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C第二論壇
MDC第二論壇
首頁 | 會員資料 | 註冊 | 最新發表 | 會員列表 | 傳訊 | 搜尋 | 常見問題
登入名稱:
密碼:
記住密碼
Forgot your Password?

 論壇首頁
 軍事討論區
 軍事相關問題發問專區
 航空母艦的歷史,190797個字......
 發表新標題  回覆本標題
 友善列印
前頁 | 次頁
作者 前一個標題 標題 下一個標題
到第 頁,共 9頁

LUMBER
我是老鳥

Taiwan
8485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6:40:51  會員資料 Send LUMBER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不丟雜誌嗎? 這樣有點可惜....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6:41:00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歐洲地區的初期航艦作戰
當歐洲的戰爭在1939年9月1日爆發,航艦三大國的英國繼日本後,也加入大規模戰爭,但與無法阻擋日本海軍的中國不同之處,德國U艇一開戰就努力攻擊英國海運,阻止英國進行登陸作戰與封鎖作戰的可能性,1939年9月14日第二代Ark Royal派遣飛機攻擊370公里以外的U艇失敗,自身反被另一艘U艇攻擊;接下來17日在愛爾蘭外海,與4艘驅逐艦進行反潛巡邏中的Courageous,因2艘驅逐艦被調虎離山,U-29抓準艦載機都回艦還沒起飛的空檔,發射3發魚雷,Courageous在20分鐘內沉沒,成為二戰中首艘被德軍擊沉的皇家海軍軍艦。
由於一次大戰末期發展出的ASDIC(聲納)與飛機軍艦協同Hunter-Killer反潛戰術,皇家海軍在開戰初期對於反潛很有信心,但一開戰就誤擊己方潛艦、第二代Ark Royal遭到潛艦無效攻擊、最後是Courageous被擊沉,徹底打碎了皇家海軍反潛戰術的信心,因此皇家海軍暫時放棄以數量有限的主力航艦反潛,而以開始大量生產的反潛巡防艦(Frigate)與巡邏艦(Sloop),並利用過時的轟炸機或體積尚可的民用機多裝些人在天上搜索U艇,作為反潛與護航作戰主力,雖然避免珍貴的航艦損失,卻也讓大西洋之戰暫時明顯有利於U艇。接下來以航艦搜索德國通商破壞艦,則因運氣不好,缺乏戰果,但替艦隊撐防空傘與運輸飛機則尚稱成功。
下一次對航艦的嚴重打擊是在挪威之戰,這是德國分散英法注意力、並減低像一次大戰那樣被封鎖可能性的一場作戰,雖然德國陸軍與空軍的表現不錯,但支援作戰的海軍,因為皇家海軍多艘航艦輪流進駐與運輸飛機,提供規模不小的空中保護傘,讓德國空軍無法支援海軍作業,德軍艦艇慘遭強大的皇家海軍屠殺,而Glorious運輸的飛機中,有1架空軍的Hurricane冒險成功降落於該艦,開啟皇家空軍釋出主力戰鬥機給航艦之途,但這終究是冒險。
1940年5月底英法比聯軍被德軍困在法國北部倉皇撤退,有生戰力大幅損失,投注於挪威的兵力必須挪回英法因應次階段作戰,Glorious護航撤退用運輸船團的1940年6月8日,由於天候惡劣與疏忽,沒有保持在空機,讓德國新戰巡Scharnhorst與Gneisenau得以先發現老舊導致排煙濃厚的Glorious煙柱,取得先機;德艦逼近後又冒險在最大射程開火,及時命中已滑行到前起飛甲板開口處的飛機,讓機庫出口發生大火,阻止艦載機起飛,無法放飛艦載機的航艦無從對抗戰巡,即使護航的驅逐艦以魚雷迫使戰巡受損回航,成功保護運輸船團,但Glorious的沉沒,讓人懷疑航艦面對戰鬥艦的能力,確認航艦需要足夠數量的護航艦保護。
接下來,1940年7月3日皇家海軍攻擊法國殖民地阿爾及利亞港內艦隊的Mers-el-Kebit之戰,與9月23日攻擊西非的Dakar之戰,參戰的第二代Ark Royal艦載機偵察對兩次作戰都很重要,但攻擊效果都不彰,甚至追擊逃出Mers-el-Kebit的新型戰巡Strasbourg與6艘驅逐艦時,3波攻擊都失敗。雖然這些作戰確立了皇家海軍在歐洲水域的優勢,但航艦的效果卻是輔助性的防空保護與偵察,反潛效果平平,攻擊不管成敗都收效甚微,直到下一階段開端的重大作戰,奇襲義大利軍港Taranto。

Edited by - dasha on 06/12/2019 15:48:21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6:41:18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不同於日本航艦在中國可算成功的對地打擊作戰,皇家海軍航艦這段時間就是對地反艦作戰都不算成功,這問題除了中國與德國的國力差距外,皇家海軍航艦因需顧及整個大西洋、印度洋、本土與地中海,分散各區,幾乎都是單艦出擊,只有挪威附近常有多艘集結,加上本來也就只有第二代Ark Royal艦載機數量足以比美日本海軍的航艦,少量艦載機對地對艦投擲的彈藥量少,以那時代轟炸軍艦大小目標命中率大概5~20%的平均水準來看,甚至可以說能有命中彈就該偷笑了,自然效果不彰。
而且,惡劣天候也帶給皇家海軍航艦不少問題,除U艇外,德國海軍艦艇每次都是在北海著名的大霧中逼近皇家海軍航艦,而航艦在1940年3~6月中也多次因海象惡劣而難讓艦載機起飛,雖然這些條件同樣影響德國軍機,但當時航艦很難在浪高超過3公尺、風速超過30kts情況下讓艦載機起飛,水上機甚至在浪高1公尺、風速超過20kts就是在冒險,超過10000噸的水面作戰艦卻至少能在浪高5公尺、風速40kts的狀況下作戰,彰顯了第二代Ark Royal重視防禦設計的正確性,以及防禦設計還是不足的隱憂。
但另外有一點就很難說是好是壞,皇家海軍航艦的對地攻擊中,有大量臨時任務,特別是義大利宣戰與法國投降後的1940年7月開始,法國西非殖民地與義大利的北非殖民地連在一起,與法國中東殖民地及義大利東非殖民地之間,卡著英國中東殖民地與非洲殖民地,以及介於義大利與突尼西亞間的Malta島,因此當英國開始攻擊法屬中東殖民地時,義大利就要運兵攻擊埃及,礙事的Malta島便成為義大利拔除對象,英國則開始運輸飛機到Malta島加強防禦,這些運飛機的航艦只要條件許可,就會順帶放飛機攻擊地中海各處軸心國基地,而軸心國一發現也會趕緊調集飛機攻擊。
這種攻擊由於並非事前詳盡規劃的產物,因此不管是航艦方還是陸基方,飛機都三三兩兩零零落落,不會造成重大損害,卻有很好的分散注意力效果,因為陸基飛機數量雖大,但基地位置固定,航艦卻是隨時移動,因此航艦很容易知道現在是否到達可以攻擊哪個城市或哪個基地的位置,陸上基地卻不知道敵人艦隊何時會進入攻擊範圍,巡邏機又很容易遭到艦載機擊墜,讓義大利空軍注意力分散在整個地中海無法集中,另一方面也讓義大利人習於英國飛機零散出現在各處,等到精神一鬆懈,(相對)大規模的奇襲Taranto作戰,就登場了。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6:41:54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量產型艦隊航艦
基本上,航艦這種大船建造至少要2年,設計則需看只是前級的小修改還是全新設計,時間從1年以內到好幾年都有可能,不論如何,1937年1月1日華盛頓公約與倫敦條約失效時,英美日都開始進行新的航艦設計,但其中真正擺脫條約限制,達到當時認為兼具航速/防禦力/載機載彈量需求的完美航艦,美國是1945年完工的Midway級,英國更是拖到1951年的Eagle與1955年的第三代Ark Royal。大戰期間來得及下水服役的航艦,除了改造航艦那個體系外,還是沿襲蒼龍、Yorktown、與第二代Ark Royal基礎架構,依照各國戰術思想進行相對小規模設計修改的航艦群。
其中英國的Illustrious級,基於自身一次大戰、以及日本龍驤在長江口作戰受損的經驗,認為需進一步加強防禦,因此引進了當時用在皇家海軍最新戰鬥艦KGV級的裝甲箱概念,飛行甲板加厚到76mm,機庫甲板也是76mm,機庫側壁加上114mm的防禦裝甲,讓整個機庫就是一個厚裝甲盒,而且外側還是有中空裝甲,現在不只是艦體,就連飛行甲板與機庫都能抵擋500~1000lb炸彈、以及6吋炮彈攻擊。
後來在二次大戰中,本級艦受過不少創傷,甚至與美國海軍一起承受神風特攻,Essex級的Franklin發生大火與彈藥連環引爆,仗著雙層飛行甲板、機庫甲板、與強大的消防系統保護,沒像赤城加賀那樣當場報廢,但也是回美國修理一年多才完成,而美國海軍也沒再讓本艦回歸現役航艦;Illustrious級最嚴重的Formidable只花了5小時就用木頭水泥修復甲板,恢復作業能力,人機損失不到Franklin的一成,在現場的美國海軍軍官表示,如果是美國航艦,根本無法想像會多慘,其他幾艘同級航艦挨了神風特攻機,甚至是掃地完30分鐘就恢復作業。即使Formidable在戰後被判定結構損傷過重而喪失修復價值,不過主因是地中海時代累積傷害,特別是戰爭初期2次1000kg炸彈的轟炸,因戰局緊急沒有仔細修復長期內傷累積所致,神風特攻的250~500kg炸彈沒這效果,不像Franklin給神風一下就受了同等內傷。
但增強防禦不是沒代價的,相對於第二代Ark Royal雙層機庫還能裝72架飛機,追加1500噸裝甲的Illustrious級前3艘,單層機庫只能裝33~36架,回到Furious的水準......而且升降機部分本來就是開口,結構強化有一定限度,為擴大機庫的裝甲保護範圍,升降機減為2組並拉到飛行甲板的前後,攔截索也只有飛行甲板後端,飛機起降調度效率也回到Furious的水準,飛行甲板還掉到227公尺,又成為各國最短。
不過Illustrious級也不是沒有進步,飛機加重速度實在太快,現在液壓彈射器從2組減為1組後,彈射能力增強為9.1公噸以66m/s彈出,攔截索能力更增強為9.1~10.9公噸飛機在60kts以下能煞停,不只是二次大戰中的艦載機,就連戰爭結束後早期的噴射機,都有可能從本級艦上起降。
至於飛機數量太少的問題怎麼辦?Cavendish/Vindictive的點子拿出來用,可算是航空支援艦的Unicorn與Illustrious級前三艘一起造,設計上強調高聳廣闊的雙層機庫,讓艦載機與水上飛機都可以放上船修理,這些來修理的飛機當然不需要裝一堆武器燃油起飛,能飛回沒幾公里外的航艦就好,甚至起重機把飛機吊到Seaplane Barge上送到航艦也不是不行,也不一定飛機都要塞入機庫,讓Unicorn成為調度區、機庫、維修區、零組件油彈庫房超大的船,但航速很低,以騰出空間給維修區與零組件油彈庫房,當時構想是1艘可以同時協助3艘Illustrious級,讓3艘航空母艦加1艘航空支援艦的戰力,不下於美日新航艦4艘的戰力。
但是,原本以為要到1944~1945年才爆發的二次大戰,1939年就爆發,Courageous級2艘分別在Illustrious級下水前的1939年與1940年報銷,航艦嚴重短缺,因此Unicorn造到一半又改裝成航空母艦,飛行甲板空間要盡可能騰出來讓飛機起降,而不是停飛機用,加上機庫的維修設備與物資堆放空間太大,比第二代Ark Royal更大的機庫,標準裝載量卻僅設定為與Illustrious級相同的35架,給人的感覺,根本是加大版的Argus......不過在航艦數量足夠以後,回歸維修艦定位的Unicorn,龐大完整維修空間與零件庫存,評價與航艦Unicorn完全相反,到韓戰都還很好用。
而Illustrious級第4艘開始就修改設計,Indomitable將側舷裝甲減少為38mm,減低對火炮的防禦力,然後把每層機庫高度縮到4.3m,硬挪出小小的第二層機庫空間,飛機裝載量因此增大為48~55架,雖然比美日的航艦還是差一大截,不過至少是皇家海軍史上僅次於第二代Ark Royal的容量;第5與第6艘則把整艘船放大,推進軸也可以安裝4軸,第二層機庫面積進一步擴大,因而獲得72~80架飛機裝載能力,攻擊力終於追上美日,不過排水量已經完全超過條約的30000噸水準了。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6:42:17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英國以縮小飛機裝載量與攻擊力遵守第二次倫敦條約,美國的Wasp就是Yorktown的縮小版,升降機減為2組,飛行甲板長度縮短為226m,裝甲與防禦設計也減薄,特別是水下的防魚雷設計,不過艦載機因為多數擺在甲板上,所以艦載機數還是與Yorktown一樣,80架。
等到二次大戰爆發,確定條約無意義,美國提出新航艦計畫,根據Yorktown以來經驗設計的Essex,飛行甲板拉長到268公尺,寬度增為38.6公尺,讓飛機停放甲板對起降的干擾更少,因此飛機攜帶量達到80~100架,超過Lexington級;彈射器先設計機庫與飛行甲板各1組,但後來改裝成飛行甲板2組,在戰爭末期發揮作用,彈射能力早期是7.3噸飛機以76m/s起飛,後來進一步強化到12.7公噸,擁有二次大戰中最高性能的彈射器。
而因為不再受條約限制,排水量可以增加,Essex級不只是機庫甲板有裝甲,飛行甲板也裝了38mm厚度裝甲,雖說只有Illustrious級的一半,只能抵擋250~500lb的炸彈,機庫舷側部分還是沒有防禦,但這還是一項進步。而三組升降機位於機庫中間的一組,影響機庫連貫性,也影響飛行甲板裝甲的連貫性,美國航艦用升降機又考慮未來擴充彈性,寬度較大,整個就卡住機庫中段,不像英國第二代Ark Royal的窄升降機只佔機庫一側,所以現在就嘗試挪到左舷,成為舷側升降機,不再卡住機庫,增加飛機調度彈性,首創航艦使用舷側升降機紀錄。
當1940年6月美國決定建造3艘Essex級航艦時,法國當月投降造成世界局勢全面改變,8月追加到11艘,接著隨局勢惡化又一路追加,最後訂單高達32艘,即使戰爭結束讓8艘取消,完工數總計24艘的Essex級,依然是航艦史上主力航艦單級數量之冠,且因不斷依據使用經驗修改,如跑道進一步延伸到270m,飛行甲板上2具彈射器裝夠裝滿裝強,不僅讓美國海軍滿意,也到達皇家海軍預期的理想航艦設計,讓本級艦被認為是二次大戰最佳航艦,後續也不斷改造延役,直到冷戰結束才完全退役。
而日本在蒼龍飛龍之後,因為政府與軍方都以不再參與海軍條約為前提,因此下一級翔鶴級,就直接是相當於美國Essex級、與英國Illustrious級最後2艘的設計,242公尺長的飛行甲板,以及72~84架的飛機,對於排水量比Essex級小10%的船,算是相當不錯。真要說缺點的話,沒有彈射器讓最前面幾架飛機不能在甲板前頭起飛,減少日本航艦能攜帶的飛機數量,以及後續的飛機設計,還有飛行甲板沒有裝甲防禦而顯得脆弱,在二次大戰爆發後,就成為問題。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6:42:41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彈射器的問題日本始終沒有解決,但裝甲方面,得知Illustrious級與Essex級以後,日本也模仿英國第二代Ark Royal改成Illustrious級的作法,以翔鶴級為基礎改造出裝甲航艦大鳳,不過日本沒有裝甲箱的概念,所以只有在飛行甲板上加裝76mm裝甲,與原本的飛行甲板結構合計,厚度達95mm,與Illustrious級一樣可以抵擋500kg炸彈,然後升降機也同樣減為2具並拉到飛行甲板前後方,只是日本連升降機都加上50mm裝甲,與升降機放空的英美不同。排水量相當而加裝大量裝甲後,大鳳攜帶飛機數量也與Illustrious級一樣大幅減少,52+1架。
加上裝甲後沉重的飛行甲板容易上浪,因此,大鳳一如皇家海軍的航艦,採用密閉的抗風暴艦艏,結果Illustrious級甲板比第二代Ark Royal短20公尺,大鳳卻比翔鶴級長16公尺,是日本航艦甲板最長的258公尺,某些意義上飛機起降能力進一步提高,成為日本的驕傲。
只是,只加強飛行甲板而沒顧及舷側等其他部分,實際上反映了日本人思考上的漏洞,不只是航艦,日本軍艦單看表面的火炮、裝甲、航速、飛機攜帶量等數據,都不下於英美列強,但深入一點去看生活空間、糧食供應、消防設備、電力系統等其他次系統,才會發現日本軍艦在這些次系統方面還在皇家海軍一次大戰的水準,因為日本當時出師,從此都是自己設計軍艦而不再外購,一次大戰教訓吸收不足,加上軍方計畫制定者輕忽次系統的重要性,傾向把重量都用在表面數據,大鳳最後死在內部油氣爆炸,就是這些漏洞所致。
在英美日之外,德國與法國也有新航艦案,只是最後都沒完工:德國的Graf Zeppeline強調輕巡等級水面火力,飛行甲板長度計畫為240m,還有火藥彈射器以利加速飛機起飛,號稱有參考日本赤城的設計,整體而言給人想到航空巡洋艦的概念,只是排水量超過20000噸而已。艦載機則有重新設計與空軍機種轉用方案,但航艦本身始終未完工,艦載機也就沒有用處。
法國Joffre則是航艦上唯一純法國概念設計,比艦身短的200公尺飛行甲板,以及甲板後方吊放水上飛機用的起重機,讓人想到皇家海軍那堆兼任水上機母艦的航空母艦,但飛行甲板有35~50mm裝甲,然後飛行甲板偏左,與右方艦橋達成重量平衡;機庫則採雙層密閉式設計,強調防禦。
至於艦載機,雖然法國也設計過不少艦載機,但大戰臨頭的法國從1938年起整合航空工業,卻面臨一堆混亂,1939年9月戰爭爆發時甚至出現主力戰鬥機MB.150已經交貨服役,大部分螺旋槳與所有瞄準器都還沒交貨的不能用窘境,因而大量採購螺旋槳瞄準器機輪等次系統至少會一起交機的美國軍機,也為本艦採購15架F4F與25架TBD,最大艦載機數量40架,法國淪亡後這些飛機就轉移給皇家海軍。

Edited by - dasha on 06/12/2019 16:05:31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6:43:12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Taranto到Pearl Harbor:航艦大放光芒
雖然同盟國在1940年6月底便因法國投降而陷入危機,但皇家海軍一如拿破崙戰爭時代一樣扭轉局勢,首先就是德國海軍在挪威之戰後,水面艦暫時只剩2艘輕巡與4艘驅逐艦能用,剩下的運輸艦與商船想登陸英國無疑是送菜,U艇也因集中支援與偵察北海地區皇家海軍動態,放鬆對大西洋商船的攻擊,讓英國船隊獲得喘息機會;而1940年7月3日的攻擊Mers-el-Kebit,摧毀地中海區的法國海軍,「巡洋艦的歷史」中介紹的19日Cape Spatha海戰壓制義大利海軍,打開朝東地中海的通路,雖然無法阻止義大利非洲殖民地部隊的活動,卻也大幅壓制了軸心軍的能力,即使英國本土這時正遭遇軸心軍從空中來的不列顛之役,但在地中海,卻是義大利要面對英國的空中攻擊。
只是英國先前零散的空中攻擊,讓義大利人開始覺得皇家海軍的空中攻擊能力不過如是,防備逐步放鬆,忘掉了1918年皇家海軍Furious曾透過空襲毀掉德國飛船基地的往事,沒注意到皇家海軍正在籌劃一次類似攻擊Mers-el-Kebit的作戰,一舉消滅義大利海軍作戰能力的大作戰。
當時皇家海軍在東地中海的地中海艦隊航艦,是老舊的Eagle,Gibraltar的H特遣隊則是新銳的第二代Ark Royal,這2艘航艦與Gibraltar、Malta、希臘、Crete島、與埃及的基地聯合,在東西最大寬度4000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800公里的地中海,構成一條鬆散的海上空權網:Malta到Gibraltar或Cairo的航空距離,都略低於1700公里,以當時歐陸單引擎戰鬥機作戰航程900公里水準,頂多飛到海盆中部,而皇家海軍要求艦載機航程超過1000公里,雖然也無法單獨飛越,但從雙方中點附近航艦上起飛的艦載機,不僅有辦法飛到Gibraltar或Malta,甚至可以繞路炸北非、Sicilia島、或義大利南部若干基地其一後,再降落到Gibraltar或Malta,在Malta與Cairo之間的航艦也有相同效果。
而義大利艦隊不敢出海,組織機隊反擊皇家海軍航艦的話,單引擎戰鬥機航程不足護航,沒有護航機的多引擎轟炸機與魚雷機航程雖足夠,攜帶大量武裝時性能就不足以躲避艦載機攔截,很難穿透航艦的防空傘,實際作戰中艦隊每次僅受到輕傷,等到皇家海軍開始零星反擊,義大利只能全力進行本土與非洲運輸船團防禦,就沒時間組織大規模的對船團攻擊,同時讓義大利開始懊悔沒有製造航艦的決策,考慮建造航艦。
不過英國也對迄今為止的戰果不滿意,畢竟本土正遭受德國轟炸,需要有足以提振士氣的勝利,航艦艦載機性能低落,在本土只會礙手礙腳,但是地中海的法國海軍與空軍停止活動,義大利則是參戰諸國中最沒準備的一國,空軍新型機少,油彈儲備也嚴重不足,且多數槍砲還是參加過一次大戰的產品,膛線已磨損到沒有準頭可言,英國舊式機與艦載機還有一拚的本錢,因此渴望創造扭轉局勢的大勝,特別是最新航艦Illustrious加入地中海後,防禦強橫的該艦被認為不怕奇襲後的反擊,就成為地中海艦隊心目中的王牌。
透過攻擊與偵察,英國確定當時義大利海軍主力都停在義大利半島南部的軍港Taranto,且因義大利宣戰突如其來,戰前來不及進行戰備物資儲存,嚴重缺油到幾乎不動,經過審慎的偵察研究,與挑選志願者進行特訓,1940年11月11日夜間,從Illustrious分2波出發的11架魚雷機、6架輕轟炸機、與4架照明彈導航機,讓Taranto港內的6艘戰鬥艦沉沒3艘,而英國只損失2架魚雷機。
其實這次作戰本來是要2~3艘航艦合作,但Gibraltar的H特遣隊與開羅的地中海艦隊互不統屬,H特遣隊在大西洋或西地中海護航船團時,就無暇支援地中海艦隊,加上義大利先前比較重視西地中海H特遣隊運補Malta的船團,西地中海的艦隊自保有餘,但缺乏與東地中海艦隊協調的行動自由;而老舊的Eagle在作戰前加油設備故障,只好把部分艦載機讓給Illustrious,最後變成單艦作戰,但這還是凸顯航艦多艦作戰的優點:發生意外導致作戰取消的機率可明顯降低。
義大利其他3艘戰鬥艦、9艘巡洋艦、與17艘驅逐艦雖然沒受損,且其中2艘受損戰鬥艦在1941年便修復回到艦隊,但義大利軍的士氣可謂全滅,即使後續艦隊還曾出動威脅英國的海運,以保存艦隊戰力為上的避戰心態十分明顯,讓英國常能以較小規模或技術較落後的艦隊,逼退義大利艦隊,英國因而獲得了1~2季的行動自由,在東地中海各地反守為攻,土耳其也不敢參戰,迫使德國必須耗時移師巴爾幹。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6:43:34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而在德國決定進軍巴爾幹以後,要求義大利協助,或者說,其實這本來是義大利打希臘惹出來的戰爭,德軍只是提供協助,義大利理所當然要出兵,但義大利已經心膽俱寒,硬拖到1941年3月27日,才出動1艘戰鬥艦、9艘巡洋艦、與18艘驅逐艦的艦隊,準備攻擊皇家海軍的船團,希望藉此扭轉中東地區戰局;但皇家空軍先偵察到義大利艦隊,以3艘戰鬥艦、1艘航艦、4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的陣容迎戰,28日展開「戰鬥艦的歷史」提過的Cape Matapan海戰。
......但還在前哨戰中,Illustrious級前3艘之一的Formidable展開攻擊,雖然德國與義大利也派Ju-88與SM.79支援義大利艦隊,但最後結果是皇家海軍沒大礙,義大利戰鬥艦Vittorio Veneto受創撤回,巡洋艦Pola喪失動力,留下諸艦在天黑後的搶救作業,則因皇家海軍有雷達而義大利海軍沒有,遭到戰鬥艦單方面攻擊,慘敗。
這次海戰確認了義大利海軍的脆弱,讓義大利決定徵用2艘客輪改裝成航空母艦,而義大利東非與法國中東地區部隊也就面臨無人支援的厄運,德國勉強在該地建立的空軍基地無從在英軍攻擊下維持,埃及以東的軸心軍、以及軸心國的盟國,就沒了希望。
不過對皇家海軍這也不是喜訊,因為德國被迫決定以空軍親自摧毀皇家海軍東地中海的艦隊,偏偏這時希臘撤退與Crete島戰役的戰略需求,讓皇家海軍東地中海部隊被釘死在德國空軍的打擊範圍內,遭到重創,Illustrious級航艦的防護設計讓她們只是受傷而沒沉沒,但也只好在Crete島戰後撤離,艦隊回到埃及,準備與陸軍一起對抗逼近的隆美爾,愛琴海落入軸心軍手中,地中海地區海戰重點又回到Malta與西地中海的Malta補給線,與1940年下半類似。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6:43:51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下一個航艦相關的作戰,又回到大西洋,追擊德國戰鬥艦Bismarck的Rhein演習作戰,這次作戰重點屬於「戰鬥艦的歷史」內容,不過本來要隱密進行通商破壞戰的德國艦隊,一開始就被瑞典航空巡洋艦Gotland發現;Bismarck擊沉Hood與擊傷PoW之後,在1941年5月24日由Illustrious級的Victorious的空襲,讓Bismarck進水加劇;26日北愛爾蘭起飛的PBY再度發現Bismarck,由的第二代Ark Royal發動攻擊,讓Bismarck舵機損壞,再也無法逃離,才會被皇家海軍艦隊包圍殲滅。航空母艦與水上飛機在這次作戰中只是支援角色,但卻是成功的支援角色。
相對於開戰到1940年中期,從奇襲Taranto以來,皇家海軍的航艦作戰效率開始提升,首先在於數量:新加入Illustrious級3艘彌補損失的Courageous級2艘,而且航艦也開始集中在本土與地中海區,從事護航空優、制海、與對地打擊作戰,集中應用的效率明顯提升;印度洋或南大西洋等威脅較小的地區,此時轉由水上機母艦與水上機支援艦負責護航反潛;本土附近區域的反潛巡邏,則由Sunderland、PBY為首的飛艇挑起重任,讓珍貴的航艦不至於被綁在這種任務上。
而1938年皇家空軍釋出艦載機的控制權,接下來隨著戰爭進行,水上飛機與飛艇數量增多,英國的偵察網密度上升,各軍種協調開始趨向圓融,跨平台跨軍種偵察與資訊傳輸分享越來越順利,加上雷達上船上機,即使性能原始,但相對於沒有雷達且不肯強化協調能力的義大利,皇家海軍在表面參數以外的優勢逐步凸顯。
但德國空軍擊沉英國3艘巡洋艦與6艘驅逐艦,重創2艘戰鬥艦、僅有的航艦Illustrious、2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讓東地中海艦隊只剩3艘巡洋艦與6艘驅逐艦可以作戰一事,則凸顯了單一航艦的艦載機數量太少,只能憑藉機動性迴避敵人大編隊攻擊,以及伺機偷襲的問題,不能與陸基機隊正面對抗,甚至壓制陸基機場,這是艦載機數量較少的皇家海軍極限。
而且以標準載機量來說,Courageous級沉沒後,皇家海軍只剩第二代Ark Royal可以攜帶超過35架的飛機,而第二代Ark Royal在1941年11月14日被U艇擊沉後,皇家海軍剩下航艦的艦載機標準載量,只有20~35架,是美日艦隊航艦的1/3以下,也是一般空軍基地飛機數的一半以下。
雖然在補給Malta的過程中,許多航艦都超額裝載飛機,把額外飛機綁在甲板中後部,必要時以彈射器把飛機從飛行甲板前端短短的部分送上天,沒有彈射器的如Argus等航艦就更慘,艦載機無法攜帶足夠彈藥油料上天,運輸的陸基機甚至連起飛都是問題,如果因為義大利海空軍威脅而須提早讓飛機離艦,這些飛機離艦後就只能選擇在Malta島降落,或是落海,戰爭中因沒裝夠燃油或距離太遠時就起飛,接著消失在地中海中的飛機並不少,不是正規做法。能充分發揮艦載機航程的正規飛機裝載方式,就是飛機數量偏少。
而改變航艦只能偷襲陸基基地的認知,正面大規模壓制並摧毀主要要塞的作戰,就是日本發起的偷襲Pearl Harbor。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6:44:18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雖然Pearl Harbor與Taranto通常都說成是偷襲或奇襲,但雙方的作戰規模天差地遠,首先就是皇家海軍航艦的存在根本是被義大利忽視,但日本聯合艦隊接近夏威夷卻是相當成功的保密作戰。而夜襲Taranto耗費4架次在導航與照明彈,實際攻擊架次只有1艘航艦的17架次,戰損2架,這2波次的飛機沒有重複;白天攻擊的珍珠港不需要投照明彈,6艘航艦派遣的兵力,首波制空戰鬥機43架、水平轟炸機49架、俯衝轟炸機51架、魚雷機40架,第二波制空戰鬥機35架、水平轟炸機54架、俯衝轟炸機78架,戰損29架,總計350架次,這兩波次的飛機同樣沒有重複。
在戰前的準備方面,皇家海軍只準備了略多於1個月,針對水淺的港口與防魚雷網使用的魚雷,也只是加裝木板的因陋就簡改裝;但日本卻花了超過半年時間進行訓練,讓轟炸命中率到達那時代難以想像的70~80%,魚雷及炸彈也是特別製造,相當正式,確保作戰能成功。
戰果方面,皇家海軍只面對1個港口,擊沉3艘戰鬥艦,並讓義大利軍膽寒與避戰;日本海軍面對1個港口與4個機場,戰鬥艦擊沉4艘、重創1艘、另擊破3艘,附帶擊破413架美國軍機中的約300架,美軍倉促間雖有4架戰鬥機起飛,但根本無力對抗日軍機隊,只能眼睜睜看著日軍攻擊,不過這卻點燃了美國的怒火,讓美國決定加入戰爭。
雖然真要對比雙方兵力的話,夏威夷的陸軍兵力與船艦數量遠高於日本特遣艦隊不說,飛機數量也是以夏威夷方面占優勢,日軍只是靠奇襲才瓦解美軍;但作戰中攻方的優勢本來就在奇襲與主動,所以問題在防禦一方是來不及反應前作戰便宣告結束,還是組織防禦失敗而任敵軍蹂躪,Taranto偏向前者,Pearl Harbor偏向後者。
不過這也引發了另一個戰史上著名的爭議,日軍在兩波攻擊後沒有進行第三波攻擊,是否正確?雖然Pearl Harbor的巡洋艦與驅逐艦並未受到嚴重損傷,但戰鬥艦全數喪失戰力,還堵住港口開口,基地軍機多數也已受損,確實很難反擊;但要注意到,前兩波出擊是不同機隊,花了一個上午才結束任務,也就是每個波次要半個工作天,而不是兩個波次半個工作天,第三波出去再耗一個下午,風險加倍,甚至要擔心會否進入夏威夷16吋岸防炮的射程內,已確定瓦解美國太平洋艦隊後,執行效果難料的進一步攻擊,並非任何人都能接受,這方面日本倒是與義大利相同,因國力較弱導致前線將領偏向謹慎,出現類似英國在Jutland海戰的問題,喪失進一步打擊敵人的機會。而且這次節省的彈藥油料,還有助於回航時主導Wake島登陸作戰。
但不管怎樣,航艦在制空、制海、甚至戰略打擊上的能力,至此終於無可懷疑;稍晚一點,南中國海的皇家海軍Z部隊,本來要參與的Indomitable,卻因為艦載機不足加上人員缺乏經驗觸礁,無法提供戰鬥艦PoW與戰巡Repulse防空傘,而Repulse的Walrus出動偵察,不僅沒能保護艦隊,反而被認為是日軍找到Z部隊的線索之一,這說明了最新型戰鬥艦也無法對抗空中攻擊,而作戰艦攜帶的少量水上飛機,也不能寄予太大期待,至少不再有一次大戰那樣個位數軍機產生重大影響的狀況。
雖然以單位時間內投射的炸藥當量而言,要到不適合砲管發射的核融合彈在航艦上服役,航艦的投擲當量才超過戰鬥艦,那之前每分鐘可以投擲8~25噸、彈藥總攜帶量超過2000公噸的戰鬥艦,不只彈藥攜帶量數倍於當時的航艦,火炮每波間隔以分鐘計,攻擊機隊間隔每波次以小時計,根本不是同一個層次;但艦砲射程從沒超過50公里,反艦作戰的命中率約2~3%,艦隊航艦起飛的艦載機可以同時掛滿油彈時,作戰半徑已可望超過350公里,命中率更明顯高於艦炮,戰鬥艦隊不能逼近航艦取得有效命中的話,強大的火力也只是畫餅。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6:44:35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而在艦隊航艦終於展現其主宰水面以上各種作戰戰局的威力時,其他類型航艦與支援艦也在水面下......啊不,其實也在水面上,奠定其地位。航艦也就只是針對飛機應用的特製運輸艦,只要能讓飛機起降並確保其正常運作,不管怎樣的平台都能有一定用處,問題只在能維持怎樣的飛機,有哪種程度的戰力,須明確評估,不能寄望過大或過小。
當然,連艦隊航艦都很難正面對抗的陸上基地,以及不能近距離接戰的水面艦隊,非正規航艦與支援艦自然更無力應付,因此非正規航艦與支援艦的用途,就偏向偵察與護航,對付無武裝或武裝脆弱的水面及水下船隻,還有天上來的跟蹤狂,敵人的巡邏機。
其實二次大戰一開始,這些就是英國賦予航艦的任務,問題是搜索潛艦太難,自身反而暴露在危險中,敵人巡邏機在法國淪陷前又集中在北海,活動範圍有限,所以艦隊航艦就放棄反潛,不是全球捕捉Graf Spee之類通商破壞艦,就是運飛機到挪威;等義大利宣戰與法國淪陷,皇家海軍航艦為對付義大利而往地中海集中,德國陸基巡邏機利用法國基地將巡邏範圍延伸到大西洋東半部,以無線電通報獲得的英國船團資訊,解決了低速的U艇常要躲避巡邏機與水上機,難以搜索目標的問題,現在透過巡邏機搜尋船團,並將資料傳回德國本土與潛艦部隊,讓潛艦可以有效率的集中在埋伏區集體獵殺的狼群作戰,帶來U艇的第二個黃金期,更加劇了U艇帶給英國的危機。
德國這些海上巡邏機中最難搞的是跨大西洋客機改裝的Fw200,航程長,雖然結構脆弱且火力低落,但巡航速度快,4000公尺高度最大巡航速度335km/hr,以當時的攔截準則而言,由於基本上是目視發現敵機後才開始爬升追擊,戰鬥機4000公尺以上的速度不到410~500km/hr,就不能有效追擊與攔截Fw200,只能看她跑掉,不要說Skua、Roc、Gladiator無能為力,Fulmar也相當困難,比Fw200更慢的水上飛機就更不用想。
而要以陸基戰鬥機攔截,Ju88之類航程較短的還有點辦法,Fw200的航程讓她可以選擇英國陸基機、甚至美國陸基機鞭長莫及的航線,加上現成機數量夠多,在大西洋中部攻擊艦隊,或誘導U艇進行狼群作戰,就成為英軍的噩夢。
U艇方面,Sunderland在法國西側Biscay灣的定期巡邏,帶來相當好的壓制效果,這架飛艇強大的自衛火力、內建搜索雷達等感測系統、以及機身內可稱為小工廠的工具機,讓這架飛機很難對付,就算沒能擊沉擊傷U艇,至少也提供更多的預警;而美國來的PBY雖然火力與生存性差一大截,必須離德國陸基戰鬥機遠一點,但因更強的續行力與低價,在遠離歐陸的海上,同樣成為有效的海上巡邏機與反潛機。
Sunderland雖曾單機擊退前來挑釁的Ju88機群,但無法對付刻意迴避的高飛巡邏機,一如水上機母艦與水上機支援艦,只有航艦能攜帶性能足夠的艦載機對付巡邏機,可是少量的艦隊航艦又被地中海、北歐、甚至後來的印度洋與太平洋戰局牽制,同盟國需要新的東西,以護航航艦為代表的其他類型航艦。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6:45:01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商船改造護航航艦
確立護航航艦地位的船,同樣也出現在1941年,那就是1941年6月投入戰場,但12月就沉沒的英國俘獲德國商船改造航艦,Audacity。
這艘船是1939年完工,1940年被英國俘獲的德國商船Hannover,本來英國拿來當運輸艦與巡邏艦用,為了應付1941年德國擴張到大西洋的海上巡邏機隊,應急鋪上全通式甲板,而且應急到連機庫起重機都沒有,換句話說不能使用氣球或水上飛機,就是艦載機起降平台,而長度僅137公尺的飛行甲板,6架F4F必須綁在上面,起飛時其他飛機要挪到艦尾讓當事機有90公尺長度的甲板起飛,降落時則其他飛機要挪到艦首讓當事機降落,而且當事機假如沒勾住攔截索,就只能靠強度可疑的攔截網。雖然這應急程度沒有一次大戰那些帆布機庫的商船改造水上機母艦誇張,但也不過是五十步而已。比較有趣的,應該說是德國船載美國飛機由英國人操作這種萬國牌組合......所以上面出個世界上駕駛過最多種飛機的飛行員Eric Melrose "Winkle" Brown,也就不足為奇。
與寒酸的外觀及危險的操作模式相反,本艦短短6個月役期,參與4次護航任務,由於F4F達477km/hr的最大速度,成功擊墜5~7架Fw200,F4F還用機槍直接擊傷1艘U艇,使其難以下潛,4次護航總計損失2架F4F;而其最後一次護航的HG76船團,遭逢12艘U艇攻擊,結果軍艦與商船則各損失2艘,U艇損失則高達5艘,被視為大西洋之戰的轉捩點,Audacity打破德國的海空連鎖作戰,而且同時有飛機與潛艦的戰果,讓全世界認知護航航艦的作用,開啟大量改造生產之途。
其實皇家海軍在開戰前的反潛戰術,以航艦的艦載機進行廣範圍搜索,然後用攜帶ASDIC的護航艦追蹤潛艇並獵殺的Hunter-Killer戰術,在方向上是正確的,錯誤之處要從性能數字上看才能發現:在德國U21/23級潛艇服役之前,潛艇被現在的人蔑稱為可潛艇,理由在水上巡邏時間與水下潛航時間的比例,水上快速充電至少要30~120分鐘,充飽電則需6~12小時,理論潛航時間雖然有6~24小時,可以潛航50~100海浬距離,但這種長時間潛航幾乎等於順海流漂,在限時趕赴與水下洋流方向不符的任務區,或已被敵艦發現,必須不斷高速(?)機動迴避時,潛航時間不過30~60分鐘,因此U7/9級潛艇通常是水上高速航行6~10小時後,潛航2小時作業的週期,3/4以上的時間都在水上,而且呼吸管除少數實驗艦外,德國要到U21級才開始大量引進,那之前上浮充電就是整艘艇暴露在水面以上,理論上從天上搜索潛艇,相當有效,即使還是有1/4的時間找不到。
可是白天的天空很亮,飛機是個相對暗的擋光黑影,要開燈消除黑影又很容易太亮,海洋則相對較暗,潛艇只要漆成類似海洋的顏色,通常潛艇就可以先看到飛機,飛機則比較慢才能看到潛艇,只要來得及下潛,飛機幾乎都來不及看到潛艇,變成只有潛艇運氣不好而飛機運氣好的時候,才來得及發現,這個下潛時間是當時潛艇性能很重要但很少發表的參數,德國U艇則是針對這方面特化的設計,人員訓練同樣特化這個方面,可以做到5分鐘以內完成下潛,不僅來不及發現,發現後也常來不及確認,反潛艦甚至反潛機也未必來得及趕到現場。
ASDIC或聲納固然可以聽到水下目標,但因使用時是針對小角度定位,廣範圍搜索非常耗時而難謂實用,加上當時對海洋研究不足,不知道水下吵得要死,誤以為水下安安靜靜的結果,就是開戰後才發現雜訊遠比想像中嚴重,而且各國潛艦現在最大潛深都達變溫層,導致目標尋獲機率相當低,而且深度距離很容易有誤差,更不用說幾乎無從敵我識別,飛機確定目標時可以在附近慢慢花時間熬,等待潛艦不得不上浮為止,但飛機不確定目標位置的話,就是讓潛艦跑掉。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6:45:20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要解決這問題,首先就是反潛機本身也要攜帶武裝,足以擊破潛艇的武裝,看到就打。至於怎樣應付飛機會先被看到的問題,就需要雷達,由於雷達波與可見光在大氣中的折射係數不同,雷達水平線常超過視野水平線,因此飛機可以先發現潛艦,潛艦則比較晚才會發現飛機,而且雲霧等視障對雷達效果較低,減低潛艇利用天候迴避的可能性;否則還有一種比較殘酷的可能性,由超過1艘U艇魚雷數量的商船編組成船團,在船團航行時,U艇魚雷沒那麼多,攻擊商船不可能一次全滅,未受擊的其他船隻可藉此得知附近有潛艇,以及大致的位置,趕快用無線電通知護航艦與英國本土,就有應付之方。
1939年雷達才剛在陸地上服役,沒裝上飛機,而且當時英國採用間接護航策略,用軍艦飛機在航線上持續巡邏,商船可以依照自己判斷航行,而非編組船團等待他船,這種單獨行動船隻碰上U艇根本來不及反應,飛機數量不足也很難看到急速下潛的U艇,所以戰術失敗;等船團完成編組且雷達開始上機以後,航艦反潛就又成為可行的戰術。
不過,Audacity並非第一艘護航航艦或改裝航艦,實際上1914年英國那堆帆布機庫的水上機母艦,概念上就是護航航艦的始祖,戰前皇家海軍也把水上機母艦與水上機支援艦當護航航艦用;戰後因條約限制艦隊總數的日本,則設計相對容易改裝成航艦的船隻,以及提供商船補助款,讓商船公司設計可以簡單改裝成航艦的船隻;等到1940年,美國總統小羅斯福甚至直接提出各種簡易航艦或支援艦的構想,讓美國海軍去玩,產生了一大堆東西。
首先,最容易做的,就是與一次大戰一樣的商船改造,日本在1937~1938年就徵收了3艘,當成水上機支援艦投入中國戰場,等到1939年戰爭爆發,英國為首的歐洲國家就比照一次大戰先例,大舉徵收商船,從只要起重機的水上機支援艦、安裝起飛滑軌甚至彈射器的水上機支援艦與水上機母艦、到英日美義的商船改造航艦群、以及用標準商船設計圖直接生產的護航航艦群等,大部分也都是一次大戰就有的模式,甚至有1914年首批改造帆布機庫參與聖誕節送禮的水上機母艦Riviera,在改名為Laird's Isle之後重新被徵用這種一次大戰就有的船,與一次大戰用到現在已改名為Pegasus的第一代Ark Royal繼續並肩作戰,只是這類船隻到二次大戰就不可能當成偷襲德國扭轉戰局的主力,而只能反潛與打雜,美國有些船甚至連重新攜帶飛機的機會都沒有。

Edited by - dasha on 06/12/2019 16:33:27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6:45:40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比較特別而且不只是打雜的,是英國的CAM,用火箭助推器把Sea Hurricane從商船架設的起飛滑軌射上天,至於降落則與一次大戰一樣,人想辦法回來,飛機就丟了吧......認真講這也是一次大戰那種裝個前起飛甲板就起飛的做法,用上Hurricane是因為其速度可接近500km/hr,可以有效攔截Ju88或Fw200,只是單翼機的Sea Hurricane已不可能在短短幾十公尺甲板內就起飛,現有的其他彈射器結構又複雜,改裝耗時長,用火箭推進最容易。
從經費角度來看,為了省便宜的彈射器經費,讓昂貴的飛機變成消耗品,似乎不合算,但時間上卻剛好相反,這批Sea Hurricane是不列顛之役用剩的受損二手機,航艦上用的還要加裝彈射起飛用鋼纜鉤,CAM加裝助推火箭更容易,滑軌也能快速加裝到商船上,可以很快就讓船隊有飛機可用,不管是防空還是反潛,德國高性能空優機航程都不長,航程足以威脅船團的飛機都不是Sea Hurricane的對手,護航用倒也還不錯,8次成功起飛有6架擊墜紀錄。
但拋棄飛機時至少死掉1名飛行員,還有1次因為二手機承受不住火箭助推而當場解體,一次大戰因為沒別的方式,加上當時英國的船更多,搜救更容易,大家還能接受,現在的話,Audacity已經夠危險了,但CAM更危險,讓這種方式很快淘汰,接下來航艦用的Sea Hurricane也就換成新造機。
順帶一提,上面都提皇家空軍甩鍋給皇家海軍背,但皇家海軍也是有來有往,比方商船改造水上機支援艦Manela,因為連停機的空間都沒有,1941年就送給皇家空軍去傷腦筋。二次大戰中這種航艦類的船隻,日美英都有非海軍使用的紀錄,只有日本陸軍稱這種船為航空母艦,美國陸軍用兩棲艦改造的算是航空支援艦,英國就是水上機支援艦而已。
在戰爭中當成水上機支援艦的這些徵用與轉用船隻,美國包括Langley在內有25艘;英國有6艘;日本因重點在軍艦改造部分,商船改裝有8艘;德國有2+4艘,追加的是從法國徵發;義大利有1艘。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6:46:12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水上機母艦、水上機支援艦、甚至氣球母艦,因為改裝容易,可以在開戰後1年內參戰,即使水上機甚至氣球與飛船性能比較低,但大戰初期仍廣泛用在各種雜用或輔助用途,比較重視水上機的日本,甚至在1941年擴大徵發,用到戰爭末期,但針對更高強度的作戰需求,不管是英美的攔截Fw200,或日義的對抗美英,即使需要更多時間,各國還是推動商船改造航艦,而這方面又有只有小規模改造的英美、設計之初便考慮容易改裝成航艦的日本、與根本重新造船的義大利之差。
有大量水上飛機的英國,本來是以航空母艦執行主要任務,水上機母艦與水上機支援艦執行次要任務的戰術,開戰後面對航艦快速損失,想的也是建造簡化版航空母艦,要到Audacity後,才開始進行商船改造平甲板航艦,以及商船改設計的新造航艦,並向美國租借大量生產的護航航艦,代替水上機母艦與水上機支援艦的任務。
英國自己剛開戰不造護航航艦的原因,除了覺得這些船身與飛行甲板不到160m的傢伙比皇家海軍自己老航艦還難用以外,船塢與船隻一部分在不列顛之役中受損,剩下的又要優先用在船隻修理與高性能新船建造,一如1917年20艘航艦計畫取消一樣,就是沒船塢了,因此美國宣布租借法案後,雖然美國自己也要正規軍艦如Essex級而不可能釋出,但軍方自己也抱問號的商船改造航艦等奇門船隻,就釋出給英國。
因為沒有戰爭拖累,與Audacity同個月早幾天完成的美國首艘商船改造護航航艦,Long Island,就比Audacity多出1個機庫與彈射器,攜帶飛機達16架,靠彈射器在較短距離內讓飛機上天,戰力明顯較優。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商船改裝航艦到英國後還會進行符合英國規格的改裝,如防空武器換裝等,因此會發生同級商船改造後規格天差地遠的事情。
武器裝備與艦載機種類不同不難理解,但Long Island排水量16620噸、乘員408名,Archer卻是12860噸,乘員555名,排水量與人員差距有一部分是Archer的輪機太差被拆掉改裝;接下來的同級商船改造的Avenger級4艘,皇家海軍的3艘排水量15120噸,人員555人,攜帶飛機15架,美國流用的Charger排水量達16000噸,人員856人,攜帶飛機21~36架,固然訓練用的Charger也同時進行倉庫番訓練甚至運飛機,36架時明顯超載,而皇家海軍護航須強調飛機快速起降,飛機容易調度比多幾架更重要,這些資料顯示雙方的差距。
但即使英國會花時間改裝美國的護航航艦,英國對這些美國貨依然不甚滿意,可以確定的原因之一是美國航艦的開放式機庫,用在援助蘇聯的北極海船團護航時,太冷,所以戰爭後期英國船塢缺乏問題緩解後,英國還繼續進行商船改造護航航艦作業,強調的就是比較長的跑道,或是比較暖的密閉機庫,當然這些密閉機庫航艦的艦載機攜帶量就更不能與美國貨比。
美國雖然在機庫開放還閉鎖方面意見與英國不同,但對C-3級商船改裝飛行甲板長度確實也有意見,因此也有其他類似英國與日本的客輪改造航艦計畫,而且是比當時所有航艦都要大的35000噸級客輪,只是大船改造速度慢,戰局發展快,所以大部分都取消。
美國少數有改的特規商船航艦,是Wolverine與Sable這2艘訓練航艦,由美國五大湖航行的商船改造,使用19世紀早期出現的明輪推進,由於推進裝置一部分在水上,不容易觸礁損壞,但海象越差推進效率越差,到20世紀只剩易觸礁但沒大浪的內河航線使用,就用來訓練飛行員航艦起降用,佈署在確保沒U艇出沒的五大湖區,固定飛機攜帶量為0。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6:46:27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這些改造航艦的戰力受到肯定後,偷襲珍珠港讓美國確定參戰,接下來就是直接生產商船設計圖改造的護航航艦,雖然直到戰爭末期還是有現成商船改造成的護航航艦,但主流已經是全新生產的護航航艦了。
直到戰爭結束,英國自己改造的護航航艦共計15艘,其中6艘有1具升降機,但只有1艘有彈射器,在戰後留用數年當測試艦;美國改造的護航航艦共計10艘,有4艘租借給英國。基本上英國有6艘是以各種特規(包括俘獲)商船改造,攜帶飛機數量除Audacity外多為十幾架,其他英美護航航艦就是以數種規格的商船改造,標準架數從4架到廿幾架都有,至於另外有些用同樣船體全新生產的護航航艦,以及包括改裝航艦在內的評價,後面再提。
相對於應急的英美,早已把美國視為假想敵,但又受限於條約而不能擁有數量較多軍艦的日本,就以鼓勵產業為由與若干廠商簽約,由海軍資助廠商興建客輪貨輪,條件是戰時要轉交海軍應用,所以1941年底就動用這些商船,飛鷹級、大鷹級、神鷹加海鷹共7艘,就是這種產物。
其中跑道長度210m的飛鷹級可攜帶48架飛機,水準還不錯,神鷹也有180m的跑道,只是艦載機就不到30架;剩下跑道160m水準的其他航艦,艦載機不到25架,而且只夠讓零戰與九九式等舊型艦載機起飛,戰力與鳳翔同等,飛行甲板長度更短但卻有彈射器的英美商船改造航艦,戰力相對高於飛鷹級以外的日本商船改造航艦。
義大利在Taranto遭到攻擊後,終於獲得製造航艦的許可,但因時間來不及,所以選擇2艘20000噸級的同級客輪改造,其中較正式的Aquila有艦橋,有215m的飛行甲板與2具升降機,可攜帶飛機36+15架,並號稱用上有折翼結構的飛機時,能進一步增到66架,完整的艦隊航艦水準改裝航艦,但是改造規模大到連輪機都全部拆掉,與義大利的戰鬥艦改裝一樣,原先估計都是只要改變全船20~30%,但最後全船換掉70~80%,時間與經費根本是造新船等級......
而為了省錢改良少的Spalviero,飛行甲板是140m前方凸出比較窄的43m起飛甲板,沒有艦橋,雖然改造幅度小而省時省錢,但連義大利自己都懷疑能不能用,所以才裝完飛行甲板就停工。
德國則有3+1艘商船也想改裝成航艦,其中商船Europa標準排水量達44000噸,算是史上最大的商船改造航艦,但因為原本都不是想改裝成航艦的設計,所以重心有問題,計畫中最多也只裝42架飛機。
但不管是哪種商船改造航艦,都是利用現有船隻改造,當現有船隻的庫存在1942年底到1943年初告竭,戰力仍不足的話,就要用新造的艦體來改造了。

Edited by - dasha on 06/12/2019 16:40:30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6:46:49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Pearl Harbor到Midway:日本帝國極盛期
偷襲Pearl Harbor之後,航艦終於取得了海軍主力艦地位,不再是戰鬥艦的輔助者,因此各國的造艦計畫都開始轉向,除了德國因為捲入東線作戰而逐步放緩水面艦生產外,其他國家做的都是進行各種航艦的改造與生產,但這些航艦除了美英的前3艘以外,都要在中途島海戰以後才進入服役階段,因此在1942年前半,各國都要以現有航艦進行作戰。
這時擁有最大行動自由的,就是摧毀英美在太平洋地區主力的日本海軍,雖然各國還有不少巡洋艦驅逐艦等輔助船隻存在於東南亞,但已不可能對抗日軍的飛機與戰鬥艦隊,只能躲藏一隅伺機而作,等到「巡洋艦的歷史」講到Java海海戰與Sunda海峽海戰結束後,倚靠海軍力量統治東南亞的西方勢力,就此結束,日軍橫掃太平洋,甚至有餘裕派遣潛艦到美國西岸進行通商破壞與岸轟,希望打擊美國人的作戰意志。
母國已在軸心國控制下的法國荷蘭只能放棄,但美國與英國不肯放棄,美國剩下的航艦雖放棄支援Wake島的作戰,但從1942年1月起,就在太平洋區域進行偷襲,一如日本潛艦攻擊美國西岸一般,打海上游擊;而英國在1941年因地中海與埃及戰事吃緊,主力必須留在歐洲地區,想靠戰艦/戰巡/航艦各1艘的小規模特遣艦隊威嚇日本的如意算盤破滅,東南亞兵力抽調到非洲導致新加坡淪陷,現在只好大舉調動歐洲地區的兵力,在印度建立有5艘戰鬥艦與3艘航艦的新遠東艦隊,然後讓地中海放空,北非戰局再度不利於英國......
在比較美國3艘航艦零星的偷襲,與皇家海軍遠東艦隊的威脅後,日本決定在印度洋也來一次珍珠港,派遣6艘航艦組成的強大海軍部隊,進攻英國在印度的主要海軍基地,這就是1942年4月上旬的Ceylon島海戰。
但這次掃蕩皇家海軍與Pearl Harbor不同之處甚多,首先第一個問題,日本直到戰後很久,才知道英國已經把印度地區主要海軍基地轉移到Maldives,所以英國是準備陷阱讓日本跳,只是日本運氣好,加賀在3月觸礁返航修理,翔鶴瑞鶴遲到,艦隊改成5艘航艦、4艘戰艦、315架艦載機,延後出發,讓佈下陷阱的英軍以為日軍不來了解編,一解編日軍就咬上香餌,釣竿卻沒人在也沒固定,英軍的還擊零零落落,讓日軍準備第二次攻擊基地時換炸彈換魚雷亂成一團,還被英軍陸基轟炸機逼近上空投彈,還好沒命中。
這一仗最後皇家海軍損失航艦Hermes、重巡2艘、輕巡與驅逐艦各1艘、軍機約50架,日本則損失軍機約20架,戰術上日本不僅勝利,還創下投彈命中率82~88%的空前紀錄,充分展現珍珠島之前特訓後日本海航部隊的實力,對印度洋的注意力放鬆;而英國已經短缺的航艦又少1艘,加上地中海局勢再度告急,知道艦隊留在遠東無從威脅訓練超越英軍的日軍,反而製造地中海危機,決定西撤,時間剛好是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後100年,大英帝國在遠東的光榮可說告終。
但日軍因勝過自己老師皇家海軍,以及展現史無前例戰技而欣喜若狂的同時,卻也忽略了幾個在2個月後造成Midway海戰失敗的教訓:強調保密放棄偵察導致跳入敵人陷阱而不自知,不想像Pearl Harbor那樣而要再度裝彈攻擊過程中的空檔太危險,追求效率導致炸彈魚雷亂堆的毛病出現眼前等。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6:47:22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日軍當時有沒有注意要改進這問題,目前已不得而知,因為美軍航艦的游擊戰在4月18日打出了驚人的結果:從飛行甲板長度248m的Yorktown級航艦Hornet上,東拆西拆想辦法減重賭命起飛的16架B-25,攻擊東京在內的日本本土,雖然實際破壞效果不大,B-25全數折損,但先前日本國內各種Pearl Harbor後美軍再也威脅不到日本的宣傳,通通破滅,迫使日軍必須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與一場新的勝仗,好挽回面子,而這也讓日軍不再顧及印度洋,所謂的軸心軍中東會師泡湯。
因此,日軍現在一方面要捕捉美國打游擊的航艦,另一方面,日本當時也不知道美國可以從哪些方向進行攻擊,這引發的就是5月日本3艘航艦、2艘水上機母艦,與美國2艘航艦發生的遭遇戰,Coral Sea海戰,以及6月幾乎同時發生的Midway海戰與阿拉斯加Dutch Harbor攻擊,日本海軍天下無敵的好日子,就過去了。
Coral Sea海戰以史上首次雙方都未出現在視線內就開始與結束的海戰聞名,最後雙方都沉了與傷了1艘航艦,日本放棄本來的登陸戰,即使海戰是日本居優勢,但日本放棄戰略意圖,就是開戰以來首見;而發生大火的Yorktown居然能在船塢中48小時緊急修復後重返Midway海戰戰場,除美國勞工爆肝以外,雙層飛行甲板與強大的間接防禦設計,其實也是重點。順帶一提,這成績還不如Formidable的戰場上6小時修復,但雙方也都是那種不顧長期使用結構內傷的修復法,Yorktown下一場海戰就沉了所以沒關係,如果還能活下來,大概也會像Formidable一樣退役。
攻擊Midway與Dutch Harbor其實是雙重會戰,雖然兩地航空距離近3000公里,差不多高雄到新加坡的距離,接近零戰二一型航程極限,但日軍規劃是先以2艘航艦攻擊Dutch Harbor誘敵北上,然後接到Midway受4艘航艦襲擊再南下救援,日軍就以Midway為香餌,誘敵南下設陷阱殲滅美軍航艦群,一舉消除後顧之憂,因此雙方的戰局戰況有所連動。
前一次主要海戰,Jutland海戰,不過是在南北距離1000公里、東西寬度600公里的北海內交手,Midway一口氣放大到三倍範圍,航速20kts及艦砲射程15公里戰鬥艦的交戰距離,與航速30kts及艦載機航程500公里以上航艦的交戰範圍差距,由此可見一班。
但就像Ceylon島海戰的戰略情報不足,美軍也已破譯日軍電碼,因此放空Dutch Harbor讓日軍佔領,倒過來把Midway當香餌,而且為了避免Ceylon島海戰那種自己解編陷阱的糗事,美軍隨時維持5組以上的水上飛機在中途島西方海域輪班巡邏,相對於日本二式大艇偵察因美軍艦隊阻撓失敗後,預計只派出7架次偵察機的偵察計畫,密度差距太大,然後又發生偵察機故障事件,因此Ceylon島海戰沒掉入英軍陷阱的日本航艦,這次就落入美軍陷阱,而Ceylon島海戰出現的炸彈魚雷換來換去的問題重現,美軍則是有陸基機加上艦載機7波、而非英軍的1波空襲,終於在最後一波SBD的俯衝轟炸機,引發赤城、加賀、與蒼龍的連鎖爆炸......飛龍的果敢還擊雖然擊沉了沒完全修復的Yorktown,但日軍航艦已沒有原先的數量優勢,現在面對美軍反擊就無能為力,被擊沉......
最後,日本損失4艘艦隊航艦,美國損失1艘,日本航艦數量優勢喪失,剩下的兵力不足以像偷襲Pearl Harbor般完全制壓陸上基地,而美國也一樣,讓太平洋戰爭進入島嶼爭奪戰階段,有陸基機場航空支援的一方,才有獲得戰場優勢的機會。
在戰術上,美軍以航艦打游擊用處不大,日本英國那樣集結戰鬥群,才能摧毀敵人的制海權,甚至進一步制壓的人基地;但戰略上,這樣打游擊,卻有製造敵方心理壓力的效果,日本因為Doolittle空襲本土而焦慮,才會掉入美國的陷阱,喪失優勢。
不過,美國面對日軍潛艦攻擊其實也差不多,本來美國海軍的建軍計畫,到1943年下半就可對日軍有壓倒性優勢,所以日本才急於偷襲Pearl Harbor,並要誘使美國不斷將建造中尚不具優勢的軍力投入與日本的海戰,讓日本逐次殲滅,這是國力不如英美的日軍唯一勝機,而美國在這層次上其實也上鉤了,只是日本接受美國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的海權決戰思想,美國卻用了英國柯白(Julian Corbett)的巡洋艦戰爭理論,避實擊虛,日俄戰爭中曾苦於俄軍巡洋艦的日軍,這次又困於美國海軍的同類作戰。
而巡洋艦戰爭的特徵之一,就是要特別強調通信與偵察,這才能有效避實擊虛,歐美各國不管軸心同盟,二戰都很重視這方面,相對輕忽的日本,在Midway首度失利,但這還不是第一次......
倒是另有一點或許算是諷刺,美軍艦載機零零落落到達,某些意義上顯示英軍顧慮海上導航問題而要多人座艦載機,有其道理,但假如美軍艦載機是編成1~2波大部隊抵達,可能會在日軍攔截下全滅,而非一直攔截零零碎碎的波次,導致全數飛到低空,來不及爬升攔截SBD......
還有一點對日本很傷,那就是攻擊Dutch Harbor時,被美軍俘獲1架除座艙罩外幾乎未受損的零戰,美軍緊急試飛這件戰利品,據此進行艦載機修改與戰術擬定,讓日本的空中技術優勢很快喪失。
至於歐洲戰場方面,由於皇家海軍兵力大舉抽調到印度洋,損失Hermes,皇家海軍戰前航艦只剩Argus、Eagle、與Furious,再度陷入戰力低潮,而德義則全力攻擊Malta,迫使英國向美國借調Wasp協助Malta島運補,才讓Malta島免於淪陷,但島上設施與海空單位大舉損失,無力攔阻軸心軍對北非的支援,獲得足夠支援的非洲軍團再度逼近Cairo,同盟軍的北非戰局於1942年上半,危在旦夕。

Edited by - dasha on 06/12/2019 16:48:32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6:47:54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軍艦改造航艦與水上機支援艦等應急艦艇
當可改造成航艦的商船已經不足,新造又不可能在1943年投入戰場,下一步改造的對象,就是軍艦,或是建造中軍艦就加入更強的飛機運作能力,這方面以日本最積極,戰前就有5級8艘準備可改成航艦或水上機母艦的其他海軍艦艇;偷襲珍珠港到中途島海戰之間,航艦的價值已經展現,但日本又一口氣損失4艘艦隊航艦,因此決定以大和級戰鬥艦信濃號改造成飛行甲板長達256公尺的艦隊航艦,飛行甲板防禦與大鳳同級,但為加速改裝而沒有對艦體做太大變更,因此成為史上首艘、可能也是唯一防禦力到達戰巡甚至戰鬥艦級的航艦,飛機攜帶量則因裝甲太重,單層機庫最多只能載42+5架;另外重巡改裝的伊吹有205公尺長度的飛行甲板,攜帶飛機標準為27架,但這2艘最後都未完工,信濃甚至是駛向另一個港口進一步改造時,就遭潛艦擊沉。
伊勢級因為日向號的第五炮塔在1942年5月爆發,6月中途島海戰一口氣損失4艘艦隊航艦後,這2艘就決定改裝成航空戰艦,本來有大規模改裝成航空母艦的提案,最後決定撤除第五與第六炮塔,變成飛行甲板長70公尺,有2具彈射器,最大可攜帶22架水上機的水上機母艦,不過因搭配的可彈射版艦上爆擊機彗星二二型、以及水上偵察機瑞雲生產不順,結果本艦與美英的商船改造水上機支援艦差不多,都是打雜,況且瑞雲還好,彗星彈射起飛後不能著艦,讓本級在某些意義上很像英國的CAM......
另外,大和級戰鬥艦鑒於中國戰場的水上飛機應用情況良好,在艦體尾部準備2具彈射器與機庫,最大可攜帶6+1架水上機,實質上可視為低規的水上機母艦,比其他國家作戰艦兼任的水上機支援艦還高一個等級。而在逐步喪失戰場制空權後,不易被截擊,並在1942年以魚雷、艦炮、與偵察機多次攻擊美國西岸的巡潛,在戰爭末期就成為日本手中唯一能打的牌,這帶來的是超大型潛水航艦,可以裝2+1架晴嵐的伊四百系列,只是登場太晚,還沒作戰就投降。
以軍艦改造而言,日本改造航艦共計2+5艘,水上機母艦含2艘航空戰艦與4艘強化載機量的巡洋艦在內,則有11艘,不過有2艘水上機母艦後來進一步改裝成航艦千歲級。
另一個有大規模軍艦改造航艦的國家,就是美國,9艘從輕巡Cleveland級改裝的Independence級輕航艦,飛行甲板長度雖然只有166公尺,但2組升降機與1~2組彈射器,讓該級有最大45架、一般33架的飛機載量,不下於皇家海軍艦隊航艦Illustrious級,加上美國性能優越得多的艦載機群,在1943年成為重要的艦隊航艦級墊檔輕航艦,不過裝太多與太高,讓本級的航行能力頗有惡評,並影響戰後改裝空間。
剩下實質製作軍艦改造航艦的國家,則是德國的重巡改造航艦,Seydlitz,長度200公尺的飛行甲板以改造航艦來說算是不錯的水準,攜帶20架飛機雖然比美日的標準少,但與英國相近,要在海象惡劣的北海、甚至天寒地凍的北極海操作,或許就要如此。
雖然這些改裝已經算是很克難的作為,但要讓艦載機能在上面操作,工程與測試通常還是要花1年以上,而且飛行甲板或相關設備會影響戰力,所以更省時間與材料的其他邪門做法,也跟著出現:氣球與飛船母艦或許不能算邪門,只是老套,風箏則是更老套,但應用滑翔機、短場起降機與定翼機直升機之間的Autogyro、甚至當時尚未成熟的直升機的支援艦,而且像一次大戰那樣不考慮降落問題,就算邪門了。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6:48:48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美國小羅斯福總統提出的應急航艦概念,並不是只有商船或軍艦改裝護航航艦,還有更簡陋的水上機母艦、水上機支援艦、與Sea Sled,目的是要搶快,比1943年後半才能登場的平甲板航艦更快上場,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奇特的就是Catapult Lighter,標準排水量2275噸、滿載排水量5861噸,長130公尺的巨大拖鞋,技術上就是一具可航行的大型彈射器兼浮筒,帶著大型水上飛機航行與起飛,史上最大Sea Sled。
法國Petrel級這種超小型水上機支援艦,不能讓水上飛機上船停放,但還能提供一定程度的補給維修,開啟了水上機支援艦概念的新紀元,讓雙引擎以上的大型水上飛機或飛艇也有辦法獲得支援。考慮到不列顛島可以支援北海與北大西洋東側的水上飛機運作,埃及-Malta-Gibraltar也可以支援地中海的大型水上飛機巡邏,但東太平洋極度缺乏這類島嶼,英國Sunderland那種艦內自備簡易工廠的自給自足設計,在太平洋不夠用。
另外,義大利水上轟炸機群編隊飛越美國城市一事,由於就發生在美國總統小羅斯福首任總統任期內,現在第三任的他當然還沒忘掉這件事,甚至恐懼拿下歐洲與非洲的軸心國,利用水上飛機隊橫越大西洋甚至太平洋,直接威脅美洲,美國必須在英國也淪陷的最慘狀態下,B-36完成生產佈署前,能有橫越大西洋太平洋反擊軸心國之道,這就讓美國成為二次大戰中對水上機母艦與水上機支援艦最熱心的國家,特別是多引擎水上機用的水上機支援艦。
不只是美國,戰前的德國、與戰爭中的日本,也有針對多引擎水上機研究的水上機母艦,目標是能把多引擎水上機搬上船運輸修補,但戰爭中的實際實踐,單引擎水上飛機還罷了,多引擎水上飛機又大又重,吊起耗時,倒是結構強度常有船隻水準,停在海上也可以,因此部分水上機支援艦的艦尾會做改裝,裝個可以固定多引擎水上機前半機身的小船塢,拖水上機前進,或者直接用起重機拖水上飛機,從天上看下來有點喜感,但對1500噸上下的輕型水上機支援艦而言,不失為實用的多引擎水上機拖帶法;超過10000噸的水上機支援艦即使有辦法把雙引擎水上機放上後甲板,但不需要修護時直接停在水上整補更快,或是多架同時停下來整補。
但是這種水上機母艦當水上機支援艦用,飛機要自己起降,有時會出現動力不足問題,特別是空間大的飛艇容易裝太多東西變太重,風平浪靜時也有起飛耗時的問題,引擎狀況不佳或海象惡劣時,發生一次大戰那種S.184停在水面的糗事可不好玩,而長期在外的水上機引擎有問題的機率又比較高,PB2Y甚至成為首架需要用火箭助推起飛的大型多引擎機。
Catapult Lighter就是要用彈射器,大型水上飛機的起飛問題,讓當時沒船能裝戰略轟炸機的海軍或海陸,能有自己的多引擎戰略轟炸機,而且在有必要時,水上機支援艦不是拖帶水上飛機,而是拖帶Catapult Lighter與上面的水上飛機,提高安全性。
但是要讓27~55噸的飛機以100~110kts速度彈射上天的液壓彈射器,開發延遲,英國沒淪陷而可當基地用;與Catapult Lighter有關的大型水上機PBM、PB2Y、PBB等機,PBM後來換裝更大馬力的引擎而不太需要彈射,PB2Y生產線改生產B-24/PB4Y,PBB生產線則生產B-29,這些陸基機性能也都優於其飛艇兄弟,Catapult Lighter就沒用而被冷凍,不過美國海軍與海陸並沒有遺忘她,只是戰後碰到的是更大規模的失敗。
除了Catapult Lighter,其他Sea Sled因為水上機支援艦夠多也夠大,後來護航航艦大量生產,就連水上機支援艦都常改當雜用,沒多少存在價值,只剩少數港灣地區船隻運輸飛機用,其他如新驅逐艦改裝彈射器攜帶水上飛機的測試等,同樣也只有短期測試。
最後還有一種東西,氣球與飛船母艦,這種大致是由現有雜用船支援,狀況較差的水上機支援艦或作戰艦也會改用在這個領域,用在長時間觀測,如英吉利海峽地區巡邏,或是低空防空用的攔截氣球,飛太低的飛機就會撞上,然後引爆氫氣就是一團火光,飛機不死也半條命,算是相當明顯的近迫防空系統,太近一點了就是。

Edited by - dasha on 06/12/2019 16:56:10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6:49:04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德國U艇雖然在歐洲附近海域與大西洋有自己的巡邏機支援,但要與日本聯絡與交換原料物資時,從1941年6月德國與蘇聯開戰後,就只能用潛艦走印度洋航線,由於當時潛艦航行有80%以上時間需在水面航行,艦身設計也是水上速度高於水下速度,需有觀測設備提供環境預警,所以就準備了可以拖帶飛行的各種東西,有動力的Ar231因太強調減重導致風速大於20kts便無法起降,因此主要使用的是無動力的旋翼機Fa330,甚至是更克難的氣球等。
美國二次大戰超過10000噸的重型水上機支援艦,共計4級13艘,一次大戰掃雷艦支援艦改裝的輕型水上機支援艦有23艘,新造的有35艘以上、還有約50艘的紀錄無法確認;英國新增的水上機母艦則是從澳大利亞徵來的1艘;德國有5艘有彈射器的水上機母艦,還有6艘小型水上機支援艦,與戰前的及商船轉用的加起來數量也不少,但幾乎都是由空軍使用,攜帶水上機數量很少;義大利有1艘巡洋艦受損後轉任飛機運輸艦,也算在這個範疇;法國則有水上機支援艦2艘。
另外還有利用LST加裝簡易可拆卸起飛甲板的作法,LST-16/158/337/386/525/906等6艘做過,可以攜帶2~6架L-4B觀測機,基本上是1943~1944年之間用在義大利,提供登陸艦隊火炮觀測,這種用登陸艇改造的東西,在這時只是很少人注意的小花絮,比水上機支援艦還要難用,就只是海軍不理海陸或陸軍的要求時,應急玩出來的玩具。
日本陸軍3艘特TL艦改裝航艦使用三式指揮連絡機與Ki-76 AutoGyro的目的相同,在缺乏航艦而又多山的地區,提供簡單的飛機使用能力,順便還保有運輸能力,不過日本這3艘改造航艦能讓飛機降落。
飛船在這個時代已經是比水上機支援艦更接近打雜的打雜系統,但Akron與Macon發展的飛機捕捉系統,還是有人記得,裝上LST-393/776,派到太平洋地區,攜帶L-5觀測機協助作戰,雖然沒有LST-906的起飛甲板,只用條甲板上斜裝的鐵軌讓飛機上天,但因為可以把飛機鉤回,不需要讓飛機到陸上找地方降落或拋棄,某些意義上更好用,不過因為只能使用失速速度極低的輕型觀測機,戰後就沒人理,LST-776賣給中國民生公司當商船,名為寧遠,後來投共改名和平十六號,最後由長江航運局使用,也算是少數與中國有關的航艦相關船隻。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6:49:31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1942年下半~1943年上半:廖化當先鋒
Midway海戰以後,雖然同盟國的海上兵力已不再居於劣勢,但美軍又損失1艘艦隊航艦,不久後軸心軍對Malta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攻擊,最後一次重創Malta運輸船隊,英國的Eagle也遭U艇擊沉,同盟軍的航艦兵力跌到1930年代以來的最低點。
不過,Illustrious級前4艘完工服役,商船改造航艦開始交貨,讓皇家海軍的實力開始從谷底翻升,應急航艦Colossus級計畫展開,美國提供與自造的護航航艦計畫開始,堪稱Illustrious級完美版的最後2艘開始建造,真正理想航艦的Audacious級(後來的Eagle與第三代Ark Royal)計畫展開,甚至是冰山航艦Habakkuk的建造等。而美國Independance級與Essex級逐一接近交貨階段,護航航艦大量建造與吸收皇家海軍經驗改良,以及下一階段的真正理想航艦Midway級建造等,軸心國與同盟國都知道,撐過這段時間,同盟國的海軍兵力將無人能敵,後續戰局便取決於這段時間的作為。
在太平洋方面,雖然日軍在Midway海戰失利,但其控制範圍已延伸到新幾內亞島,潛艦還是偶爾在美國西岸進行騷擾式攻擊,甚至用九六式小型水上機進行報復性攻擊,雖然這些攻擊威力不大,但心理威脅很大,可說即將切斷美國與澳大利亞從太平洋方向的聯繫,並威脅紐西蘭,只是現在各國航艦實力不足,重點在島上基地與機場,因此美國決定賭一場,帶1.6萬名地面部隊佔領新幾內亞東北方的Guadalcanal島及附近地區,特別是機場,以最短時間啟用該機場,在日本大軍抵達前掌握制空權站穩腳步。
接下來,就是雙方與時間的賽跑:8月5日機場完工;7日登陸開始;8日美軍航艦與日軍機隊交戰後撤離,日軍艦隊夜襲勝利卻沒傷及運輸船團;9日美軍船團撤離;11日美軍奪取機場開始建設;16日3艘日軍航艦翔鶴、瑞鶴、龍驤與177架艦載機出發;17日美軍艦隊出發;18日Henderson機場建設完成;19日日軍900名地面部隊登陸瓜島;20日美軍護航航艦Long Island運輸陸戰隊艦載機18架F4F與12架SBD抵達機場,成為美軍建立空權的開始;22日美國陸軍航空隊P-39戰鬥機外銷版P-400共5架抵達;24日美軍Saratoga與Enterprise艦隊與174架艦載機,與日本艦隊交戰,發生(第二次)Solomon海戰。
雖然美軍戰機在海戰前便已抵達Henderson機場,而且是以飛機運輸艦的超載方式運輸相當於編制2倍的飛機,還有PBY等水上機與水上機支援艦接近基地,在Solomon海戰時飛機數量已達35架,但與日本航艦的艦載機相比,數量仍不足對抗,更何況日本也出動陸基機支援艦隊,讓基地戰力與日本艦隊相比更加懸殊;但海戰後龍驤沉沒,日本艦載機損失59架,美國Enterprise受損,艦載機損失20架,一部分受損的艦載機則轉移到Henderson機場使用,讓該基地實力大幅增強。
與時間的賽跑中,美國陸戰隊雖然獲勝,但美國海軍在8日與9日的抽腿就跑,讓海陸與海軍結下樑子,海陸可以說是差一點就沒了空優任日軍轟炸,因此接下來海陸對於研發自己能掌握的軍機體系,如水上飛機或垂直起降機等,轉趨熱心,而且先用LST改裝一些能使用觀測機的支援艦,逐步發展成後來的直升機登陸艦(LPH/LHA/LHD)體系。
這一次海戰後,日本航艦需要修整與補充兵力才能再次出動,尤其這次海戰發現美軍多使用1000lb炸彈,日軍則是約一半的250公斤炸彈,而非珍珠港時用的800公斤炸彈,這是Enterprise受損只要1小時就能修復,龍驤沉沒的原因之一,這點必須改進,也要時間。但美軍也不會閒著,這段時間必然積極增強防禦,不管是用航艦運輸陸基機與艦載機,還是用水上機支援艦拖水上機過來,美軍在Guadalcanal的基地,確定將強大到不可能單由航艦制壓,Guadalcanal地區制空權易手。
不過當時空對艦作戰仍要靠目視,即使英國已有安裝雷達的飛機如Sunderland與Barracuda出現,美國的PBM與PB2Y後來也裝上雷達,但在1942年底這依然是罕有裝備,而且還要照明彈才能瞄準,因此日軍認為靠陸戰、夜戰、與1800公里外的Rabaul機場的飛機壓制Guadalcanal,然後潛艦就不再遠赴美國西岸,而是運補地面部隊,還是有可能翻盤。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6:49:51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下一場就是10月24日配合地面部隊出動,在26日發生的Santa Cruz海戰,日軍4艘航艦與218架艦載機,對抗美軍2艘航艦與169架艦載機,乍看之下日軍占優勢,尤其戰區設定在Guadalcanal美軍基地的影響範圍邊緣,陸基單引擎機無法參與戰事,日軍也吸取Midway教訓而隨時派偵察機出動,積極偵察美軍位置;但Guadalcanal的巡邏機仍多次出現,通知美軍關於日軍艦隊的位置,甚至有PBY攻擊瑞鶴的干擾,即使最後以日本翔鶴與瑞鳳受損、美國航艦Hornet沉沒、Enterprise受損告終,美國戰敗,但日方損失高達132架艦載機,不僅明顯高於美方的74架艦載機,戰前訓練的海軍飛行員大部分在這一役中泡湯,對日本更是無可挽回的損失。
優良人員損失很明顯的後果,1943年1月底就浮現,當時日本派遣由41架一式陸攻與九六式陸攻對美國運輸船團的攻擊,由於2艘速度緩慢的護航航艦拖延,讓日軍來得及從空中攻擊,最後美軍沉沒重巡1艘、驅逐艦重創1艘,但飛行員把重巡當成戰鬥艦,驅逐艦當成巡洋艦,把近距離爆炸當成擊沉,誤認為擊沉戰鬥艦2艘、巡洋艦3艘,外加戰鬥艦巡洋艦各1艘受損,這是日本海軍在戰爭中首次離譜誤報,但不僅不是最後一次,甚至之後沒有一次不是這種離譜誤報,以致大本營戰報成為笑話,雖然不能說大本營沒有刻意誤報的企圖,但基層沒有目標識別能力,那要執行認真的作戰,也不可能打到正確的目標。
而在航艦設計上,Santa Cruz海戰也帶來不少教訓:翔鶴受損不算重,但4發從邊緣打向飛行甲板的炸彈,卻把後飛行甲板完全切斷,一片一片積木掉入機庫,根本無法現場修理,起降能力喪失,相對於英美航艦,日本航艦的飛行甲板太脆弱。雙方也都裝了雷達,作戰中也在70~90公里外就發現敵人機群,可是對應的攔截體制不足,攔截機爬到20000ft高度需要約10分鐘,與攻擊機隊被雷達發現到進入視野的時間差不多,魚雷機在攻擊前一定會降低到海面高度,攔截機不用花時間爬太高是還好,但俯衝轟炸機是在最後一刻才降低高度,因此美日來得及爬到作戰高度的攔截機,數量明顯少於攻擊機隊,敵機對母艦投彈後才來得及追擊,因此雙方的結論都是修改飛航管理機制,以及增強航艦的防空火力。
由於兩次海戰間,Wasp被日本潛艦伊19擊沉,加上受損修理艦隻,美國能用在西南太平洋地區的艦隊航艦幾乎告竭,只能靠Guadalcanal基地的飛機維持制空權,由護航航艦與水上機支援艦拼命送飛機加強Guadalcanal,接下來的作戰就是由陸基機場與水面作戰艦挑大樑,航艦的工作都是飛機運輸,把飛機送到其他新基地,以跳島作戰方式繞過Rabaul之類難啃的骨頭,從空中殲滅所有支援這類日軍基地的船隻,讓這些基地逐步陷入飢餓。
太平洋地區的海上航空戰這之後趨於熱烈,但航艦應用卻趨於重要而平淡,主要任務變成運輸飛機,以及派PBY或二式大艇等長程水上機的巡邏索敵,指引陸基機轟炸,要到1943年11月,才又有亮點,但這次已是美軍反攻。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6:50:07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而在歐洲狀況其實也很像,1942年8月10~15日,5艘航艦加12艘驅逐艦直接護衛,2艘戰艦、4艘航艦、2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102架艦載機與Malta島陸基機間接護衛的運輸船團,14艘商船與2艘油輪,展開Pededstal作戰,軸心軍則出動6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與589架飛機攔截。
在軸心國優勢的飛機數量下,加上戰鬥艦與航艦的全數、巡洋艦與驅逐艦的半數,都沒跟緊運輸船團,船團損失慘重,航艦Eagle被擊沉、Indomitable重傷、Victorious有驚無險,抵達Malta島的商船也只有3艘,外加1艘當時世界最大的油輪Ohio,以戰損率而言,甚至比稍早在北極海的PQ17船團還慘,不過攜帶11500噸燃油的Ohio成為歷次潛艦與空中攻擊最重要目標,至少挨1發魚雷與9發以上近距離炸彈,最後還送了近10000噸燃油到Malta,凸顯大型油輪的生存性,也成為當時的傳奇。
不過這次作戰還有個有趣的事情,為有效擊沉航艦,義大利派遣Re2000偽裝成Sea Hurricane降落在航艦上,直到最後一刻前作戰完全成功,但投在Victorious上的炸彈沒爆炸,只有Indomitable被炸,作戰只成功了一半。
這之後軸心軍無法再將注意力集中在北非,Malta島危機終於解除;而檢討間接護航制的缺點後,PQ18船團派遣商船改造護航航艦Avenger進行直接護航,由於船團會航行到德國單引擎戰鬥機作戰半徑之外,多引擎轟炸機魚雷機甚至水上機的數量再龐大,沒戰鬥機護航也敵不過Sea Hurricane,船團與機隊都重創,算是打平,護航航艦從此成為北極海船團的必要配備,而德國水上機部隊的活動區域也日漸遭到壓縮。
下一個重點,就是11月8日開始登陸西北非的Torch作戰,吸收8月在北法Dieppe登陸戰的失敗,這次英美集中壓倒性的力量支援,因此海上損失很少,航空相關的只有護航航艦Avenger與1艘商船改造水上機母艦被U艇擊沉,西北非成為美軍演練海空聯合支援登陸戰戰術的場地,後來就用在太平洋。
不過這時英美軍航艦還沒有後來那麼多,因此參戰的東西就五花八門,一票水上機支援艦航空修理艦甚至氣球母艦平常都在運貨,就這次來真的,但因為不是一次大戰老兵就是改裝船,感覺上很像丐幫;而艦載機也是一樣,丐幫精銳盡出,最誇張的當然又是皇家空軍,二手Spitfire簡單改裝就送上航艦給皇家海軍用,著艦的嚴重失事率讓皇家海軍決定大舉改用美國海軍的艦載機,即使是美國人認為速度太快視野不良很難著艦的F4U,皇家海軍駕駛員還是硬找出安全著艦的方法,畢竟,F4U是新機,不是二手機......
等到Torch作戰告一段落,大部分航艦與水上機支援艦就回歸本務,不是替船團護航,就是到大西洋上獵殺U艇,同樣是重要而平淡;而安裝雷達的Barracuda及Firefly數量日增,新造的護航航艦也開始出現,德國巡邏機再也無法離岸,讓大西洋之戰的夜戰比例逐漸升高,狼群戰術破局,迫使德國必須進行匿蹤科技與呼吸管等新潛艦科技的研發。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6:50:35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新造護航航艦
改造既有商船或軍艦的護航航艦價值既已證實,但改造船又與一次大戰的經驗一樣,除非學日本這種根本是把航艦偽裝成商船,或義大利這種整艘船幾乎拆光的幹法,不然就會受原始結構限制,飛機與彈藥油料攜帶總是有不如人意之處,因此從1942年開始,以商船設計圖修改設計的新造護航航艦,就此登場。
這種新造護航航艦中,不算上水上機支援艦的話,最寒酸的應該是皇家海軍的MAC Ship,由於英國不希望犧牲商船運量,所以MAC Ship是以保留貨運能力進行最小改裝為前提的平甲板航艦,19艘中只有1艘有1具升降機可以讓飛機上下,其他都與Audacity一樣,只能把飛機固定在甲板上,貨艙運貨運油,所以只有4架飛機,不到140m的飛行甲板要安全起降,結果就是重新生產已經停產的Swordfish,定名Swordfish Mk.2,並改裝火箭或深水炸彈專職反潛,加裝助推火箭增加起飛安全性,防空就由其他護航航艦負責。
美國的護航航艦因為沒打算同時運貨,即使艦體規格與MAC Ship相同,但裝上1組彈射器與2組升降機後,讓飛機載量可達28~30架,使用更大型油輪艦體改裝的Commencement Bay級甚至有2組彈射器,飛機更可增到34架,除了不耐極區致命冷風外,各方面作業能力都超過皇家海軍的護航航艦,單以艦載機數量而言,與Furious或Illustrious級前3艘相當,超過Argus。
但,只是艦載機數量而已,護航航艦的彈射器性能,受限於大量生產需求與船隻本身的限制,比第二代Ark Royal稍弱,只能彈射5公噸重的飛機,這對F4F或Sea Hurricane這世代的戰鬥機還不成問題,但同世代轟炸機或魚雷機,如SBD或Albacore,就不能用最大起飛重起飛,F4U等更新型的艦載機就只能運輸而不適合起降,為了這些甲板長度在135~165公尺之間的護航航艦,舊款艦載機只好繼續使用,F4F、SBD、Sea Hurricane還好,Swordfish......
不過有彈射器還算好的,沒有彈射器的日本更慘,飛行甲板長度沒超過180公尺,即使船隻速度到達30kts,最多只能操作零戰與九九式,英美那種動力才10000馬力上下、速度25kts以下的標準規格商船,在日本只能操作雙翼艦載機,所以在戰前準備的商船與軍艦改造完以後,日本便無從生產商船規格的護航航艦,只能生產更大型的船隻當航艦用。
雖然乍看之下比較大比較長的航艦,排水量也不過是多個幾成,造起來不會差太多,但商船會這樣小的理由,就是以當時的技術與設備而言,這種大小造最快也最省錢,排水量大幾成而已的船,工時與經費卻會是好幾倍,而且動力系統必須到100000馬力水準,一定性能以下的船隻鍋爐不夠格,動力系統生產廠數量與生產時間差一大截,更糟的是可能不是有幾百個船塢能造與能修,而是只有個位數,你又不可能為了造新船讓重創的船停在外海幾個月,或是進度不到30%根本浮不起來的船體就往海上丟讓受損船隻進船塢修理,同時建造數量就有限。
所以,縱使實際工期需要1~2年,美國在1943~1944年可以做到平均每週超過1艘航艦下水,俗稱週刊航艦,日本1季都不到1艘,船塢數帶來的差距無從抗衡。當然日本戰前就知道這件事情,但就像納粹德國,他們認為質可勝於量,沒辦法商船改造,那就造一些簡化版、但依然更高階的應急航艦。
Go to Top of Page
到第 頁,共 9頁 前一個標題 標題 下一個標題  
前頁 | 次頁
 發表新標題  回覆本標題
 友善列印
直接前往:
MDC第二論壇 © 2000-2002 Snitz Communications Go To Top Of Page
Powered By: Snitz Forums 2000 Version 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