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C第二論壇
MDC第二論壇
首頁 | 會員資料 | 註冊 | 最新發表 | 會員列表 | 傳訊 | 搜尋 | 常見問題
 所有討論區
 閑聊區
 MDC交誼廳
 一個中國人殺死了華爾街?

請注意: 你必須先註冊才能夠發表回覆.
請按下這裡, 註冊. 註冊一切免費!

視窗大小:
UserName:
Password:
編輯模式:
編輯: 粗體斜體底線橫線 靠左置中靠右 水平線 加入鏈結加入Email加入圖片 加入程式碼加入引言加入列表
   
內文:

* HTML is OFF
* Forum Code is ON
表情符號
Smile [:)] Big Smile [:D] Cool [8D] Blush [:I]
Tongue [:P] Evil [):] Wink [;)] Clown [:o)]
Black Eye [B)] Eight Ball [8] Frown [:(] Shy [8)]
Shocked [:0] Angry [:(!] Dead [xx(] Sleepy [|)]
Kisses [:X] Approve [^] Disapprove [V] Question [?]

 
   

T O P I C    R E V I E W
yusaku Posted - 09/30/2011 : 13:56:00
  如果不是一場突如其來並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身為數學家和寬客(Quant,定量金融師)的李祥林(David X. Li)很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名,因為他的“高斯聯結相依函數”模型讓華爾街創造出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債券市場。
  這足以和此前憑《投資組合選擇》一文獲得1990年炸藥獎經濟學獎的哈利馬可維茨相提並論。
  但從2009年2月份至今,國外一些媒體和金融分析師將矛頭直指已經身為中金公司首席風險官的李祥林,認為他所研究的這個公式恰是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其刺激了信貸衍生債券市場爆炸性發展,令新興衍生金融工具“信貸違約掉期”(CDS)蓬勃發展。
  從被華爾街頂禮膜拜到眾口一詞痛加指責,榮辱集於一身的李祥林沒有為自己做過更多辯解,其公開見諸媒體的言論更是少之又少。但可以查證的是,在2007年李祥林回到中國的兩年前,針對被金融機構濫用的模型,他曾做出警告:“很少有人理解模型的本質。”
  被指責的不應是李祥林,畢竟,他只是發明了這一數學模型。金融機構的貪欲才是導致整個金融界盲目逐利、忽略風險的最終掘墓人。李祥林只是為已經處於瘋狂狀態的華爾街開了最後一瓶香檳酒。這瓶酒還是一瓶好酒,只不過華爾街自己已經不勝酒力,醉倒在地。

  一戰成名

  1987年秋天,一位男子從中國乘班機來到加拿大,由此開始了自己的他國之旅。這位當時有可能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精算師的男子叫李祥林。
  在此之前,他從未出過國門。但為了成為被送往魁北克的一分子,他在四個月內學會了法語。
  現年42歲的李祥林身材高大,說話帶點中國南方口音。他的家鄉是江蘇連雲港附近的一個縣城。他父親曾經是一名警官,李祥林是家中8個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個。他在南開大學分別讀完了數學本科以及經濟學碩士。
  來到加拿大後,李祥林考取了初級精算師執照,最後又獲得統計學博士學位。1997年在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開始了金融職業生涯,後來就職於巴克萊資本,並在2004年負責重建其數量分析小組。
  “大部分人是先學了理工科,再去學經濟,我是來回走了兩三遍。”李祥林笑著說。而和他同一架飛機來到加拿大的戴姓同學說:“我清晰地記得李祥林曾說過,如果你成了一位精算師,你會賺到很多錢。”
  李祥林的學術背景在華爾街的精英中非常典型。由於從事學術研究的收入遠不如華爾街投行和對沖基金給出的薪水高,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大量數理背景的高級人才進入華爾街,從事金融衍生工具的創造、定價和套利。
  到1998年李祥林到紐約時,定量金融家統治了華爾街。其中典型例子是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由定量金融學中最好的專家管理的對沖基金。定量金融學的倡導者試圖用智慧來戰勝市場,他們首先利用數學計算風險,利用數學排除這些風險。從事定量金融學的人數迅速增加。
  真正讓李祥林嶄露頭角的是2000年他在摩根大通銀行工作時,在《固定收入雜誌》發表論文“聯結函數的違約相關分析”(On Default Correlation:A Copula Function Approach)。
  論文中,李祥林巧妙借助於他在精算學和保險學以及對心碎癥狀的知識,試圖描述和解決華爾街定量金融家最棘手的問題:違約相關性。其中最著名的即是對違約相關性模型進行描述的公式:高斯聯結違約函數。或稱之為“鐘形曲線”、“正態分布曲線”。
  2003年,李祥林的論文使他在華爾街一舉成名。他開始擔任花旗集團衍生品研究部總監和全球負責人。
  2004年8月10日,評級機構穆迪把李祥林的模型運用到自己的擔保債務憑證(CDO)的評級方法中。幾周後,標準普爾也運用該項評級方法代替了原來的評級方法。

  公式的兩面

  “聯結”和“相關”均為統計學名詞,用大眾化語言,可作這樣的解釋——夫妻倆因為同樣的生活習慣,多年親密相處,不僅習性慢慢相近,生命也緊密聯系在一起。一個人死亡之後,另外一個人今後幾年內死亡的概率提高。這種名叫“破碎的心”現象,對於保險業出售人壽保險和夫妻聯合的年金相當重要。
  在李祥林看來,這種夫妻之間生命的聯系和債券市場中一個公司倒閉之後對另外一個公司的影響是相通的。他的模型就描述一定經濟環境下,公司倒閉的相互關聯性。
  李祥林也沒有想到,這篇論文中論證的公式和方法,會被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如此廣泛地運用於風險管理和衍生產品的設計。這一次引爆華爾街風暴的兩個“大規模殺傷武器”——金融衍生品:CDS和CDO,都是一種結構性衍生產品,正是基於上述模型的巧妙設計。

  故事的開始是基於對信用的重新認知。

  作為投資者,可以選擇直接把錢借給借款者,也可以選擇向貸款者賣出CDS產品。它相當於對貸出款項進行的一種保險,以防借款者出現違約情況。這兩種方法都可以收取固定的收益——利息或者是保費。兩者收益接近,但由於針對同一個借款者可以售出無限個CDS,CDS產品的供應並不受限於債券發行的數量,所以處於開創階段的CDS市場以異乎尋常的速度增長,規模大大超過了作為其基礎資產的債券市場。
  李祥林的模型可以幫助CDS的投資者在特定情況下準確計算回報、定價、計算風險及應采取什麼策略以降低風險,等於為結構化的信貸衍生產品的估價和風險控制提供定量化的有效工具,有了這一風險定價公式,華爾街的精英們看到了新的無限可能,他們馬上著手創造大量新的3A證券,CDS發行及成交大增。
  這些高風險的衍生產品,在新的評級標準下,被包裝成了高等級的3A投資品。由此使得與次貸相關的衍生產品市場在短短的數年間出現了幾何級的飛躍。2001年年底CDS的規模約9200億美元,到2007年底飛漲到62萬億美元;CDO的規模則由2000年的2750億美元,增長到了2006年的4.7萬億美元。
  從債券投資者到華爾街的銀行,從評級機構到監管機構,幾乎每一個人都在使用李祥林的公式。很快,利用這一公式來衡量風險的方法已經在金融領域深入人心,並且幫人們賺到了大量金錢,使得任何對此公式的局限性的警告都被人們忽視了。
  2005年秋,李祥林曾在《華爾街日報》表示,很少人真正理解了這一公式的核心。
  2006年末,美國次級債住房市場開始出問題,貸款違約率開始上升。銀行起初並不擔心。它們的模式假設,美國各地的小規模違約現象互不相關。但違約現象一直在出現。到2007年初,美國次級債市場明顯出現了問題,到當年夏天,全美房產業主開始拖欠抵押貸款。
  銀行開始承受持有CDO帶來的損失,數目令人難以置信。隨著各大機構對彼此的償債能力變得擔心起來,於是停止互相借貸。全球流動資金枯竭。問題從一個資產類別傳染至另一個資產類別,銀行的痛苦蔓延至整個實體經濟。突然,每一件事都變得高度相關起來。

  華爾街的貪婪

  使用這一公式的人們發現,金融市場開始出乎他們意料之外地變化。小小的裂縫在2008年演變成了巨大的峽谷,瞬間吞噬了成千上萬億的資金,將全球銀行體系推向了崩潰的邊緣,並引發了這場波及全球各個角落的經濟危機。
  2月25日,美國《連線》雜誌發表記者署名文章,指出李祥林的公式成為令華爾街步入絕境的禍首。一時間,一些歐美傳媒和國外金融家也紛紛借此指責李祥林。
  事實上,正如武器殺人但殺人者非其發明者。財迷心竅、貪婪無厭和不負責任的華爾街炒家濫發CDO,才是造成金融海嘯的罪魁禍首。
  在現實金融世界中,太多金融分析人士只看到他們眼前的毫無生命的數字,而忘卻了這些數字所代表的有形和真實的現實。他們認為,能夠僅靠只有數年價值的數據來模擬計算,再定出那些每1萬年才可能發生一次事件的概率。人們此後就以如此概率進行投資,而不思考一下這些數據究竟是否有實際意義。正如李祥林本人對模型的表態,最危險的事情莫過於人們盲目地相信模型能給他們帶來所希望的結果。
  值得指出的是,即使李祥林的數學模型影響巨大,但債券投資者、金融業者、債信評級機構及管制機構者在運用他的模型時,卻漠視他對自己的模型附加的限制警告,這才是造成悲劇的根本原因。

----
戰爭結束後我就要回鄉下結婚了。
看,這是我女朋友的相片,她已經懷孕了。
回國後我打算做捕蝦的生意,說不定商○週刊會來採訪。
咦?什麼聲音,我去看看。
你先走我隨後就追上去。
3   L A T E S T    R E P L I E S    (Newest First)
rockitten Posted - 10/01/2011 : 15:03:02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慎.中野

真正的原因,是在原本連小孩子都懂的單純借貸關係上,發展了複雜的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來騙錢。

講真的看了幾則廣告後,我就在想,把銀行發行的這些東西砍一砍,國家的經濟就會健全很多了。


至於人性的貪婪因為是本性,一個制度在建立的時候沒把人性的貪婪、忌妒、憤怒、狡詐等各種非理性因素考慮進去,那自然會崩的很快。

追根究底就是最早一個坐在研究室或辦公桌前的天才,以為人是理性的,然後發明了某些制度或公式,被一大堆不理性的人拿去用。


from my experiences with many accountants or academics from chi na, he probably know the flaw of his "theorem" but he still sell it for the $$$$.... By the way, all "perfect" maths model never works on human as once there is a model established and put into application, there is always someone will try to get around it and make it no longer applies......

Anyway, that article seems over-estimated that chi na man' "contribution" to the GYC, what make this little maths model into a disaster is those automatic stock-exchange software (交易程式)that using his model, and doing stock-exchanges in mini-sec.........so in many case, no one can stop the disaster in time......

Many has already worry about the potential disaster of those software since 2000s...........but not many take that seriously.....

小貓不會作模型,小貓只愛玩模型;看似小貓玩模型,其實模型玩小貓:
A B 補土白膠條,樹脂改套蝕刻片;凹線凸線凹凸線,乾磨水磨銼刀磨;
水性油性消光漆,乾掃手掃噴槍掃;模型一盒三百幾,零件一堆三千幾;
多買多作進步多,買了不作口水多;花錢耗時傷精神,小貓是隻敗家喵。
慎.中野 Posted - 10/01/2011 : 07:53:16
真正的原因,是在原本連小孩子都懂的單純借貸關係上,發展了複雜的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來騙錢。

講真的看了幾則廣告後,我就在想,把銀行發行的這些東西砍一砍,國家的經濟就會健全很多了。


至於人性的貪婪因為是本性,一個制度在建立的時候沒把人性的貪婪、忌妒、憤怒、狡詐等各種非理性因素考慮進去,那自然會崩的很快。

追根究底就是最早一個坐在研究室或辦公桌前的天才,以為人是理性的,然後發明了某些制度或公式,被一大堆不理性的人拿去用。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冗丙 Posted - 09/30/2011 : 14:38:54
應該改叫人性的貪婪殺死了華爾街吧?

嘴炮衛漢統~網路復神州~

MDC第二論壇 © 2000-2002 Snitz Communications Go To Top Of Page
Powered By: Snitz Forums 2000 Version 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