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標題  |
|
慎.中野
我是老鳥
   
28202 Posts |
Posted - 05/31/2010 : 17:47:36
|
我不是共產黨,更不是蘇聯人,但我一直喜歡稱呼蘇聯為「偉大祖國」,一方 面是因為部分蘇聯人自己這樣稱呼他們的國家,另一方面是每當我知道這個曾經 存在的帝國軍隊內部的奇妙又實用的思想之後,總不得不讚嘆他們的偉大,在高 人指點之後,今日我又知道了一些蘇聯軍隊的內幕。
http://1.eyny.com/thread-4151337-1-1.html 狡黠的軍事智慧——蘇聯冷戰時期的裝備邏輯趣談
本人將上述連結中很顯然是依靠翻譯軟體的翻譯文,加上詞句的校正與排版之 後,翻譯成正體中文,另外,因為放棄了字體顏色的調整,加上原翻譯的譯註重 要性並不大,本人將內文中藍色的原譯註除去,有興趣的人請自行參閱上述連 結。
----
狡黠的軍事智慧——蘇聯冷戰時期的裝備邏輯趣談
(本文引自《戰場》雜誌第3期,原作者:維克托·蘇沃洛夫文章來自1984年中文版的《蘇軍內幕》)
蘇聯冷戰時期裝備邏輯
原譯文序:維克托·蘇沃洛夫是一個叛逃到西方的蘇聯軍官,其真實姓名無法得知,原因是已被蘇聯缺席宣判死刑,需要隱姓埋名,以免報復。他畢業於著名的伏龍芝軍事學院,接受了正規而嚴格的專業訓練,其後在蘇聯軍隊中服役15年,曾任摩托化步兵連連長,師級參謀工作,並最終成為蘇軍總參謀部的軍官,1968年參加過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
蘇沃洛夫既從事過基層部隊的指揮工作,也比較了解蘇軍的整體結構和特點,到達西方後完成了幾部引起很大反響的著作,如《蘇軍內幕》和《解放者》等。其中涉及蘇軍組織,編制,作戰思想和裝備等諸多方面,並以其本人的親身經歷和生動文筆,讓人們從另一個層次認識了蘇軍的鮮明風格。
雖然其觀點中有不少值得懷疑和商確的地方,但確實可以從中了解許多蘇軍內部不為人知的事實和獨特的價值判斷。特別是蘇軍在軍事領域「突出實用,一切為戰爭服務」的思維方式,即使在今天,仍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此摘錄其著作中的一些片段,讓我們一起暫放棄慣性的看法,體會蘇軍軍事智慧方面的可取之處。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武器???
美國吉普和AK-47
我喜愛武器,任何武器都喜愛,我還喜愛各種與軍事相關的裝備和軍隊制服,總有一天我要開辦一個小小的博物館以收藏這些我喜愛的東西……但我為博物館買的第一件展品將是一輛美國吉普──這是一件真正神奇的武器,它在二戰前完成設計,仿佛一個忠誠士兵,從戰爭的第一天服役到戰爭結束。它曾經被降落傘空投過,曾經浸泡在海水之中,它的輪子在利比亞堅硬如石的荒漠中被磨破,它的車身在太平洋的熱帶島嶼上陷沒於沼澤之中,它也在挪威和高加索的高山上跋涉,或在阿爾卑斯山和阿登陰暗的森林中出沒……戰後,又有哪一種軍用車輛參加過如此多的戰爭──朝鮮,越南,西奈半島,南部非洲,印度尼西亞,南美,克什米爾?又有多少武器裝在吉普車上──無後座力砲,反戰車飛彈,機關槍……它也曾用於執行偵察任務,當作救護車巡邏車,指揮車和普通運輸車輛……
在吉普車的時代裡,有多少種戰車、大砲,飛機,飛彈出現又消失了呢?這些武器肯定是重要的,引人注目的,而吉普車則是被忽視的,但卻飽經滄桑──引人注目的武器一個個過時了,被忽視的吉普車依然存在!在沙漠中,它比駱駝可靠;在草原上,它比豹子還快;在北極它比北極熊還能吃苦耐勞。
我的博物館中還將陳列的另一件展品是卡拉什尼科夫的AK-47突擊步槍──這不是恐怖分子用來傷害奧運會選手的那一支,也不是我拿著它進入捷克的那一支,我要的是美國海軍陸隊在越南繳獲並愛不釋手的那一支。
在越南的美國士兵常常不相信自己的武器,而寧可使用他們的戰利品。這種選擇帶來了麻煩,因為他們很難指望有適當的子彈來供應這種武器,但他們仍然使用這種槍。這種槍的秘密何在?因為它簡單而可靠,就像一個親密的戰友。結構簡單和性能可靠這兩特性在戰鬥中是最為重要的。
T-34戰車
我的博物館將要有來自各地(德國,美國,英國,法國和日本)的武器,但絕大多數將來自蘇聯。我為什麼這樣喜愛蘇聯武器?因為蘇聯設計師在幾十年前就認識到一個最樸實的真理──只有簡單而可靠的裝備才能適應戰爭的需要。現實中同樣的道理還有:只有簡單而易於了解的計劃才能成功;只有最簡單和最耐磨損的戰地服裝才是最好的軍服……蘇聯人對武器的要求是:它必須易於生產,結構簡單,容易教會士兵使用,並易於維護和修理。
二戰中蘇聯的鋼產量和德國基本相同,但蘇聯生產戰車的數量卻遠遠超過德國。此外,由於結構簡單,有可能臨時修復幾萬輛這樣的戰車,以便兩次甚至三次地讓它們重返戰場。古德林將軍欣賞蘇聯戰車,他曾熱情而不厭其煩地描述蘇軍戰車的優點,積極主張德國仿造T-34。後來,德國的「豹」式和稍後的「虎王」雖然受到蘇軍戰車的影響,但德國設計師未能滿足最重要的作戰要求──結構簡單。結果,「豹」式一共生產了4815輛,「虎王」只生產了484輛,蘇聯卻生產了102,000輛戰車,其中70,000輛是T-34。
在考慮這些數字時還應考慮,大部分德國在遭到轟炸時,很多蘇聯工廠也毀於一旦──哈爾科夫工廠戰爭頭幾個月即被德國佔領,而這是蘇聯最大的工廠,也是T-34的誕生地。史達林格勒的戰車工廠處於激烈的戰鬥前沿,情況也可想而知,列寧格勒被圍困,既無鋼材又無煤炭,那裡的工廠不斷遭受砲擊,卻堅持維修戰車達3年之久,有時候,還在修理中的戰車不得不從牆壁間隙中對前進中的德國士兵開砲……剩下的工廠是在烏拉爾,機器是從別處搬去的,實際上是在露天安裝的,但它生產了世界上最簡單,最可靠的戰車。
不要認為蘇聯裝備的結構簡單,使用效果就不好。恰恰相反的是,T-34不僅簡單,而且是當時世界上最具威力的戰車。
Mig-25
當一架Mig-25降落在日本函館後,檢查該機的西方專家們都驚訝於其設計的簡單。出於宣傳的目的,這架出色的飛機被刻意貶低了,一個專家甚至說:「我們原以為它是由鈦合金製造的,現在知道不過是鋼而已。」──事實上,使用鈦合金也很難實現Mig-25所達到的速度,但蘇聯設計師卻用普通的鋼造出了世界上飛行速度最快的飛機(註,原文如此,實際上Mig-25沒有美國YF-12的絕對速度和持續速度快,但20多年來,它仍是現役的最快和爬升率最大的攔截機)。
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事實,它說明不借助非常複雜的車床或者先進的工藝也可以製造出色的飛機,並且在戰時大批量生產時,也不會因為重要原料的缺乏而受到影響。另外,Mig-25的成本非常低,必要時可以生產出很大的數量(註,這是同樣3倍速的美國飛機所無法實現的目標)。
簡單主義 技術正在發展,隨著時間流逝,武器裝備變得越來越複雜,但這並不與蘇聯設計師的總體思想矛盾。幾址年以來,他們在其所設計的戰車和飛機上使用了很多最新式的設備,這些設備確實是非常複雜的。但蘇聯設計師在成百甚至上千種可供選擇的工具和技術方案面前,始終堅持著牢不可破的原則──選用最簡單的一種。如生產一種車輛,即可使用自動變速系統,也可以採用普通的變速器,蘇聯人通常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普通變速器。
有一次,我看到一家工廠正在對比蘇聯戰車和美國戰車,一名駕駛員駕駛兩種型號後被問到:「哪一種較好?」駕駛員說:「當然是美國的好,它有自動變速裝置,而蘇聯的戰車必須靠人工換檔,這對重型車輛來說不太容易。」如果你把戰爭看成一次愉快的戶外活動,他的回答就太對了,但蘇聯設計師認為未來任何戰爭都不是那麼回事。他們清楚地知道,如果遭到大規模轟炸。如果整個工業區都摧毀,如果長途通信中斷,大規模生產有自動變速裝置的戰車就會成問題,同樣,在前線維修這種戰車也是困難的。普通變速器對戰車駕駛員來說比較困難,因為他會很累,但是對工業,對整個國家而言是「省力」的,可以利用裝在露天場地機器去生產成千上萬輛戰車。
猴型
蘇聯武器的簡單性令人驚訝,但是每一種投入生產的裝備都要造兩種型號,一種是正常型,一種是「猴型」(註,這是一種比喻說法,因為人與猴均為靈長類動物,但猴肯定沒有人進化)。
「猴型」是盡一切可能使之簡化的武器,只打算在戰時生產,如T-62「猴型」的火砲沒有裝備穩定器,無線電和光學設備也異常簡化,夜視設備仍然使用紅外線探照燈(註,我們至今還可以在很多蘇軍裝備的T-64/72上看到這種設備,但以作者觀點,蘇軍似乎早已淘汰了紅外線探照燈),火砲的俯仰和砲塔的轉動都是人工操作,穿甲彈彈頭用鋼而不用鎢或鈾。
蘇軍將領們無可非議地認為,在戰時有這樣的「猴型」戰車總比沒有要好。而這種採用「猴型」的方法不僅用來製造戰車,也用於所有的其它武器──飛彈,火砲,飛機和無線電設備等等。
在平時,這種「猴型」能大量生產,但他們只送往對蘇聯友好的國家。我曾見過BMP-1型步兵戰鬥車的兩種型號,一種供蘇聯陸軍使用,另一種打算給蘇聯的阿拉伯朋友們。我計算過,第二種「猴型」與其原型相比,簡化了63處──其中最顯著的差別是73公厘主砲沒有裝彈機和砲彈選擇設備。蘇聯自用的型號,砲手只要按下相應的按鈕,所需的砲彈就會自動滑進砲膛,而在簡化型號上,這一切都用手工操作。BMP-1「猴型」裝備的是「馬柳特卡」飛彈,而蘇聯自用的則是「馬柳特卡」-M型(編者註,應為9M14和9M14M「嬰兒」,北約稱為AT-3A/A,「薩格爾」A/B)兩者的區別在於有無自動制導系統。「猴型」的車壁上沒有含鉛內襯以保護乘員不受核輻射傷害,並防止在被直接擊中時受裝甲碎片的傷害。也沒有化學戰自動檢測儀器,自動密封和空氣過濾系統,以供在嚴重污染區使用,更沒有導航系統。此外,還有很多設施都不見了。
要是一輛「猴型」車落入西方專家手中,他們當然會對BMP-1步兵戰鬥車及蘇聯戰車的真正作戰能力得出一個完全錯誤的印象,因為他們看到的只不過是一個殼體或一個容器──就像一個空的錢匣一樣,當裡面沒有裝東西時,本身毫無價值。最近,蘇聯已國外出口T-72戰車,Mig-23戰鬥機和Tu-22轟炸機,但是這些出口型不同於蘇軍自用的型號──當某人在一個口袋裡裝上鈔票,另一個口袋裡只裝幾張紙時,從外表看無法分辨兩個口袋的區別。
蘇聯現行的裝備政策是明智的。它積累足夠數量的第一流裝備,以應付戰爭頭幾個星期的需要。如果戰爭持續下去,新裝備將會大規模生產出來,但這是最大限度簡化了的型號,敵人在此時也已消耗了大量裝備,簡化型號在這種情況下同樣具有戰鬥力。另外,同時生產標準型和「猴型」的經驗在平時就已獲得,只不過是把「猴型」當作現有的最新式武器賣給了「兄弟」和「朋友」。
第二個問題──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寒冷的夜晚
1969年,蘇聯遠東的秋天分外寒冷。當與中國人在烏蘇里江上發生第一次衝突時,作戰師還沒有到達該地區,對方的壓力全都由KGB的邊防部隊承擔。衝突結束後,總參謀部曾對暴露出的錯誤與疏忽進行過詳細的調查,他們很快發現,一些邊防部隊士兵在雪地裡被凍死了──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接受過在零度以下室外睡覺的基本訓練。
這是令人震驚的消息。總參謀部的一個委員會馬上隨機抽出三個師進行試驗,結論同樣令人失望。二戰時的經驗已經無可挽回地失去了,現在的蘇聯士兵在沒有睡袋,也禁止點燃火堆的情況下,當溫度低於冰點時,他們怎麼辦呢?
各師的參謀長立即被召集到莫斯科。他們接受一天的訓練──關於如何在天寒地凍之下只用一件軍大衣在雪地裡睡覺,每個人都被要求在雪地裡睡三個晚上。然後,這些參謀長又返回各自部隊,蘇聯陸軍全體官兵立即進行了一次艱苦的試驗──在凍死人的寒冷天氣裡,不添加任何衣服而在室外過一夜。那些駐紮在南方沙漠裡的部隊似乎交到好運了?不,他們同樣被送到西伯利亞進行艱苦的訓練──從此以後,在雪地裡過夜被列入所有軍事訓練計劃中。
在這一事件發生的前幾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西奈半島的慘敗之後,阿拉伯士兵越來越害怕戰車和膠化汽油彈。於是蘇軍發布命令,所有的蘇聯士兵和軍官(直到將級軍官)都要練習從烈火中跳過,以及躲在戰壕中,讓戰車隆隆地從他們頭上通過,或者就直接躺在呼嘯而過的戰車的履帶之間的空地上。 我對膠化汽油彈有切膚之感,我曾匐伏在壕溝內讓戰車從我頭上過去,我也曾在雪地裡度過了幾個難熬的夜晚。
學習防禦
在二戰開始時,紅軍不知道如何組織實施防禦作戰,特別是保衛大城市上──紅軍從來沒有學過這類技巧,他們掌握的只是如何去進攻,並把戰爭引向別國的領土。戰爭是按照德國總參謀部的計劃而不是蘇聯的計劃開始的。災難接踵而至,保衛明斯克的努力堅持了三天,保衛基輔只堅持了二天,每人對如何去更好地組織防禦都束手無策。
基輔是9月底陷落的,到10月古德林已接近莫斯科。突然,出現了令人十分驚異的事情,蘇聯的防禦變得無法突破了,尤其是在莫斯科,圖拉和特維爾的防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中,德國的軍事機器第一次停頓下來。據說,寒冷的天氣對這種形勢的轉變起了很大作用,但這種說法對11。12月來說是適合的,而10月的天氣卻依然陽光燦爛──這只能說明蘇軍通過戰爭學到了防禦戰的方法,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轉變。1942年發生了史達林格勒戰役,防禦戰的方法在整個夏季被證實是有效的,這次戰役在歷史上成為保衛城市作戰的一個典型。另一個典型是列寧格勒保衛戰,幾乎持續了三年,經歷了兩個冬天和三個夏天的進攻──嚴寒冰凍的天氣在這裡也不起什麼作用,因為三年之內的任何季節裡都給德軍保留了機會。
在蘇軍中,沒有能力完成一個特定任務和有能力以高超的技巧完成任務,兩者之間的界線幾乎難以分辨,轉變往往發生在一瞬間──通過戰爭學習,善於總結教訓是最重要的經驗。不僅在戰略,戰術和人員訓練方面如此,在裝備計劃方面也是如此。
步兵戰鬥車
60年代初,西方軍事雜誌上展開了關於是否需要步兵戰鬥車的討論,這種戰車必須是水陸兩用,擁有裝甲防護和高度機動能力,並且配備相當強勁的火力。蘇聯報刊對此緘口不言,西方的討論卻在熱烈地進行著,贊同和反對之聲此起彼伏……蘇聯人仍保持沉默。
1966年底的一個晚上,重型運輸機到達我所在的軍事學校,帶來了用防雨布覆蓋著的某種不尋常的車輛──它就是BMP-1步兵戰鬥車,水陸兩用,機動能力強,適度的裝甲和強大的火力。1967年,這種車輛已大量生產,與此同時,西方還在繼續討論。只有西德採取了積極的措施,製造了「黃鼠狼」式步兵戰鬥車──這是一種出色的車輛,但不能水陸兩用,所裝備的武器也與西德過去使用的裝甲運兵車幾乎一樣,更遺憾的是:它異常複雜而昂貴。
到80年代初,這種討論在西方仍在進行中,西方專家們也在評價BMP-1結構上的許多缺點,但他們評價的已是昨天的產品,而且是它的「猴型」。現在蘇聯大量生產BMP-2步兵戰鬥車已有相當長時間了,而西方還在繼續討論步兵戰鬥車的價值。
在軍用直升機,自走火砲,迫擊砲和別的許多裝備方面,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
第三個問題──我們何時擯棄戰車?
戰車和強盜
有一天,我在巴黎買到一本1927年出版的關於未來戰爭問題的舊書,其作者頭腦清醒,富有理智,他的邏輯無懈可擊,分析敏銳──在分析了他一生中研製軍事裝備的途徑後,宣稱戰車的合適位置是停放在博物館裡,和恐龍的骨架緊靠在一起。他的論據很簡單──反戰車砲已經發展到如此程度,在未來戰爭中,它們可以完全消滅戰車的密集編隊,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機關槍完全克制騎兵一樣。
我不知道作者是否活到1940年,有沒有看到德國戰車在巴黎林蔭大道上耀武揚威,並駛過幾十年後我買到他那本滿是塵土,紙張發黃的「預言書」的地點。其實,認為戰車即將壽終正寢的看法經久不衰,如60年代初,法國決定停止生產戰車,認為戰車時代已經過去。所幸這種理論被以色列的老式薛曼戰車(註,實際上是以色列改裝的M-50/51)在西奈半島粉碎。猶太人的輝煌勝利再一次向世界表明,只要運用得當,沒有一處反戰車武器能夠制止戰車的突擊。
貶低戰車的人觀點很簡單:「看一看反戰車飛彈吧!看看它的命中精度和穿甲能力吧!」──這個論站不住腳。反戰車飛彈是一種防禦性武器,任何防禦系統都意味著部隊在廣大戰線上分散,使他們在有些地方強,有些地方弱,而什麼地方弱,戰車卻大量集中出現在那個地方。假如平均分配兵力,兵器也是不可能的,那樣的話,沒有一個防禦地段的兵力是夠用的,試想在每公里前沿配置10枚反戰車火箭,戰車將會選中某一特定地點,數百輛或數千輛同時進行攻擊……而當你集中所有的反戰車兵力時,戰車卻只需繞道而過。因為戰車是進攻型武器,它有戰鬥主動權,它可選擇在何時何地進攻,以及使用多大的兵力。
希望反戰車武器的導致戰車的消亡,這就好像希望使銀行的電子保衛系統會完善到使搶劫銀行的人滅絕一樣。我向你保證,搶劫銀行的強盜是不會絕種的,他們會改進其工具,戰術和迷惑保衛系統的方法而繼續搶劫。有時他們會失敗,有時也會成功,但只要銀行存在,他們將繼續搶劫。強盜擁有和戰車一樣的優勢,他們是進攻者──他們決定何時,何地,如何去進攻。只要當他們認為有成功的信心時,當他們已經秘密地發現對方防禦上的弱點時(這些弱點的存在是防禦方本身不易覺察的),他們就會動手。
戰車!進攻!
蘇軍將領們從來都非常明白,只有前進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對他們來說,防禦只理解為失敗和死亡。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防禦也只能帶來僵局也舉持久。對敵人最薄弱的地區實施最猛烈的打擊。
因此,要勝利就必須進攻,你必須突然向前運動,行動堅決。為此,你需要有一輛車,它能到外運動,火力及防護等特點的車就是戰車。也許在將來,戰車的裝甲更加完善,也許它不用履帶而用別的什麼方法來行駛,也許它沒有砲,而用其它的武器,也許所有的東西都改變了,但只要它最重要的特性──機動,火力和防護的綜合能力仍然保持不變,只要有戰爭,只要想取得勝利,戰車就將存在下去。核戰爭不僅還會讓戰車消亡,反而賦予其新生──再沒有比戰車更適合核戰爭的武器了。若想在核戰中生存下來,你必須為這些「鐵匣子」花錢。
飛行戰車
把一輛戰車開到機場,停在一架軍用飛機旁邊,然後再把一架直升機放在戰車和飛機之間。現在再把它們逐個仔細看一看,然後回答這個問題──直升機更像誰?戰車還是飛機?你不用告訴我,我知道你的答案是什麼。但是蘇軍的將領們相信,從其作戰目的和使用方法來說,直升機就是戰車,兩者很難區分,直升機和飛機之間的共同之處是都能飛行,僅此而已。
他們是對的。理由很簡單:在戰鬥中,戰車能佔領敵方領土,而直升機也能這樣做,但飛機卻不行,飛機可以摧毀地面上甚至深入地下的一切東西,但它不能佔領並固守領土。因此,蘇軍把直升機看作戰車,一種能高速運動並有無限越野能力的戰車,它也具接近戰車的火力,只不過裝甲比較薄弱。直升機和戰車的使用戰術也很相似,兩者均在前線就地作戰,飛機卻只能在機場之間奔波。空軍對直升機的出現並無特別熱情的歡迎,但陸軍卻興高採烈──這是一種不用履帶而用旋翼的戰車,它不用擔心布雷場,河流和高山。因此也就用不著為空降突擊旅(它由直升機來運載)成為蘇軍戰車集團軍或方面軍編制的一部分而驚訝了。
蘇聯的Mi-24直升機是當今世界上最好的武裝直升機,這是西方軍事家們都同意的觀點。我知道蘇聯將領們對他們的直升機的喜愛,在幾年後將會出現「飛行戰車」,也許這種直升機已經在薩拉托夫或什麼別的地方飛行了,只不過我們還沒有發現它們。
第四個問題──最重要的武器
二戰經驗
二戰前,每個國家的軍隊對於防禦問題都有其自己的解決辦法。法軍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吸取了經驗,他們認為主要問題是使部隊在持續數天,甚至數月的砲火轟擊下生存下來並保持戰鬥力。德國的將領們決定他們必須使軍隊能夠擊退敵人諸兵種協同的進攻。蘇聯的將領們斷定他們必須避免分散人力,物力,而集中所有的資源投入到最重要的兵種上去。對蘇聯來說,這個兵種就是戰車,因此,他們也把防禦單純地看成是對戰車的防禦──只要我們部隊能夠挫敗敵人的戰車,其進攻也就被制止了。
他們是正確的,因為許多德國將領都像古德林一樣,在蘇聯領土上按照一種通常的模式進攻──發動非常猛烈的戰車突擊。但從1942年下半年以後,蘇聯軍隊總能成功地阻止這種進攻,在史達林格勒,庫斯克,匈牙利戰役中事態發展就是如此。1943年起,德國已經耗盡了發動這種戰車進攻的能力,希特勒命令德軍採用縱深防禦的戰略,但這不是對抗戰車的辦法,這種戰略無法使德國陸軍阻止蘇聯戰車的一次突破。
反戰車是關鍵
蘇聯的將領們在回憶二戰的情況時,堅持認為防禦必須首先針對戰車,因為戰車可以使敵人完成進攻並進而取得勝利。核時代和以前一樣戰車和步兵依然是實施進攻和佔領的手段,別的兵種只是支援戰車和步兵。因此,防禦主要是對戰車的戰鬥。
獲取勝利的關鍵武器是戰車,而使敵人喪失勝利的關鍵武器是反戰車武器。因此,蘇聯極為注意發展反戰車武器,實現了很多革命性的技術突破和戰術革新。例如在1955年,蘇聯率先開始生產具有高初速的「輕劍」式滑膛砲(註,估計為T-12型反戰車砲),這領先西方1/4世紀以上。同年,蘇聯又開始生產APNB-70型紅外線夜視瞄準具,以供滑膛砲使用,西方部隊在10年以後才擁有這種瞄準具。
蘇聯陸軍採取了非常嚴格的措施來保守反戰車武器秘密,許多這類武器西方至今一無所知。蘇軍戰略偽裝總局堅持認為,只有能夠出口的反戰車武器才可以公開,換句話說,能夠出口的就是不好的。不能出口的武器系統從不公開,從它問世之日起,渡過其秘密的一生,甚至常常在被淘汰之後也不為人所知。關於這些,我們以後還要講到。
為了一個目的
認為反戰車戰如此重要的蘇聯將領們堅持要求每一個士兵及每一件武器都能打戰車。因此每個士兵都要裝備外1具單發的RPG反戰車火箭筒,,這種火箭筒甚至下發到每個汽車駕駛員,司令部,軍醫及所有其他勤務單位的人員手中。
在研製BMP-1時,設計師們建議用23公厘口徑的機關砲作為主要武器,這對付步兵是足夠了,而且既簡單又容易裝載。但是將領們反對這樣做,因為這輛車必須能對付戰車,它必須擁有反戰車飛彈以及一門哪怕一點但能對戰車造成威脅的火砲。於是BMP-1裝上了73公厘口徑的自動砲,它能在1300米距離對任何戰車造成損傷(車上還裝有射程更大的反戰車飛彈)。西方的步兵戰鬥車主要使用20-30公厘口徑的自動砲,這件事使蘇聯軍事專家大惑不解,他們經常詢問道:「如果這種車不能打我們的戰車,造它又有什麼用呢?」
最近的BMP-2步兵戰鬥車也裝上了輕型的自動砲,但這並不說明它的主要功能有任何變化,因為這門砲是作為輔助武器安裝的,用來補充反戰車飛彈,同時作為反直升機武器──打算用來反「飛行戰車」(註,蘇聯人在最新的BMP-3上又安裝上了可以直接用來對付戰車的100公厘主砲)。順便說一句,只有當設計師能證明這種武器可以用來對付戰車時,蘇聯將領們才會做出裝備這種武器的決定。 蘇聯很多別的武器系統,盡管當初不是打算用作反戰車武器的,也必須改進到能夠打戰車。因此,所有蘇軍榴彈砲都要配備反戰車砲彈,而高射砲射手們都經過執行這方面任務的訓練,並配備適當的彈藥。不僅如此,新式的AGS-19「火焰」式榴彈發射器和「瓦西里克」自動迫擊砲也具有第二功能,就是反戰車。它們的射速都達到120發/分,兩者均可利用低伸彈道射擊進犯的戰車。最後,BM-21,BM-27,「冰雹」-P及別的一些火箭砲,可對開闊地上的戰車集群傾瀉火力。
為什麼反戰車砲不是自走的?
為什麼蘇軍不使用自走反戰車砲呢?這是個很多人不能回答的問題,在戰場上自走火砲畢竟要比牽引砲的機動性好得多,而且乘員也有較好的防護。這個問題在前面已經部分地解答了──蘇聯有一些出色的自走反戰車武器並未公諸於眾。不過,牽引砲戰多數倒是真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牽引式反戰車砲較自走式反戰車砲在製造和使用上都要容易得多。在戰時,減少戰車的產量也許是可以容忍的,其結果只是降低了進攻的強度而已,但若降低反戰車武器的產量則會是災難性的,不管出現什麼情況必須生產足夠數量的反戰車武器,否則敵人戰車的突破可能對整個軍工生產計劃。國民經濟以至蘇聯本身產生致命的結果。為了在任何情況下,甚至在核戰爭中保證這類武器的生產,武器本身的結構盡可能簡單是十分重要的。蘇聯生產的第一批反戰車砲就是滑膛砲,雖然滑膛砲管降低了射擊精度,但它可使初速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它簡化了身管的製造難度。
第二,牽引式火砲的正側面投影都非常小,至少比自火砲小一半。它在單獨與戰車戰鬥中,特別是在最大射程處戰鬥時,投影面積小比裝甲或機動性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
第三,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反戰車砲用於兩種情況,在防禦上,用於敵人已經突破防線並迅速前進,而我們要不惜代價加以阻止的時候。在進攻上,用於己方部隊已突破敵之防線迅速推進,而敵對我翼側發動攻擊,以圖造成我突擊部隊與後方隔斷的時候。在這兩種情況下,反戰車砲必須將敵人戰車阻止在堅決不允許敵人通過的預定線上。牽引式反戰車砲由於其結構重量重而不能機動,故將被迫戰鬥到陣亡為止!
損失肯定總是非常大的,這就是為什麼傳統上總在其砲身上寫著「別了,祖國!」的標語,但由於反戰車部隊將敵人阻止在預定線上,卻可以挽救整個師,整個集團軍,有時候是整個方面軍──這就是在庫斯克發生的事。如果反戰車砲是自走的,它們的指揮官在敵人壓力下,就會撤到較安全的陣地,這樣他的反戰車分隊可以得到挽救,但卻會給師,集團軍,方面軍或者幾個方面軍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反戰車砲部隊的指揮官很少會在頭腦中產生叛逆不忠的思想,他不會在緊要時刻想到後撤,因為其反戰車砲沒有自走的手段。他們裝甲牽引車在戰鬥中隱蔽在陣地後方,在敵人致命的砲火下,想把砲拖離戰鬥是困難的。所以對砲手來說,當他們阻止敵人越過其固守的陣地時,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擊退敵人的進攻,要麼死亡!
第五個問題──寵愛的武器
迫擊砲哲學
蘇聯指揮官寵愛的武器是迫擊砲(註,在人們的眼中蘇聯人寵愛的武器應該是戰車,但是蘇聯指揮官們更喜歡迫擊砲)迫擊砲簡直就只有一個砲筒,一頭靠在座板上,另一頭對著天空,用一個兩腳架支撐著。要想發明一種比它還要簡單的武器很難,這就是為什麼它成為得寵武器的原因。
1942年對蘇聯是一個可怕的年頭,那年軍需生產跌落到災難性的低水平,只有迫擊砲是每一個指揮官都能獲得的裝備補充。在二戰的幾年中,蘇聯生產了348,000門迫擊砲,同期德國生產了68,000門,而其它國家加在一起生產的比德國還少得多。何況蘇聯的迫擊砲威力最大,生產的砲彈數量也創最高記錄。
蘇聯指揮官對迫擊砲評價如此之高是因為迫擊砲的可靠性高,以及它幾乎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結構,其砲管甚至連膛線也沒有,以至只花幾分鐘就會教會士兵使用它,也幾乎不需要維護。指揮官也喜歡它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立即準備好,隨即向敵人發射砲彈,雖然射擊精度較差。
與加農砲或榴彈砲不同,迫擊砲發射時砲膛內產生的壓力比較小,所以可以發射鑄鐵的而不是鋼制砲彈。這又賦予迫擊砲另外兩個優點:一是彈藥生產簡單,成本低廉;二是鑄鐵砲彈爆炸時碎裂成許多小碎片,可以形成密集彈片散布。
戰後,美國和法國都改進了迫擊砲,他們在砲膛上加上膛線,使其擁有較高的命中精度。早在1944年初,蘇聯設計師沙維林也曾建議為迫擊加上膛線,但遭到堅決拒絕,因為製造10門滑膛迫擊砲比製造1門線膛迫擊砲還節省工時。即使線膛迫擊砲精度比滑膛迫擊砲提高1倍,但如果其生產費用提高10倍的話,只能將它列為一種差勁的武器。
但是,你可能會問,命中精度就又不重要嗎?蘇聯指揮官認為數量是產生壓力的最好方法──既然2門簡單的滑膛迫擊砲能夠起到1門線膛迫擊砲的作用,我們當然使用2門簡單的砲何況2門砲要比1門砲更不容易被擊毀。這樣還可以產生比1門砲更多的噪音,塵埃和火焰……這一點在戰爭中決不能等閒視之──你產生的噪音越大,你的軍隊士氣就越高,敵人的士氣卻越低。另外,提高砲彈的爆炸力可以綽綽有餘地彌補命中精度不高的缺點。對蘇聯指揮官來說,最好的迫擊砲是大口徑的,口徑越大越好。現在美國最大口徑迫擊砲彈重12.3公斤,而最小的蘇聯迫擊砲砲彈重16公斤,這其實還是小迫擊砲,蘇聯陸軍還有發射40公斤砲彈的160公厘口徑型,甚至發射100公斤砲彈的240公厘迫擊砲(註,分別為M-160和M-240迫擊砲)。
任何人看到過120公厘迫擊砲發射,尤其是靠近迫擊砲時,他再也不會忘記這種經歷。我曾看過12門240公厘迫擊砲齊射,它們發射的不是16公斤而是100公斤的砲彈,在20分鐘內,每門砲發射了15發砲彈(事後我計算一下,這表示總共有18噸炸藥和鑄鐵碎片)。那種噪音真是驚天動地,我驚訝處在其中的人竟能保神智清醒──這些迫擊砲驚人的摧毀力彌補了任何瞄準上的不精確或彈著點分散。也使我深信這是最正確的裝備思路。除蘇聯外只有一個國家──以色列曾嘗試這種非常合算並行之有效的火砲,他們裝備有160公厘迫擊砲(註,為索爾塔姆M-66迫擊砲,其實中國陸軍和芬蘭陸軍也裝備過160公厘迫擊砲)。
近程核武器
240公厘迫擊砲突出的簡便性,可靠性和易於維護是它最重要的特點,而且當需要決定採用何種武器作為發射核砲彈時,這些特點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目前它已承擔這種任務許多年了,因為它體積小而比加農砲或榴彈砲壓力小得多,因此砲彈在發射時不會有爆炸的危險──在發射核砲彈時,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嗎?
1970年,一種自走式的240公厘迫擊砲問世(註,2C4型自走迫擊砲),它以GMZ履帶式裝甲布雷車為底盤,大大增加了機動性和對乘員的防護作用,這種發展進一步增強了蘇聯將領們對迫擊砲的喜愛。在此時期,只有方面軍和統帥部預備隊才裝備這種武器,但集團軍和師指揮官在他們參加國防部的每次例會上都眾口一詞地要求給每個集團軍至少配備一個團。這個請求被批准了,他們很快就高興地接收了新裝備,從而擁有了理想中最簡單和最經濟的武器。
基層火力
240公厘迫擊砲對於將領們來說是最好的,但對營長們又如何呢?一個營的迫擊砲數量很難再增加了,因為這意味著有一半步兵將不得不改行當砲兵,而且把營屬迫擊砲口徑增大也是不可行的,這樣造成火砲太重,無法隨同步兵行動。
一種擺脫困境的辦法已經想出來了,1971年,「瓦西裡克」自動迫擊砲已經下發到營級,分為自走式和牽引式兩種,每營擁有6門。它的出現並不意味著原來堅持的簡便性現已放棄,因為這種自動武器就像卡拉什尼科夫突擊步槍一樣簡單。在必要時,它可以單發射擊,而作為自動武器時,每分鐘射速高達120發。它與以前的迫擊砲的不同之外在於,其可以使用彎曲和低伸兩種彈道射擊,因此能夠發射普通榴彈和反戰車砲彈──營長可將他所有的6門「瓦西裡克」轉移到受敵威脅的地段去,對敵戰車每分鐘傾瀉720發反戰車砲彈。
第六個問題──口徑之謎
73公厘和125公厘
當蘇聯在閱兵中第一次展示BMP-1步兵戰鬥車時,人們對其型號以及車載火砲的口徑都不知道,西方分析家仔細考察照片後得出結論,它的主砲口徑在70-80公厘之間,通常在這個范圍內,只有一種76公厘口徑的火砲,多年來以至目前仍是蘇聯陸軍和海軍的標準武器。這種76公厘砲在二戰時,和戰後曾裝備許多型號,如在T-34/76,SU-76,PT-76中反復出現。也因為上述原因,西方分析家認定BMP-1裝備76公厘砲是可靠的推斷,於是在其手冊中把這種蘇聯新戰車命名為「BMP-76」。
後來有幾輛BMP-1在中東被繳獲,西方專家驚奇地發現,其主砲口徑竟然是73公厘!而這種火砲在結構上又與76公厘砲一樣,那麼為什麼蘇聯設計師不使用一種值得信賴的口徑並追求彈藥通用化呢?
另外,當蘇聯新式的T-64和T-72戰車照片出現在西方雜誌上時,西方分析家經過仔細確認,證明這兩種戰車的主砲口徑是125公厘,但是這種口徑無論在蘇聯或其它國家都不曾採用過。因此,許多人不同意分析人員的結論,習慣性地堅持認為T-64和T-72裝備的是122公厘主砲。因為122公厘和76公厘一樣是蘇聯的標準口徑,其歷史可以上溯到十月革命以前,其中122公厘榴彈砲是蘇聯陸軍使用最廣泛的火砲之一而許多重型裝甲車輛也採用這種主砲,如JS-2,JS-3,T-10,T-10M和SU-122等。後來,隨著這些蘇聯新式戰車在國外出現,一切懷疑都隨之煙消雲散,它們確實裝配了125公厘砲。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兒?為什麼放棄了所有的標準?
英明的史達林
蘇聯慣於改變傳統口徑一事並非出於一時的異想天開,而是經過審慎考慮的結果,同時也是一項由來已久的政策──它是由史達林本人在德國對蘇聯突然襲擊前幾個小時提出的。
那是在戰爭的前夕,蘇聯海軍和海岸砲兵第一次裝備了出色的130公厘砲,這種砲後來用作反戰車砲,野戰砲,最後還出現了自走砲,也正好在同時,即1941年春,蘇聯還研製成功一種火箭砲,這就是BM-13,它能同時發射16枚130公厘直徑的火箭彈──後來在蘇聯陸軍裡以「卡秋夏」而聞名,在德國人那邊則被稱作「史達林的管風琴」。
1941年6月上旬,新式火箭砲向政治局委員們展出,史達林也在場,但是它無法發射,因為沒有把火箭彈運來,卻把相同口徑的130公厘岸砲砲彈運到了靶場。鑒於高度保密的緣故,這咱錯誤是可以理解的──軍械官怎麼可能知道有一種與130公厘砲彈完全不同的130公厘火箭彈呢?在場那些了解史達林的人都在猜想,這個軍械官會被立即槍斃,但史達林告訴契卡人員不要去理睬這件事情後,就返回莫斯科了。
6月21日,在索爾涅奇諾戈斯克舉行了第二次表演,這次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史達林非常喜歡這種火箭砲,並在靶場上簽署了道命令,批准其裝備蘇聯陸軍。但是,他同時指示,為避免混淆,今後火箭彈應稱作「132公厘」而不是130公厘。於是,火箭砲仍然稱為BM-13,但火箭彈卻算做132公厘。就在那天晚上,戰爭開始了。
在戰爭中,發射的各種彈藥種類非常多,總數達到天文數字,而且彈藥往往要從後方運送千里之遙到達前線部隊手中,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可能需要反復裝卸,這些工作很多情況下由學生,農民,監獄和集中營的犯人,德國戰俘以及入伍才兩三天的新兵來完成。運送火箭彈的命令心急火燎地通過電話由一個總機傳至另一個總機,由於干擾或設備問題聲音可能聽不清,但是不會發生差錯,因為每個人都能明白:「我們需要130」──那是指砲彈,「我們需要132」──這是指火箭彈。(到1942年,火箭彈的設計現代化了,它們的集群射擊能力和摧毀效果有了本質的提高,在此過程中,火箭彈的直徑也確實增至132公厘,這時稱呼才與型號名副其實。)
史達林的決定是正確的,後來蘇軍開發很多特殊口徑的武器,當然,只有當兩種彈藥口徑相同時才出現這種情況。例如,1941年開始研製的發射40公斤砲彈的大型迫擊砲,其口徑可能是152公厘,這和大多數的蘇聯加農砲和榴彈砲一樣,然而,榴彈砲的砲彈顯然不適用於迫擊砲,反之亦然。為了避免混淆,導致了160公厘口徑迫擊砲的誕生。戰後還出現了一種40公厘榴彈發射筒,蘇聯陸軍以前從未使用過這種口徑的武器,通常只是37公厘和45公厘兩種,於是因為相同原因,就出現了這種特殊的口徑。
新武器=新口徑從此以後,蘇聯設計師一直採取步驟糾正史達林明智決定以前已經積累的錯誤。蘇聯步兵武器標準口徑是7.62公厘,從1930年到現有,多數步槍和機槍的口徑和TT型手槍服役過,當然,雖然它們的口徑相同,可手槍子彈不能用到步槍或機槍上。
在戰爭時期,一切都垮掉了,整個集團軍或集團軍群發現他們被包圍了,德國戰車在你的戰線後方四處沖擊,有的師為一小塊土地而戰鬥到死,也有個別的師從槍聲一響就逃之夭夭了……耳朵被砲聲震聾了的,幾夜沒合眼的話務員對著電話大聲傳達著各種難以理解的命令──在這種情況下什麼事情都會發生。想像一下,這時某師收到了10卡車的7.62公厘子彈,可指揮官突然大吃一驚地發現這批貨全都是手槍子彈!他的師裡數千支步槍和機槍沒有得到一發子彈,而軍官們佩戴的幾百支手槍卻令人難以置信的「富有」了。
我不知道在戰爭中是否真的發生過上述情景,但我知道戰爭一結束,TT型手槍(雖然這是一種很不錯的武器)就很快不讓服役了。設計師們接到通知,要研製一種不同口徑的手槍──從此以後,蘇聯手槍都是9公厘口徑了。假如口徑標準化會產生致命的誤會,那又何必堅持標準化呢?
從那以後,每次發明一種新型的彈藥,就賦予它一個全新的口徑。BMP-1主砲的砲彈當然不能適用於PT-76水陸戰車,因此BMP-1不能採用76公厘砲,而是開發另外一種,比如說73公厘砲。T-62戰車主砲採用的砲彈是一種全新設計,顯然也不能適用於老式的100公厘戰車砲上,在這種情況下,口徑也就變成115公厘的,T-64和T-72戰車也是這種情況。總之,為了使老式和新式彈藥不會混淆,新武器往往伴隨著新口徑的出現,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但也有例外,在有些情況下使用一種特殊的口徑而不是別的口徑非常重要,例如,122公厘的40管火箭砲因為其設計原因而必須恰好採用這種口徑,因此它獲得了一個特別的型號,稱為「冰雹」式火箭砲,從它裝備部隊第一天開始就養成這種習慣,從不叫它「122公厘火箭砲」或別的什麼型號,假如有人下命令「我們需要122」──是指榴彈砲,如果命令是「我們需要冰雹」──指的則是火箭砲。
為了戲劇學校學生
西方的分析家很難理解蘇聯為什麼要放棄久經考驗的標準口徑,而從蘇聯分析家這方面來說,他們又奇怪西方設計家為什麼如此頑固地堅持老的規格。英國有一種威力很大的120公厘反戰車砲,還有一種出色的120公厘無後座力砲。顯然,兩種砲使用不同的砲彈,那為什麼不把兩者區分開,一種採用120公厘,另一種121公厘呢?或者即使口徑不變,而只是改變名稱,將其中一種稱之為「121公厘」──像史達林那樣。
西德和法國也有這種情況。兩國都擁有出色的120公厘迫擊砲,兩國又都在研製新型120公厘戰車砲。當然在和平時期這樣做毫無問題,因為一切都是那麼井然有序,士兵也都是職業軍人,對命令反應敏銳無誤。但假如明天必須動員中年的後備役人員或戲劇學校的學生去保衛國家時,又會發生什麼情況呢?每當你需要120公厘砲彈時,你必須解釋:「我要用在無後座力砲上的那一種或者迫擊砲上用的那一種,我要的是戰車砲上的砲彈。」但是一個戲劇學校學生是否能夠搞清無後座力砲和戰車砲的區別呢?如果搞不清,又會出現什麼問題呢?
第七個問題──秘密,秘密,秘密
茫然的士兵
1967年初,近衛戰車第41師分配到T-64型戰車,當然,該師的士兵一點也不知道這件事。他們參加這個師,光榮地服役2年,然後回家;別的士兵又來了,學習了關於戰車的一些知識,但是也沒有聽到有關T-64的事,也沒有見過一輛這種戰車就回家了。1972年,該師改裝新型的T-72戰車,T-64戰車被送往東德,當然,士兵們還是一點不知道這些事,不管該師接收了新戰車或是送走了舊戰車,什麼都不知道。士兵們在該師服役,在那裡接受作戰訓練,但是對該師的戰車型號一無所知。 對西方人來說,上述情況似乎無法理解。可是,當我來到西方並第一次看到西方軍隊時,我驚訝地發現,西方士兵知道他們的戰車的名稱和型號,他們駕駛這些戰車,並在戰車裡向外射擊──這件事在我看來也是不可思議的。
在蘇軍中,很多事情都是保密的,二戰開始時,不僅德國的將領們對T-34戰車一無所知,就連蘇聯的將領們也是和德國人一樣不了解。T-34戰車是大規模生產的,但卻是保密的,甚至戰車部隊也不知道有這種戰車,新戰車從工廠驗收完畢,只運到離邊境很遠的內地某些師去,它們由一個工廠小組(共有30個司機,卻為全蘇聯服務)以車隊形式運輸轉場,並由內務部官員押送,這些官員也不准和司機講話。車隊只在夜間行駛,戰車則總是用防雨布全部遮蔽起來,在它們所經過的路線上一律禁止其它車輛通行,沿途還有重兵護衛,戰車到達目的地,工廠小組立即將它們卸下,然後再開到四周圍有高牆的停車場上並就地存入倉庫。
部隊的戰車乘員組很快開始接受有關新戰車的各種特點的訓練,但是不告訴他們新戰車的型號,也不讓他們看到戰車。只是把新的瞄準具介紹給砲手,並教會他們如何使用新瞄準具從舊戰車中射擊。戰車駕駛員則被告知在不久的將來就有新戰車了,駕駛這種戰車將大不相同,然後讓他們在舊戰車裡進行緊張的模擬訓練。對車長則要告訴他們一些有關的知識,並向他們示范如何維修新發動機,但還是不告訴新發動機馬力有多大,總而言之,這個師只用舊戰車進行簡單的轉換訓練。
出乎意外的,可怕的戰爭來到了,有著良好的盡管不是秘密的裝備的第一梯隊各師在初戰中被打得七零八落……就在這時,後方的各個師接到命令進入戰車停車場,把新型戰車從倉庫裡開出來,並讓士兵熟悉它們──這要花費2周時間,再經過2周他們開往前線,並駕駛這種完全不為人知的戰車去打古德林的裝甲部隊。很快,他們對這種新型戰車操縱自如,因為一個汽車司機能夠熟練地駕駛一輛「大眾」牌汽車,那他也可以在不長時間內熟練地駕駛一輛「梅塞德斯·奔馳」牌汽車──這就是蘇軍在過去以及今後一直的做法,他們用大眾牌(Volkswagen,台灣翻譯為福斯)汽車練習開車,而把梅塞德斯·奔馳牌(Mercedes-Benz,台灣翻譯為賓士)汽車秘密地藏起來,直到真正需要的時候才拿出來。讓德國人驚訝的並不只是T-34戰車,德國人直到在戰場上遭遇KV-1,才知道還有這麼一種難纏的重型戰車。
不久後,德軍第一次遭遇「史達林的管風琴」,同樣大吃一驚。平時,裝備這些武器的部隊化裝成舟橋營,穿上工兵部隊的制服,結果部隊中大部分士兵沒有意識到原來自己是砲兵。他們的轉換訓練只在戰爭爆發後才開始進行,甚至這時砲兵連連長也不知道其火箭砲的正確型號其餘的軍官,軍士和士兵甚至不知道他們在戰鬥中使用的這種武器叫什麼。
火箭砲上標有字母「K」(表示沃羅涅日共產國際工廠),當然,包括連長在內沒有一個人知道這代表什麼意思,結果各地前線的士兵們幾科異口同聲地把這種出色的武器稱為「卡特琳娜」,「卡佳」或「卡秋夏」──它也以最後這個名字載入史冊。BM-13火箭砲的正確名稱在1942年中期以後只准用在秘密文件上,直到戰爭結束才在分開文件中出現。
神秘突擊砲
遵守最嚴格的保密規定是正確的,這一政策被普遍接受,並大力推行。其結果是,在核潛艇上服役的軍官如果負責維護,可能只知道潛艇核反應堆的輸出功率,但絕對不知道潛艇能下潛多深,因為這與他們無關,別的人可能知道下潛的最大深度,但不會知道艇上所載飛彈的射程。
蘇軍對採用戰車底盤上的重型突擊砲也採取了保密政策。突擊砲實際上就是安裝固定砲塔的戰車,它的火砲射界很小,但卻可以配備比同底盤戰車威力更大的主砲,攜帶更多的彈藥,加厚裝甲而不會比戰車更重,最重要的是,其製造成本比同類戰車低很多。在與普通戰車密切協同作戰時,突擊砲可以發揮強大的戰鬥力,並彌補自身固有的缺點。
在二戰中,蘇,德雙方將領們均充分認識到這種武器的價值,但戰後只有蘇聯繼續生產突擊砲,從未間斷(註,德國也生產過JPz4-5)。每一個摩步團(駐紮蘇聯國內的團,而不包括駐外的部隊)都擁有一個重型突擊砲連,50年代主要裝備以T-54戰車的底盤為基礎,安裝威力強大的122公厘D-74榴絆砲的突擊砲,以後130公厘M-46加農砲裝在T-62戰車底盤上。為了不使別國了解蘇軍在這方面的技術和具體進展,蘇聯對所有的突擊砲均採取嚴格的保密措施。它們被封存起來,幾十年不見陽光,其乘員只在配備突擊砲瞄準具的T-54和T-62戰車上訓練。他們知道將來要運用的戰術,也知道如何維修發動機,但除此之外,他們僅僅知道在未來戰爭中並不使用戰車,而是裝備一種威力更大且裝甲防護更好的武器。70年代中期,所有突擊砲部隊被另一種火力更加強大的型號所代替,但退役裝備並沒有熔化銷毀,而是送到中蘇邊境,裝進混凝土掩體內,以望有朝一日充當堅固火力點使用。
其他秘密武器
蘇軍對JT-1,JT-2反戰車飛彈(註,是型號為。3M7的反戰車飛彈,蘇軍綽號「飛龍」,無北約編號,1968年服役,也翻譯作IT-1,IT-2)及「輕劍」-2,「輕劍」-3反戰車砲也同樣保密。
JT-1裝在T-62戰車的變形車上,但它無主砲而只安裝反戰車飛彈發射架。每個集團軍配屬一個JT-1型的反戰車飛彈營,飛彈被嚴密地封存起來,從不讓該營的士兵們看到。如果該營所歸屬的集團軍被派往國外,這個營仍留在蘇聯境內,從外表看來完全是一個普通的戰車營,士兵們訓練時使用普通的T-62戰車和反戰車飛彈模擬器。
所以,如果你在蘇聯陸軍中服役直到復員關於軍隊中裝備卻什麼也不知道,或者只知道鳳毛麟角──這樣,不管你將來到那裡,哪怕是跑到國外,也無法準確描述蘇軍的情況。
----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
Edited by - 慎.中野 on 05/31/2010 18:17:48 |
|
慎.中野
我是老鳥
   
28202 Posts |
Posted - 05/31/2010 : 18:05:08
|
這原文似乎寫於80年代的早期,因此一些內容確實是有檢討的必要。
文中關於戰車與反戰車的部分,站在廣大的俄國平原上時,這些論點完全是正確 的。空間會稀釋掉反戰車武器的兵力。
不過蘇聯紅軍自己也在庫斯克證明過,當你正確預測到戰車部隊的前進路線時, 你卻是絕對有可能用反戰車陣地將其阻止。埃及人後來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也證明 了同樣的事情。
在太平洋的島嶼跟山地上,機動部隊則真的沒啥屁用,你需要的是支援步兵用的 突擊砲。因為戰場太過狹窄時,你很容易用反戰車武器將其塞滿。
另外,我個人對迫擊砲的部分大為贊成。
一則傳說是,西方專家當年在嘲笑蘇聯戰車內部使用真空管後不久,突然意識 到,在核子大戰的環境底下只有真空管電子裝備才能正常運作,因而大打冷顫。
不過,這似乎僅止於傳說,真相似乎是因為蘇聯電子設備只有真空管最可靠,反 電磁脈衝是副效果。
這文章裡頭大部分的教訓,到今天還是很有價值,但也別忘了針對各軍隊所處的 環境加以調整修正,畢竟這是蘇聯人對蘇聯自己戰爭用的教訓。
最後,如果哪天我必須拿著自己的106無後座力砲去對付戰車,我大概也會在砲 管上刻:「別了...」之類的標語。
66火箭彈刻了也馬上要丟掉,沒意思。w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
Edited by - 慎.中野 on 05/31/2010 18:18:58 |
 |
|
von_Guo
路人甲乙丙
  
4430 Posts |
Posted - 06/01/2010 : 00:16:10
|
呵呵呵~~~ "原作者:維克托·蘇沃洛夫" 中野兄 新生代啊
之前此地來過一個對岸叫莫新納根什麼來著 也是推崇這個勞啥子維克托·蘇沃洛夫寫的東西 文章還在 只是沈底多時了
過兩天我再貼些有趣的相關資料吧
|
 |
|
kamakili
路人甲乙丙
  
768 Posts |
|
慎.中野
我是老鳥
   
28202 Posts |
Posted - 06/01/2010 : 06:54:22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von_Guo
呵呵呵~~~ "原作者:維克托·蘇沃洛夫" 中野兄 新生代啊 之前此地來過一個對岸叫莫新納根什麼來著 也是推崇這個勞啥子維克托·蘇沃洛夫寫的東西 文章還在 只是沈底多時了 過兩天我再貼些有趣的相關資料吧
他可曾經是自己所陳述的秘密主義大國蘇聯的一份子,所以他的描述一定是根據自 己個人的片面資訊而已。
我上網查了一下,此人還發表過一所謂「破冰船」理論。意思是史達林利用德國 侵略作為破冰船,好作為蘇聯赤化東歐的前鋒。
這理論是蘇沃洛夫老兄的個人研究,但證據與支持者甚少。
但「為了戲劇學校的學生」真是一個好詞句,我會記住的。咱們國軍是該學學人 家怎麼準備讓動員兵迅速上陣。
訓練士兵的方法也該學學,我就不曾受過在野外露宿的訓練。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roger011
嗯...這篇"蘇軍內幕"似乎在6-7年前就在大陸刊物上見過. 蘇聯這套方法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對戰爭型態與軍事技術發展進程的某種假設上的, 問題在於實際的戰爭型態與軍事技術的發展,是不是能按照他們的想定來進行...
誠如你所說的,蘇聯的基礎戰略想定是第三次世界大戰歐陸的機動戰。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翻譯之《車臣戰爭城鎮戰之經驗教訓》就有提到,第一次車臣 戰爭時,由於俄軍的前身蘇聯軍是如此的專注於第三次世界大戰,以致於根本忘 記城鎮戰要怎麼打──雖然他們的前輩曾經在二次大戰末期發展出非常有效的城 鎮戰標準戰術。
第二次車臣戰爭時俄軍使用的城鎮戰戰術就非常有效,但跟他們二戰時期的大學 長使用的戰術其實相去不遠。
這種重新發明輪子的故事真不少。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
Edited by - 慎.中野 on 06/01/2010 07:07:26 |
 |
|
oops
路人甲乙丙
  
689 Posts |
Posted - 06/01/2010 : 22:20:50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慎.中野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von_Guo
呵呵呵~~~ "原作者:維克托·蘇沃洛夫" 中野兄 新生代啊
第二次車臣戰爭時俄軍使用的城鎮戰戰術就非常有效,但跟他們二戰時期的大學 長使用的戰術其實相去不遠。
這種重新發明輪子的故事真不少。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任何官僚組織都是這樣,如果不體制化的話,任何事物都會很快消失 老美的狙擊概念也是每次開戰每次重繳學費,直到70年代(而且果然 又是由海陸帶動)
像sas那樣,定期交流受過特戰訓的人員回基層成為骨幹,應該是不錯的辦法吧? 有其他方法嗎? |
 |
|
MikeH
路人甲乙丙
  
USA
4810 Posts |
Posted - 06/02/2010 : 01:19:37
|
quote:
真相似乎是因為蘇聯電子設備只有真空管最可靠,反電磁脈衝是副效果。
蘇聯電子工業是比較落後 但若是做出比真空管不可靠的電晶體 還真的不容易
另有一說 是真空管航電比電晶體容易維修 看哪一顆管子燒黑了換掉就行 這一點對基地遍佈全蘇聯 第一線維修能量比西方空軍低落的本土防空軍來說 是個重要考量
=== 地下軍火庫 http://guns-mikeh.blogspot.com/ |
 |
|
慎.中野
我是老鳥
   
28202 Posts |
Posted - 06/02/2010 : 10:27:31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oops 任何官僚組織都是這樣,如果不體制化的話,任何事物都會很快消失 老美的狙擊概念也是每次開戰每次重繳學費,直到70年代(而且果然 又是由海陸帶動)
像sas那樣,定期交流受過特戰訓的人員回基層成為骨幹,應該是不錯的辦法吧? 有其他方法嗎?
.......定期打仗。
像瑞典、瑞士那樣,官方、民間舉辦國外參戰留學團,名義上中立也是OK的。
光蒐集別人的各種經驗加以分析是很簡單啦,但要靠二手經驗說服老組織不容易。
軍隊是一種崇尚暴力跟現實的組織,曾跟人家互噴過子彈的,回國說話就是比較大聲,他們的一手經驗教訓也是最重要的。
不過這些噴過子彈的人也有一種問題,他們之中有些人會以為自己經歷過的狀況適用全時代全世界,然後在下一場戰爭趴在地上。
姆,有些老人自己沒有趴在地上而躺著安享天年,但是他們的年輕信徒會。
所以唯一的辦法還是定期打仗,打小的不要打大的,PMC、PKO、ISAF、武裝旅行團、武裝志工團,名義怎樣都行。
當然有些人扛著背包也沒帶護照就從C-130上跳下去觀光,什麼名義都不需要。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
Edited by - 慎.中野 on 06/02/2010 10:46:19 |
 |
|
astroboy
我是菜鳥
 
Hong Kong
374 Posts |
Posted - 06/03/2010 : 01:16:28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慎.中野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oops 像sas那樣,定期交流受過特戰訓的人員回基層成為骨幹,應該是不錯的辦法吧? 有其他方法嗎?
.......定期打仗。
有人說軍隊常犯的毛病是以上一場戰爭的經驗來準備未來的戰爭,到開打時一切想定都走了樣 現在各國都到中亞刷經驗,可十多廿年後打的是場高強度的戰爭也不一定 |
 |
|
ZPLUSC1
路人甲乙丙
  
678 Posts |
Posted - 06/03/2010 : 03:09:17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astroboy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慎.中野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oops 像sas那樣,定期交流受過特戰訓的人員回基層成為骨幹,應該是不錯的辦法吧? 有其他方法嗎?
.......定期打仗。
有人說軍隊常犯的毛病是以上一場戰爭的經驗來準備未來的戰爭,到開打時一切想定都走了樣 現在各國都到中亞刷經驗,可十多廿年後打的是場高強度的戰爭也不一定
越有錢越怕死是人性,現代世界沒有大國要幹起來的理由, 小規模的區域衝突只會越來越多吧? |
 |
|
曹公孟德
路人甲乙丙
  
3559 Posts |
Posted - 06/03/2010 : 12:10:45
|
我認為十年內大家就有機會親眼認識何謂高強度戰爭 留一個印記,將來要是準確了再回來看
|
 |
|
von_Guo
路人甲乙丙
  
4430 Posts |
|
慎.中野
我是老鳥
   
28202 Posts |
Posted - 06/04/2010 : 10:10:10
|
期待期待,比起片面之詞,還是論爭來得有意思。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
 |
|
iamhappy
路人甲乙丙
  
600 Posts |
Posted - 06/04/2010 : 18:42:32
|
期待期待! |
 |
|
|
標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