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標題 |
|
e4566547
我是菜鳥
327 Posts |
Posted - 10/07/2009 : 19:21:49
|
本篇是我在設計MBT12時 並與各位先進的討論中 所得出的種種心得
在此特別感謝各位先進的指教
-----------------------------------
從MBT-12談設計
大家都知道,設計是一條不好走的路,而工業設計甚是崎嶇,因為除了有先天的工業藝術感外,亦需要俱備一定的工業知識,所產出之成品才能具有信服力,同時也具有可看性,而不僅僅淪為空有造型之作品。
作為工業設計,精確是一定必備的,一旦缺乏精確的比例,不合理的配置,那作品肯定會失真,精確決定工業設計的優劣與否,這也是我不斷在工業設計上所精進的,甚至不惜花上大量的時間重新教正。
那我就先以安吉爾重工開始講,因為這部份的技術層面較高,優劣的差距也最明顯。
MBT-12原型車及MBT-12A
安吉爾重工的歷史,要從MBT-12開始講起,2007年下旬,從蒐集資料、設計、繪製到完成,所花的時間短短略多於一個月,當然我也在這一個多月中認識了些設計同好,並邀他們欣賞我的「驚人」之作,他們也不惜給予:地面最強鋼獸之稱號。
設計的其中,以當時來講雖然是絕世之作,也是當時我功力的頂端,除了運用我既有和新式的設計邏輯,也用上了既有及新吸收來的知識,接著心目中的最強陸地王者:「MBT-12斯巴達人主戰車」便憑予誕生。
MBT-12的設計理念包括:
一、以奈米碳管再配合大傾角裝甲上達到等同於2600mm均質滾扎裝甲的防護。 二、超高馬力比的推進力,並配合超輕的重量來達成超越現世代主戰車的機動性。 三、大量採用FCS的網路/電子系統,將載具戰力發揮完全。 四、採用實驗性的140mm主炮,一舉超越現世代主戰車之攻擊力。 五、超低矮的車身,降低受彈率。 六、配備主動防禦系統,擁有更進一步的防護力。 七、配備獨特的活動式側裙裝甲,進一步保護路輪。 八、延用一切現世代與次世代裝甲車的生存以及防護辦法。
當完成後,我的作品便自行貼在網誌上,並提供大家給予意見及欣賞,確實,也得到了廣大的迴響,這是我設計重載具以來最有信心的開端。
然而,作品單只分享給同好是不足的,經過朋友的介紹,我得知了MDC第二軍武論壇,據說那裡的科幻軍武作品據有相當的深度,而我去逛過幾次後,確實也如此,僅管仍有亂場的作品出現。
在我將作品張貼後,同樣也得到了廣大的迴響,但這回響並非讚美與認同,而是不斷的批評,他們舉出了各式的實驗資料,以及更深入的知識層面,這些層面,是初學者的盲點,也是較不易涉入的。
然而,基於我對自身作品的傲骨個性,我自然要為自己的設計論點辯護,同時也向朋友請求支援,我們以全力試著使我們的設計論點不被動搖,因為就我們當時的思維能力而言,這實在是最革命性的觀點了。
但事實勝於雄辯,當對方握有更多的證據,還有經驗時,就算是口才最好的演說家,也得敗陣,我們的觀點因此被推翻,基於此點,我於三個月內提出更新方案,名為MBT-12A,但仍然不夠成熟,最終仍然與原型車有著同樣的命運。
當時整理出原型車及A型的問題包括:
一、作為裝甲的奈米碳管,其高強度低密度的特性,完全無法抵抗高速動能彈,攻擊,不可能達到帳面上的防禦數字。 二、戰鬥重量輕的誇張,在裝下系統、彈藥、油料及武器後,跟本不可能以這種低重量出現,同樣的,達不到帳面標準。 三、炮塔過長,造成炮塔環在固定的迴轉卡止時負荷過大。 四、倉蓋出入口設計錯誤,完全無法讓人進出。 五、路輪裝甲設計錯誤,行程過短。 六、裝上不必要的胡椒罐制退器,容易傷害車上之夜視裝備。
當時的認知錯誤有:
一、 不瞭解化學彈與動能彈之間的攻擊特性,因此在裝甲配置上有不解之處。 二、過度壓縮成員之活動空間,僅一味提升戰車之實力。 三、對高硬度,高軔度,高密度之三點不夠理解。 四、對於器材的體積,瞭解尚不夠深入。
帶來新概念的MBT-12B
過了大約兩個月,MBT-12B推出,這次盡量修政了以上四點,但主要的問題,其實還是與其有所關連。
在修改的期間,我不斷向先進們提問,也和同好們討論,無不就是希望能用這次的作品,洗刷掉先前的設計不良感,此外也「破例」自原圖中修改設計,將其設計的更合理。
這次除了盡力將上前面提到的問題進行修正外,也修改了些先進們沒有提到的問題,如球型的怪異硬殺系統,也被改成較傳統的轉向式硬殺系統。
MBT-12B的修改包括:
一、更改裝甲材質,換成最佳的抗動能彈之材質─貧鈾 二、大幅上修戰鬥重量至68公噸。 三、取消活動式側裙裝甲。 四、縮短炮塔長度,使人員得以進出,同時也優化炮塔迴旋定止的能力。 五、在裝甲上加掛額外的爆炸反應裝甲,增加側面防護力。 六、去除胡椒罐制退器。
除了設計上的問題外,這次也特地請友人繪製立體彩圖,以增加看倌們的興趣,同時也因為彩圖的迷彩表現是「沙漠數位迷彩」,因此也定下了此車主要的戰場範圍。
然而,MDC第二論壇上的專家並不會因為圖比較美就不毒舌,這次我的設計雖然較為完善,但仍在設計認知仍有不合理之處,而這次的指教也改變了我在重載具設計的主要理念,並標定了我日後設計的穩定基礎及方向。
其中認知不合理之處,筆者特地在此整理,並且解釋。
一、「當你的空想戰車也已採用無人炮塔設計,所有作戰成員皆已安置於車體深 處時,你在炮塔上部署這麼厚重笨重的防護裝甲來保護一個無人空間是為哪 樁??」
我在B型的設計上,仍不改傳統設計方式,將最厚的裝甲擺設在炮塔正面,僅管我瞭解此部份是無人空間,但仍希望藉由裝甲來保護武器,彈藥,觀測器材,然而,當先進們一一拿出以往的戰鬥史料時,我也不得不承認自己設計上的錯誤了。
其中dasha先進提出了驚人的證據,他說:
「百夫長就是二次大戰集結了這些痛苦經驗後設計出來的,所以以阿戰爭中,平均要被打出兩三個洞才要換組員,打出六七個洞照樣可以使用的車很多,這點反而很多後來的車都沒有注意到。」
這項事實也帶給了我震憾性,我以前一直認為,戰車往往在被打穿一個洞之後,就會造成不可收拾的毀滅性結果,但實際上,除非穿透點後方剛好有人員、彈藥或油料,戰車的戰力才會受到明顯的影響,特別是人員,對於車上其他要素而言,這一個是最為脆弱的。
dasha的這項指教,帶給了我全新的對於生存性的看法。
除此之外,toga先進亦提到,他說:
「而閣下空想戰車所標榜的裝甲防護力(不僅只有正面,而是炮塔與車體全面性的裝甲防護力),就HEAT彈而言基本上是M-1A2的兩倍,就動能彈而言則更是M-1A2的三倍:在對抗動能彈方面上,裝甲基本靠的就是密度與厚度來硬碰硬,因此若要有M-1A2三倍左右防禦力,你的砲塔與車身裝甲的厚度與重量基本上便該是M-1A2的三倍上下,也因此你的空想戰車大小重量不太可能與艾布蘭差不多,而該是其至少兩三倍以上;至於在對抗HEAT彈時,雖然比較重視的是裝甲設計能否有效分散其所產生的高溫金屬噴流,但是要想達到M-1A2兩倍防護力,裝甲的厚度與所需空間還是會比M-1A2大很多,足以讓戰車的大小重量明顯高於艾布蘭。」
這個事實證明,要對抗動能彈,裝甲或許能用任何方式來強化此方面防禦,但免不了的一點,就是重,我在此釐清一點科學常識,就是要對抗動能彈,裝甲密度就必須高,而擁有高密度,那基本上就與重量成正比了,因此任何想運用什麼奇異材質作為輕量化裝甲,並且擁有高度對抗動能彈的能力,恐怕是癡人說夢。
那世界上有沒有可以「稍微」有效減輕重量的裝甲,但卻能保留甚至進一步的提升對動能彈的防禦力呢?有的,目前有三種裝甲,一種是德國已經開發了超過二十年的加壓反應裝甲,另兩種則是原理差不多的實驗性電磁裝甲以及蘇聯的反動裝甲。
加壓反應裝甲主要是再攝氏五百度的環境下加工而成,以熱膨脹係數大的金屬將熱膨脹係數小的金屬包起,然後回復至常溫,此時外部的金屬將會緊縮,而內部金屬也因受到外層金屬的擠壓而產生極高的壓力,此時若有穿甲彈突破外層並直達內層金屬時,高壓的內層金屬便會往外噴去,而外層金屬也會往被突破口擠去,造成反衝擊以及截斷等動作,使動能彈的穿透力大幅衰減。
不過加壓反應裝甲還是要具備高質量才能有效抵制動能彈,然而在不具備傾角的情況下,此裝甲之效果甚至比貧鈾要來的好,然而卻因受制於被擊中後產生的復雜變化影響,使它無法以傾斜狀態放置,防護力因而無法以角度的擺放而有進一步之提升。
電磁裝甲和反動裝甲則是以金屬板,然後藉由電磁反動或其他的方式,將金屬板推出,利用一瞬間產生的動能去上衰弱動能彈的動能,主要的概念是如此,細部並不清楚,目前只得知的反動裝甲能以10mm的厚度去換得50mm的對動能彈防護力,蘇聯甚至「號稱」有以10mm換取200mm的產品。
電磁與反動裝甲聽起來像是又輕但對於動能彈的防禦力又高的東西,但它仍未服役,效果也沒有很確實的確認,因此仍對於它的可靠度仍有所保留,況且這類的裝甲亦需要足夠強大的驅動系統,變向就是在發電機或其他動力產生裝置上增肥,然而,這的確是裝甲界中最有可能以輕搏重的成員。
除了裝甲的部份外,多位先進亦指示了我第四代戰車的設計方針,雖然未明講,但我仍能略悟出一些小道理。
人員分佈集中化帶來的防禦思維:
相較於三代車,四代車的戰鬥室往往只有小小的一個,然後裡面就坐了兩到三名的戰員,此舉也讓裝甲和防護措施集中至此,藉此減輕全車重量,不若三代車有炮塔和車體的兩個戰鬥室,因此裝甲的擺設也必須分散,同樣的也需要透過更多的裝甲,才能將這些脆弱的部位罩起,進而增加車重。
此時,因為人員集中,車上可以利用作為空間裝甲的部位也多了,這項防禦對於化學彈頗為有效,以往我認為這類的攻擊只能靠單純的裝甲抵擋,但實際上還有更深的意義在,下文以對傳統/縱列化學彈的防護作專欄。
對於傳統的化學彈,這部份是較容易防禦的,主要辦法有爆炸反應裝甲以及空間裝甲 (鳥籠裝甲亦為一種空間裝甲),前者利用爆炸能來抵銷化學彈所產生的高速金屬噴流,後者則是使已經噴出的金屬噴流在空間中浪費能量,事實上,只要距離夠長,化學彈基本上是不會傷到主體的。
而縱列化學彈則是較難防禦的課題,它的攻擊原理就等於是把兩顆傳統的化學彈接在一起,所以第一枚被引爆後,仍然有第二枚可以繼續穿甲,且噴流更為集中,不易擴散,因此傳統的爆炸反應裝甲與空間裝甲對它無效,目前最有效的反制辦法,是主動防禦系統,不過那並不是裝甲的一員,因此不在此述,僅管它創造出了極大的空間裝甲。
假使上述兩種化學彈,成功貫入車內,又會有何反應。
傳統的化學彈,在貫入開放空間後,會快速往四周擴散,其高溫且快速的金屬噴流,對於三項重點要素 (人員,彈藥,油料) 是極其危險的,特別是彈藥與油料,幾乎是被碰到就有爆炸之危險,而人員也會常因金屬噴流之竄動而死亡,除非是金屬噴流之能量幾乎耗盡才進入車體內的。
此外,較早期的鋁合金裝甲車輛,也常因為高溫的金屬噴流直接使裝甲燃燒,進而讓整輛車陷入火海,目前可以透過自動滅火器或空間裝甲來彌補此點的發生。
利用金屬噴流的擴散性,雖然會在密閉空間中產成極大的殺傷力,但其實也不難禦防,只要車上設有空間裝甲,那它就很難會對車內造成傷害,即使是成功貫入,只要該區域為無人空間,將重要機件,彈藥,油料進行加覆的保護,再配上自動滅火系統,基本上就能有效將傷害降至最低。
縱列化學彈是在裝甲上比較難防禦的東西,除了靠實質的厚度外,幾乎別無它法,且基於它的能量集中性較傳統化學彈更高,因此也換來了超高的穿透力,然而貫入車內的殺傷力卻大減。
化學彈的殺傷力主要是來自金屬噴流的擴散,但縱列化學彈卻拘束了這項特點,去換取更高的穿透力,這意味著在貫入後的金屬噴流將維持在貫穿形態,而少有擴散的之情,除非彈藥和油料或人員在一旁,否則將不會受到傷害。
人員倘若被命中,除非直指向要害,否則僅會是輕至重傷,而對於無人空間,只要不命中某些要命的部位 (如炮耳,彈藥,油料) ,基本上只是幫戰車開洞,並無太大的作用。
最後,存在時間最久的動能彈,也是抵擋起來最倚重裝甲重量的一員,目前尚未有戰車裝甲能有效抵擋最強的動能彈,因此也是所有穿透體中最難纏的,在上文中有提過,對抗動能彈主要是靠密度,筆者特地以一個比喻來解說此點。
「動能彈是名游泳員,它的世界只有水,分別是密度低的純水和密度高的泥水,今天要求它以全速衝刺,分別在衝到兩種水的開頭時就停止動作,看在哪部份會停的快,其結果必然是在泥水中停的較快,因為密度所致。」
在現實世界中,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其中純水與泥水的比喻,正是密度低與密度高的裝甲,也證明了哪者較不易被穿透,然而裝甲對動能彈的抵抗,也包括了硬度和軔度,不過其重要性在對抗如翼穩脫殼穿甲彈等超高速動能彈時,就不如密度了。
而動能彈穿透後所造成的殺傷力,則是在穿透裝甲後,藉由彈蕊本身的碎片以及裝甲內噴的碎片所造成,在沒有經過特殊內裝處理的裝甲往往的殺傷角度會廣達87度,即使是處理過的最佳狀態,也只能縮減至17度,假使穿甲彈的動能以及產生的碎片超出處理層的容納程度,它依然會擴大。
彈蕊在打進戰鬥室後,即使沒有殺死組員,也可能會因吸進彈蕊微粒而導致中毒,且彈蕊體在經過高速磨擦時相當容易高溫,往往在碰觸到未包覆的油料及彈藥時會引起火勢,這將會對戰車造成嚴重的傷害,甚至是全車損毀的情況,其中又以貧鈾彈蕊造成的殺傷力最為明顯。
但只要零件的包覆層夠厚,並妥協配置滅火器,並且在該空間內移除組員此要素的話,處理穿透後的效應確實是比處理穿透來的容易。
要單純在裝甲的層面上增加對動能彈的防禦力,除了密度,硬度,軔度外,還有上述所提的以動能混合密度的方式反制。
在實際上的穿透力,就對一片實心的裝甲板來說,其實化學彈造成的穿透力比動能彈更高,也更容易提升,然而化學彈的抵抗可以靠「較輕」的裝甲排列方式來抵擋,代表你可以用同樣厚度的裝甲,但是創造出更厚的空間裝甲來抵抗化學彈,不過對於動能彈而言,絕對是無法靠空間裝甲這種「同重量的排列方式」就解決的,任何的空間裝甲在它面前都是無意義,只有俱備密度,硬度,軔度的裝甲才有實質之效用。
不過材料學的進步可以提升對動能彈的防護,如果你能找到一種材質,密度,硬度,軔度都比原先的材質高,那你就能在同樣的厚度達到更高的防護力,也維妙的省去了原先要增加厚度來達到同樣防護力的重量。
除了裝甲方面的概念,此外還被指教了彈藥儲放的概念。
dasha說:「這麼大的砲塔,如果想考慮把引擎往車前搬的話,利用砲塔內部加上車後空間去裝彈藥,應該不只30發,就算自動裝彈系統設計不好,也該有40發140mm彈藥,設計得好甚至可能到50發以上.目前戰車的正面空間其實很浪費,過去很多人就喜歡把彈藥塞在車身正面,大概等於總攜彈量的一半有,可是當報告說常常一發引爆該處彈藥後,那部份就變成大家放雜物甚至尿尿的場所......基本上把引擎改裝進去的可能性是有的,可以節省不少空間,同時增加防禦.」
MBT-12的彈藥巨大,若是彷效M1的做法,儲放量肯定不夠,於是我便開始構思彈藥的儲放能否如同MCS的做法,將主彈倉設在車體,但仍然是以安全至上的概念去建造,據此,我將其設計構造做了些小更動,僅管較為復雜,不過在選彈程序上確實能提升速度,此部份在MBT-12C-EHV的介紹將會提到。
當時整理出MBT-12B的問題包括: 一、 戰鬥重量仍然過輕,實為M1的兩至三倍重量。 二、 裝甲配置有無意義之擺設,增加呆重。 三、 儲彈量過低,導致續戰力不足。
腰斬的MBT-12C
在接受過先進們的指教後,我便又開始重新設計車體和炮塔,並依照指教中的理想概念去設計,然而在設計出後,卻不盡人意,不僅是功能無法適應,且造型醜陋,相當類似雷克勒2012,因此也有抄襲之嫌。
大致上就是抄襲多過原創的設計,因此也成為一個純技術實驗性質的作品,其設計圖便一直沒有發佈。
主要的修改有: 一、 將裝甲擺置有意義的位置。 二、 修正戰重至合理的範圍。 三、 重新設計過彈倉,增強續戰力。
重生的MBT-12C-EHV
MBT-12C-EHV算是個人第一個成熟的作品,在C型後方的稱號全名為:「Electronic enHance Version」,電子強化版本,稱號雖為電子強化版本,但實質上卻是車體全面的改造,幾乎可以視為一款全新的同代車體。
MBT-12C-EHV的修改包括:
一、將硬殺系統更換為垂直發射攔截系統,減少攔截死角及增加處理飽和攻擊的能力。 二、增加車體高度,使組員空間擴大、舒適化。 三、將座椅更換為抗炸座椅,減少地面爆炸物對組員的衝擊。 四、將主要裝甲移置人員倉,而炮塔則留下抵抗中口徑武器的裝甲。 五、發動機更換為柴油發動機,並降低馬力至1750匹。 六、更換側裙裝甲材質。 七、重新設計炮塔及拋殼機構。 八、重新設計裝彈機構及彈倉。 九、重新裝設相位列陣雷達,使其效率提高。 十、提升電腦軟硬體設備,提高通訊品質以及資訊互換能力。
首先來介紹改變最大的車體和裝甲配置。
為了容納更厚的裝甲,12C-EHV的車體拉長拉高,除了提升防護力外,越堤高度也一併提高,更重要的是提升了組員的舒適性,雖然坐姿仍是半仰臥,但已經比以前的方式要來的舒服,與舊式比較起來,組員身體僵化的所需時間會比較長,亦提升了續戰力。
而組員所坐的座椅,也更換成騰空式的抗炸座椅,減弱車底下或附近的高爆性物質產生的衝擊波,只要車底不被炸穿,抗炸座椅就能發揮最大的作用,此外,騰空的設計也增加了在崎嶇路面上的舒適性。
裝甲配置更是堪稱本次改變最大的項目之一,將砲塔的厚重裝甲移除,並增厚車體裝甲,對於防護力的提升,不再只是誇張的增加,而是有限度的提升至M1A2的140%,裝甲材質主要為貧鈾和加壓反應裝甲,分別設在適合傾斜擺放的正面以及適合垂直擺放的側面。
最重要的是,這兩種裝甲都已經量產服役,其能力較為實際且受肯定。
正面對化學或動能彈的防護力都極強,正面60度的防護力粗估對化學彈可以達到1880mm RHA,而動能彈則是1190mm RHA,在比箂茵金屬120mm 55倍徑砲更強穿透力的戰車砲問世之前,幾乎不可能有戰車砲能從正面去貫穿它。
而側面由於空間有限,因此最適合的方式自然是垂直擺放,側面的防護數據較難估計,對抗動能彈有約400mm RHA的作用,對化學彈也有約700mm RHA,不過再加上側裙上的陶瓷裝甲後,防護力就能有進一步的提升,除了陶瓷對於動能的阻礙外,履帶的寬度也能削弱一些化學彈的穿透力。
對於後方的人員防護,主要就是抗爆牆,此部份雖然沒有直接對抗穿透體的能力,但從尾端要貫入戰鬥室,必定要通過發動機、隔板和彈藥庫,這些地方在經過妥善處理,並卻定不會加大危害到車體後,其實是相當有力的防護作用,目前尚無戰車發射的穿透體可以在通過一堆彈藥爆炸後還擊穿防護牆的。
置於大副弱化的炮塔裝甲,正面60度僅剩抵抗30mm翼穩脫殼穿甲彈之能力,雖然跟主流主戰車比起來極弱,不過由於是無人空間,過剩的防護派不上用場,因此本設計尚算合理,僅管對於炮塔內的機件是不保險的,因為動能彈可能在擊穿薄弱的裝甲後,彈蕊主體仍繼續前進,擊毀重要機件。
在履帶接地的部份,我亦吸收到了新資訊,履帶正面的設計長度往往關係到越堤力,而後方則是接地面積。
再來就是許多人感興趣的,調降馬力以及更換為柴油發動機的原因。
原先的發動機係為燃汽渦輪,擁有2000匹馬力的超大輸出,並且有著較傳統發動機更強大的加速性能,且擁有啟動快速,體積小之優點,然而在擁有如此多優點背後,卻有兩個不可避免的缺點,耗油和自身及周邊物品易損壞。
根據小道消息統計,M1所使用的AGT-1500燃汽渦輪跟豹二所使用的MTU-873柴油發動機比起來,前者的耗油量高出後者60%,而為了要提升M1的續航距離,也不得不將油箱擴大至1900公升,僅管如此,其續航距離仍不如豹二來的遠,同樣的,以往MBT12在解決此問題是,也採用了1900公升的超大油箱,試圖蓋掉這個缺點,當然藉由空想科技的名號,可以說發動機經過改良,已經降低耗油度,然而此缺點仍然是存在的。
此外,超大的動力輸出也會增加變速箱以及履帶的損耗速度,因此12C-EHV將發動機的馬力減少250匹並更換為柴油發動機,藉以縮小體積以及與燃氣渦輪相關的缺點。
縮小體積的優點,有助於增加對於動力套件的防護力,由於動力套件是一件極為脆弱且珍貴的物品,雖然被擊中後並不會產生危及全車的大爆炸,但卻會使載具失去戰力,也無法讓組員安全的脫離火線。
動力套件的附近是較難去加裝額外裝甲的,可用的空間太小,無法對本身產生足夠的防護力,但藉由縮小的體積,並加上一些隔間板,便可形成空間裝甲,此舉除了能增加對於化學彈的防護力外,亦可降低發動機的音量及震動來增加隱匿性。
這次採用柴油發動機,捨棄了燃汽渦輪特有的加速性和啟動快速優勢,但卻也換來了省油、熱訊號低、耐用等優點。
燃汽渦輪由於是起源於空用發動機,因此相當重視氣體的流動性,進氣量大,而排氣量也大,同時也帶著相當可觀的熱量排出,且排氣速度之快,使得難以在排氣口部位做區折防護,而基於進氣與排氣的排列,也不得已硬性將排氣口設置在尾部,在此部位只要吃上一枚戰防火箭或中口徑彈藥,就可能造成發動機損壞。
而柴油發動機的排氣口排列則較為自由,在裝上新的柴油發動機後,12C-EHV基於原始車體設定,因此排氣口仍設置在尾部,雖然捨棄了尾部的防護力,但卻增加了正面的匿蹤性,如果對方以熱像儀從正面觀測車體時,並不會看見熱源從一旁排出,而會被車體所遮住,而柴油發動機較低的排氣溫度,也對此有加乘效果。
省油的方面,由於效果在上文便提及,因此不再贅述。
耐用恐怕是選用柴油發動機最大的優勢了,相較於精致的燃汽渦輪,柴油發動機雖然較為原始,體積能量比也較差,但結構卻更為結實堅固,兩種發動機所能承受的打擊也必定是柴油發動機較高。
對環境的適應性,除了表現較差的極地環境下,於其他環境都有不錯的適應性,特別是在多沙的環境,當燃汽渦輪會吸入大量的沙塵造成轉子損壞時,柴油發動機則無此問題。
而柴油發動機的柴油燃料,也遠比空用燃料來的安定,被擊中後的安全性也較高。
再來提到柴油發動機於極地環境,加速性以及啟動性的劣勢,以及12C-EHV的解決辦法。
12C-EHV採用「APE-300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本發動機主要採用法國雷克勒發動機的技術,為V12水冷式汽缸柴油發動機,利用頂桿高壓渦輪增壓系統,利用高旁通氣比與輔助燃氣室相連,改良柴油發動機原有的加速性不足之缺點,並於每分鐘2500轉時達到1750匹馬力的峰值輸出,與燃汽渦輪相差不遠,
而為了克服在極地環境中的啟動速度問題,也可透過發電機預熱汽缸之方式解決,僅管不若燃汽渦輪般方便,但無庸置疑的已經提升了柴油發動機的價值,而預熱的方式,也解決了柴油發動機在戰場上不能隨時關閉的缺點,如此便解決了徒耗油料之問題。
除了車體與發動機的問題外,武器系統也因炮塔結構的改變而有所更動,原先將所有彈藥放置在炮塔的作法,雖然安全性極高,但續戰力卻有低落之虞,然而要在安全性與續戰力間做個決定,這次的設計取了個折衷的辦法。
12C-EHV的彈倉分為兩個,主彈倉置於炮塔籃中,由於炮塔籃空間較為充裕,因此可將原先的30發炮彈全移置此,在彈倉的上方,有兩條輸彈道將其傳送至炮塔尾部,此處則是副彈倉,貌似兩具轉輪,可快速將選定的彈藥推入中央輸彈條,以供主炮裝填。
在主炮射擊後,彈殼會直接往後拋出,這次的修改也將炮塔尾的地方更換為活動式結構,如此彈殼便會直接排出車外,而不佔用車內的空間,更不用花時間將彈殼清出,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於彈殼會直接掉落在戰場上,可能會砸傷在附近的步兵。
以上就是我在研發中所得到,並且改良的心得。
|
|
rockitten
我是老鳥
Australia
8191 Posts |
Posted - 10/07/2009 : 19:32:53
|
小弟身為工程師給你的建議是,先選好主炮、引擎、齒輪箱、彈藥庫、人員等系統的大概大小配置再玩外型,否則外型說得再天下無敵,東西塞不進去或摸不到也是P.....
小貓不會作模型,小貓只愛玩模型;看似小貓玩模型,其實模型玩小貓: A B 補土白膠條,樹脂改套蝕刻片;凹線凸線凹凸線,乾磨水磨銼刀磨; 水性油性消光漆,乾掃手掃噴槍掃;模型一盒三百幾,零件一堆三千幾; 多買多作進步多,買了不作口水多;花錢耗時傷精神,小貓是隻敗家喵。 |
|
|
e4566547
我是菜鳥
327 Posts |
Posted - 10/07/2009 : 21:48:59
|
下次的新作品就會這麼做了
MBT12只是我的試作 |
|
|
西伯利亞
新手上路
Taiwan
156 Posts |
Posted - 10/08/2009 : 01:34:20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rockitten
小弟身為工程師給你的建議是,先選好主炮、引擎、齒輪箱、彈藥庫、人員等系統的大概大小配置再玩外型,否則外型說得再天下無敵,東西塞不進去或摸不到也是P.....
小貓不會作模型,小貓只愛玩模型;看似小貓玩模型,其實模型玩小貓: A B 補土白膠條,樹脂改套蝕刻片;凹線凸線凹凸線,乾磨水磨銼刀磨; 水性油性消光漆,乾掃手掃噴槍掃;模型一盒三百幾,零件一堆三千幾; 多買多作進步多,買了不作口水多;花錢耗時傷精神,小貓是隻敗家喵。
小弟那艘小船就是這樣做出來的。
|
Edited by - 西伯利亞 on 10/08/2009 01:35:01 |
|
|
e4566547
我是菜鳥
327 Posts |
Posted - 10/08/2009 : 18:24:32
|
我的IFV22和MAC25也是如此製作 其設計遠較MBT12成熟
下次MBT的設計 也必定是更好的作品
|
|
|
Mi-28
新手上路
Taiwan
264 Posts |
Posted - 12/04/2009 : 20:23:27
|
加油吧! 冥想兄,你一定會設計出更好的MBT
------------------------ ------------------------
|
|
|
e4566547
我是菜鳥
327 Posts |
Posted - 12/06/2009 : 08:11:30
|
呵呵感恩
目前已經在籌劃新的玩意兒 |
|
|
|
標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