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此種關於16世紀海軍發展的學說,還有不少其他需要我們仔細審視的假設。經典教育體系的潛移默化如此深刻,以至於人們通常都會想當然地認為,十六世紀的槳帆戰船裝備著撞角7,儘管事實上至遲西元十世紀時,戰艦就已經去掉了類似的裝備。關於前向縱隊隊形(line ahead)和戰列線戰術(lie of battle)的討論往往帶來更大的混亂,這兩種表述常被視為同一種概念,由此人們將戰列線的出現時間上溯到十五世紀,而且毫無疑問還能追溯到更早的時間。戰列線戰術無疑是前向縱隊隊形的一種,但也只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類型而已,在戰列線戰術中,整個艦隊排成一種預定的隊形,即形成一條單列、筆直的戰線。而相對地,在十七世紀晚期人們逐漸加深理解之後發現,艦隊使用前向縱隊隊形,絲毫沒有表明戰艦排成戰列線的含義。
攜帶重型火炮出海作戰的技術問題,並不是在歐洲北部水域的風帆戰艦中先得到解決,反倒是在地中海裡的槳帆戰艦中最早得到了革新。在十五世紀七十年代,威尼斯人開始在戰艦上安裝一門固定向前開火的重炮,其他地中海的海上力量紛紛效仿。一開始,這類火炮都是鍛造的長身管後裝炮,該類炮被稱為“蛇怪”(basilisk,蜥炮),但在十六世紀初,這類火炮逐漸被鑄造的青銅前裝炮所取代,後者能夠發射三十到六十磅的球形炮彈(或者是同樣口徑的石質炮彈)。在十六世紀二十年代,槳帆戰艦開始採用滑動式炮架,這些炮架要麼圍繞著戰艦的中央走道安置,要麼安裝在走道下方(在不同的地中海民族語言中,這種炮架被稱為coursia,crujia等,而對應的火炮則被稱為coursier或者pieza de crujia),與此同時,在火力配置方面,一門重炮的兩側一開始設置了兩門輕炮,最後又增加到四門。 顯而易見的是,重炮的使用,意味著在一艘線條流暢、船體輕盈的戰艦前部增加巨大的重量,這對於槳帆戰船的設計和使用中帶來了變化,從長期來看,重炮使得槳帆戰艦變得過時了。
auzdeux costes du gouvernail, à chacun un [scil. canon de fonte, ou de fer], affustezcomme ils doibvent estre en tel cas. Et doibvent avoir les portes qui selievent à cordes, quand on veult, pour tirer desdicts bastons, quand le tempsle peult porter.
就目前而言,我們無法確認,哪些艦船或者說到底哪些國家最先開始了改革。在戰艦上使用炮門,一般被歸功於1501年一位英國人的創新,這樣的說法應該比較合理,同時代一艘失事的丹麥戰艦依然將其最重型的火炮安裝在艏艉兩端。已知最早在船艉安裝兩門射石炮的戰艦,是蘇格蘭的“邁克爾”號(Michael),該艦完工於1512年。22我們幾乎可以肯定,這艘船的建造靈感來源於英格蘭的“亨利感謝上帝”號(Henry grâce à dieu)上,這艘船的兩門艉炮是鍛造的後裝炮,兩門炮不帶炮膛的身管長度分別為20和22英尺。23另一艘同時代擁有類似裝備的英國戰艦,則是“瑪麗•貢松”號(Mary Gonson)。 幾乎就是在重炮出現在火炮室裡的同時,人們開始把其他輕型火炮安裝在舷側的炮門內。克萊沃的腓力在他的旗艦上建議“entre les deux tillasses àchacun costé quatre canons de fonte, ou de fer, iectant feu ou pierres”。在早期的圖示中,最早的舷側炮門出現在船艉(也就是說,在火炮室裡) ,然後它們的安裝位置逐漸向前延伸,也許也同時從船艏樓向後延伸,至遲到16世紀40年代,像“瑪麗•羅斯”號(Mary Rose)這樣的戰艦上,火炮門已經連成了一條完整的線列。重要的事情在於,舷側火炮似乎比艏艉炮要更短、更輕,當一艘船上的武備按照位置來統計(這並不常見)時,艏艉炮通常被首先提及,好像它們被視為主武器一樣。更多關於1500年到1560年(而非更早或是更晚的)風帆戰艦的素描和油畫作品中,常常展示了戰艦尾部或是側面的形態,似乎是為了展示其主火力的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