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O P I C R E V I E W |
玄史生 |
Posted - 01/25/2010 : 02:02:04 東城鉦太郎(とうじょう しょうたろう)‘日本海海戰’、‘三笠艦橋圖’、‘凱旋觀艦式’諸作,為冶日本海軍史者所週知,然其生平,則文獻罕徵,雖欲求現存畫作全目亦不可得。最近在亞細亞歷史資料中心檢索,偶得“官房日英博覧会出品に関する嘱託任命及英国へ派遣の件”(陸軍省弐大日記 明治43年乾の上 貳大日記1月\明治43年1月17日)レファレンスコード:C06084887900,中附畫伯自筆履歴書,於前半生尚可考見,因參考群籍,述其始末於此:
先生以慶應元年3月11日(1865年4月6日)生於江戶(東京府北豐島郡高田村雜司が谷,現在的東京都豐島區雜司が谷),明治15年(1882年)任職大藏省造幣局時代,師事義大利畫家艾德亞多•契索尼(Edoardo Chiossone\1833∼1896)與川村清雄(1865∼1934)學習西洋畫。明治20年(1887年)於東京府工藝品同進會展出畫作,獲得褒狀;明治22年(1889年)於明治美術會展展出畫作,之後成為該會會員。甲午戰爭後,明治29年(1896年)4月至明治30年(1897年)3月間,受陸軍第一軍司令部之命揮毫戰爭畫;明治30年(1897年)3月奉宮內省之命,繪製第一軍平壤包圍攻擊圖屏風。明治33年(1900年)義和團事變後,為日本環場全景(パノラマ\Panorama)會社繪畫事變戰鬥場景,並赴北京考察。
明治35年(1902年)明治美術會解散後,奉師•川村清雄之命,與本多錦吉郎、二代目五姓田芳柳等組成巴(トモエ)會,終明治年間舉辦過六次畫展。明治37年(1904年)5月日俄戰爭期間,受海軍軍令部內命搭御用船滿州丸前往旅順,以陸軍第三軍司令部附與聯合艦隊司令部附屬身份任職,並曾搭水雷艇出海觀戰,同年11月返抵東京。日俄戰爭後,明治39年(1906年)2月奉海軍省之命,繪製日俄戰爭海戰記錄畫,以補戰史之闕,同年4月1日,以繪製甲午戰爭繪畫之功,獲頒勳六等瑞寶章。明治43年(1910年)前往英國,參加日英博覽會。 明治45年(1912年)1月30日、2月2日,川村清雄的母親たま、父親修正,三日之內相繼而沒,清雄受此打擊,也臥病不起,所以兩親喪禮由先生主持,清雄於榻上口授儀制,其禮一遵旗本舊制(按:川村家歷代是德川幕府的旗本),頗為時人稱許(林えり子<福沢諭吉を描いた絵師 川村清雄伝>第四章 江戸への回帰 200∼203頁)。
先生的日本海海戰畫作一共九幅,陳設於東京的海軍參考館,但是大正12年(1923年)9月1日的關東大地震中毀於大火,災後受海軍省之請重畫,所以現在傳世的日本海海戰畫,都是依素描草稿與習作再繪的新作。但災前舊作則尚有書籍刊載照片可考,兩相比較,不少細節頗有出入,反映其間考證與畫技的進步。晚年最後的作品是昭和3年(1928年)奉納於明治神宮聖德記念繪畫館的‘凱旋觀艦式’,昭和4年(1929年)6月30日逝世於千葉縣房州,享年64歲。
*參考:石渡幸二‘編集余録 海戦画家 東城鉦太郎を偲んで’上、中、下 海人社<世界の艦船>1996年1月號 No.505 208∼209頁、1996年2月號 No.506 168∼169頁、1996年3月號 No.508 156∼157頁 林えり子<福沢諭吉を描いた絵師 川村清雄伝>(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2000年) ISBN 4-7664-0776-8
日文維基•東城鉦太郎 http://ja.wikipedia.org/wiki/%E6%9D%B1%E5%9F%8E%E9%89%A6%E5%A4%AA%E9%83%8E |
2 L A T E S T R E P L I E S (Newest First) |
玄史生 |
Posted - 01/27/2010 : 05:17:13 東城畫伯的名作剪影:
海人社<世界の艦船>1996年1月號 No.505 113頁
海人社<世界の艦船>1996年2月號 No.506 14∼15頁
海人社<世界の艦船>1996年3月號 No.508 157頁
關於日本海海戰畫舊作與新作的差別,在此舉一則有名的例子:
這張‘開戰後30分的日本主力艦隊’,最明顯的不同,就是為了突顯開戰時小型艦艇航行不易的風浪,舊作(第1作)是白浪滾滾翻騰,但英國知名的船舶畫家William Liomel Will(1851∼1931)看了舊作的照片後,說:「這是海岸的浪,不是大洋的浪」。畫伯反省之後,也承認的確不理想,所以後來的新作海浪的表現就收斂逼真得多,並加上背景風雲的描繪,使構圖更為緊密。 |
玄史生 |
Posted - 01/25/2010 : 05:17:51 東城鉦太郎的師父川村清雄,出身旗本家(幕府的御庭番家系),是明治初年最早放洋美國、義大利學習洋畫的先驅。回國後任職大藏省造幣局,但是後來與主事的義大利畫家艾德亞多•契索尼不合,又因感情因素(和女工戀愛)離職,從此就沒有擔任任何公職。之後婚姻不順(先後結過三次婚),以西洋畫技結合日本畫藝術精神的畫風,既不受當時保守的日本畫畫壇接受,又被薩長籓閥主導的西洋畫畫壇主流排斥,與官方美術展無緣,所以中年頹唐。但是靠勝海舟、小笠原長生的庇護,以及藝文界、實業界知交的支持,而得以重振畫業。一般相信,東城鉦太郎也是因為師父的人脈,所以能參與陸、海軍戰爭畫的製作。
川村留學歐美時所學習的古典派(學院派)寫實歷史畫風,到十九世紀末時,已因貴族社會的沒落和攝影術的出現而式微,至二十世紀初完全消失。所以東城、川村師徒沒後,繼者乏人,加上人脈作梗,日本畫壇的反應也十分冷淡。兩位畫伯都是東京人,畫作大部分也保存於帝都,但是經過關東大地震與太平洋戰爭的摧殘,傳世者並不算多,這恐怕都是戰後至今,日本關於東城畫伯的文獻與研究寥寥無幾的原因。
即使如此,東城畫伯傳世的日本海海戰畫作,其歷史意義與藝術成就,在日本畫史上不僅前無古人,恐怕也是後無來者。有坂純‘戦史の名画を読む 三笠艦橋の図’(学習研究社<歴史群像>2009年6月號 No.95 16∼21頁)以西洋美術史的觀點,批判性分析近代日本的戰爭畫,認為明治以降的日本西洋畫家,雖然創作的戰爭畫數量不少,但缺乏西洋傳統的宗教、社會背景,以及捕捉歷史場景意義的精神下,缺乏體系與思想性,最後形容本作是「特定歷史境界線上突然出現的作品」。雖然言之成理,但是少了創作者生平師承背景的理解,對不熟悉日本近代美術史的人,終有隔靴搔癢之處,故略述東城畫伯生平,或可為談資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