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傷不能打長文, 簡單講火炮製程史, 請大家幫忙補充細節. 1. 直接挖洞, 只適合長徑比短的石製臼炮. 2. 木頭剖開各自刨半圓再綁起來, 可以製長炮管, 但接縫漏氣是弱點. 2.5. 鐵製改成多條長鐵棒綁起來, 澆液態鉛之類東西填縫隙, 缺點是接縫處還是易漏氣膛炸. 3. 鑄造, 結構一體化比較強不易膛炸, 可以延長射程, 缺點是不能後膛裝填, 以及鑄造等冷卻耗時, 耐心不夠炮管內就一堆氣泡......而且基本上適用材料是銅, 貴金屬中最便宜的, 但與賤金屬鐵來比, 還是貴. 3.5. 雙層鑄造, 或鑄造後鐵筋加強, 及刨削再加工等等, 進一步強化炮管, 同時減小製造公差, 而且其中一層可以選用非銅材質減低材料取得性問題, 但製造更耗時. 4. Built-up, 多層炮管, 不用鑄造也均勻可耐高膛壓, 且可後膛裝填, 人工成本高但材料成本低, 中國炮因此在1850年代被西方炮遠遠拋在後面, 英法聯軍時的大清是最早的受害者. 這個製程要到定義精密的公制度量衡出現才可能做到, 否則每個零件根本拚不起來. 5. 一體化炮管, 簡化工程量產用, 19世紀末出現時多半用在小炮, 二次大戰除大和號以外的新BB主炮都已算這路線, 巨炮消失後都是這種. 伴隨這種炮管出現的是可更換槍管等極低公差製程技術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