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O P I C R E V I E W |
ALPHONSE |
Posted - 07/20/2012 : 08:39:45 版上應該沒有多少人選地理作主修?
quote:
作者 Ethan1987 (小王子) 看板 Geography 標題 [評論] 如何擺脫地理決定論? 時間 Tue Jul 17 20:32:28 2012 ───────────────────────────────────────
轉錄自FT中文網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45278/?print=y
如何擺脫地理決定論?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 連清川 2012-07-02 (www.ftchinese.com)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里,萬里之遙,瞬息即至。 我們都已經很難想象到人類曾經有過那麽一個時期, 各自困囿在一片狹窄的地域里,老死不相往來。 但那個時候,每個民族只認識自己頭頂上的一片天, 至於外界如何,無人關心,也無需關心。
然而,想起一件事情來,未免令中國人有些鬱悶氣結: 為什麽在歷史上,只有歐洲人走出了他們的故鄉,發現了新大陸,徵服了世界? 為什麽不是中國?在地理大發現的15-16世紀, 無論從技術、航海、軍事、國家實力而言,中國都遠比那些蠻荒夷狄小邦發達, 為什麽不是中國人發現和徵服?
考察這段歷史的研究豈止用汗牛充棟來形容,幾乎每一個可能性都曾經被發掘過。 最大的學術贏家,無非是經濟、宗教和政治。 但是,這些原因都難以充足說明歐洲的出走沖動和徵服能力。 歐洲對於東方的物質需求的確是動因,但是中國也長期通過絲綢之路與歐洲貿易, 為什麽不曾有探險沖動?中國的海岸線也很長,為什麽就沒有發展出強大的海軍和航海? 基督教的確是有傳教熱情的,但是唐朝的鑒真和尚也曾東渡傳教, 而且大乘佛教的確是有傳教熱情的,為什麽印度也沒有沖動? 15世紀當探險家們出發的時候,歐洲總體也在君主專制制度之中, 為什麽他們願意資助探險? 當麥哲倫到達美洲的時候,美洲土著中也有大量強大的君主專制國家, 為什麽歐洲人能夠徵服他們? 而中國如此強大、延續性如此悠久、長期在內外戰爭中浸淫的君主國, 為什麽也會被歐洲的那些蕞爾小邦打敗徵服?
故而,以上的那些人文學基礎之上的答案,都難免有著先天的缺陷。
最近出版的賈雷德•戴蒙德的《第三種黑猩猩》, 其實是戴蒙德探索人類如何製造了今天的地理和人文環境的開始,出版於1992年。 他其後在1997年出版的《槍炮、病菌和鋼鐵》和2004年的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是對自然環境與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更加詳盡的指南。
盡管有許多人更願意以人種的優劣,文明的高低或者政治的高下來說明問題, 戴蒙德卻堅持以一個科學家的態度,指出一個國家或者一種文明的興亡, 更多地取決於其命定的自然環境,以及其與自然之間的相互消長。 這是一種“地理決定論”,就我個人的閱讀經驗而言, 這是迄今為止惟一能夠令人信服而自足的理論。
戴蒙德雖然經常提到中國,但是三本著作中除了《崩潰》有一個專章之外, 並無系統的論述。 因此,我只能嘗試以戴蒙德的理論,比較歐洲與中國的遭遇,尋找可能性的答案。
地理決定論的第一個因素是地理地形。 我在以前的專欄中曾經提到,歐洲是一個破碎的地形,破碎的海岸線。 而歐洲內陸的地形,也非常難以形成統一的國家。 歷史上除了南歐的羅馬與一些外來政權之外,歐洲歷來沒有統一傳統。
但是中國所處的亞洲東部,則是一個大陸島,三面環山,一面靠海。 而在大陸上,乃是平緩起伏的連續性地形,易於形成統一體。 因此,中國形成了分久必合的傳統,統一的沖動是內在的。
破碎地形形成民族與國家的分割。狹小的區域難以給一個國家提供充足的發展資源, 於是貿易成為一種必然性。當歐洲內部的貿易形成瓶頸之後,擴張沖動自然產生。 歐洲探索新大陸的原初需求,是貿易沖動而非徵服沖動。
中國則不同,由北至南的連續耕作區和大陸內部的豐富資源,以及對外交通的難度, 都使中國長期以來形成一種內向型哲學與政治。 在中國歷史上,獲得統一而不是對外徵戰,是王朝的主流思想。 防禦形軍事戰略也從來都是正道。 缺乏貿易動力與擴張沖動,幾乎是地理地形的必然結果。
第二個因素是動植物資源。 在徵服新大陸的過程之中,歐洲真正進入美洲的殖民者及軍人,數量十分有限。 而整個美洲有著幾千萬文明水平甚高的土著,為什麽最終以歐洲人消滅了土著而告終? 戴蒙德的證據是新大陸根本缺乏可以馴服的糧食資源, 因此,美洲一直停留在狩獵——採集型社會形態之中,無論其政治制度是怎樣的。 而歐洲很早就進入了小麥時代,農耕是主要的社會生產方式。 農耕社會以及航海貿易的雙重作用,使歐洲人擁有了更多的戰爭和武器。
從動物資源上來說,在人類從白令海峽冰封期進入美洲不久之後, 整個美洲的大型哺乳類動物多數都消失了。 美洲僅有小型動物,以及無法馴服的少數大型動物。 因此,其戰爭形態一直停留在較為簡單的人力上。 而歐洲早期歷史中,馬就是最主要的戰爭和運輸工具。 在徵服美洲的過程中,戰馬是獲勝的一個關鍵性因素。
此外的“競爭”資源是病菌。 美洲大陸一直在一個封閉型的生態形態之中,沒有農業社會所形成的大量病菌。 歐洲人進入新大陸之後,缺乏免疫力的土著大量死亡: 事實上死於歐洲人所傳染的疾病的土著,要大大地高於因為戰爭而死亡的人數。
中國呢?當然,中國也是較早進入農耕社會的國家之一。 因此,它也迅速地建立了中央集權式的政治制度。 動物資源也並不少於歐洲,戰馬也較早進入戰爭。
不過,中國與歐洲之間的對決,卻並非取決於動植物資源,而仍然是上一個問題的延續。 歐洲在海岸線爭霸的過程之中,形成了強大的海軍傳統。但中國基本上沒有海軍傳統。 在其周邊,歷史上除了日本稍有海上威脅之外, 所有的戰爭威脅,都來自於游牧民族的騎兵或步兵。 在最初中國與歐洲的戰爭之中,幾乎都是以海岸線戰爭失敗而告終的。 海軍的發展當然並非僅僅是否擁有足夠的噸位或者炮火, 還包括了傳統、訓練和戰略思想。中國的海軍既然缺乏足夠的歷史和訓練, 失敗是必然的。
第三個因素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關系。 為什麽美洲缺乏大型動物可供馴養? 事實上,在人類進入美洲之前,從北至南都有大量的動物。 但是這些動物在人類到達他們的“新世界”之後的1000年時間里,80-90%就滅絕了。 戴蒙德認為,就是這些原始美洲土著吃滅絕了這些動物。 也就是說,美洲人吃掉了自己的前途, 使他們遇見歐洲人的時候,缺乏足夠的戰爭工具來應對。
這一點對中國鴉片戰爭前與歐洲競爭態勢有沒有關系? 也有一定的關系,就是與自然之間的互動所形成的心理機制問題。 歐洲人一直是處在資源匱乏與貿易主義的驅動之中的。 因此,他們對於外界的索求沖動一直存在。 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徵,也是最早期的“全球化”試驗。 這種心理機制就是只有通過與外界之間的互動,戰爭或貿易,才能獲得生存空間。
而中國的心理機制與歐洲幾乎相反。 “天朝上國”的優越性,來自於資源的充足, 因此,最重要的是開發中國內在的自然資源潛力。 從軍事角度來說,中國核心地區的畜力,多數用於生產而非戰爭, 戰馬主要依靠游牧地區或民族。其心理機制是抑戰與精緻化。 長期以來競爭和貿易所形成的歐洲擴張型多民族, 遇上了內化與一統所形成的中華單一民族,你覺得結果會如何?
遙望地理決定論所形成的歷史,似乎我們惟有一聲嘆息。 地理大發現之前的世界,乃是一個各自隔絕的世界, 民族前途的決定是自發的而非自覺的。 命運在東西方相遇之前的幾千年,甚至人類從非洲出發,各自定居下來的時候, 就已經宿命了。
然而,我想更多生發的是,中國今天依然困在地理決定論的牢籠之中。
其一是我們仍然秉持著獨成一體的政治體系。 中國歷史的確曾經被大陸島的現實所決定,但歷史已經跨越了那個階段。 政治系統的進化有賴於與其它國家之間的互動,歐洲的政治歷史充分說明瞭這一點。 但是我們似乎仍然在大陸島之中,在自己的本能之中發展。
其二是我們缺乏與周邊的良性互動。 歐洲國家的早期歷史的確是競爭性的。 但是在整個地理大發現與其後對全球的擴張之中,歐洲國家彼此之間有著長期的互動。 在和平的環境之中,美國與歐洲已經形成了從意識形態到利益行為上的同盟。 而中國顯然也還在大陸島之中,尚不必講與歐洲、美洲的良性互動, 連周邊的日本、越南、俄羅斯都長期處在相互猜疑與爭鬥之中, 如何形成聲氣相通的盟友?
其三是不能吃掉自己的未來。 美洲的早期土著,在自發性的北-南擴張之中,吃掉了大多數的競爭性動物資源, 到歐洲殖民者來時毫無防禦之力。 今日中國的發展,難道不是在吃掉自己的未來嗎? 我們的發展幾乎全部依賴資源開發型產業, 和傳統農業社會中不斷發掘自然潛力提高生產,有何不同?
現在的全球化已經完全異於地理大發現時的掠奪式和殺害式全球化, 但仍然在貿易主義的大纛之下。 地理決定論可以是一個拖延發展的因素,卻早已不再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 一個民族的前景,不應當在地理決定論的陰影之下自發的生滅, 而確需擁抱貿易主義所帶來的全球資源大挪移, 從而為自己獲得最佳的發展資源和制度配置。 惟其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地走出大陸島,發現新世界。
|
6 L A T E S T R E P L I E S (Newest First) |
xk2008 |
Posted - 08/09/2012 : 10:48:07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dasha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von_Guo
>>>其實以前與思索談過不少這類東西,只是現在不太談了,因為這版上大部份人大概都不是大旅行家,對於世界地理只有那種幾十萬分之一縮尺圖的概,講出來都是以空打空.<<<
呵呵呵 聽大俠這麼一講...
彷彿思索驟然間成了位大旅行家? 彷彿思索驟然間成了位會扳著地圖 一五一十地跟人談歷史/戰史的人物? 彷彿思索驟然間不再是放言空論 目空一切 以空打空---或者簡單地說---「假大空」的角色了?
您以為那段評論不包括他?就是從與他的討論中,才悟出都是打高空.那些陸權論海權論大師的理論,只是在那時代是大師,現代的話,國中高中這樣討論還可以,超過了就該更深入了.
看到这个觉得有点吹毛求疵了,从布热津斯基这位曾经在美国最高决策层干过的当代地缘战略家写的美国最新的地缘战略著作来说,水平和二战时候例如斯皮克曼比无明显进步,所谓地缘政治,研究的不是地理地貌,那是地理学的问题而不是地政学的问题。地缘政治,研究的是地理和战略的关系,重点是总结历史经验,说的白一点,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可不是他经历山川弄出来的,但却是军事地理的经典典范之作。麦金德的著作堪称地政学的开山经典,但是也不是去俄国考察地理后弄出来的。大侠兄是否要求过苛了?
|
dasha |
Posted - 07/21/2012 : 19:17:28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von_Guo
>>>其實以前與思索談過不少這類東西,只是現在不太談了,因為這版上大部份人大概都不是大旅行家,對於世界地理只有那種幾十萬分之一縮尺圖的概,講出來都是以空打空.<<<
呵呵呵 聽大俠這麼一講...
彷彿思索驟然間成了位大旅行家? 彷彿思索驟然間成了位會扳著地圖 一五一十地跟人談歷史/戰史的人物? 彷彿思索驟然間不再是放言空論 目空一切 以空打空---或者簡單地說---「假大空」的角色了?
您以為那段評論不包括他?就是從與他的討論中,才悟出都是打高空.那些陸權論海權論大師的理論,只是在那時代是大師,現代的話,國中高中這樣討論還可以,超過了就該更深入了. |
陸戰屋小步兵 |
Posted - 07/21/2012 : 15:25:11 強者我同梯這裡所謂的"談",拙見以為應該是"開導"的意思....
讀書不成先用劍 用劍無它A讀書 讀書用劍兩無成 落魄江湖它W負 |
von_Guo |
Posted - 07/21/2012 : 02:21:03 >>>其實以前與思索談過不少這類東西,只是現在不太談了,因為這版上大部份人大概都不是大旅行家,對於世界地理只有那種幾十萬分之一縮尺圖的概,講出來都是以空打空.<<<
呵呵呵 聽大俠這麼一講...
彷彿思索驟然間成了位大旅行家? 彷彿思索驟然間成了位會扳著地圖 一五一十地跟人談歷史/戰史的人物? 彷彿思索驟然間不再是放言空論 目空一切 以空打空---或者簡單地說---「假大空」的角色了?
|
dasha |
Posted - 07/20/2012 : 09:23:24 這個,錯好多......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ALPHONSE
版上應該沒有多少人選地理作主修?
quote:
作者 Ethan1987 (小王子) 看板 Geography 標題 [評論] 如何擺脫地理決定論? 時間 Tue Jul 17 20:32:28 2012 ───────────────────────────────────────
轉錄自FT中文網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45278/?print=y
如何擺脫地理決定論?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 連清川 2012-07-02 (www.ftchinese.com)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里,萬里之遙,瞬息即至。 我們都已經很難想象到人類曾經有過那麽一個時期, 各自困囿在一片狹窄的地域里,老死不相往來。 但那個時候,每個民族只認識自己頭頂上的一片天, 至於外界如何,無人關心,也無需關心。
然而,想起一件事情來,未免令中國人有些鬱悶氣結: 為什麽在歷史上,只有歐洲人走出了他們的故鄉,發現了新大陸,徵服了世界? 為什麽不是中國?在地理大發現的15-16世紀, 無論從技術、航海、軍事、國家實力而言,中國都遠比那些蠻荒夷狄小邦發達, 為什麽不是中國人發現和徵服?
考察這段歷史的研究豈止用汗牛充棟來形容,幾乎每一個可能性都曾經被發掘過。 最大的學術贏家,無非是經濟、宗教和政治。 但是,這些原因都難以充足說明歐洲的出走沖動和徵服能力。 歐洲對於東方的物質需求的確是動因,但是中國也長期通過絲綢之路與歐洲貿易, 為什麽不曾有探險沖動?中國的海岸線也很長,為什麽就沒有發展出強大的海軍和航海?
張騫&班超:原來我沒有興趣探險? 忽必烈&Judy:我那些船不算海軍......
quote:
quote:
基督教的確是有傳教熱情的,但是唐朝的鑒真和尚也曾東渡傳教, 而且大乘佛教的確是有傳教熱情的,為什麽印度也沒有沖動?
達模祖師等:我不是衝動出來傳教的?
quote:
quote:
15世紀當探險家們出發的時候,歐洲總體也在君主專制制度之中, 為什麽他們願意資助探險?
鄭和:我沒人資助?
quote:
quote:
第二個因素是動植物資源。 在徵服新大陸的過程之中,歐洲真正進入美洲的殖民者及軍人,數量十分有限。 而整個美洲有著幾千萬文明水平甚高的土著,為什麽最終以歐洲人消滅了土著而告終? 戴蒙德的證據是新大陸根本缺乏可以馴服的糧食資源, 因此,美洲一直停留在狩獵——採集型社會形態之中,無論其政治制度是怎樣的。 而歐洲很早就進入了小麥時代,農耕是主要的社會生產方式。
玉米:原來人類翻土把我種下,成熟後摘下磨碎成粉然後作成餅,是"採集"......
其實以前與思索談過不少這類東西,只是現在不太談了,因為這版上大部份人大概都不是大旅行家,對於世界地理只有那種幾十萬分之一縮尺圖的概,講出來都是以空打空. 剛好剛剛買了台灣牛頓2012年7月號57期,有一段是考證亞歷山大大帝從蘇薩到波斯波里斯走的是哪條路,用的方法是現場勘察,這種東西比較實際. |
冗丙 |
Posted - 07/20/2012 : 09:16:28 見古知今~~地緣政治早就幹掉地理論了~ 呆丸不靠外配靠經濟就跟周邊盛產原料的東南亞國家熟到不行~~ 但是一靠腰到政治馬上李X龍就貼胡哥的臉N年了~~ 靠史大使的床上功夫也救不回~ 效率遠輸給民間組織~~ 巴拿馬國書事件只要張發發一通電話說碼頭不順暢可能跟那張指有關~ 那個總統還敢不接??
忠義衛飯筒~剽悍吃燒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