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O P I C R E V I E W |
老姜 |
Posted - 04/23/2009 : 03:52:39 國軍發展史中,「兵團」建制曾經在抗戰時短暫的出現過,地位大致位於戰區之下、集團軍之上,後國軍因部隊建制過多,疊床架屋的情況使指揮效率不彰,故在抗戰中期時,即精簡指揮層級將兵團與軍團等建制取消,在戰區與「軍」之間只保留集團軍的建制。抗戰結束後,國軍從上到下普遍對共軍都有輕敵思想,與共軍角逐原日軍佔領區時,常以1個軍甚至1個師的部隊即前往負責接收,容易遭共軍已相對多數圍攻,導致在抗戰結束後到內戰正式開打間的國共衝突中,國軍常處於下風且讓共軍實力得以擴充。有鑒於此,在內戰開始後,國軍便組成以兩、三個軍或整編師的「兵團」建制來進行攻略共軍佔領區的行動,但此時的「兵團」僅為任務性質的臨時編組,於戰事結束或部隊遭消滅即撤銷。這點從此時期的兵團名稱多半以作戰區域冠名及兵團無專職司令官,由組建部隊之一的主官來或上峰另外指派無淵源之人擔任司令官即可看出。如薛岳主政徐州綏境公署時期,負責蘇北與魯南地區的戰事,其轄下指揮的部隊中,以整編11師、整編69師搭配由宿遷進攻沭陽、新安鎮時,便組成了宿新兵團,以整編11師師長胡璉為司令官;以整編74師、整編28師及第7軍(尚未整編)搭配由淮陰進攻漣水時,便組成了淮漣兵團,由旁系張發奎粵軍第4軍出身與上述三部隊毫無關係的歐震來擔任司令官 。
在抗戰剛結束時,國軍仍保持與兵團建制平級的集團軍建制,內戰開始時是逢軍事整編計畫實施,「軍」改制為整編師,集團軍則改制為負責進攻野戰的整編軍與守備地方的綏靖區兩種形式。但由於整編計畫初實行不久,整個國軍建制仍相當混亂,整編軍的落成數量也不多,加上大部分則改制為守備區域的綏境區,一線攻堅部隊仍以單獨的軍或整編師為主。到了1947年初國軍發動重點進攻山東時,集中在山東戰場的部隊多達20幾個整編師,且全由徐州綏靖公署所轄,在無法協調下使軍事指揮體制的不足顯示出來。就算有整編軍建制的設置依然是因數量稀少,且編制規模狹小,依然無法適應漸趨激烈的國共戰場的會戰 。在作戰地域及作戰時間都逐漸擴大後,向前期一樣組建臨時的兵團也顯的不切實際,在這種情況下,較正式的兵團建制應運而生。在國軍進攻山東開始後,徐州陸軍總司令部(由綏境公署改組)共組建了三個兵團,分別為湯恩伯的第一兵團、王敬久的第二兵團、歐震的第三兵團 。後又因黃河以南國軍因執行重點進攻將大部兵力放在山東與陜西而導致共軍趁虛進入中原,隨即在河南又組建了王仲廉的第四兵團及李鐵軍的第五兵團 。這些兵團中除以桂係部隊重新組建而成張淦第三兵團,因桂係三巨頭之一的白崇熙以國防部長下設九江指揮所負責指揮大別山的圍剿戰事而保留外,其餘的兵團在1947年~1948年間接因戰敗或任務完成而撤銷。同時期,與關內國軍差不多時間裡,東北的國軍也組建了4個兵團,但與關內不同的是,此4個兵團為綏境區改編而來,兵團部編制較關內兵團完整。在與關內兵團番號統一,由東北一、二、三、四兵團改編為六、七、八、九兵團後,並未隨著關內的兵團撤銷建制,一直到維持國軍敗走大陸。
1948年初國軍又以整編第10師、整編第20師組建了第10兵團,以整編第20師師長楊幹才兼任兵團司令,但與內戰初期的宿新兵團、淮漣兵團不同的是,楊幹才兼任第5綏靖區副司令,此兵團與第6綏靖區以整編72師與整編75師所組建的區壽年兵團一樣,為綏靖區為一戰役目標而組建的兵團,兵團司令為綏靖區副司令兼任,所以應看作楊幹才以綏靖區副司令身分出任兵團司令,而不是同級部隊中擢一出任,級別應比初期的任務性質兵團來的高,但同樣在任務失敗或達成即結束,因此第10兵團與區受年兵團在豫東戰役後即撤銷建制 。此時期的兵團較前期改變為有正式的序列番號及專設的司令部,司令官為專派且人事及決斷都有一定權力,但轄下部隊並未固定番號,如王敬久的第二兵團,組建之初轄整編第5、72、75、88師,後又改為轄整編70、72、14師,撤銷前又改為轄整編第32、70、66師 。另外,各兵團所轄部隊數量亦有落差,如第一兵團長期保持為6個整編師的規模,即使重點進攻結束後,改組為進攻膠東半島的膠東兵團時仍維持原數量;第三兵團最盛時期轄有9個整編師之眾,甚至成立了與兵團平級的兵團臨沂指揮所;土木系的羅廣文接任湯恩伯系的王仲濂為第四兵團司令後,所轄部隊也換成改由土木系掌控的整編第10師一個部隊,而整編第10師為乙種整編師,師長為羅廣文兼任僅轄有兩個整編旅,每個旅又只轄兩個步兵團,所以第四兵團總共只轄4個團的兵力被譏笑為「四兵團,四團兵」 ,根本無法發揮機動兵力的作用。故此時期的兵團雖番號較為統一,但仍存在著規模不定、所部去存隨意的因素,定位依然為任務性質的非常設建制。
關內的兵團建制雖遭撤銷,但隨著整編計畫的漸漸展開,加上內戰日趨激烈,反有越來越多「兵團」級別的整編軍出現,此時的整編軍與整編計畫開始時略有不同,除編制較大外,組織架構也更嚴謹,最重要的是確立了係出同源的派系考量來組建。如胡璉的整編18軍、邱清泉的整編第5軍等,其中整編18軍下轄的整編11師、整編第3師、整編第10師皆為陳誠土木系的部隊,整編11師的前身18軍為陳誠土木系的骨幹核心部隊,大部分土木系的將領都是由18軍出身再派往其他部隊任職,整編第3師的前身為第10軍,即抗戰死守衡陽的第10軍,原屬李玉堂系統,在定陶戰役遭到共軍全殲,重建後由湯恩伯系統的黃埔一期出身李楚瀛擔任師長。後整3師又在李鐵軍第五兵團轄下時,在平漢隴海路戰役遭全殲。戰後由陳誠接過番號,以整編11師的118旅為骨幹重建,並以118旅旅長覃道善擔任師長,至此成為土木系的部隊;整編第10師前身為14軍,原屬衛立煌系統,後因衛本人並無如陳胡湯般的經營個人派系,加上蔣中正的壓制使衛立煌系統未成氣候而演變為無明顯派系的部隊,到了原18軍軍長出身的羅廣文被陳誠派去擔任師長後,成為土木系的部隊 ;又如整編第5軍,下轄整編第5師與整編70師,整編第5師的前身第5軍為杜聿明系統骨幹部隊,自1939年成立後從杜聿明一脈相承到邱清泉。整編70師前身為70軍,抗戰前期為川軍後被陳誠併吞成中央嫡系部隊,在1947年的魯西南戰役被共軍全殲後,番號由邱清泉取得,邱將整編第5師的96旅撥出作為骨幹重建了整編70師,並以整編第5師副師長、杜聿明時代的老人黃埔四期的高吉人來擔任師長。重建後已與原來的整編70師及其前身70軍無淵源,因陳誠取得這支部隊控制權時,僅替換主官人事,中下層軍官及士兵大部仍為四川子弟,但邱清泉重建後,轄下的部隊除整5師撥出的96旅外皆為重新建立與川軍無關,為一舊番號維持但人事新建的部隊,使整編第5軍全為杜聿明系統的部隊 。另外為戰時簡便稱呼,整編軍又存在著轄下大部分為系出同源的部隊所組建,故常以整編軍軍長之名來作為作戰「兵團」的名銜,如整編18軍就被稱為胡璉兵團、整編第5軍被稱為邱清泉兵團、以整編25師為骨幹組建的整編第25軍被稱為黃百韜兵團、整編29軍被稱為劉戡兵團、整編41軍被稱為孫元良兵團等 。此時的兵團名稱與任務性質的區壽年兵團、楊幹才兵團、吳紹周兵團不同,背後是有正式的整編軍名稱,為常設單位,從派系的角度來看有規模的整編軍更是代表著派系發展成熟,如泛稱為孫元良兵團的整編41軍,為第5綏靖區改編,在更早的抗戰時期為22集團軍。自抗戰到國共內戰間一直為川軍孫震所掌控,為孫震系統的規模體現。後由於孫震為下屬出路著想,怕蔣中正併吞其部隊,在由守備任務的第5綏靖區轉為攻堅野戰的整編41軍後,審慎考量下自動推辭整編軍軍長一職,並推舉其姪兒黃埔一期的孫元良來擔任整編軍軍長,孫元良雖為孫震之姪,但軍旅生涯一直在中央嫡系的部隊中任職,與川軍毫無淵源。但孫震如此作為一來既順了蔣中正將國軍中央化的目標,又可保持孫震系統存續,也讓本處在黃埔接班梯隊前段班的孫元良,因淞滬會戰時拋棄部隊獨自逃命而被逞處後逐漸遭蔣冷落的命運,又由黑轉紅為炙手可熱的中央嫡系實力派的階級 。
1948年8月何應欽自美國回來復出擔任國防部長後,於南京召開的軍事檢討會議裡,除卻了討論過往國軍的失敗與不足外,在軍制上決定放棄執行效率不彰且嚴重影響國軍戰力的「軍事整編計畫」,恢復整編旅為「師」、整編師為「軍」的編置,並正式確立了將「兵團」建制納入編置,使兵團成為國軍最高的野戰機構與綏靖區作攻守配合,來對抗共軍越來越凌勵的攻勢。軍事檢討會議後,國軍大規模的將以部份綏靖區、整編軍、後勤編練司令部等來組建兵團。此時的兵團作為國軍的常設一級單位,除正式確立了兵團部的組織章程,使兵團擁有常設屬的參謀、情報、通訊、後勤、醫療單位,及包含警衛、搜索、特種兵等接近於一個「師」的直屬兵力,規模遠較之前的「任務兵團」龐大且架構明確。而兵團直屬部隊被固定下來後,有了明確的「建制部隊」概念以及將兵團數量固定於2~4個軍使各兵團間的規模不致有太大落差。最重要的是讓整編軍時期發展出的「系出同源」的組建概念得到落實,盡量以同派系或長期並肩作戰的部隊來組建兵團。如東北的第七兵團在遼審會戰前,蔣中正為加強瀋陽援救錦州的兵力而將七兵團併入九兵團,組成由九兵團司令廖耀湘統一率領的「遼西兵團」,空出來的七兵團番號則由關內國軍的徐州剿總以25軍、63軍、64軍、100軍等重新組建。而會以這四個軍來重組7兵團,考量了以下兩點:(一)25軍與100軍從內戰開打一來,從蘇中到進攻山東就一直搭配在一起;25軍進入山東後也常與64軍並肩作戰,各部隊間對彼此人事都有不同程度的熟悉。(二) 兵團以這4個軍中戰功最顯著的25軍為核心部隊組成,司令亦由25軍軍長黃百韜升任,而黃百韜的祖籍為廣東,對屬旁係余漢謀粵軍系統的63、64軍來說,因部隊士兵及主官大都為廣東子弟,比併入其他嫡系部隊為核心的兵團,向心力較高。
此時期兵團司令除了較以往有更大的人事經理權及決策專斷外,使兵團司令成為此時國軍將領中實力派人物的識別記號。如蔣中正將七兵團併入九兵團時,經由黃埔六期廖耀湘的提醒,特別考慮了原七兵團司令黃埔三期劉安琪的出路安排 。因劉安琪的輩分資歷高過廖耀湘,又七兵團的骨幹部隊71軍在過往東北的戰事中,因任務需求而暫時受廖耀湘領導時,曾發生過廖將敗仗責任推給71軍扛,讓71軍軍長與個別師長與廖耀湘有宿怨 。而劉安琪曾在抗戰時、71軍組建前的德械師87師擔任過團長,為71軍老人,後又受胡宗南提拔成為胡系將領,再回71軍擔任軍長至七兵團司令,所以將七兵團併入九兵團中及調動劉的職務時,須考量著胡宗南系統與德械師系統(71軍)的觀感;又如新編第一軍軍長潘裕昆,在錦州已遭共軍佔領、九兵團隨時可能遭共軍包圍的危急形勢下,廖耀湘決定撤退往營口而命其進攻黑山走廊,在黑山始終未能攻下的不利處境中,潘還能不忘拉攏71軍軍長向鳳武,意圖在突圍後另組一個兵團來當兵團司令 ;又如重新組建的第七兵團黃百韜部在輾莊被圍時,轄下的64軍軍長劉鎮湘因堅持就地決戰而對黃百韜繼續西撤的決策提出異議,其所反對的原因之一就是「企圖快點決戰挽回劣勢不讓共產黨獨霸天下,讓自己可能因此擴充實力,把廣東外調的部隊抓在手裡組成一個兵團」的想法,讓自己當上兵團司令 。由以上的例子可看出,當時普遍國軍將領對兵團司令一職的重視。
兵團成為最高常設野戰機構後,兵團司令也代表著派系意義的彰顯,任何一位兵團司令的任命,都須考量組建部隊的派系背景。如整編18軍擴編為十二兵團時,兵團司令的人選在資歷上、戰功上都理應由胡璉來昇任,且胡本就為原整編18軍軍長,對兵團的轄下部隊最能掌握,其中第10軍的第三次重建還是由胡璉撥出18軍的118師作為骨幹來完成的 。但12兵團隸屬於華中剿總所轄,而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熙對陳誠向來不滿,加上胡璉打仗自主性較高,在整編18軍時期常違抗白的命令,故白對胡屢有攻擊,意圖能讓自己能掌控的將領來任職。但12兵團成立時的部隊皆為陳誠土木系的部隊,其中的18軍更是土木系核心,所以蔣中正依然在徵詢陳誠的意見後,不理會何應欽、白崇熙勸戒「書生不宜點兵」的反對,調抗戰時曾任18軍軍長、時任新制陸軍軍官學校的黃维來擔任兵團司令 ;又如整編第5軍擴編為第二兵團時,蔣中正一開始未讓整編第5軍軍長邱清泉直接任第二兵團司令,而是交由從東北保安司令退下於上海養病一年後,甫接任徐州剿匪副總司令的杜聿明來兼任,邱則任副司令 。邱清泉之所以未當上兵團司令,是因第2兵團的初步規模雖是由邱清泉擴充建立,但二兵團的核心部隊第5軍是在杜手上所建立,無論資歷、威望在二兵團中杜皆高於邱,且邱長期為杜下屬,在邱的軍旅生涯中,升遷幾乎為杜所保薦;又蔣對邱在豫東會戰表現不滿意,邱在同儕與長官間的評價又以高傲作稱,故蔣此舉可能為對邱的些許壓制,因不久後杜即辭去二兵團司令兼職專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旋即保薦邱清泉接任時,順利獲蔣批准任命。
抗戰中後期開始,由於部隊的擴充及黃埔生出身的將領逐漸躍上台掌權,所以衍生了很多嫡系下的小派系。這些小派系最初以何應欽為招牌來對抗陳誠系,但之後隨著何應欽逐漸被提至位高權輕的職務而失勢,各個小派系則逐漸獨立。少數在抗戰中期就因轄下部隊數量眾多而形成氣候,如胡宗男系統,但大部分都僅維持一個軍或集團軍的規模。到了國共內戰時,因部隊成建制的消滅越來越多,及派系領導失去部隊控制權而消失,但仍有少數的派系不僅未勢微反而隨著戰事發展越來越蓬勃,到兵團的建制正式成立後的數量中,就可看到其發展高峰,及判斷出該派系領導為當時國軍的實力派人物,這其中以杜聿明系統的例子最有代表性。杜聿明在黃埔一期的接班梯隊中不算是前段班,其在江西剿共時期任第4師徐庭瑤部的12旅24團團長時,同學中表現較優秀的大都已擔任旅長、師長 。抗戰任第5軍軍長時為1939年,也落後於黃埔一期生中早先脫穎而出的胡宗南、李延年、黃杰、霍奎彰等人,連在1942年任遠征軍副司令時轄下的第6軍軍長甘麗初,當軍長時間都比他早 。一直到了抗戰結束後,杜歷經東北保安司令的任職後,才算真正進入黨國廟堂的高層,他之所以作上此位,不僅僅單純的是以武力逼迫龍雲下臺替蔣背過建功,因蔣要安排杜有很多選擇,不必把他提升到與胡宗南一樣成為「唯二」黃埔生出身的方面大員,個人認為理由應還包含著杜為一班集團軍司令中唯一擁有摩托化部隊的管理經驗,對以美械裝備為主的東北國軍較能運用及了解後勤需求,以及最重要的是從杜第5軍所分出建立的部隊,已成國軍主力精銳,讓杜的份量已高出一班集團軍司令一截。杜聿明出任軍長時,第5軍所轄部隊為200師、榮譽1師、新編22師等3個師,抗戰中後期榮譽1師、新編第22師先後撥出作為骨幹部隊成立了第8軍、新編第6軍。到了國共內戰成立正式兵團時,5軍、8軍及新6軍又作為骨幹部隊發展成第二兵團、第十三兵團與第九兵團,在人事方面,曾任5軍副軍長兼榮譽1師師長的鄭洞國,在最初杜保薦為東北保安副司令隨杜赴東北後,已是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當年接任鄭洞國副軍長職位的邱清泉,也已成為第二兵團司令;當年的新編第22師傅師長廖耀湘也成為了第九兵團司令;而十三兵團司令李彌雖非出身第5軍系統,但其能在舒適存遭軍法審判後 ,接掌第8軍骨幹師榮譽1師的師長職位,是靠著鄭洞國的提拔,而後才能升任第8軍軍長繼而以第8軍為核心擴充成第十三兵團,所以在杜鄭具為一體的情況下,雖罕見杜氏鄭氏插手其人事佈局的文獻,但將其看作類似曾國藩與李鴻章的關係,定義為杜聿明系統的旁系也不為過。這些泛屬於杜聿明系統的幾個兵團,在國共內戰後期,已分別為東北與華東地區主力部隊。這對杜能夠成為國共內戰時,國軍將領的中流砥柱;內戰結束後戰犯監獄裡國軍將領的精神領袖,有著水漲船高的作用。而蔣中正因杜系統在國共內戰後期發展到極致,進而將其視為股肱之臣,從三大會戰時,杜聿明先在遼瀋會戰中收拾東北殘局,後在徐蚌會戰中擔任實際操盤手力挽狂瀾就可證明。
參考資料:
司馬戡著,《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兵團》,電子書。 劉鳳翰著,《抗戰期間國軍的擴展與作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編,《國民革命軍第五軍軍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3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編,《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軍史》。台北,國防部軍務局,1998年。 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遼瀋戰役親歷記─原國民黨將領回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5年。 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淮海戰役親歷記─原國民黨將領回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3年。 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平津戰役親歷記─原國民黨將領回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9年。 曹劍浪著,《國民黨軍簡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寧凌、慶山編著,《國民黨治軍檔案》。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年。 文思主編,《我所知道的杜聿明》。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 劉統著,《華東解放戰爭紀實 : 1945-1948》。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鄭洞國、侯鏡如、覃異之、文強、鄭庭笈、楊伯濤著,《杜聿明將軍》。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年。 楊伯濤著,《楊伯濤回憶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年。 戚厚杰、劉順發、王楠 編著,《國民革命軍沿革實錄》。北京,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輔一著,《華東軍區既第三野戰軍簡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
|
11 L A T E S T R E P L I E S (Newest First) |
James.luo |
Posted - 04/26/2009 : 22:38:33 原來如此 多謝指教 |
老姜 |
Posted - 04/26/2009 : 01:19:30 一、基本上所有中央嫡系的部隊都是老蔣的部隊,沒有什麼直接間接。國軍部隊師長以上人事都須老蔣核准,會往下在分小派系,是根據一支部隊的成立背景來決定。陳胡湯的勢力之所以能規模龐大,是因他們向老蔣提報的人事幾乎達百分之百的通過。
二、整編74師屬俞濟時、王耀武系統,特別是在王耀武時代奠定了王牌軍的基礎。所以若算起來,整編74師也屬「間接」。 老蔣是非常講究倫理輩分的人,我不相信他對於自己的乾女婿、黃埔教官出身、浙江人陳誠的信任,會輸給黃埔三期出身、 山東人的王耀武;再說整編計畫執行者為陳誠,先不說陳誠會不會偏袒自己系統的部隊,整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各部隊編制統一,讓74師一枝獨秀破壞國防部制定的統一部隊編制根本不可能。
三、一支部隊有兩位以上的副主官,在當時是非常普通的事情,這與人數多寡無關。
四、小弟之所以拿整編11師來作比較,就是要刻意排除未整編的新一軍及新六軍,以及孟良崮前尚未整編完畢的第5軍。 兩支部隊在抗戰時期同為蘇械加強軍,抗戰結束後又同為第一批整編的部隊,整編11師下面還配有以118旅為主編成的第四快速縱隊,怎麼看整編11師人數都不會輸給整編74師。
五、以當時一個團人數1500~2000人,整編74失3旅6團最多12000人,加上師部質屬部隊人數也不可能到32000人,整編計畫中旅部無直屬部隊,抗戰後由「師」整編為旅時,「師」部直屬部隊被併到整編師的師部中,整編旅旅部僅為傳達師部命令及協調單位。
六、整編11師師長胡璉與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同為黃埔4期出身的少壯派精英將領,且胡璉在抗戰末期就當上18軍軍長,張靈甫要等到74軍整編為師之後才擔任「師」長,老蔣對胡璉的賞識,不會輸給張靈甫。
七、張靈甫參觀整編11師的演訓,對於同鄉兼好友的胡璉,所擁有的美械裝備與部隊人數充實程度,表達非常羨幕之意。而會讓張靈甫羨幕,可見整編11師人員及武器整齊程度絕對高過整編74師。
|
James.luo |
Posted - 04/26/2009 : 00:07:27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老姜
整編74師32000人的數字,是華野事後報上去的數字,一開始統計是25000人。考慮到粟裕過去在蘇中戰役,上報戰績時的「表現」,我對這數字有疑問。
況且,整編74師三旅6團與整編11師一樣,整編11師才20000出頭,同為五大主力,怎麼可能差這麼多? 加上整編74師在淮陰、漣水都有不小損失,到孟良崮時根本不可能滿編,否則副師長邱维達何必在後方招募新兵?
好大喜功 虛報戰功 古今中外皆然啦 不過整74師是南京衛戍師 張靈甫又為老蔣愛將 孟良崮時編整74師制有2個少將副師長 人數必然不少
整11師是陳誠土木系 蔣介石對他的愛自然是間接的關愛啦 而且當時五大主力戰場環境各有不同 新一軍跟新六軍根本沒參加整編就拉去東北作戰 五大主力人數怎可能齊頭式平等 |
ybzd |
Posted - 04/24/2009 : 22:13:26 >國軍可是裁了二百萬人,共軍擴軍了三十萬
以抗战后期那种样子,不裁军经济只能崩溃,当然事实上经济已经崩溃了... |
曹公孟德 |
Posted - 04/24/2009 : 19:52:05 沒有太大的變化,不客氣說句,自己去翻歷史書吧
『編余軍官送到軍官總隊接受轉業訓練者共161,660名,士兵第一、二兩期共受轉業訓練者53,125名,士兵經各部隊送補給區與供應局者共有32,091名,由各機關直接送復員站者有4716名,到復員站遣送回家者有2787名。1946年7月,國民政府已將54個軍整編成師,復員軍官達144,608人,其余36個軍因正在戰鬥中,無法整編。另外國民政府原有游擊部隊203個單位,官兵72萬余人,自新部隊(即偽軍)51個單位,約60余萬人,均被編遣完畢。總計已復員之軍官約14萬人,士兵約200余萬人』
削編制減人員,單是軍官就砍了161,660名 莫非軍官也能像抗戰時的士兵一樣吃空額﹖ 下面再裁了200萬兵,莫非都是幽靈當的
|
glight |
Posted - 04/24/2009 : 12:05:34 國軍砍的兩百萬是編制人數吧,很多本來就是不滿員的,實際的人數好像沒有太大的變化 |
曹公孟德 |
Posted - 04/24/2009 : 11:17:39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ybzd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James.luo
那個時候連整編師整編軍真是亂的可以 到底是真整編 還是在打壓非中央系將領呢? 明明是要整編成師的軍級單位有時還越整越大 老蔣愛將張靈甫的整編74師到他民國36年陣亡前都還有3萬多人 根本就還是一個軍的兵力嘛
就算老共不入關 搞不好國軍自己都還會有第二次中原大戰的發生
因为重庆谈判规定双方都要在国际监督下裁军并作出让步,结果就是共产党让出了一些抗战结束时占领的根据地,而老蒋则偷奸耍滑,对外称要裁军并把原先军改成师,实际上全军未减一人一枪,结果就有这种3万人的"师"...
國軍可是裁了二百萬人,共軍擴軍了三十萬
雖然我不很是熟悉此項,也知道國軍在搞整編師、旅時,把原有的編制砍了一部份 未減一人一槍﹖你確定﹖
事實上共軍也有裁軍,據我所知有裁了十幾萬人 不過是裁些老弱殘兵在造表面功夫 裁的還沒有擴的多 |
老姜 |
Posted - 04/23/2009 : 22:33:54 整編74師32000人的數字,是華野事後報上去的數字,一開始統計是25000人。考慮到粟裕過去在蘇中戰役,上報戰績時的「表現」,我對這數字有疑問。
況且,整編74師三旅6團與整編11師一樣,整編11師才20000出頭,同為五大主力,怎麼可能差這麼多? 加上整編74師在淮陰、漣水都有不小損失,到孟良崮時根本不可能滿編,否則副師長邱维達何必在後方招募新兵? |
ybzd |
Posted - 04/23/2009 : 21:32:39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James.luo
那個時候連整編師整編軍真是亂的可以 到底是真整編 還是在打壓非中央系將領呢? 明明是要整編成師的軍級單位有時還越整越大 老蔣愛將張靈甫的整編74師到他民國36年陣亡前都還有3萬多人 根本就還是一個軍的兵力嘛
就算老共不入關 搞不好國軍自己都還會有第二次中原大戰的發生
因为重庆谈判规定双方都要在国际监督下裁军并作出让步,结果就是共产党让出了一些抗战结束时占领的根据地,而老蒋则偷奸耍滑,对外称要裁军并把原先军改成师,实际上全军未减一人一枪,结果就有这种3万人的"师"... |
曹公孟德 |
Posted - 04/23/2009 : 19:59:18 整編計劃就是瞎搞 如果直接維持戰區、集團軍、軍、師的模式去打 最少可以打少幾場無謂的敗仗
|
James.luo |
Posted - 04/23/2009 : 18:19:06 那個時候連整編師整編軍真是亂的可以 到底是真整編 還是在打壓非中央系將領呢? 明明是要整編成師的軍級單位有時還越整越大 老蔣愛將張靈甫的整編74師到他民國36年陣亡前都還有3萬多人 根本就還是一個軍的兵力嘛
就算老共不入關 搞不好國軍自己都還會有第二次中原大戰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