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單怎麼詮釋就是大問題了......尤其當時老美要處理的改革很多.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老美直到越戰的做法都是約米尼派或法國派,雖然沒有法國教範那樣寫定"XX武器負責100~250m,YY武器負責50~100m"這樣寫定距離的誇張,基礎上還是基於皇帝拿破崙進行總指揮的中央協調作戰模式;而德國蘇聯則都受到與拿破崙敵對時期的影響,一定程度下相信"拿破崙無敵,唯一弱點是他只有一個,我們分三個以上他便分身乏術."所以會授權一定層級有自由行動權可以先斬後奏,雖然這有時會出包,普奧普法戰爭都有前線亂跑差點嚇死老毛奇的案例,但他們因為動作快所以來得及補救. 越戰與贖罪日戰爭老美就發現自己的後勤有問題,所以卡特時搞大演習看看,才發現通通按照事先計畫變得荒腔走板......因此1980年代就一度改成比較類似德國那樣強調下屬主動的做法.
延伸火力投射距離則是另一個層面的議題,那與戰場情蒐能力的強化有關,能確認更遠距離的目標才會需要投射距離更遠的間接射擊武器,不能確認就讓有人的飛機親眼確認變回直接射擊,北約當時要用這種方式箝制華約的機動部隊,而蘇聯也確實對這個可能性提出警告,但這與基層單位是否積極主動的"機動"是不同方向的東西,因為放權給比較基層炮兵單位自己決定該不該開火,也是老美當時強調的機動.
要說老美當時沒參考老共的資料好像也不盡然,1990年代就有些署名美國軍方人士寫的書會提毛澤東,但1983年出版的FM100-5應該是來不及參考才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