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標題 |
stroll
路人甲乙丙
Taiwan
821 Posts |
Posted - 02/24/2023 : 22:29:38
|
以前在戰列艦貼吧有出現過這類問題,後來得出幾點結論: 1.散佈問題, 前向射擊的砲擊落點比側向差得多(推測與艦體縱向搖晃有關) 2.暴風問題, 更容易損傷光學儀器 3.射角問題, 除了法國雞那幾艘真能這樣玩,就算是老衲也得擺角才能發揚全火力 至此, 前後方約30度的射擊角基本是沒有效益的 |
|
|
dasha
版主
41827 Posts |
Posted - 02/26/2023 : 09:28:32
|
其實確定艏尾線齊射效益不如側舷射擊的實證,是甲午戰爭的大東溝海戰,拿這以後設計的軍艦討論這個,沒甚意義.
而一戰二戰時期追擊戰常出現的角度,是側前方數十度,這也不是對艏尾線射擊,當然在過程中有時可能出現艏尾線射擊,這問題其實與機炮空戰一樣,如果你直線逃我直線追,射擊參數修正太容易,命中率過半都有可能;我逃的一方如果是在艏尾線上,除非對方對艏尾線射擊能力為0,否則我一定左彎右拐,增加你射擊參數修正的困難度,二戰前的演習一般認為有一定夾角的狀況,命中率會只有1~5%. 不過,為了避免射擊時對正前方出現死角,到時敵艦直線逃亡也不怕你轟,你還是要考慮對艏尾線開炮的需求,當然死角可以比側舷方向大.
齊射的問題,其實要看定義,因為太接近的炮口同時開炮,炮彈會互相干擾,所以會有0.0x秒的時間差,不會真的同時;但每門炮各隔10秒以上的時間差開炮,每次開炮的射擊參數都不同,必須說效率很差,所以一般不鼓勵這種零碎開炮,而是大家時間差都小於1秒的齊射. 當然也有例外,史上唯一七炮塔無畏艦Agincourt,齊射時火光與晃動都太大,日德蘭時被人以為爆沉......
stroll兄提到的射角問題,看1880年代的軍艦設計就能看到對艏尾線比對側舷火力更大的設計,後來就是甲午戰後大家直接放棄這種設計而已. 暴風問題則是早期無畏艦有側舷主炮塔的理由之一,不過後來解決了. 散佈問題則與fanity兄提的射控計算有關,雙方直線逃與追的變數只有X軸的速度差要修正,雙方互相側舷開火就有比較明確的Y軸誤差,一方艦艏對準另一方側舷,會同時有XY雙軸誤差. |
|
|
hazel2052
路人甲乙丙
1977 Posts |
Posted - 03/18/2024 : 08:13:44
|
正面打不是很傷結構?砲一開下去滿滿的煙跟火往艦橋跑?
至於法國的話多半也是側射,我記得有一張strasburg對英軍開火的照片也是側前射擊,不是正射
法國那種前2x2x2的布局純粹就是省主裝長度跟壓縮排水量 實戰中英軍h艦隊來打北非的時候敦克爾克剛好背向不能反擊 未來的黎塞留級到最後也是回歸到前一後一的配置
-------------------------------------------------- 鈴平チボ、イゆアよ!
-------------------------------------------------- |
Edited by - hazel2052 on 03/18/2024 08:25:44 |
|
|
慎.中野
我是老鳥
27973 Posts |
|
dasha
版主
41827 Posts |
Posted - 03/24/2024 : 07:45:02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hazel2052
正面打不是很傷結構?砲一開下去滿滿的煙跟火往艦橋跑?
炮火炮煙並不傷艦體結構,而大概是1350~1850年代之間,最強的火炮一定在艏艉,宇宙戰艦大和號的波動炮設計是典型的17~18世紀軍艦,然後側舷那些小炮也就畫得遠比日本帝國海軍大和號要緊密得多,更像過去的側舷炮...... 要說傷結構,被人家一炮貫穿整個艦體,或者是用衝角撞上去把人家撞沉,那個才傷結構,不過這與自己的火炮設計就沒甚關係. 真要說傷的,艦橋太靠近火炮讓指揮人員或一些小(但重要的)設備被暴風吹走,或是後炮塔剛好在前炮塔觀測孔上方去破壞前炮塔觀測孔,那個才是要命,不過這應該不算結構傷害,是人員傷害.
重點還是在戰術,火炮很難打破鐵甲但可以靠撞船把鐵甲艦撞沉時,配套火力最好也是能往前發射,在撞上以前先盡可能傷害敵方,以免一撞上,敵人就跳上船來搶船--這也是1894年以前的慣用戰術. 但那之後海戰交戰距離大幅延長,相對就是火炮命中率大幅降低,一次多射幾發以提高命中率才重要,哪個角度能同時多幾門一起射擊才是重點.
艦艏武器在追擊時是重點,尾巴可以用魚雷水雷來阻止敵人追擊,所以20世紀就比較會拆艦艉,少數例外是一次大戰的改裝航艦,因為要比"射程",火炮比不過飛機...... |
|
|
標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