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的海戰以混戰為主;16世紀的船隻,船頭擁有最強大的火力,所以戰鬥中強調把船頭先面對敵人,發射船頭炮,然後再發射側舷的輕炮,越過敵人後發射船尾炮,然後掉轉船頭,另一面的側舷輕炮再開火;而且戰鬥中的最有威力的傷敵手段是來自向敵艦登舷,水兵們進行肉搏,而非炮擊,因為16世紀的船隻其重炮的數量與威力達不到後世戰艦的水準,更重要的一點,雖然16世紀後期的艦炮有四輪炮車,但無法在戰場上進行再裝填,需要駛離戰場後才能進行填裝,像西班牙無敵艦隊那樣事先把炮彈塞在炮管裡的作法在16世紀並不罕見,因為他們本來就打算只發射一發。
雖然17世紀早期的海戰也是以混戰為主流,但17世紀的混戰不同於16世紀,17世紀是以炮戰為主要傷敵手段,然後輔以火攻船放火。加利恩船已經在17世紀變為主流,這種船的兩側擁有最大的火力,船頭船尾只部署少量的火炮;以荷蘭旗艦佈雷得羅德號為例,它有54門火炮,甲板、船頭、船尾只有10~12門6磅炮,其餘的火炮全在上、下炮甲板的兩側。
隨者時代的演進,海軍搭載的火炮越來越多;1571年的勒班多海戰,基督教聯軍的212艘船只不過搭載了1815門大小火炮,1588年的西班牙無敵艦隊,130艘船也僅有2431門,到了1652年的肯特諾克海戰,荷蘭62艘船就搭載1900多門火炮,以平均炮數來說,是西班牙無敵艦隊的1.6倍;1673年的奇吉敦戰役,荷蘭艦隊75艘船共搭載了4233門炮,其中60艘戰列艦沒有一艘船火炮低於40門。自1630年後,在戰場上進行火炮再裝填也成為可能, 戰艦不需要駛離戰場後進行裝填火炮,火炮的射速也更快了;第一次英荷海戰英國火炮的射擊速率為每小時4發,相比之下,1588年的西班牙無敵艦隊之役,英軍每炮射擊速率平均只有每小時1.5~2發。
雙方艦隊可能以多路前進,率領艦隊穿插對方,如果穿插成功,就可以切斷對方艦隊,然後包圍對方,以交叉火力打擊被包圍的敵艦,例如加巴德沙洲之戰中魯伊特爾搶T橫在英國艦隊前面,特羅普則趁機穿插英國艦隊,把蒙克和勞森的聯繫切斷,與魯伊特爾一起包圍勞森。或如斯赫維寧根之戰的做法,把艦隊排一字橫陣,船頭對著敵人,雙方船隻交錯穿過對方的佇列,以側舷開火,然後越過對方船頭,轉向,然後雙方位置互換(上風處換成下風處),持續重複這個動作,這幾種都是17世紀早期常見的混戰戰術。
第一次英荷海戰以混戰為主,因為英國重型火炮多,炮手的訓練也勝於英國,在雙方炮數相同的情況下,單位時間內,英國人發射炮彈的總重量是荷蘭人的1.5倍,當戰鬥陷入互相炮擊的情況時,荷蘭人往往處於下風。荷蘭由於缺少重炮,喜歡在更近的距離攻擊英艦的桅杆和帆具,擾亂英艦的航行和指揮,然後搶佔不利於英艦發揮火力的位置炮擊英艦。
雖然英國人佔有混戰優勢,但在第一次英荷海戰裡,英國人還是開始嘗試新型的戰列線戰術,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查理一世被處死後,原本支持議會軍的一部分海軍將領無法接受克倫威爾這個弑君者,轉而投向王黨,為了控制海軍,克倫威爾將大量新模範軍的陸軍軍官安插到海軍中,布萊克、蒙克、迪恩原本都是新模範軍的陸軍將領,這些人把陸軍戰術中對秩序、火力發揚、穩定性的要求帶入到海戰中,促使了新型戰術——戰列線戰術的誕生。其二是如前面所講,船隻的設計讓大量的火炮排於兩側船舷,而戰列線戰術的特點恰好能夠發揮英軍的最大優勢-紀律與火力。
這種戰術要求全部的戰艦在作戰時尾相連排成一線,以側舷面對敵人,這樣可以發揚最大的火力,彼此的射界也不會互相干擾,當敵人靠近時,以側舷火力阻擋敵艦的衝鋒,戰艦如果沒有得到指揮官的命令,不允許私自離隊,這樣會破壞火力的完整性,敵艦的衝鋒也容易把己方艦隊切斷。
在英國在採取新戰術之前,雖然可以依靠混戰在海戰中取勝(例如多佛爾海戰與肯特諾克海戰的勝利);但自身的損失往往也很嚴重,許多船隻都要回去修理,無法達成封鎖荷蘭的戰略目標。採用戰列線戰術後,衝鋒的荷蘭戰艦往往將面對更勝之前數倍火力的英艦,它們很難突破英艦的火力網,冒險靠近的荷艦都在火力下被擊沉或者擊傷,很難對英國戰艦造成傷害,雖然表面戰果不如混戰的收穫大,不過自身傷亡可以降低,例如加巴德沙洲之戰,英軍取勝後不需要像以往那樣修理船隻,直接就可以出海繼續封鎖荷蘭,我們可以說戰列線是在考慮如何降低己方的損失之下,所採用的”防禦”性質的戰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