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C第二論壇
MDC第二論壇
首頁 | 會員資料 | 註冊 | 最新發表 | 會員列表 | 傳訊 | 搜尋 | 常見問題
 所有討論區
 閑聊區
 MDC交誼廳
 我談司馬遼太郎

請注意: 你必須先註冊才能夠發表回覆.
請按下這裡, 註冊. 註冊一切免費!

視窗大小:
UserName:
Password:
編輯模式:
編輯: 粗體斜體底線橫線 靠左置中靠右 水平線 加入鏈結加入Email加入圖片 加入程式碼加入引言加入列表
   
內文:

* HTML is OFF
* Forum Code is ON
表情符號
Smile [:)] Big Smile [:D] Cool [8D] Blush [:I]
Tongue [:P] Evil [):] Wink [;)] Clown [:o)]
Black Eye [B)] Eight Ball [8] Frown [:(] Shy [8)]
Shocked [:0] Angry [:(!] Dead [xx(] Sleepy [|)]
Kisses [:X] Approve [^] Disapprove [V] Question [?]

 
   

T O P I C    R E V I E W
n/a Posted - 10/07/2009 : 23:39:38
高仔

國民作家

如果要說有哪一個日本作家,是能夠橫跨半個世紀廣受到大眾普遍喜愛,甚至塑造了一整代日本人對於「歷史小說」、「大河劇」該有形貌的印象,並成為一種足以代表日本文化的存在,那也就唯有司馬遼太郎這號人物了。

司馬遼太郎一生著作豐富,有長短篇合計百部以上的小說著作,並留下了大量隨筆、評論、遊記、座談紀錄,銷售數量多達一億本左右(2005年資料,還不包括海外翻譯版),堪稱多產型的作家。但對台灣的讀者來說,要認識司馬遼太郎最好的方式恐怕不是從他的歷史小說開始,而是要從這些小說的副產品───電視劇來入門。

日本國營的公共放送公司(NHK)按照慣例每年都會拍攝一到兩部以歷史為題材的連續劇,因為題材多半挑選氣勢恢宏且富戲劇性的亂世或名人為中心,因此也名為大河劇(大河ドラマ),在每周日晚間七點的黃金收視時段播出,最近在台灣非常受到歡迎的「篤姬(あつひめ)」就是2008年度NHK拍攝的大河連續劇系列。

如此受到歡迎的節目,在挑選題材和劇本方面更是大意不得,成功的大河劇會成為日本乃至亞洲地區的流行時尚話題;而失敗的或人氣低落的大河劇,雖說仍能擁有10%以上的驚人收視率,則仍會淪為人們的笑柄。

而在如此嚴格的挑選下,NHK至今拍攝過的五十部大河劇集當中,居然有多達七部是司馬遼太郎的作品,被改拍成電影的更有八部之多!而且在這其中又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暢銷千萬級名著,比如說以日本幕末史的傳奇人物阪本龍馬為主角的「龍馬來了」、以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為主角的「宛如飛翔(翔ぶが如く)」;而如今2009年度最新一期的NHK大河劇,則是以正岡子規、秋山兄弟三位主角述說明治史的「坂上之雲(坂の上の雲)」...

逝世於1996年的司馬遼太郎,他的作品究竟是具備什麼樣的魅力,能夠讓十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改編為電視劇,深深吸引著人們愛不釋手,甚至為他設立「司馬遼太郎賞」這個文學獎呢?這或許也跟司馬遼太郎充滿戲劇性的一生有所關聯吧。

出身立世

1923年(大正12年)8月7日,本名福田定一的司馬遼太郎出生在日本的大阪市,他的家裡經營一間藥局,父親頗有經營才能,幼年生活算是小康無虞。

日本古代分為數百個藩國分別由大名領主統治,各地的方言、習俗、民風也都有所不同,而大阪是在這當中少數的例外---大阪的前身堺港,是由商人所成立經營的都市,雖然要向領主繳稅,但是卻不必向武士與貴族低頭,而是由商人自己管理城內事務的自治區。大阪人也因為多從商的緣故,經常被形容為精明能幹、狡詐滑頭、操著一口關西腔的奸商角色。

司馬遼太郎出生於這座重視實際利益、而且具有自由主義環境的大阪,或許也影響到他日後人格的形成吧。

司馬遼太郎小時不愛讀書且討厭上學,被鄰里視為「頑劣惡童」,一直到中學時代閱讀了日本作家井伏鱒二的作品,才深深為文學的魅力所感動,從此之後勤跑圖書館,從頑童一百八十度地轉變為手不釋卷的書蟲。司馬遼太郎在這段時間閱讀了史紀、戰爭與和平等中俄古今長篇名著,並且逐漸培養出了對歷史的興趣。

1940年(昭和15年),司馬遼太郎考進了大阪外語大學,而且選了一門就算到現在都還是非常冷門的科系───蒙古語系就讀。究竟是為什麼會選擇蒙古語作為外文專攻的對象呢?也許是因為喜愛大陸國家與廣闊歷史的恢宏氣度,而嚮往那片蒙古草原所作的浪漫決定吧。

但是,由於二次大戰的戰局惡化,司馬遼太郎終究沒能完成學業,他在1943年(大學三年級下學期)被動員,以大學預官身份受訓成為日本陸軍戰車部隊的小隊長,由於是少數精通蒙古語的人才,因此沒被派遣到九死一生的南太平洋,而是去了相對局勢安定的中國東北作戰。

受過高等教育的司馬遼太郎並非盲從當時社會氣氛的無知大眾,也非高喊「神風玉碎」、「大日本帝國萬歲」的極端愛國者,見到中國戰場上種種景況,司馬遼太郎對於軍中充滿不合理的規定和戰爭的愚蠢感到厭惡,為了紓發壓力而寫下了包括日紀、諷刺小說、打油詩等等以自己的戰地生活為藍本的創作。

例如,司馬遼太郎曾經在自傳當中描述,二次大戰末期的日本資源不足,回收了民家的鐵鍋銅線等金屬重新打造成坦克車,但是使用平底鍋軟鐵打造出來的戰車怎麼可能擋得住子彈呢?他為了證明這種黑心坦克的脆弱,還拿出挫刀把戰車的裝甲磨出了缺角來,向部下們說「可千萬別開著這種破爛去送死啊」。

司馬遼太郎也對戰爭中暴露的官僚愚昧與集體瘋狂感到深惡痛絕,在日本東京附近的習志野戰車學校進行訓練時,司馬遼太郎的戰車部隊,假想任務是南下迎擊從東京灣登陸的美軍。司馬遼太郎舉手對上級發問道:「倘若美軍登陸,那麼東京市民肯定會往反方向的內陸逃難吧,道路如果都被難民塞滿,我們戰車部隊要如何迎擊美軍?」而上級竟回答:「你就把難民碾過去啊。」這個回答,令當時只是菜鳥軍官的司馬遼太郎感到膽寒而無言以對。

這種戰爭體驗也是他身為作家的創作原點,也使他日後成為一個立場堅定的自由主義者。

由記者到小說家之路

在經過兩年的戰爭體驗後,司馬遼太郎於1945年(昭和20年)回到戰敗的日本,成為了產經新聞的記者執筆維生。據說,二次大戰戰後的產經新聞社誤以為司馬遼太郎是大阪外語大學出身,想必一定懂英文就錄取他了,但其實主修蒙古語的司馬遼太郎對英文是一竅不通,所幸沒被拆穿,所以能夠一直以記者身份獲得足以溫飽的薪水。

司馬遼太郎以記者身份勤跑各種文化藝術與宗教新聞,在故鄉大阪、京都一帶活動,在這段時間內借職務之便走訪許多寺廟與老街,因此培養起非常深厚博識的文藝素養,並練就一身擅於訪談與抽絲剝繭的記者功夫。

1956年(昭和31年),司馬遼太郎首度以這個筆名投稿文學雜誌,之所以取作「司馬遼太郎」的意思是「遠不如司馬遷(司馬遷に遼(はるか)に及ばず)」,表現了仰慕這種跨時代的恢宏史觀卻又自謙之義。

一開始司馬遼太郎投稿的故事是戰後日本時下流行的忍者、神怪、歷險小說,1958年,他以「梟之城」獲得了日本大眾小說界中頗具代表性的直木賞(記念直木三十五而設的大眾小說獎,近年來著名的得獎者包括東野圭吾、京極夏彥、桐野夏生等暢銷作家),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就與當時同樣以創作傳奇俠忍故事的大師山田風太郎同樣聞名了,「梟之城」日後也被翻拍為電影。

附帶一提,對於台灣人而言,身為前輩的山田風太郎名聲或許不若後起之秀的司馬遼太郎,但對日本人而言,山田風太郎是有如華人心目中金庸等級的大師人物(在日本的俠忍小說地位,相當於華人的武俠小說一樣特別);山田風太郎以「忍法帖」系列的痛快俠忍小說為代表作,近年來也有不少被翻拍成電視劇、卡通。

雖然是以俠忍小說奠下了職業作家的基礎,但接下來司馬遼太郎又嘗試創作了幾篇推理小說和懸疑故事,挑戰了各方面的領域,但是真正奠定司馬遼太郎名聲的,還是1962年起開始連載的幕末故事「坂上之雲」、「龍馬來了」、「新選組血風錄」,和以描寫戰國梟雄織田信長為主題的「國盜物語」等大長篇時代小說───精力過人的司馬遼太郎同時執筆連載許多部小說,在1960~70年代堪稱其全盛時期。在那之後、各種文學獎項與名聲就隨著司馬遼太郎的著作熱賣,如菊池寬賞、吉川英治賞等名譽,陸續錦上添花地隨之而來。

司馬遼太郎的才思敏捷,個性豪爽平易近人使得交遊廣闊,高知名度亦使他更加容易與社會各界名人會面,同時由於新聞記者的職業訓練,使得他對於「訪問」、「座談」等思想討論方面十分拿手,宮崎駿、湯川秀樹、李登輝等人都曾經是與他對談過的座上嘉賓。

在全力寫作歷史小說的壯年期過去之後,名利雙收且邁入中老年的司馬遼太郎開始走訪世界各地,一方面是為了解開他心中「日本是什麼?日本人又究竟是什麼?」的疑惑,一方面也為了對過去自己的歷史著作進行一個全面的檢討和總結,他開始著手進行「街道系列」的遊記寫作,這個目標他一直進行到1996年因腹部腫瘤惡化、吐血身亡為止都未能完成。

「司馬史觀」、「司馬文學」的特徵

與先前的日本作家不同,司馬遼太郎的創作並不是非常重視詞藻的華麗與詞句之優美,相反地,他將「故事性」與「具備豐富個性的角色」等優先度擺在文字的藝術性之前,甚至夾雜隨筆般的插話在故事之間以便讀者更加深入瞭解角色的特質,這在講求一貫性與整體協調感的日本傳統文學界是不可想像的革新。

近代日本人對於許多歷史人物的印象,例如織田信長、土方歲三、坂本龍馬這些動漫畫與連續劇中耳熟能詳的人物,其實都是在司馬遼太郎的小說出版後,才帶起了一股風潮,讓大眾有興趣去理解研究這些歷史上的俊傑。

不過、也因為司馬遼太郎的影響力太大,以致於遭到他嚴厲批評的乃木希典、山縣有朋等歷史人物近年來在日本社會的形象不佳,這又算是別的副作用了。

同時,司馬遼太郎喜歡用「鳥瞰的鏡頭」進行描寫,以同時具備時間的深度和空間的廣度之恢宏氣勢,來講述「大時代的故事」,加入許多讓讀者更能深切體會到「這些角色究竟是如何思考與行動」的真實或虛構橋段,有別於粗製濫造的二戰戰後日本歷史批判著作或是架空歷史小說,也跳脫了日本傳統文學優美婉約、重視藝術性與細微刻畫的窠臼,而開展出能夠結合歷史脈動、卻又令人熱血沸騰並且激起共鳴的精彩情節。

以坂上之雲為例,司馬遼太郎以一般大眾並不熟悉的小人物秋山真之───日俄戰爭的日本海軍司令官東鄉平八郎的副官為主角,來引出他後來成為日本陸軍將軍的兄長秋山好古,以及同為四國松山出身的終生好友,日本近代大師級詩人正岡子規。

接著,他以這三位年齡相仿而且從小打鬧在一塊的年輕人為中心,描寫三人為了出人頭地,離鄉背井前往東京打拼,一人成為海軍,一人成為陸軍,一人成為文學家,三人走上不同的人生,接著再邂逅更多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歷史人物,如高橋是清、夏目漱石、伊藤博文、東鄉平八郎,甚至是歐美與世界的歷史人物,漸漸帶出了日本邁開腳步走向近代化之路的主線...

雖然被認為是難登大雅之堂、與純文學獎項絕緣的平俗文字;但司馬遼太郎卻因此而贏得了日本社會大眾的普遍歡迎,成為當代最有人氣的「國民作家」、「庶民小說家」。某種意義上,司馬遼太郎就有如英國莎士比亞或是法國大仲馬,成為了少數還在世時就名利雙收、廣受歡迎的大眾作家。

司馬遼太郎與台灣也有些許的因緣,在他中年之際開始著手寫作的「街道紀行」系列,第40本的走訪之處就在台灣;這本書在台灣也有被翻譯成中文版,書中有包括司馬遼太郎與李登輝的對談、他對台灣民俗文化和風景山水的讚美和感想,也是許多台灣人第一次接觸司馬遼太郎這個名號的契機。

各種思想論戰

有讚譽理所當然的就會有批評,由於歷經過戰爭的恐怖,司馬遼太郎對於昭和前期的軍國主義時代始終給予不留情面的辛辣攻擊,卻又讚許傳統的日本美德與明治時代的日本英雄---如幕末武士精神和明治時代的維新志士,給予正面肯定。同時司馬遼太郎也反對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帝國主義等極端思想,因此他成名之後,和各路左右翼傾向的日本文人.學者衝突不斷。

比如說三島由紀夫和小林善紀等保守右翼都曾與司馬遼太郎進行過筆戰,因為他否定太平洋戰爭(二次大戰)的意義,認為「所謂大東亞聖戰不過是一場缺乏目標的侵略戰爭罷了」,而嚴厲批評司馬遼太郎是「向歐美諂媚的自虐史觀」、「反動的保守主義者」;同時中村政則、佐高信等左派日本文人,則指責司馬遼太郎的作品讚美明治軍國主義,是「妄圖改寫歷史的修正史觀」、「美化日本殖民政策」。

許多攻訐司馬遼太郎的批評認為,他既自許為歷史小說家,就不該夾雜個人創作的虛構情節詮釋來誤導大眾;對此司馬遼太郎生前的回應則是正面反擊道:「我本來就是在寫小說,不相信的人可以當成架空故事看。」反過來看,能夠巧妙揉合歷史與虛構在一起而幾乎毫無破綻,不也證明了司馬極為深厚的雜學博識嗎。

究竟為什麼司馬遼太郎會同時被主張軍國主義的保守右翼、和主張反戰主義的極左派攻擊呢?司馬遼太郎為何有這麼多種面貌?我們究竟該如何客觀地看待司馬遼太郎的本質?

有人認為是因為司馬遼太郎未親身經歷過明治時代的黑暗面才抱著美好幻想,但是對於昭和初年的戰亂可是切身實際地體驗過了於是深惡痛絕,才會對歷史有如此矛盾的兩面看法,這或許是一個合理的解釋吧。但是、如果有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著作中對明治時代的暗殺、政變、紛亂、悲慘也多所著墨,並非刻意省略不提,是非對錯應該交給讀者自行思考。

也許只有親眼翻閱過司馬遼太郎作品的人才能理解,或許正是因為這個重視實用主義的大阪人跳脫「日本」這個狹窄島國的框架限制,一如他筆下的坂本龍馬跳脫了身為土佐藩士的框架成為日本人一樣地超然,毫無既定立場地講述一段以史實為本的故事---那些希望矇蔽大眾,不希望大眾去自行思考,以宣揚自身思想黨派謀利的人,自然無法忍受司馬遼太郎「有話直說」的文風。

結語

不論褒貶如何,司馬遼太郎在1996年逝世之後,他的創作生涯雖然告一段落,但是卻也以其捐贈的基金成立了「司馬遼太郎獎」來鼓勵新一輩的小說創作。在這之中,也出現了以歷史著作「羅馬人的故事」聞名的鹽野七生,和平成推理小說傑作的「模仿犯」作者宮部美幸等傑出的女流作家,被視為繼承了司馬遼太郎筆風的直接後輩…

要說間接的影響那無疑是更多更廣,雖然沒有直接關係,但是喜歡運用歷史為梗、對中國文化瞭解甚深的田中芳樹;以軍事相關的架空幻想歷史創作聞名的佐藤大輔;除以上兩位曾表明自己受司馬遼太郎作品影響的名作家外,以及許多1970以後出道的日本小說家、漫畫家、遊戲與電影等產業相關創作者,或多或少都有意無意地受到了司馬遼太郎的影響。

除此之外以他留下來的無數作品為藍本,由後人進行的「再創作」卻似乎沒有就此告一段落的跡象。

往後的數十年間,司馬遼太郎所創作的「大河歷史劇」也依然會不停的被搬上檯面,使的這位一代創作大師的名號繼續存在於後世的心裡吧。

From this day to the ending of the world、
從今天開始直到世界末日,
But we in it shall be remembered;
我們永遠會被記住。
We few、we happy few、
我們這一小撮,幸運的一小撮,
we band of sisters;
我們是一群緊緊相依的姐妹。
For she to-day that sheds her blood with me
誰今天與我一起浴血奮戰,
Shall be my sister.
誰就是我的姐妹。
5   L A T E S T    R E P L I E S    (Newest First)
陸戰屋小步兵 Posted - 10/08/2009 : 13:00:51
"新史太閣書"(?) 從這本開始看起的
差不多也有15年了

當時好奇 司馬大師為何不把征討小田原 出兵朝鮮也寫一寫
後來一想 一個是泰山壓頂的一面倒 一個是狼狽而歸
似乎也沒啥好說的


猶記得多年之前 有文化打手用"司馬獠"稱呼大師
還真是天兵的可以 耙子打上太史公了




戰爭對於國家來說是一件太過嚴重的事情,它會造成巨大破壞並且致人於死,所以不能輕易得把戰爭掛在嘴上
初心者 Posted - 10/08/2009 : 11:28:32
記得之前不知在那裡看到,說司馬老師看書不是用「閱讀」的模式,而是「掃瞄」模式,完成速度比小的看完高仔大的post還要快 冏rz
慎.中野 Posted - 10/08/2009 : 04:19:35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HOTARU

日本的<史記>,應該算水戶光階D持編纂的「大日本史」吧...



我個人倒是覺得滿滿是作者本人的不爽跟個人崇拜的歷史小道消息才叫《史記》,太史公可不是學者,他可是真的龜LP火在寫《史記》,他對帝制的不爽度跟對俠客的崇拜恐怕比起司馬老師還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太史公用舉世罕見的紀傳體來寫史,用別的觀點來看,就是數百人份的短篇歷史小說,只是不為糊口而寫,不需寫些創作部分來博版面,只要追求事實即可。但就算是事實也可以按照紀錄者的技巧來編排,將意念傳達給讀者,《史記》是這樣的東西。

論功力很明顯的是太史公比較強,不過想幹的事情兩者倒是差不多,一方面紀錄歷史,又對歷史作褒貶,說起來都是記者在幹的事情。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HOTARU Posted - 10/08/2009 : 03:28:32
日本的<史記>,應該算水戶光圀主持編纂的「大日本史」吧...
我對司馬遼太郎沒興趣,所以本來知道秋山兄弟卻不知道正岡子規這號人物,直到因緣際會跟正岡子規的孫子變成好友...XD
雖然不是大文豪,但他孫子還是靠筆唯生,當個放送作家.
慎.中野 Posted - 10/08/2009 : 03:04:16
司馬遼太郎的筆名是為了向太史公致意,「遠不如司馬公的太郎」的意思。

司馬遼太郎老師並不曾完成一部明治到昭和的《史記》,不過比起太史公廣泛記述的量,司馬遼太郎老師深入描寫的質可就大部頭的多了。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MDC第二論壇 © 2000-2002 Snitz Communications Go To Top Of Page
Powered By: Snitz Forums 2000 Version 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