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O P I C R E V I E W |
慎.中野 |
Posted - 10/01/2006 : 16:05:53 再一次、以神之名 2006年夏之以色列─黎巴嫩衝突
一、前言
廣義的大敘利亞(Greater Syria)地區,包含地中海東岸、約旦河西岸從黎巴嫩一直到埃及的部份,在今天這裡包含著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約旦等國家。
2006年夏天,大敘利亞地區的衝突情勢再度升級成大規模戰鬥,先是以色列和加薩地區巴勒斯坦民兵的衝突,接著又爆發了以色列對黎巴嫩真主黨,乃至對黎巴嫩全土的攻擊。
大敘利亞地區曾數次引發以神之名的戰爭,其中包括十字軍東征。二次大戰後,這塊土地上再度開始了以血洗血的歷史,2006年夏天的武裝衝突不過是其中的單一事件。
研究這場衝突,就可以看見和一般認識迥然不同的另一種國際關係。
二、衝突背景與本次衝突過程
打從以色列建國以來,大敘利亞地區就沒有平靜過,週邊的伊斯蘭國家僅埃及、約旦與其和解,但對以色列抱持友善態度者至今仍是一個也沒有。以色列首都臺拉維夫的拆彈小組據稱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拆彈經驗,問題嚴重程度可見一斑。
但2006年夏天衝突的兩主要行為者──以色列政府和真主黨的恩怨,則要從1982年的第五次中東戰爭開始說起。
1975年,黎巴嫩處在內戰狀態,其中一派民兵邀請敘利亞派兵平亂,因此受到打壓的基督教馬龍派向以色列求援,因為當時和以色列敵對的巴勒斯坦游擊隊將基地設在黎巴嫩南部,以色列便欣然投入資源以求壓制巴勒斯坦游擊隊的活動。
以色列在軍事援助基督教民兵數年後仍感到成效不彰,等到安里爾.夏隆擔任國防部長時,開始策畫一次大規模的入侵黎巴嫩行動,企圖徹底解決巴勒斯坦游擊隊。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以英國大使被刺殺為藉口,派兵進入黎巴嫩,只用了幾天時間就擊潰敘利亞軍和其他伊斯蘭民兵,佔領包含首都貝魯特在內的黎巴嫩一半領土,是為「加利利和平作戰(Operation Peace of the Galilee)」。
以色列入侵之前,巴勒斯坦游擊隊中主流地位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首領阿拉法特和提供其援助的敘利亞總統阿塞德產生不和,敘利亞於是斷絕了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援助,在以色列入侵之後改而扶持真主黨來對抗以色列,而被逐出黎巴嫩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則改向埃及求援。伊朗則是在兩伊戰爭結束後,為了換取國際影響力及對抗以色列,才透過敘利亞援助真主黨。
第五次中東戰爭後派遣的國際維和部隊在黎巴嫩境內遭到民兵多次攻擊,成效不彰而陸續撤出,1978年入駐的聯合國軍事觀察團雖然仍然存在,但也幾乎毫無作用。
直到1990年,黎巴嫩內戰才宣告結束,各派民兵展開和平談判並陸續解除武裝,但真主黨以對抗以色列為由拒絕,並頻頻襲擊以色列的部隊和北部屯墾區。即使等到2000年以色列撤軍、2005年敘利亞撤軍之後,黎巴嫩中央政府仍然難以控制黎巴嫩南部,真主黨幾乎形成國中之國。
2006年7月12日,真主黨藉著以色列政府攻擊加薩地區的巴勒斯坦游擊隊之際,襲擊以色列邊界的崗哨,擄走兩名以色列士兵,並擊斃七人。以色列隨即從陸海空三路展開報復攻擊。
之後以色列的攻擊陸續升高,出動海軍封鎖海運,以空襲破壞黎巴嫩境內機場、能源設施主要道路及其他設施,最後並出動地面部隊進入黎巴嫩南部掃蕩真主黨據點。真主黨則主要以伊朗、敘利亞提供的火箭彈砲擊以色列城鎮以為報復,並在黎巴嫩南部伏擊以色列地面部隊。
雙方的武裝衝突持續到8月14日──期間曾短暫停火48小時──才在國際調停下按照聯合國安理會第1071號決議案協議停火,但之後仍出現幾起小規模戰鬥。在聯合國決定增派駐紮以色列─黎巴嫩邊境的一萬五千名部隊陸續抵達後,衝突才暫告一段落。
三、主要各方論點
這場武裝衝突的主要行為者雙方都聲稱贏得勝利,但以色列認為真主黨受創程度比承認的嚴重,雙方的得失分析如下:
(一)真主黨方面:
真主黨目前仍然握有七月十二日劫持的兩名以色列士兵,且把以黎邊界席巴農場的領土爭議擺上談判桌。停火後,真主黨雖受到黎巴嫩內部反真主黨人士的批評,說真主黨輕啟戰端,釀成危機。但是另一方面,阿拉伯世界,尤其是黎巴嫩什葉派穆斯林仍然支持真主黨,特別是在衝突當中,真主黨被視為抗擊以色列英雄而支持度一時大增。
但以色列軍的轟炸削弱了真主黨的武力,真主黨在衝突中也消耗了不少武器的庫存,以色列仍然在嘗試封鎖黎巴嫩的邊界。而聯合國部隊與黎巴嫩政府軍進駐黎南也可能使真主黨難以施展。不過,只要真主黨繼續保有武器,其影響力仍不容小覷。
但由於黎巴嫩的基礎設施在衝突中受創甚重,也製造出許多難民,真主黨為維持支持度也必須調動資源投入重建工作,短時間內難有作為。
(二)以色列方面:
對以色列來說,聯合國停火決議將使真主黨遠離以、黎邊界。而以色列藉機實施封鎖,真主黨此後若要取得新的火箭補給,也會比較困難。但前歷不佳的聯合國部隊在當地能發揮多少作用仍是未知數。另此次衝突雖對以色列的國際形象打擊甚巨,但影響相信將僅限於短時間。
許多以色列人指責歐梅特政府對於此次戰事處置不當,認為以軍應該更早入侵黎巴嫩,徹底阻止真主黨的火箭攻勢。以色列總理歐梅特曾暫緩大舉進攻,試圖以外交手段改變情勢,但聯合國決議案出爐之後,他又啟動大規模攻擊,此舉備受批判。部分右翼人士希望重新選舉,歐梅特的民調支持度也在下滑。在野黨領袖納坦雅胡率先發難,指摘他低估威脅、誤判戰情,導致戰事拖了一個月,仍無法掃除真主黨的威脅。
但此次衝突的結果,使黎巴嫩政府得以派軍進入南部,為未來可能的和平發展增添希望。但黎巴嫩在內戰終止十餘年間建立的基礎建設遭受嚴厲打擊,必須投入資源實施重建工作,同時內部派系對立也可能再浮上檯面。
另一方面,由於黎巴嫩的戰事吸引了大多數國際目光,以色列在未受多少譴責的情況下攻入巴勒斯坦難民居住的迦薩走廊,迫使巴勒斯坦游擊隊主動宣布停火,獲得勝利。
四、個人評估:
巴勒斯坦游擊隊、真主黨對以色列實施火箭攻擊或是攻擊以色列崗哨殺傷、俘虜士兵並不是第一次,事實上2006年上半年就發生過好幾次,此次以色列突然採取猛烈的還擊行動,相信和前總理安里爾.夏隆中風倒下有關。
夏隆是以色列著名的戰爭英雄,在擔任國防部長期間主導了對黎巴嫩的入侵行動。但夏隆上任總理後卻採取縮退政策,在巴勒斯坦居住區外建築圍牆實施隔離,撤除主要衝突地帶的屯墾區,但在獲得渴望和平的民眾支持同時,主張採取報復政策的主戰派政治勢力也對其十分不滿,但由於夏隆在軍方和政界都十分有人望,因此主戰派勢力的反對始終能被壓制。
夏隆在2005年11月要求總統解散國會並新組政黨,於200年3月以色列國會改選之前卻因中風倒下,新組的前進黨在歐梅特領導下雖仍以少許差距贏得大選,但可以想見國內主戰派的不平聲浪在少了夏隆的壓制後是如何爆發出來。
本次衝突期間,以色列政府和軍方的行動彼此充滿矛盾,在政府宣佈短暫停火的同時軍方卻自行發動攻擊,事後政府又忙著滅火;而在政府宣佈不會擴大地面攻擊的同時,軍方卻又放話攻擊還會繼續升高;由此可見這次衝突實際乃為以色列國內政治勢力互鬥下的產物。
在五次中東戰爭中獲得勝利的以色列,在這次衝突中軍隊表現雖保持不負其威名的水準,但國家戰略卻顯得混亂不堪。事後政府也飽受對戰事猶豫不決、攻擊無力的批評而陷入政治危機。
有趣的是,民主政體的以色列民眾所發出的聲浪並不是批評政府輕起戰端,而是指責其戰事失利。戰前歐梅特總理的民間支持度為43%,當其發動這場軍事行動之後,其支持度暴增為78%,而根據民調,高達95%的以色列人支持這場懲黎作戰。當以色列政府宣布空襲停火48小時之後,以色列便有媒體便痛批政府:「因為國際壓力便懦弱退縮,如何能在中東生存。」再一次地,我們可以見到所謂民主政體的「戰爭狂熱」現象。
對於以色列政府不以真主黨而以整個黎巴嫩為攻擊對象的戰略,批評者指出這徒然使黎巴嫩民眾對真主黨的支持度上升,只是使得情勢更為惡化的錯誤決定。但以色列政府始終認為黎巴嫩政府不是支持就是姑息真主黨,在反制以民眾為主體的真主黨游擊隊時,此次攻擊確實地破壞了黎巴嫩整體的戰爭資源,不論黎巴嫩民眾對真主黨的支持度多寡,身為黎巴嫩一份子的真主黨也必須調動資源投入重建,在短期間內難以恢復。以色列堅持必須封鎖邊界、查緝走私也自然是為了加強此種對資源的打擊。
聯合國部隊的進駐對以色列來說是政治上的勝利,不論其是否能發揮功效。若是聯合國部隊能發揮效用,那以色列、黎巴嫩邊境自可相安無事,以色列政府也樂得輕鬆。而一旦證明聯合國部隊依然成效不彰,則以色列便能以此藉口彌平國際輿論的批評,再次發起更猛烈的攻擊行動。
而對始終被視為幕後黑手的敘利亞、伊朗而言,這次衝突不過是對以色列的長期抗爭中的單一事件,整體來說影響不大,只需要一如往常地提供真主黨資源,利用其來騷擾以色列即可。
就希望發展長遠和平的角度來看,以色列最應該和解的對象其實是敘利亞,因為若少了敘利亞的中繼,則伊朗的援助便難以抵達黎巴嫩而自然中斷。若是以色列能如同埃及、約旦一般同敘利亞和解,雙方變更為低盪的冷戰關係,當地情勢可能會有較穩定的發展。
但此種希望短時間內不可能出現,因為以色列、敘利亞雙方嚴重缺乏互信和可交換的利益。例如衝突告一段落後,2006年9月25日敘利亞總統阿塞德(前總統之子)對德國媒體放出和平風聲,隨即被以色列國防部長裴瑞茲批評為兩面手法,兩方並很有共識地表示,無法和平則對戰爭也無所畏懼。
就整體而言,巴勒斯坦地區衝突問題包含許多面向:
(一)伊斯蘭方面的報復心理:
在以色列建國之後,離流失所的巴勒斯坦難民被迫長期居住在難民營中依賴外援過活,幾代下來也孕育出許多缺乏教育和工作機會的貧困青年,加上長年和以色列之間以血洗血的報復攻擊,自然成為游擊隊和恐怖組織的溫床。在長期內戰和以色列、敘利亞入侵的摧殘下受創嚴重的黎巴嫩南部也成為類似情況。主張和以色列和解的許多伊斯蘭政治領袖也都面臨過來自激進派的死亡威脅,最著名的犧牲者即為埃及前總統沙達特。
(二)以色列方面的報復心理:
猶太教教義中明確包含以牙還牙的精神,而長年的戰爭也造就出無數有死傷者的家庭,這種激進的攻擊性在以色列政治文化中有莫大的影響力,因此以色列內部始終存在強大的主戰派勢力,例如以色列在野黨領袖納坦雅胡的兄長便戰死於救援烏干達劫機事件的「滾雷作戰」當中。以色列內部的激進派也多次對國內主張和解的領袖發出死亡威脅,主張和巴勒斯坦解防組織和解的以色列前總理拉賓即死於此種暗殺之下。
(三)人口壓力與經濟問題:
以色列、約旦、黎巴嫩邊境的約旦河是當地唯一的重要水源,能灌溉的地區十分有限,爭奪可灌溉地區和水源成為衝突發生的因素之一。大敘利亞地區在三千年前猶太王國興盛時期雖是水草豐美、所謂「留著奶與蜜的土地」,但氣候變遷的今日,現在這整個地區除了敘利亞東部外,都只能靠約旦河的水源維持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約旦等國的生存,事實上面臨人口爆炸危機。有意見認為這數國彼此的妥協便意味著渴死與餓死,所以這幾個國家之間只有死鬥的結局而沒有其他可能。
缺乏資源的當地經濟也始終發達不起來。即使是以色列內部也面對嚴重的失業問題,2005年以色列官方公佈的失業率為9%,但據說實際的民間失業率在1倍以上,政府也必須依賴美援武器的沖銷額度來解決就業問題。伊斯蘭方面則更不用說, 2004年巴勒斯坦有48%的人屬於貧困人口, 15~24歲的失業率為40%比總失業率(25.7%)高1.5倍,這些未就業的青年便剛好被激進組織所吸收。
五、結語:
大敘利亞地區的衝突問題自二次大戰以來未曾獲得圓滿解決,這片土地的民眾之間普遍有著報復心理,雖然長年的流血衝突使內部皆有追求和平的聲浪,但在經濟壓力的搧風點火下,激進派一次又一次地粉碎這些微小的和平希望。
即令是現實主義的外交實務大師、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也曾說過國際上任何問題都有辦法妥協,唯獨以巴問題「毫無希望」。
二次大戰後歐美列強民主大國間普遍存在厭戰心理,便往往在輿論壓力下,對許多武裝衝突不分青紅皂白的要求無條件停火,並給予劣勢一方所謂人道援助,這使武裝衝突始終無法分出勝負。以長遠角度來看,這種國際列強短線操作的和平與衝突各方激進派短線操作的戰爭一樣,對局勢穩定沒什麼幫助。
大敘利亞地區持續不斷的衝突可以提供很好的省思,讓研究國際事務和戰略者以更長遠的角度來思考何謂戰爭與和平。
----
研究所的國際安全問題時事分析作業,參考看看。
---- 〝You can't assume that kindness is an inherited trait. It is learned behavior.〞 「別以為仁慈是天性,它是後天學到的行為。」 ∼Katie Couric∼ |
6 L A T E S T R E P L I E S (Newest First) |
skyflyer |
Posted - 10/03/2007 : 10:51:12 哪里的水資源 除非安拉& 耶和華開恩 否則木法度 以色列還可以用海水淡化和滴灌 巴勒斯坦人沒這個條件 |
慎.中野 |
Posted - 10/03/2007 : 01:44:12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7020000/newsid_7024600/7024644.stm 以色列承認空襲過敘利亞目標 目前尚不清楚為什麼以色列要空襲這個敘利亞目標。 以色列方面證實上月曾對敘利亞軍事目標進行了空襲。敘利亞此前對以色列的空襲提出了譴責,但是以色列官員拒絕作出評論,以軍資訊審查官對有關消息進行了嚴格的控制。 ----
這些傢伙還是一樣亂來。
---- 〝You can't assume that kindness is an inherited trait. It is learned behavior.〞 「別以為仁慈是天性,它是後天學到的行為。」 ∼Katie Couric∼ |
慎.中野 |
Posted - 11/30/2006 : 09:41:25 我差點忘了講,大家都不知道巴勒斯坦人直到前幾天才跟以色列停火吧?
說起來這些人真的很慘,被消音的很嚴重,只比非洲地區好些。
---- 〝You can't assume that kindness is an inherited trait. It is learned behavior.〞 「別以為仁慈是天性,它是後天學到的行為。」 ∼Katie Couric∼ |
dasha |
Posted - 11/22/2006 : 09:54:06 現在,輪到敘利亞搞怪了......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1122/16/6v6p.html 看看國際社會對敘利亞的壓力會如何? |
慎.中野 |
Posted - 10/02/2006 : 17:24:29 〉〉〉諷刺的是這條商路的出口,分別在貝魯特與耶路撒冷,往耶路撒冷的商業當然在1948年後就減到最低限度,這也成為該區局勢讓人頭痛的問題之一
另外提供一點情報,由這兩個出口到敘利亞之間的通路,也是十字軍王國的主要防禦問題。
薩拉丁之所以能夠對十字軍王國取得優勢,就是埃及通過約旦到敘利亞的背後聯絡線沒有被截斷。薩拉丁先蕩平埃及,經由這條路線前往敘利亞掃平當地反對勢力,接著就前出到耶路撒冷門口。
---- 〝You can't assume that kindness is an inherited trait. It is learned behavior.〞 「別以為仁慈是天性,它是後天學到的行為。」 ∼Katie Couric∼ |
dasha |
Posted - 10/02/2006 : 08:48:22 提供一點意見: 1.基本上,黎巴嫩是土耳其東部,伊拉克北部,伊朗北部這塊地區傳統的出海口與通商路,而商路的出口之一是通向黎南的貝卡山谷(很有名不是),這使得伊朗與敘利亞就算不援助真主黨,也不得不讓物資從這邊流通,要切斷這條路基本上比想像中的困難.諷刺的是這條商路的出口,分別在貝魯特與耶路撒冷,往耶路撒冷的商業當然在1948年後就減到最低限度,這也成為該區局勢讓人頭痛的問題之一,有點像台海兩岸應該擴大通商還是減少通商一樣的困難......如果不是敵對局勢,其實真主黨與以色列有合作發大財的可能性.至於這塊倚賴黎巴嫩對外通商的區域,與庫德族居處有著很有趣的重疊,小弟就不知道這是巧合,還是說真正的幕後黑手是...... 2.人道援助的問題,其實可以視為淺薄的人道主義反倒造成衝突紛爭長期化與戰禍連綿不斷的禍首,也就是愛好和平者往往製造出戰爭的範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