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標題 |
helldog
路人甲乙丙
4791 Posts |
Posted - 09/23/2013 : 00:17:53
|
作者:Geoffrey Parker 譯者:奧古塔夫II
“十六世紀是歐洲軍事史上最無趣的一個階段”,查理斯•奧曼爵士在1937年如此寫道,當時並沒有人膽敢反對他的見解。然而,今天幾乎沒有歷史學家會贊同他的斷言。近代早期已被視為是一個在戰爭和軍事組織方面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一個“軍事革命”的時代。歷史觀點的變化主要緣於一個人的著作:蜜雪兒•羅伯茨,他直到最近還是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歷史教授。他於1955年1月在貝爾法斯特所做的名為“軍事革命,1560-1660年”的就職演說是一份不加掩飾的聲明,文藝復興後的歐洲在戰爭藝術上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羅伯茨聲稱這些發展具備創造性、重要性和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大部分就職演說不論好壞都已經在歷史的毫無縫隙的網路中褪色,幾乎留不下任何痕跡,然而羅伯茨教授的就職演說依然一次又一次在教科書、專著和文章中被引用。據我所知,在他寫出這篇文章後的二十多年裡出現了許多新的歷史證據,卻從未有人對他的結論提出疑問或者以新的證據加以衡量。而這篇論文的目的就是對他的結論進行這樣的檢驗。
羅伯茨的“軍事革命”發生在1560年到1660年之間,包括四個不同的革命領域。首先出現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戰術革命”:這包括某些戰術創新,這些創新儘管顯然是次要的,卻是“真正革命性變化的效力源頭”。(他聲稱)步兵方面的主要創新是使用巨大的長槍兵方陣互相戰鬥的戰術失去主導地位,取而代之的則是由較小的、整齊的單位組成的線式陣型互相齊射,而在騎兵方面,手執馬刀,做好殺戮準備的衝鋒戰術取代了大步前進靠近敵軍,射擊,而後又大步撤退的(半旋轉)戰術。根據羅伯茨的看法,這些新的戰鬥程式有著深遠的後勤影響。它們需要具備高度訓練和紀律的部隊,需要士兵像機器上的齒輪一樣作戰,而且這些齒輪必須學會如何步調一致,如何完美地統一行動——他們甚至連穿著都要一模一樣。已經不再需要具備不凡勇氣和戰鬥技藝的個別人物。當然,這一切訓練都需要消耗金錢,又由於是政府出資讓軍隊得到他們的專業技能,因此羅伯茨聲稱在戰役結束後就解散軍隊的做法已經不再經濟了:受過訓練的士兵必須保留永久的編制。他指出,新戰術因此使得常備軍的出現變得勢不可擋,上述戰術革新的第一位先驅——因而也是最早在歐洲創建常備軍的先驅之一——是拿索的莫里斯,荷蘭共和國陸軍統帥。
“戰略革命”構成了羅伯茨論題的第二個主要階段。可以用這些新型士兵嘗試更為雄心勃勃的戰略:以幾支大軍同時行動展開戰役,尋求決定性會戰時也無需害怕毫無經驗的部隊會在恐慌中逃跑,這種做法被證明是有可能實現的。瑞典的古斯塔夫•阿道夫,布賴滕費爾德的勝利者和德意志的征服者確實將上述新的戰略理念付諸實踐,而根據羅伯茨的說法,他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人。
軍事革命理論的第三部分是1560到1660年間“歐洲戰爭規模的驚人增長”。羅伯茨指出,新戰略的成功執行需要更多的部隊:根據複雜計畫同時行動的五支軍隊所形成的整體所需要的人數遠多於舊時的一支孤單軍隊。第四部分也是最後一部分是,軍隊數量上的巨額增長大大加劇了戰爭對社會的影響。戰爭的破壞力和經濟代價越來越大,擴張後的軍隊給管理帶來了愈加嚴峻的挑戰,讓戰爭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成為平民和統治者的負擔與問題。
這四個主張形成了軍事革命理論的核心。當然,軍事革命當中還有很多——軍事教育和軍事學院的發展,正面的“戰爭法”的表述,出現大量關於戰爭和戰爭研究的著述等等,但這一理論的四個必備要素是戰術、戰略、軍隊規模和總體影響。這些主張在近來的研究中得到過任何修正嗎? |
Edited by - helldog on 09/23/2013 00:27:59 |
|
helldog
路人甲乙丙
4791 Posts |
Posted - 09/23/2013 : 00:19:16
|
首先,選擇1560年作為軍事革命的起始點已經變得明顯不合適了。羅伯茨描述的許多發展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戰爭特徵:職業化的常備軍,定期點閱,將部隊組織成擁有統一武備的標準大小的小型單位——有時甚至會有統一制服,有時在專門建造的兵營中駐紮,十五世紀的許多義大利邦國就一直保持著此類做法。馬基雅維利對於雇傭軍從事的戰役的嘲弄時常被人引用——他們“開始時並無害怕,繼續進行也無危險,結束時無損失”,但這是不公平也不真實的。文藝復興中的義大利軍隊是能幹而有效的,法蘭西、德意志、瑞士和西班牙入侵者取得實際進展之前,都必須採納義大利雇傭軍在攻防中的戰法。正如我們將要看到了,近代早期歐洲戰爭的特徵,甚至包括其詞彙在內,在顯著程度上是直接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
然而,拿索的莫里斯和他的堂兄威廉-路易無疑在荷蘭共和國陸軍中做出了若干重要戰術創新。他們削減了戰術單位規模,顯著增加了軍官和軍士的數量,增加了每個單位中火槍手(musket,該語境下為重型火繩槍)手和火繩鉤槍手(射手)的數量,引入了後轉行進的經典戰術——連續數排火槍手依次前進、射擊、後退裝填。後者必然是新出現的戰術,但直到更為精准,也能較快裝填的火槍被引入之前,後退行進戰術的實際價值是相當有限的。此外,羅伯茨描述的莫里斯其他創新的“革命”特徵,至少有若干部分是來自被不公平地描述的十六世紀早期“革命前”戰爭。特別是羅伯茨拿來作為拿索的莫里斯戰術改革陪襯的西班牙軍隊,它是一支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戰鬥效力的軍隊。西班牙現役步兵到1560年代已經通常由較小的、整齊的,大約有120人到150人的連組成,這些連組成1200人到1500人的大方陣(或者說團)。西班牙步兵通常情況下包括了很高比例的射擊部隊——是阿爾巴公爵在1550年代率先在每個連裡都引入火槍手——在1570年代,每個現役大方陣中至少有兩個連完全由射擊部隊組成。正如其它地方一樣,西班牙軍隊的基本戰術和行政單位是連:士兵以連為單位招募、訓練、支付薪水,既不以團為單位,也不以個人為單位。儘管西班牙軍隊沒有像瑞典軍隊中的旅或營那樣更大的正式戰術單位,但西班牙人在實踐中會集結多個經驗豐富的連一起從事特別安排的行動,組成特遣部隊,這種部隊被稱為中隊(escuadrón),根據行動任務所需,其數量可能在600到3000人之間。對步兵進行的這種靈活且非正式的安排被證明高度令人滿意的。西班牙騎兵在戰鬥中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它主要由輕騎兵連組成,每個連有60到100名士兵,其中一些是槍騎兵,一些是馬上槍手(arcabuceros a caballo)。以1578年的Gembloux之戰為例,他們對戰鬥的干預是決定性的,除了參加戰鬥,他們也以無情的效率在農村從事治安工作。西班牙騎兵像土耳其輕騎兵一樣戴著頭巾,他們也成功地效法了土耳其人的戰術,西班牙騎兵和大方陣一樣強大,一樣令人恐懼。
西班牙更為永久性的軍隊也以其複雜的整套軍事機構與配置服務而名聲卓著。至少在1570年後,在尼德蘭和倫巴第的西班牙軍隊都已經配備有一個特別軍事金庫,一個詳盡且自主的等級法院,一個發達的醫療系統——每個團都有一個永久性的軍事教學醫院,移動野戰手術單位和常駐醫生——以及在教士長領導下覆蓋全軍的教士網路。上述行政架構也至少有一部分在西班牙位於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的永久性駐軍中發現——如果不是全部的話。十六世紀的西班牙也擁有複雜的士兵培訓計畫。按照一個豔羨的英國觀察者在1590年的說法,“戰爭在哪裡出現,他們就要給那裡現役的團輸送來自各個屬地和行省的衛戍部隊,在他們離開之前,會用新兵填補即將產生的空缺——我們稱這些人為生手。通過上述方法,他成功地訓練新兵,讓他的軍隊裡充滿受過訓練的士兵”。至晚從1530年起,西班牙新兵不會一入伍就被送到前線,而是前往義大利或北非充當衛戍部隊,他們在那裡學習武器訓練和戰鬥紀律基礎一到兩年,而後前往現役部隊。他們留下的位置則由另一批新兵填補。這是一個極其有效的系統,它也有助於解釋為何大方陣享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軍事才幹、聲望和業績。畢竟最終是他們在1634年的諾德林根攆跑了“新式”瑞典軍隊。
為免這看上去像是來自一個過分樂觀的西班牙歷史研究者的詭辯術,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也可以同樣有效地表明這一點,它也在1570年代在與奧斯曼帝國的克羅埃西亞和匈牙利邊境上引入了與西班牙很大程度上一致的永久性軍隊系統。如果就連這個都不夠的話,還有法國、英國和義大利邦國在十五世紀的軍事組織:它們都發展出了永久性的常備軍,這些常備軍經過了高度的訓練,在開赴前線之前已經在衛戍中積累了豐富經驗,能夠以線式、縱隊或方陣陣型作戰,編組成能夠獨立作戰的小型戰術單位,由特別的軍事管理機構控制。簡單的事實是,只要某地的戰爭處於持久或半持久狀態,不管是中世紀晚期的百年戰爭還是十七世紀的三十年戰爭,我們就能並不驚訝地發現常備軍,部隊變得越來越職業化,軍事組織的進步和若干戰術創新。1620年代的古斯塔夫•阿道夫和1590年代的拿索的莫里斯因為他們的先人之前遭遇了災難性的失敗,因此都不得不對他們的軍隊展開迅猛的全面革新。他們的確從像弗龍蒂努斯、韋格蒂烏斯和埃裡安那樣的古典作家那裡得到了一部分靈感,但是,就像其他的統治者一樣,他們也求教于其他更為成功的軍事從業者,尤其是那些西班牙的將軍們。伊莉莎白統治時期最好的英國軍事作家中有三位——威廉•加勒德,韓弗理•巴威克和羅傑•威廉姆斯爵士——都在西班牙的弗蘭德斯軍中服役過,也都將西班牙軍隊的實踐視為其它軍隊的樣板。德意志的三十年戰爭和英格蘭的內戰中的許多偉大指揮官都是在低地戰爭的學校中培養起來的。很大一部分北歐軍事詞彙來自西班牙語絕非偶然。
裝神弄鬼一整天, 撒潑噴糞最愛現, 肚中墨汁無半罐, 媽寶地狗是半仙。 |
|
|
helldog
路人甲乙丙
4791 Posts |
Posted - 09/23/2013 : 00:21:23
|
然而,荷蘭人的確做出了自己的特別貢獻,拿索的莫里斯和他的堂兄都深信他們的軍隊有必要標準化和統一化。他們在1599年從國會得到一筆資金為共和國的全部野戰軍配備了同一尺寸和口徑的武器。拿索的約翰二世大約在同時開始致力於新的軍事訓練方法:圖解訓練手冊。他總結了操縱主要步兵武器所需的每一個不同動作,給每個動作一個編號,然後準備了一系列繪圖展示所需要的動作。他給長槍配了十五幅圖,給火繩鉤槍配了二十五幅,火槍(musket)則有三十二幅。在1606-7年間,整個圖解系統又重新修訂了一遍,現在長槍有三十二幅圖,兩種火器則各有四十二幅,一系列編號後的圖片在約翰伯爵監督下版刻並出版:該書作者為Jacob de Gheyn,名為《火繩鉤槍,火槍和長槍的武器訓練手冊》(Wapenhandelingen van roers, musquetten ende spiessen)(阿姆斯特丹,1607)。這本書很快就出現了無數版本,語言包括荷蘭語、法語、德語、英語,甚至還有丹麥語;還存在盜印和剽竊版本,後來有許多人嘗試撰寫能夠與之匹敵的訓練手冊(其中最好的是Johan Jakob von Wallhausen在1615年出版的《兵法註腳》, Henry Hexham在1637年出版的《軍事藝術原則》, and Jean de Lostelneau在1647年出版的Mareschal de bataille )。十六世紀發生的戰術變化可以解釋為何新風格的軍事教科書會突然普及。從龐大的密集長槍陣演化到長槍和火槍的整體組合使得佇列的層次有必要變得更為精細,在下層軍官和士官肩上加上了越發沉重的負擔。他們成為了軍隊指揮官和小型戰術單位間的關鍵環節,他們需要控制、懲戒和訓練士兵。為了應對他們的需要,de Gheyn等人才編撰了他們的訓練書籍。W. 凡•登•Valckert對1625年一個阿姆斯特丹民兵連狀況的描繪必然是相當典型的:上尉在畫中站立著,他的前方實際是一本已經攤開的de Gheyn的武器訓練手冊,這位上尉正打算決定接下來做什麼!荷蘭人也許沒有在戰術上發明“革命”,但他們必定發明了應對某些革命效果的最佳方法。
對莫里斯親王和古斯塔夫國王引入的戰術和常備軍的創新性因而存在質疑空間。關於古斯塔夫戰略的獨創性也存在一些疑問。羅伯茨又一次以對十六世紀將領實踐的毀滅性批評開篇:“莫里斯親王時代歐洲戰爭的枯燥無味是這一時期戰略思想的準確寫照”,在另一段中,他說,“戰略思想枯竭了,戰爭不斷重複自身”。對十六世紀戰略思想的關鍵性影響來自全新的防禦要塞的出現:義大利式要塞,這種要塞的四邊形的棱堡凸出在一周低矮厚實的城牆上。在十五世紀的歷史進程中,火炮鑄造和炮兵的進步顯然已經讓中世紀高大單薄的城牆變得根本無法防禦。用“射石炮”發起的短暫炮擊就能夠把城牆擊碎。已經成功防禦了七個世紀的格拉納達王國在1480年代輕易落入基督徒手中原因在於這樣的事實:斐迪南和伊莎貝爾能夠動用一支擁有一百八十門攻城炮的攻城縱列對付摩爾人的要塞。在法國的英國據點也由於類似原因在1430年代和1440年代被法國人奪回,這一任務主要是有查理七世的炮兵完成的,在1453年的卡斯蒂永,巨炮甚至贏得了一場會戰。戰爭的主動權現在已經落入進攻方之手,到1500年為止,每個歐洲大國都毫不令人奇怪地擁有一支強大的炮隊用來對付鄰國或持不同政見的臣民。義大利的攻城戰最為常見,它的軍事建築也是第一個採用新要塞技術進行抵抗炮擊試驗的。約翰•黑爾教授曾探究過原來的棱堡防禦工事從最早出現的1450年代到發展完備的1520年代之間的進步。這是一場“徹底改變了戰爭攻守格局”的發展,因為戰爭狀況很快就變得十分清楚:一個有義大利式要塞保衛的城鎮是不能被傳統炮擊和進攻方法佔據的,必須要包圍城鎮並使其陷入饑荒才能迫使其投降。法國軍事作家Fourquevaux在1548年宣稱,投入使用超過三十年的要塞——也就是在棱堡時代之前修築的要塞——幾乎就不能被稱作要塞了。羅傑•威廉姆斯爵士附和說,“我們必須承認亞歷山大、愷撒、西庇阿和漢尼拔這些人是最為傑出也最為著名的戰士,但可以保證,如果他們征服的國度像德意志、法蘭西和低地等國家從那時起進行要塞化的話,他們也無法這麼輕鬆地進行征服”。因此,一旦那裡出現進攻風險,大國之間就會產生建造新式“奇跡”防禦工事的競爭,這種現象發生在倫巴第、匈牙利、低地、英國南部海岸以及其他地區。
這些地區都是大平原——用菲爾南•布羅代爾的話說,這是“大陸島”——在那裡,一些大城市控扼著鄉村。誰控制城鎮,誰就控制鄉村,因此上述地區發生的戰爭就成為對據點的爭奪戰,就是一系列漫長的攻城戰。除非會戰能夠影響到圍城結果,不然會戰在上述地區常常是沒什麼意義的。即使在野戰中取得全面勝利,這也不能夠迫使防禦設置良好的城鎮投降:他們可以選擇繼續抵抗,正如1557年那場著名會戰後的St Quentin,或者1572年荷蘭、澤蘭的城鎮一樣,它們最終要麼因為饑餓而屈服,要麼就是敵軍精疲力竭後放棄。由於義大利式要塞被引入上述最有可能發生爭奪戰的地區,又由於十六世紀的大部分戰鬥都發生在那裡,我們自然可以正確地附和羅伯茨的觀點,大部分將領像拿索的莫里斯一樣“沒有不顧一切展開會戰的雄心”。然而,這只是證明了他們對實際戰略狀況的擁有良好的掌握能力。但如果戰爭發生在並沒有義大利式要塞的地區——比如在1529年之前的義大利,宗教戰爭中的法國中部,不列顛諸島以及德意志,那麼會戰就既頻繁又重要了:1525年的帕維亞會戰,1547年的Mühlberg會戰,1590年的伊夫裡會戰等等都是如此。在這些地區甚至有可能進行有意識的殲滅戰略(Vernichtungsstrategie)。同樣千真萬確的是,在缺乏棱堡且會戰又十分頻繁的地方,騎兵擁有更為突出的地位:歐洲草原邊陲的哥薩克和巴爾幹輕騎兵,德意志和英國內戰期間帕彭海姆、魯伯特親王、克倫威爾的鐵騎軍的兇猛衝鋒都是例證。但即便是在發生上述衝突的戰場,會戰也很少是“決定性”的——這裡的決定性是指它們即刻終結整場戰爭。布賴滕費爾德、呂岑、維特施托克或揚科這四場“新式”瑞典軍隊取得的響亮勝利都沒能夠終結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中的兩場接近取得“全面”勝利的會戰卻是由“老式”西班牙軍隊贏得的:1620年的白山會戰和1634年的諾德林根會戰。
裝神弄鬼一整天, 撒潑噴糞最愛現, 肚中墨汁無半罐, 媽寶地狗是半仙。 |
|
|
helldog
路人甲乙丙
4791 Posts |
Posted - 09/23/2013 : 00:22:51
|
十七世紀的將軍和他們的前輩一樣,不得不承認軍事地理的支配。當1632年華倫斯坦的帝國軍隊退入紐倫堡附近特別準備好的Alte Veste據點時,古斯塔夫•阿道夫被迫花費大量時間、人力和金錢試圖迫使其陷入饑荒,而古斯塔夫最終卻失敗了。在法國,沃邦勤奮地在這個國家易受攻擊而暴露的邊境上修築了一連串現代化防禦工事。柯胡恩在聯省共和國也是這麼做的。這些十七世紀晚期的要塞——迫使攻城炮兵遠離其捕食範圍之外的巨大星形複合體——直到1860年代仍然發揮了戰略上的重要作用。它們在哪裡存在,就把哪裡的會戰變得無足輕重,繼而讓會戰變得少見。和中世紀一樣,整個近代的戰略都是由軍事地理定型的。因此存在羅伯茨的軍事革命重要性的質疑,質疑既存在於戰術方面,也存在於戰略方面。但軍事革命的第三部分則毫無可疑之處:軍隊規模的增長。在1530年和1710年之間,歐洲主要國家支付薪水的軍隊規模和捲入歐洲主要會戰的總人數都發生了十倍規模的增長。表格2.1顯示了陸軍的膨脹——海軍也是如此,如果有人比較兩邊各有一萬人參戰的1525年的帕維亞會戰和1600年的紐波特會戰和二十萬人參戰的瑪律普拉奎特會戰,參戰部隊人數的上升也是很顯然的。
然而,假使我們能接受羅伯茨關於兵力增長的斷言,我們卻不能先驗地接受他對於這一現象的解釋。這一現象不可能如他所想源自拿索的莫里斯和古斯塔夫•阿道夫的戰術與戰略創新:第一,這些改變沒有那麼嶄新,第二也是更為重要的是,軍隊規模的快速持續增長出現在他們之前。皇帝查理五世在莫里斯出生之前很久的1552年梅茲圍城戰中有55000人,西班牙的弗蘭德斯軍早在1574年已經有86000人,那時親王還只有六歲。事實上,必定存在其它的戰術變化為軍隊規模的“驚人增長”掃清道路。
在中世紀大部分時候,任何武裝力量的主要病種都是重騎兵,他們是由馬背上全副武裝的騎士,每人身著三英擔的金屬(譯者注:疑原文有誤,人+甲三英擔或者甲一英擔)全速前進。這些騎士笨拙、昂貴、數量稀少,但他們能夠贏得偉大的勝利:1098年的安條克,1214年的布汶,1382年的Roosbeke都是範例。然而,當人們發現重騎兵衝鋒可以經常被弓箭齊射或者長槍森林擋住時,重騎兵也遭遇了災難性的失敗,在十四和十五世紀尤其如此。人們後來發現長槍兵可以在刺穿馬上的騎士並將其處理完畢後用來展開攻勢,衝擊其他長槍兵集群。瑞士步兵在1470年代擊敗勃艮第的魯莽查理的勝利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義大利的戰爭中,每支軍隊中的步兵數量穩定增長,作用也變得越發具備決定性。1494年查理八世的軍隊有18000人,其中一半是騎兵,1525年法蘭西斯一世的軍隊大約有30000人,其中五分之一是騎兵。騎兵的數量無論是絕對數值還是相對比例都減小了。軍隊的要素從騎兵轉移到步兵對軍隊規模的影響是決定性的。能夠負擔裝備和用於衝鋒馬匹的騎士數量是相當有限的,但能夠被徵召入伍並分配長槍、劍和頭盔的普通人數量就沒什麼限制了。一個長槍手的基本裝備消耗資金僅比他的一週薪水多一點,有時候甚至連這點微薄費用都可以從士兵軍餉中扣除。
由於長槍兵的勝利,政府因而能夠徵召、裝備、訓練數量不受限制的士兵。通向軍事規模無限制增長的道路變得寬闊敞開。但它僅僅是敞開而已。上述這些狀況並沒有能夠強迫一支軍隊擴大數量。事實上,在魯莽查理1477年的失敗和1530年代軍隊規模的首次擴張——由於困死一座以義大利式要塞防守的城鎮需要大量士兵,這讓軍隊規模的增長變得有必要——之間還有超過五十年的間隔。在這一階段的規模擴張之後是四十年的停滯:直到1580年代,軍隊規模都沒有進一步的增長。理由相當簡單,沒有政府掌握動員更大的一支軍隊,並為其發餉、補給所必需的組織,因而也就沒有政府能夠夢想把更大的軍隊投入戰鬥。到十六世紀中期為止,歐洲總共只有十座城市人口超過60000。在充分實現瑞士人成就的前景之前,需要首先跨過中世紀軍隊的門檻,因而就必須要讓歐洲國家的財政和行政資源發生重要變化。
裝神弄鬼一整天, 撒潑噴糞最愛現, 肚中墨汁無半罐, 媽寶地狗是半仙。 |
|
|
helldog
路人甲乙丙
4791 Posts |
Posted - 09/23/2013 : 00:24:21
|
兵力的增長不僅取決於戰術等內部因素,也取決於一系列與戰爭藝術完全無關的外在因素。也許有四個外在因素可以被確定為關鍵因素。首先,顯然要有能夠組織並控制大規模武裝力量的政府。注意到西歐行政改革的大潮出現的1530年代、1580年代和十七世紀末期恰好和軍隊規模增長的主要階段重合是相當有趣的。一方面,官僚機構的增長是創建大規模軍隊所必需的,另一方面,官僚機構也有必要去控制軍隊。軍隊數量在十七世紀初期的快速擴張迫使一些非中央集權政府使用業主招募士兵、水手和(在地中海國家)槳帆船艦隊。據估計,1631年到1634年之間,僅在德國就有上起弗裡德蘭公爵,帝國軍總司令(他組建了一整支契約大軍)阿爾佈雷希特•馮•華倫斯坦,下抵瑞士和蒂羅爾的小貴族(他們有的招募了一個連甚至一個中隊),一共大約300名軍事業主。在歐洲大部分地區都有類似的狀況,甚至在西班牙那樣的國家也是如此,在十六世紀的西班牙,招募軍隊是王室滿懷猜疑守護著的壟斷行當。然而,我們需要注意到很重要的一點,整個歐洲只有奧利弗•克倫威爾成功地效仿羅馬帝國的將領或是義大利的雇傭兵隊長,從他的文官雇主手中攫取了權力。如果我們能夠排除奧斯曼帝國的雅內薩里(新軍、近衛軍)的話,其他地方的政府總是緊緊控制著他們的指揮官,確保他們的軍隊處於不斷監視之下。戰爭部在每個國家都不斷增殖,擠壓軍事業主和其他中間人的空間,建立和軍隊中每個士兵的直接聯繫。部隊開始留下詳細記錄,追蹤近代早期數以十萬計的士兵的唯一歷史軌跡就是他們所處軍隊的薪水名單。
軍隊數量的增長也要依靠一定的基本技術進步。為了供給行軍中的50000士兵和隨營者,就要集中足夠的烤箱生產每天50000塊麵包,足夠的水、葡萄酒和啤酒也必須集中起來供他們飲用,還需要有足夠的車輛和馬匹攜帶輜重(輜重可能達到平均每人半噸!)和至少足夠軍官使用的帳篷、床、毯子。只有在十六世紀晚期才能夠滿足如此大規模人群的基本需要。另一個必須跨過的基本技術極限是道路,在十七世紀之前集結起來的大規模部隊是不能快速移動的,因為在義大利之外沒有道路能夠承載一支大軍和它的補給車隊及炮兵。在十六世紀,即便是在軍隊時常使用的道路上(比如從倫巴第到盧森堡的“西班牙大道”),也有必要每次遠征時在山地和沼澤上修建新的堤道,在河流和溪水上修築特別的橋樑——平均每兩年就要修一次,因為在軍隊通過之後,一切又都會恢復原狀。只有到十七世紀晚期政府才看到修築永久性軍事大道的必要,也只有到那時政府才掌握了修築永久性軍事大道的手段:瑞典的卡爾十一和法國的路易十四在1680年代首開先河。在十八世紀,道路甚至開始被用來作為帝國主義的工具,比如韋德將軍修築軍事道路網路(主要在1726年到1767年間修建)馴服蘇格蘭高地,就像羅馬帝國、中華帝國和印加帝國曾經做的那樣。
然而,做到上述這些是需要金錢的,我們在此遇到了兵力增長的另外兩個外部限制,它們也許是更為重要的。首先,社會需要有一定的財政水準以支撐繁重且日益增長的軍事開支;其次,還需要有動員財富的方法。看上去歐洲的人口在1450年到1600年間幾乎翻了一番,有的地區甚至翻了不止一番,歐洲的總體財富在同一階段有了顯著增長也是基本沒有疑問的。在1660年之後,人口和財富又都開始增長了。新的繁榮處處被打上了水手的痕跡,要麼就是間接對貨物徵收消費稅,要麼就是直接對土地、資本和(極少情況下的)收入進行一系列徵稅。各地政府的手在十六世紀都越來越深入納稅人的口袋和錢包,政府的收入也都有所增長。然而,沒有政府能夠負擔超出現有稅收之外的延長戰爭:足夠負擔和平時期建設的收入是無法負擔一場大規模戰役所需要的不可預估卻必然繁重的費用的。因此,國家政權不得不把每場戰爭的花費攤到許多和平年頭上,要麼預先積攢資金(就像伊莉莎白女王1585年決定和西班牙開戰之前那樣),要麼就要在銀行家和商人的幫助下預支未來的收入。在有一支小規模軍隊的時候這不是太大的問題——法國在負擔它於1494年到1529年之間進行的義大利戰爭經費時只造成了很少的副作用——但在十六世紀,這個問題就很不一樣了,因為除了軍隊人數和戰爭持續時間增長之外,還出現了所謂的“價格革命”,這意味著在1600年把士兵投入戰場的花費要遠多於1500年。這一事實自然沒有逃過同一時代人的注意:“如果比較陛下(腓力二世)對在他陸軍和海軍中服役士兵的花費和查理皇帝(他的父親)的此類花費,就會發現就同等數量軍隊的花費而言,今天所需的金錢是之前的三倍之多”。這段話寫於1596年,無論如何也是低估了,但每場戰爭所消耗的經費都要多於此前一場是不爭的事實,對捲入了這麼多漫長衝突的西班牙而言,這一進程尤為令人擔憂。
裝神弄鬼一整天, 撒潑噴糞最愛現, 肚中墨汁無半罐, 媽寶地狗是半仙。 |
|
|
helldog
路人甲乙丙
4791 Posts |
Posted - 09/23/2013 : 00:25:24
|
對哈布斯堡帝國主義而言幸運的是,西班牙王室可以依靠相對高效的金融體系,這讓它能夠借貸(或者說預支)多達十年的收入,而通過對債主的殘酷處理,它還能夠將利率保持在百分之七或者更低。但即便這樣也無法弄出維持戰爭的全部金錢,許多部隊得不到軍餉,時間有的是幾個月,有時甚至會長達數年。結果則是西班牙士兵時常發動兵變來獲取軍餉,兵變幾乎成為了軍隊生活的慣例。然而,這也是其它軍隊共有的慣例。荷蘭軍隊在1580年代由於兵變而週期性陷於癱瘓,議會軍在英格蘭內戰中也是一樣(尤其是1644年到1647年之間)。在德意志的瑞典軍隊有許多部隊單位在1633年發生兵變,這讓瑞軍丟失了在布賴滕費爾德和呂岑贏得的聲望,在1635年瑞軍又一次發生兵變,這次兵變促使許多德意志新教徒與哈布斯堡媾和。
第二次兵變事實上被稱為“改變”,這個詞事實上是西班牙兵變者描述他們自身行為的詞彙,這一用詞暴露了兵變行為的源頭。對瑞典、西班牙以及每個戰時政府而言,長期存在的問題都是金錢。在荷蘭共和國和西班牙的戰爭中,一個英國顧問這樣給荷蘭提出建議:“(戰爭中)最為艱難的事情是讓戰爭經費、維持士兵數量與募集經費手段之間維持平衡”。限制一個國家的武裝力量規模的首要因素是經濟資源。如果有太多的部隊投入戰爭,或者戰爭時間太過漫長,就會造成兵變和破產。
荷蘭人首先完善掌握了幾乎無限期維持龐大軍隊的戰爭財政技術。荷蘭與西班牙從1621年到1648年的戰爭期間,荷蘭人的戰爭經費穩步增長(從1620年代平均每年的1300萬弗洛林到1640年代的平均每年1900萬弗洛林),但在此期間荷蘭既沒有一起兵變,也沒有一次經濟危機。與之相反,荷蘭共和國在緊急時期可以在兩天之內以百分之三的利率籌措一百萬弗洛林。這種毫不費力的金融力量的關鍵一定程度上來自阿姆斯特丹的無窮財富,它到1650年為止已經是毫無爭議的歐洲商業與金融之都,但荷蘭政府的良好信用也同樣重要,它總是及時還本付息。兩者的結合使得荷蘭人能夠組織起一支大軍,並不計花費讓他們摸索出自己的戰鬥方式為止,從前從未有政府能夠做到這一點。其他國家不久就開始效仿荷蘭。在奧蘭治的威廉於1689年即位後不久,“荷蘭財政”就被英國採用了。英格蘭銀行的創立,議會對所有政府貸款的擔保和倫敦成熟貨幣市場的組織使得英國能夠維持一支擁有九萬人空前規模的不列顛軍隊在海外征戰多年,而在法國,塞莫爾•伯納德和其他瑞士銀行家的信用網路為路易十四的晚期戰爭提供了開支。
由於上述進步,到十八世紀第一個十年為止,捲入歐洲主要戰爭的雙方已經各自投入了大約400000人,主要會戰的雙方各自投入人數也高達100000人。因而當人們發現1760年代和1780年代的主要衝突並未波及到更多人時會多少有些驚訝——直到法國革命戰爭之前,軍隊規模都沒有得到進一步的增長。歐洲主要國家的軍事力量在十八世紀和十五世紀一樣都抵達了門檻。在1790年代最終越過門檻之前,需要出現進一步的經濟、政治、技術和金融進步。
然而,在1530年和1710年之間的發生的兵力革命是極為重要的。它必定產生了羅伯茨歸納到它頭上的所有重要後果:它使得戰爭對社會衝擊更大;它增加了國家政權的權威(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平民為代價的);它無疑遲滯了大部分參與者的經濟發展(儘管它刺激了許多中立者的發展)。此外,它無疑有助於促成政府和被統治者之間的無數次對抗,這些對抗通常被稱為十七世紀的“大危機”。僅僅“戰爭規模的驚人增長”本身就配得上羅伯茨二十年前授予它的“軍事革命”頭銜。
有人主張主要歷史理論的半衰期大約是十年,特雷弗-羅珀的“大危機”理論,愛爾頓的“都鐸革命”理論和的“大眾起義”理論看上去都證實了這一點。根據這一標準,羅伯茨的“軍事革命”理論已經持續得很好了。它迄今為止尚未遭到挑戰,即使這篇大範圍審查也沒有能夠削弱它的基本論題:歐洲早期的戰爭規模發生了革命性變化,而這一點又產生了重要且廣泛的後果。人們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希望這一理論和它的作者能夠享有更多年頭的不衰歷史生命吧。
裝神弄鬼一整天, 撒潑噴糞最愛現, 肚中墨汁無半罐, 媽寶地狗是半仙。 |
Edited by - helldog on 09/23/2013 00:27:33 |
|
|
慎.中野
我是老鳥
27929 Posts |
Posted - 09/23/2013 : 09:33:00
|
羅伯茲教授所描述的改變「現象」都是存在的,這文章只是對正確的起源地點與時間有所質疑而已吧。
說到西班牙跟荷蘭,我記得在哪邊看過,八十年戰爭期間西班牙使用大方陣戰術,還維持龐大的常備軍隊對自國的財政影響不小,這文章自己也說阿兵哥領不到錢就鬧事。
另一方面,使用縮小部隊人數的大隊戰術的荷蘭,毛里斯兄還下令常備軍不得超過2萬人以免搞爆荷蘭的財政。所以荷蘭能持續維持軍隊是還因為他們有限制部隊規模的緣故。
至少這個時期一直延續到現代的常備軍跟財政的險惡關係就已經史有明載的開始了。 ~( ̄▽ ̄)~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
Edited by - 慎.中野 on 09/23/2013 09:34:50 |
|
|
forger
新手上路
116 Posts |
Posted - 09/23/2013 : 10:04:06
|
天气变冷了,不得不为了生存战斗的世纪。。。。
话说,没有皮纳图博,不知道苏联还在不在,和自然相比,人类的力量真的很渺小。 |
|
|
helldog
路人甲乙丙
4791 Posts |
Posted - 09/25/2013 : 09:23:19
|
荷蘭陸軍在1600年時是只有2萬人。1640年左右到達5萬,1700年時膨脹到10萬人。
裝神弄鬼一整天, 撒潑噴糞最愛現, 肚中墨汁無半罐, 媽寶地狗是半仙。 |
|
|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
Posted - 09/28/2013 : 07:49:59
|
1560~1660嗎,經過超過半個世紀,應該也只是把兩個0改成其他數字而已. 歐洲是瑞士先把羅馬的步兵方陣撿回來的,然後是16世紀早期馬克西米連--大家對他的印象是好的婚姻,讓他孫子繼承查理曼到拿破侖間歐洲最大的土地,但其實他負責搞的方陣,才是瑞士方陣與西班牙方陣的中繼,西班牙人在意大利戰爭被打敗後,才學了德國方陣去搞自己的方陣. 不過講難聽的,方陣適合對付的是強勢敵人重騎兵,以及不願役的自己人,其他狀況下很浪費人力.歐洲逐漸走向戰線而非方陣,同時要完成組織改革,同時也促進組織改革,1560~1660是改革的起點,也是歐洲走上與亞洲非洲不同之路的開始. 1640年荷蘭面對的西班牙,軍隊總數似乎也才略低於10萬,還面對不同戰線;法國在1698年平時就有18萬的軍隊,而且可以把主力用在荷蘭,荷蘭軍隊不膨脹還不行......不過那可能是戰時動員人數,等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後,就少了. |
|
|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
Posted - 09/29/2013 : 09:28:22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慎.中野
羅伯茲教授所描述的改變「現象」都是存在的,這文章只是對正確的起源地點與時間有所質疑而已吧。
小弟覺得這只是說出他給的"軍事革命"的定義,是以哪些為標準:戰術上擺脫方陣,戰略上擺脫一個國家一支大軍的狀態,組織上從單工變成互動多工,最後這些改變導致貴族社會的鬆動. 以前看日文書,則會從方陣的復活開始講,不然就是講一次大戰而從拿破侖時代開始講,或者從火器從百年戰爭後期開始應用做起點這樣,屬於不同的定義. |
|
|
helldog
路人甲乙丙
4791 Posts |
Posted - 10/01/2013 : 09:37:43
|
很多通史類書籍會說到歐洲軍對從西班牙大方陣過渡到英荷體系的過程,看起來進化路線十分的單一,然後大方陣是種落後的戰術??但大方陣其實是不斷的在變化的。到了17世紀,西班牙大方陣也進行進化,既不大也不鈍重,大方陣由3000人縮減到500人左右,等於英荷體系的一個營。火槍手也排在方陣的兩翼,人數與長矛兵比是2:1,其實與英荷體系頗相似。
實際上歐洲那樣多國家,各國的狀況都不同。John.A.Lynn在"Tactical Evolution in the French Army, 1560-1660"一文裡就描述法國人走向不一樣的道路,法國人認為他們的軍事革命是獨自完成的,認為他們的體系是來自日爾曼模式(30年戰爭天主教聯軍使用的改良式西班牙大方陣),並非英荷體系。
舉例來說,在排槍與刺刀時代,英荷體系是這樣的排法
AAABBBCCC AAABBBCCC AAABBBCCC
ABC三排都排成3列,每一列有18個排。開火時是A排的三列集體開火再輪到B排再到C排。
但法國體系是這樣的,整個戰列線排成ABC三列,A列集體開火後輪到B列,再輪到C列。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 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
這就是法國體系不同於英荷體系的證據之一
裝神弄鬼一整天, 撒潑噴糞最愛現, 肚中墨汁無半罐, 媽寶地狗是半仙。 |
Edited by - helldog on 10/01/2013 09:43:38 |
|
|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
Posted - 10/02/2013 : 11:04:38
|
日耳曼模式指的恐怕是義大利戰爭之前,馬克西米連設計的方陣吧?那時法國找西班牙傭兵來,被皇帝軍在義大利打敗後,學習後走向各自發展.日爾曼方陣自己後來也有自己的發展,不過日爾曼給30年戰爭搞爛,沒有人力與經濟力發展下去. |
|
|
BlueWhaleMoon
我是老鳥
13033 Posts |
Posted - 10/02/2013 : 11:25:31
|
看不太出來法國體系優點在哪裡...是說同一排是同一個單位比較容易有同樣的"練度"? |
|
|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
Posted - 10/02/2013 : 11:57:13
|
與其說是優缺點,不如問是怎麼演化來的吧?後來法國在18世紀前半還有過奇怪的戰術隊形錯誤,雖然那個錯誤反倒帶來了大革命戰爭的最佳隊形...... |
|
|
LUMBER
我是老鳥
Taiwan
8485 Posts |
Posted - 10/02/2013 : 16:12:01
|
大型方陣那樣算是容易控制人數多的部隊吧?因為動作簡單,訓練較少的士兵可能容易上手. 奧地利直到大革命那時都是大方陣.但是當時方陣已經不見得是方的,只有正面是維持廣大的正面,後面的往中央漸縮. 英荷體系盡量擠出最大的正面火力.平時維持一定程度的正規軍可以適用,但可能對即時徵來的士兵,似乎會有困難. |
|
|
helldog
路人甲乙丙
4791 Posts |
Posted - 10/04/2013 : 11:49:05
|
別那樣執者於大方陣,大方陣本來就是一種很普通的陣型。例如中世紀的歐洲,元帥或國王們常把軍隊排成左中右三個方陣。中世紀常用的盾牆陣,隊伍本身也要排成方陣才有作用。
盾牆陣
沿續上面的話題,我想法國人追求整列的齊射是為了求得瞬間火力的最大化吧。但缺點就是隊伍要很整齊, 整列人全部就定位後才能開火。而英荷體制是以排為單位,行進間可以隨時停下來開火,不用等18個排的正面全部到齊吧。
裝神弄鬼一整天, 撒潑噴糞最愛現, 肚中墨汁無半罐, 媽寶地狗是半仙。 |
Edited by - helldog on 10/04/2013 11:57:36 |
|
|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
Posted - 10/06/2013 : 08:26:50
|
定位開火的問題要同時看行軍轉列陣的過程.16世紀後期的西班牙大方陣優點之一,在於行軍轉換比當時其它幾種要簡單些,雖然比後來的英荷還是差很多...... 又,講通史的只會講重點,就像20世紀的戰術演變,西元23世紀以後寫,大概就是德國直接跳到美國,給你提蘇聯的算是字比較多的;可是我們還在這時代,我們很清楚不要說英國法國日本也有自己的一套,在1910~1960年之間的變化那才精彩,可以寫出10種以上的體系,而且會互相影響...... |
|
|
慎.中野
我是老鳥
27929 Posts |
Posted - 10/10/2013 : 11:17:03
|
說起來毛里斯兄還有一個偉大創舉是他常態化了Battalion。 再此之前一般來說軍隊最基本的編制如果有常態化,最多還是十進位制,十人隊、百人隊、千人隊。
Battalion的五百人前後編制可以說增加了靈活性,部隊的小型化散兵化需要更高的偕同練度、指揮官自主度、跟通訊機制才能發揮效果,但是以軍事史來看,小型化跟散兵化在部隊營運成本跟戰術運用上都更加有利,可以用較少的人數發揮較大戰果。
用RTS術語來說就是微操作(Micromanagement)操作困難度高但是單位戰力強。
但是現實戰爭跟RTS不一樣的一點就是小部隊指揮官會自主指揮,部隊自動化*1的結果可以減少很多散兵化的指揮困難。但是想要如此就要有很多優秀的中下級指揮官。否則部隊自動化的結果可能是直接潰逃,在《臨陣當先論步兵》一書中就有探討散兵化雖然有戰術優勢,但是散兵化也會增加士兵的恐懼心理。
*1:說起來因為基礎訓練還是要先學會服從上級,我在新兵訓練時如果菜兵亂動就會被罵說「你是怎樣?自動化啊!」。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
Edited by - 慎.中野 on 10/10/2013 11:28:03 |
|
|
helldog
路人甲乙丙
4791 Posts |
Posted - 10/10/2013 : 23:43:15
|
大家都知道軍隊有軍令與軍政的分別,莫里斯一個營有10個連,但連沒有獨立作戰過,指揮的最小單位是營,與其說連是作戰單位,還不如說是為了軍政管理方便而成立的組織單位。 如同鄭成功軍的編制是提督、鎮、協、領、班。一個鎮有1200~2500人,每鎮有六協。協底下有10個領,領底下有10個班,但領與班沒有獨立作戰過,作戰最小單位是協。
裝神弄鬼一整天, 撒潑噴糞最愛現, 肚中墨汁無半罐, 媽寶地狗是半仙。 |
|
|
慎.中野
我是老鳥
27929 Posts |
Posted - 10/13/2013 : 05:01:31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helldog 舉例來說,在排槍與刺刀時代,英荷體系是這樣的排法 AAABBBCCC AAABBBCCC AAABBBCCC ABC三排都排成3列,每一列有18個排。開火時是A排的三列集體開火再輪到B排再到C排。
之前漏了這點,這說法其實跟我所知的有點出入。 荷蘭式大隊的三段射擊是一種叫「背面行進」的戰術。 按照順序是這樣的:
A1A1A1 B1B1B1 C1C1C1 A2A2A2 B2B2B2 C2C2C2 A3A3A3 B3B3B3 C3C3C3 三個組別當中要留能讓一個武裝士兵通過的空隙。
1. A1A1A1 B1B1B1 C1C1C1開火。
vvvvvv vvvvvvv vvvvvv A1A1A1 B1B1B1 C1C1C1 A2A2A2 B2B2B2 C2C2C2 A3A3A3 B3B3B3 C3C3C3
2. A1A1A1 B1B1B1 C1C1C1作逆時針旋轉向後行進。 A2A2A2 B2B2B2 C2C2C2同時補上。 A3A3A3 B3B3B3 C3C3C3同時補上。
┌A2A2A2┌B2B2B2┌C2C2C2 │A3A3A3│B3B3B3│C3C3C3 >A1A1A1 >B1B1B1 >C1C1C1
3. A2A2A2 B2B2B2 C2C2C2開火。
vvvvvv vvvvvvv vvvvvv A2A2A2 B2B2B2 C2C2C2 A3A3A3 B3B3B3 C3C3C3 A1A1A1 B1B1B1 C1C1C1
4. Loop.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
Edited by - 慎.中野 on 10/13/2013 05:14:57 |
|
|
helldog
路人甲乙丙
4791 Posts |
Posted - 10/13/2013 : 21:44:38
|
因為慎大你這個是17世紀火槍與長矛時代的莫里斯-向後轉開火戰術,我那個是18世紀刺刀時代,已經又不一樣了。
裝神弄鬼一整天, 撒潑噴糞最愛現, 肚中墨汁無半罐, 媽寶地狗是半仙。 |
|
|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
Posted - 10/22/2013 : 22:49:07
|
這次去日本又買了幾本書,有4本是英文翻譯的,但是英文原書標題要翻好幾頁才看得到,書店中翻10頁都沒看到,想說英文版可能難找,就買了日文版,等這幾天看到英文書名才開始後悔...... 其中相當於"Fighting Techniques of the Early Modern World"這本就提到helldog兄提到的法國與英荷的差異,其實這段有點超過這篇討論的範圍......基本上,15世紀的瑞士方陣還沒有火槍,16世紀的德國方陣開始納入火槍,16世紀中後期的西班牙方陣火槍與長矛兵比例,編制上大概是長矛5對火槍1,不過那時代的編制與實際的差異比較大,有些大方陣實際人數只有一半,火槍兵倒是一個也不敢少,火槍與長矛比就升到1比2.5.等到17世紀初古斯塔夫時,火槍兵已經略多於長矛兵,不過有些火槍兵被拉去當散兵或騎兵隊的火力支援,步兵陣中火槍與長矛原則上還是1:1,火槍投射而長矛保護.當時火槍的原則,就是齊射,1排齊射2排裝填還是3排通通齊射,看你. 但17世紀中後期,火槍兵比例大幅上升,長矛與火槍在法國變1:4,問題就大了,1排矛兵怎麼保護4排槍兵?4排槍兵又不可能同時發射,同時投射火力減弱,法國人的做法是首排槍兵先前走3步開槍,然後趴倒,等後面的依次前進,這套後來沿用到刺刀出現不需要槍兵為止. 不過刺刀出現同時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火繩槍變燧發槍,再裝填44個步驟減為26個步驟,射得快了,部隊厚度更薄也可以靠火力去擋住騎兵了,不用再5~6排而只要3排,但步驟少了就變成整排一起協調開火難了,或者說整排一起協調開火反而會拖慢再發射速度,因此,英荷就拆成每個班射,不再用古斯塔夫以前那種整排齊射.英荷這個戰術比法國那個橫排戰術稍微晚一點出現,法國還要整排射實際上是戰術稍有過時之故. |
|
|
helldog
路人甲乙丙
4791 Posts |
Posted - 10/23/2013 : 08:08:31
|
圖解軍事史也提到此現像,更少的Piker如何保護更多的火槍兵?此一問題一直困擾歐洲軍事家們,直到刺刀出現。
1683維也納:哈布斯堡王朝與土耳其人的對決一書中也提到,一場會戰無法決定什麼,只有攻城戰才能真正的控制這塊區域。這也是1683年奧圖曼蘇丹決定來場大的,希望能一口氣解決一切,如同帕克在此論文所提到的。
看了此書不得不承認dasha兄所講的,17世紀的奧圖曼還是個可怕的存在,跺跺腳足以讓歐洲振動。奧圖曼近衛軍的兵貴神速、士氣、不怕死、肉搏衝鋒、善戰與更好的個人戰技一直讓歐洲將軍很頭疼,當然奧圖曼也比當時歐洲軍隊有更好的後勤與龐大數量。(裡面提到要阻止奧圖曼的衝鋒,往往需要更多的火槍手,而不是靠呆板的長矛方陣。)
歐洲軍隊的優勢是紀律與軍隊組織,相對的單兵戰技簡直無法跟近衛軍比。相較於奧圖曼的戰術呆板(作者偏見??),事先制定好一套戰術就死用到底直到撞的頭破血流,才會換其他戰術,不會依情況改變。軍士官階級的出現與軍隊架構讓歐洲指揮官能實施更複雜的戰術行動與隨機應變??
在軍事科技方面,歐洲更先進些,不過差異不大,奧圖曼也有大量的火槍、火砲,奧圖曼近衛火槍兵射擊更精準,火槍也更重威力也更大些。
裝神弄鬼一整天, 撒潑噴糞最愛現, 肚中墨汁無半罐, 媽寶地狗是半仙。 |
Edited by - helldog on 10/23/2013 08:27:33 |
|
|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
Posted - 10/23/2013 : 10:24:09
|
鄂圖曼的問題是大軍是多種族軍隊,指揮調度單單語文就是難題,就算將軍反應靈活,受命部隊聽不聽得懂或看不看得懂命令就是大問題,更何況他們搞不好還是部族首長自己帶兵,不想鳥你低一階的將軍,一切照戰前協議決定. 歐洲軍隊有時多國聯軍也會發生這個問題,自己亂衝或自己逃跑,但鄂圖曼卻是看似單國的多國聯軍...... |
|
|
慎.中野
我是老鳥
27929 Posts |
Posted - 11/05/2013 : 13:17:44
|
有人用一個就叫「Timeline」的製作時間表的免費軟體,製作了AD1600前後的戰爭大事紀跟重要指導者生存年代的年表。
www.thetimelineproj.sourceforge.net 這軟體不錯,功能齊全,蠻好用的。
發生這麼多大事我不懂為什麼1930年代的學者會覺得這時代很無聊。XD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
Edited by - 慎.中野 on 11/05/2013 13:20:13 |
|
|
標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