偶合的演算法太容易爆掉,所以上面才會講波束要窄化,可是每一個掃描點所需要的脈衝數有一定的下限,所以提高空間解析度就會換來較慢的更新率,這帶來的壞處比老式類比濾波還遭



??? 應該是相反吧?! 解析度高才會爆吧? 還是我會錯意?
麻煩可否舉一下例,為什麼空間解析度低會爆掉?
不好意思,我笨,我該死....

quote:

在後端處理那邊記憶體要多大有多大,但是前面的天線和ADC更不上,戰機載雷達不能像地貌雷達那樣慢慢的循序掃描



這裏的前提是電子掃描,就是AESA.機械式的.......Orz
感覺我們討論的點似乎有點沒有對上,因為某些小結論不太一樣.
可能要講深入一點.我怕誤解您的意思.....

MDC第二論壇 © 2000-2002 Snitz Communications Go To Top Of Page
Powered By: Snitz Forums 2000 Version 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