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puppyoliver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dasha
16世紀的線膛槍是槍與子彈都有膛線,但是子彈生產成本貴又不穩定,所以這類東西很少見,通常是私家生產品而不是大量公發品. 19世紀線膛槍的最大改進,就是子彈外殼改用稍軟一點的金屬,讓子彈通過槍管時自動刻上膛線然後自旋穩定,這樣刻對於槍管與子彈傷害都很大,但子彈通常只用這麼一次,沒關係,維持槍管壽命就成為後續槍砲發展的重點. 要注意,膛線真正用處必須要槍管與子彈都有才有用,保留其中一方就是要在使用時在另一方身上刻線,只有其中一方有膛線沒有意義,被刻上膛線的一方注定不能耐磨損,那與裝上防彈裝置的靶紙一樣無意義. ⋯⋯
前裝的線膛迫砲得在砲彈上刻膛線, 不然塞不進砲管……
有些東西當初小弟了解得還不夠細,這個有一大部分是19世紀中後期的事情. 1850年代法國那些拿破崙炮,在炮彈上會加幾個凸塊,甚至就是製造炮彈時先打樁進去,以便確定卡入膛線,這種設計後來化成一種彈帶,在炮彈底部或後段有類似硬幣邊緣的螺紋,確定能嵌入膛線,這類炮彈就一直有一定市場. 但是在法國發展出有效的後膛裝填氣密的螺紋炮栓之後,許多槍彈與炮彈就是直接用軟金屬,因為這樣有利於快速裝填,對準螺紋是需要耗時的,即使設計能讓炮彈推入自動崁入螺紋也一樣,而這類設計是主流. 而如果要讓沒有螺紋的炮彈去適應有螺紋炮彈才能用的發射系統,就有一種可以把螺紋貼上去的保險套.
火箭筒與無後座力炮是兩個不同體系化成的類似結構產品,可能長射程的無後座力炮有不少種類有膛線,本質短射程直射的火箭筒不一定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