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講火炮(不含火槍)技術發展,17世紀初到19世紀初,算寬一點甚至是15世紀末到19世紀中,都當成火炮技術發展停滯期,但最近研究Frigate與Corvette這兩個艦種誕生及演化歷史時,卻發現狀況似乎大謬不然,固然15世紀末到19世紀中的火炮技術進步,遠不如19世紀中到20世紀中,但其中有不少有意思的細節,引領度量衡與金屬加工技術發展,同時也造成東方西方國家火器實戰表現(含武器本身性能及配套戰術組織)的根本性差異.
問題方面,無敵艦隊征英之役,英國艦隊優勢之一是遠距離開炮,比起西班牙採用的50公尺才眾炮齊發戰術,英國人遠遠的偷襲就是不接近,讓西班牙艦隊單方面挨打而逐漸消耗,然後又沒有地方補給與修理,成為阿嬤打失敗原因之一. 但,遠距離開火命中率低,浪費彈藥,所以後來英國人覺得當初的戰術不太好,嚴令要求炮手要在"百發百中的距離才開炮,否則軍法送辦!"但,百發百中的距離有多遠?1825年技令是"50碼",後面一堆沒講距離只強調一定要打中,直到1690年代與荷蘭一起抗法的大同盟戰爭時代,才說"百發百中的300碼以內才能打". ......火炮沒進步,真的能讓百發百中的距離拉長為6倍嗎? 當然,18世紀火炮其實有幾個明顯的進步,火炮上引進與20世紀中期步槍大概同水準的战孔系統,以及de Valliere System與Gribeauval System這種切削鑄造炮管以減低公差的體系,現在來看都是很重要的進步,否則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火炮,1599年分類算Demi-Cannon的32磅炮,平均口徑157mm,可是炮彈直徑要求是150.2mm,以防塞不進炮管或磨擦力太大推不進去,這意味著當時這等級火炮的直徑至少是在154~160mm範圍內飄,甚至誤差更大...... 但,這是18世紀的進步,不是17世紀啊!戰術又通常會比武器革新更晚,那17世紀火炮是否真沒有影響有效射程的進步?小弟認為會有,只是仍處於演化中途,所以沒有人多談,就這樣被遺忘...... 而小弟想問的,就是這種革新,是甚?
而在找這種不明的革新時,倒是看到了個趣聞,被認為是現存最早火藥配方. 唐末真元妙道要略, 黜假驗真鏡第一, 25條, "有以硫黃、雄黃合硝石,并蜜燒之,焰起燒手面,及燼屋舍者。" 過去道士會搞出這種東西不難理解, 煉金術, 煉金基本上是傳說, 但硝石與某些含銀化合物混合加熱, 有可能搞出硝酸銀甚至還原出同樣是貴金屬的銀, 自然會有人想能不能還原出金, 尤其是便宜而黃黃的硫磺之類, 然後就爆炸了..... 早期火藥穩定度低遇火易燃, 粉狀一堆擠在一起快速燃燒就會失控爆炸, 為減低失控問題, 就算現代火藥也是找東西去膠合, 讓反應從爆發變燃燒與推進, 所以找蜜也是合理. 但, 這種配方有個明顯的問題, 高活性火藥保存期限遠比刀槍要短, 不過至少擺著不會不見, 這種用蜜膠合的火藥, 總覺得螞蟻老鼠甚至小兵會讓火藥"不見"......而火器在歐洲普及時間, 與鼠疫在歐洲大流行時間, 似乎一致......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