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C第二論壇
MDC第二論壇
首頁 | 會員資料 | 註冊 | 最新發表 | 會員列表 | 傳訊 | 搜尋 | 常見問題
 所有討論區
 軍事討論區
 戰略戰史與國際關係
 從所謂駁斥黃金十年談起

請注意: 你必須先註冊才能夠發表回覆.
請按下這裡, 註冊. 註冊一切免費!

視窗大小:
UserName:
Password:
編輯模式:
編輯: 粗體斜體底線橫線 靠左置中靠右 水平線 加入鏈結加入Email加入圖片 加入程式碼加入引言加入列表
   
內文:

* HTML is OFF
* Forum Code is ON
表情符號
Smile [:)] Big Smile [:D] Cool [8D] Blush [:I]
Tongue [:P] Evil [):] Wink [;)] Clown [:o)]
Black Eye [B)] Eight Ball [8] Frown [:(] Shy [8)]
Shocked [:0] Angry [:(!] Dead [xx(] Sleepy [|)]
Kisses [:X] Approve [^] Disapprove [V] Question [?]

 
   

T O P I C    R E V I E W
cobrachen Posted - 12/08/2007 : 02:22:53
昨天有機會找了一些網路的資料,對案有一篇也算稍有流傳的是駁斥黃金十年的文章,基本上,這篇文章是以一些數字和當時的事情作為國民黨胡扯黃金十年或者是無能的定罪原因。有興趣看的人可以用駁斥黃金十年作為關鍵字尋找。

而在人自助方能天助(如何要援助)這一篇當中引用該篇的說法,而在找過一些網路和書籍的資料之後,對於網路文章和這裡的討論有些看法。

首先,我寫這些無意去肯定或者是某定國民黨或者是黃金十年,也不打算為任何事情背書或者是翻案。我對中國近代史本來就不深入,資料也不多,但是對於歷史性的資料也不全然是陌生。很多資料在引用上,可以因為角度的不同而達到完全不相容的結論,相信各位也多有經驗,這一次也不例外。因為我知道的很淺,所以只能就我能找到的資料最一些描述。

第一個我想要提出來的是有關文章和討論中都提到的中國鋼鐵產量的部分。在網路文章中引述的資料我想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當時中國鋼鐵產量有一個非常大的成長是來自於當時在日本手中的鞍山鐵廠,假如這個部分的資料有疑問的話,還請提出指教。

因此,扣掉鞍山的部分,中國在黃金十年當中的鋼鐵生產量的提升非常有限,而在不同版本的網路文章和這裡的討論中都有提到,漢陽鐵廠在1925年不知道什麼原因停工,而這個停工的原因都指向單純的國民黨無能。

經過網路搜尋之後,我發現關於漢陽鐵廠的停工很少地方提到,儘管是與漢陽鐵廠或者是創辦人張之洞有關的網頁,都是跳過去不提或者是只說停工,接下去就是後來將工廠搬遷,遺留下來的機具和廠房被炸燬。

不過,我也在下面兩個網頁找到一些資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35940.htm
http://www.hb.xinhuanet.com/travel/2004-04/07/content_1932282.htm

綜合這兩個網頁的資料,可以發現:
1.漢陽鐵廠當初建立的時候,機具的採購和原料之間有不相容的問題。
2.除了一次大戰之後的短時期間以外,漢陽鐵廠都是處於虧損的情況,而必須依靠外資的投入來營運。

此外,與朋友討論之後,在全漢昇這位經濟大師的著作中,也有提到漢陽鐵廠的營運困難,加上國際鋼鐵價格的變化對於漢陽運作的壓力。

而當時的中國,對於煉鋼的技術掌握有多少?我想是不多,從
http://www.cnhubei.com/200502/ca681202.htm
這裡可以看出來,漢陽鐵廠需要依靠外國的技術的協助才有可能建立和運作,中國自己當時具備多少技術能力以及掌握多少相關的技術,可以至少跟得上當時國際間中等水準,只怕也是個很大的疑問。沒有國外的技術支援下,中國的鋼鐵工業有多大的可能在1930年代大幅擴充呢?相信還有很多討論的空間。

因此,把幾件事情放在一起看:
1.漢陽連年虧損
2.漢陽後來有大量的日本資金(可能也有日本的人員在管理階層)
3.國際鋼鐵價格
4.當時中國對於煉鋼技術的掌握與了解

1925年的停產是不是和這些因素有關係呢?國營企業接受政府補貼,即使虧損但是還是繼續運作下去的例子不少,以當時中國的經濟環境,有沒有可能以貼補的方式繼續運作?如果採用這個方式,有沒有可能受到外資的阻撓而無法進行呢?

這些原因感覺起來蠻複雜的,不過,單純歸罪於國民黨無能是不是就足以解釋了呢?我的感覺是沒有那麼簡單。

國民黨或者說中央政府沒有體會到維持這個鋼鐵廠對於未來戰爭的需求,這樣也說不過去,因為國府當時的確有在整建相關的工業與設施,這包括運輸,電力,水力,煤礦,鋼鐵以及輕兵器的生產。在火器堂堂主出版的抗戰輕兵器書中有提到,國府當時的重工業能力幾乎不存在,而軍事工業的能力只有在輕兵器上有些能量,而生產的原料幾乎都要靠進口品,因為國產的不敷需求,從這一點來看,是不是也能說明當時中國的鋼鐵技術實際上並未掌握,還是在外國給什麼才有辦法學的階段呢?

而這是一個社會整體的情況,並非單純的發生的鋼鐵工業上。打從清末就建立的鋼鐵工業都會有這樣的問題,其他的工業會好到哪裡去?這樣對於還處於農業社會的中國來說,也說不通。

換言之,漢陽鐵廠的停工與未能繼續,很可能並非單一原因,也並非當時國民政府有能力支撐下去就可以決定的。這個我相信還有討論的空間,也請各位以不同角度的參考資料一起討論。
25   L A T E S T    R E P L I E S    (Newest First)
慎.中野 Posted - 12/11/2007 : 01:48:33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高仔

知道為什麼日本是第一個走出經濟危機的嗎?

理由非常簡單,因為日本的產業主體是自給性的農業,比較起以工商業為主體的歐美各國損害當然輕微。即使是在1931年最惡劣的時刻,日本的經濟也才小幅衰退了8%而已,這就是整個大恐慌時期日本經濟的最低點---同時間的美國與威瑪德國,1931年的經濟衰退率達到半減以上(53%)的程度。

換句話說,事實上經濟大恐慌根本對日本沒造成動搖性的影響;同一時間處於未開發狀態的中國沒受多少衝擊就是最佳的證據,出於產品製造業過剩而導致的經濟大恐慌,本質上並不影響原料輸出國或低階代工國家的經濟狀況。

再說,日本財政的赤字並沒有在取得東北之後獲得任何顯著的改善。從1931年起算,日本政府有9.5億日圓左右的赤字,而接下來在1932年的純收支財政赤字下降到了3.1億左右。

嗯,乍看之下似乎是從東北賺到了什麼對吧?但事實是918事變的爆發使得日本對華貿易的出超額,從5.32億下降到2.58億(損失近3億日圓左右,這是日本唯一能補貼財政的出超貿易),對英美貿易逆差則因為戰爭物資的需求而擴大了4億日圓,實質赤字反而激增到10.8億左右。結論是財政的洞根本補不起來,反而越來越大了。

東北真的對日本有很重要嗎?

很少人知道,1930年代日本主力的產業不是三菱也非日野,而是佔日本經濟出產70%以上的棉紡織業(九成以上的棉花是跟美國購買的)。佔當年日本經濟產值2%不到的迷你鋼鐵業,在這之中滿州所佔的比重是多少呢?

很顯然的是答案肯定低於10%,至於我為何如此肯定的理由也非常鮮明易懂。1937抗戰前夕,日本鋼鐵業90%左右的材料,是從歐美與中國進口的礦砂跟廢鋼。依此推算,也非常吻合日本本土580萬噸鋼鐵對滿州45萬噸鋼鐵的出產量之比。

如果不能理解日本只是一個輕工業國家,中日大戰從頭到尾都只是開發中國家跟未開發國家互毆的現實,那就永遠無法理解這些數據背後的意義。

當然或許會有人說,這些數據正代表了國民黨未能在1931年日本脆弱之時給予痛擊的無能;但遺憾的是中華民國的實力是如此之弱的日本的十分之一以下---我國在當年的鋼鐵產量甚至不到20萬噸。

然而由於日本經濟上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問題,再加上與英美關係的惡化,實際上越晚開戰,對於中華民國一方就是越有利的。在佔領東北榮光背後的日本帝國,是每年多達2.5億日圓以上常時支出且不斷擴大的財政赤字,而同時英美正在不斷減少對日出口的原料項目,局勢只會對中國越來越有利。

即便是日本強行建軍,也不可能超出自身財政所能支稱的範圍---日本士兵跟工廠員工畢竟不是共產黨,有愛有理想有抱負,所以可以志願免給勞動。



關於經濟大恐慌這一段,對日本的最大影響恐怕不是來自國內,而是國外。

雖然日本的大藏相高橋是清透過類似凱因斯主義的手段,增加公共支出,解決了經濟大恐慌的衝擊。但經濟大恐慌對世界的影響非常大。

當時缺乏一個國際間經濟互助的機構,於是經濟大恐慌導致各國的互信程度大幅度下降。各國試圖藉由增加公共建設跟支出來解決失業問題,其中之一的手段就是增加軍費開支。

在華盛頓軍縮會議之後叫苦連天的各國海軍在此時獲得了好機會,開始增建新型軍艦。這使之後的倫敦會議變成大失敗。並且開啟一股擴軍的潮流。

比如1934年美國卡爾.文森議員提出海軍擴充法案,便是作為羅斯福的新政一部分,在倫敦條約底下盡可能地擴充軍備來增加公共支出。

這股國際擴軍浪潮變成一種惡性循環,因為只要有一國起頭,其他國的軍方基於平衡概念,就想跟進。在日本國內,這也是五一五事變跟二二六事變的遠因,軍方部分人員無法忍受政府在這種情況下,還試圖限制軍費開支。

美英兩國具有足夠的黃金儲備可以支付增加的公共開支,於是度過了難關,但日本這種黃金儲備不足的國家在這方面就逐漸陷入窘境,德國這種根本已經沒有黃金的地方,就只好想辦法擺脫金本位制度。(但德國還是藉由合併政策,從奧地利跟捷克的中央銀行取得了大量黃金)

同時,由於經濟恐慌的衝擊,開始有人提出自給自足的區域經濟圈構想。

真的想將這類經濟構想完全付諸實行者,就是希特勒。石原等人最初也是認為日本只要確保滿蒙,就能夠自給自足。

日本跟德國的鷹派,都是因為原先的鴿派政府無法處理經濟問題而上台。田中義一內閣就是如此,上台以後便轉換外交方針,開始堅持日本在滿蒙的特殊權益。

一戰之後國際間原本有股開始成熟的理想主義互助風氣,經濟大恐慌將這芽給拔掉了。

----
〝You can't assume that kindness is an inherited trait. It is learned behavior.〞
「別以為仁慈是天性,它是後天學到的行為。」
∼Katie Couric∼
timouz Posted - 12/11/2007 : 01:16:41
小弟以為漢陽鐵廠可說是民族工業艱困奮鬥的典型代表。

在設廠之初就因為原料供應問題而導致售價比進口鋼鐵還高,1895年在官府經營不善下改由官辦民營。

勉強解決原料供應、成本問題後又發現原料性質與冶煉方法不洽當,使得所產鋼材易碎,即使以進口鋼鐵的八成價格出售依舊乏人問津,直到1904年委由專員出國考察後改進品質,經營始上軌道。

此時鐵廠產出以生鐵、鋼料並重,後逐漸以生鐵為重。鋼料部份以鐵路用的鐵軌與相關部件為主,加工用的鋼條鋼板大約只佔一成。

克服生產問題後逐步入穩定,但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起陸續遭遇了政局不穩、國內其他鋼鐵廠興建、國外競爭、銷售制度不健全等諸多因素,頻頻虧損,因而在1924年停止鋼鐵生產,1927年後公司停止營運。

原本設立時張之洞希望能達成槍炮鋼料自給自足的目標,但是重工業需要許多科學基礎與社會條件配合,雖然是勇敢的嘗試,但從結果來看不盡如人意。
Guderian Posted - 12/10/2007 : 22:30:17
完全是題外話:老共炮製過不少反蔣文宣當年被一干文化人所認可,比如不抵抗、應為東三省丟失負責等等~~~

個人認爲老毛和老蔣抗戰政策都沒大的分歧,都是用空間換時間,以拖待變,拖垮日本,只是無法對“硬物”無比崇拜的民衆這麽交待~~~~

不愚弄百姓正確的政策就不能得到貫徹,中國的事情就這麽好笑又無奈~~
曹公孟德 Posted - 12/10/2007 : 21:50:19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陸戰屋小步兵

高兄的資料不知從何而來?
滿州的作用如此之小,這推翻了眾人固定的刻板印象
以往中文界大多強調如果日本人不是奪了滿州絕不敢入關的論調
伴隨這種論調而來的就是一大堆眼花撩亂的數據 車輛...糧食...原物料的..

另外,中日果真劃江對峙,那就成了金朝第二了
不過後來滿州國覆滅的歷史還真是和宋蒙聯手滅金相似...



戰爭對於國家來說是一件太過嚴重的事情,它會造成巨大破壞並且致人於死,所以不能輕易得把戰爭掛在嘴上



如果說糧食和原物料,滿州能產的自然不用由日本運來

東北作為一個入侵基地當然有作用
日本對東北的投資大於收入

其實想一想,日本佔領東北才幾年﹖
投資這麼快有回報,還靠這收入才能對華侵略

n/a Posted - 12/10/2007 : 18:35:24
http://www.luzinde.com/database/main.html

其實我們對日本的認知大多建構在我們以"中國"為出發點看到的一些數據跟資料,但事實上若是要瞭解日本的軍事決策者看到的與感覺到的東西,就必須比照以"日本"為出發點的資料.

舉例說,以中國的立場而言日本的鋼鐵產量似乎多的很嚇人.但在歐美人眼中那也只不過是買廢鐵回家自己拆拆打打的鋼鐵回收業末端罷了.

From this day to the ending of the world、
從今天開始直到世界末日,
But we in it shall be remembered;
我們永遠會被記住。
We few、we happy few、
我們這一小撮,幸運的一小撮,
we band of sisters;
我們是一群緊緊相依的姐妹。
For she to-day that sheds her blood with me
誰今天與我一起浴血奮戰,
Shall be my sister.
誰就是我的姐妹。
陸戰屋小步兵 Posted - 12/10/2007 : 13:40:05
高兄的資料不知從何而來?
滿州的作用如此之小,這推翻了眾人固定的刻板印象
以往中文界大多強調如果日本人不是奪了滿州絕不敢入關的論調
伴隨這種論調而來的就是一大堆眼花撩亂的數據 車輛...糧食...原物料的..

另外,中日果真劃江對峙,那就成了金朝第二了
不過後來滿州國覆滅的歷史還真是和宋蒙聯手滅金相似...



戰爭對於國家來說是一件太過嚴重的事情,它會造成巨大破壞並且致人於死,所以不能輕易得把戰爭掛在嘴上
冗丙 Posted - 12/10/2007 : 13:05:59
正常啦~為目的找資料嘛~

此外~
當年元年式步槍(稱四年式也可以)~6.8*57mm口徑的~當年有一堆兵工廠搶著仿製~
拔得頭彩並且有藍圖可以發行全國廠辦的不是上海/金陵/漢陽/大沽等榜上有名兵工廠~
而是廣東兵工廠~還不是閻老西那種手工槍呦~
其產品還被米國槍癡奉為聖品~絕不賣給火器堂史堂主~
連廢槍管與槍機都不賣~





cchs Posted - 12/10/2007 : 10:02:21
cobra的文章很嚴謹, 用網路獲得的資料數據來討論, 從標題來看, 他沒有完全否定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 如果認同中國國民黨蔣介石的執政, 應該有使用不完的正面宣傳資料.

xk2008的第一篇還有些條理, 後來怎麼變成來此接受訓練暨統戰的?????
TC420/TW/HQ/2F

奉獻暨犧牲我的人生, 換取十萬人擁有美好的人生
慎.中野 Posted - 12/10/2007 : 08:43:23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roger011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xk2008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cobrachen

我的正面立b很:

哪怕有1000物s原因和限制.但是鬘蹈犍豪韭N是效率底下的は能集筆A是否同意?同意再S探晛s原因.




光是看到這句話,陳老大以及各位就不用再繼續和這位討論下去了.
先下結論,還要別人也同意,然後再去找原因?
不知道這是哪間學校教出來的研究方法?
真是開了眼界啊!
還沒證明國民黨的無能之前,就先證明了自己在分析/討論事情上的無能.




等等。

觀點不同的話,事情會有一些差別。

組織問題本來就有內部因素跟外部因素兩種,就好像人有自己能力跟外在環境的限制一樣。

但是,既然有論點,就要討論檢視才能證實。

今天既然有人提出「國民黨無能」的假設,就要請這位假設提出者自己提出能證實國民黨無能的假設,假設被證實了才能叫結論。當然,這種假設是可以提出異議加以反駁,被駁倒了就不能變成結論。

對外在環境的討論也相同,如果外在環境的限制如此大,就算天兵天將下凡,國民黨組織功能再好,也難將東北鋼鐵產量提升到五倍。

題外話,「量力而為」是一條很好的指導原則。



----
〝You can't assume that kindness is an inherited trait. It is learned behavior.〞
「別以為仁慈是天性,它是後天學到的行為。」
∼Katie Couric∼
roger011 Posted - 12/10/2007 : 00:29:04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xk2008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cobrachen

我的正面立论很简单:

哪怕有1000个客观原因和限制.但是国民党本身就是效率底下的无能集团你是否同意?同意再说探讨客观原因.




光是看到這句話,陳老大以及各位就不用再繼續和這位討論下去了.
先下結論,還要別人也同意,然後再去找原因?
不知道這是哪間學校教出來的研究方法?
真是開了眼界啊!
還沒證明國民黨的無能之前,就先證明了自己在分析/討論事情上的無能.
冗丙 Posted - 12/09/2007 : 23:18:55
真是搞笑呀~
根據尊師史堂主對[閻老西]出品的武器所做的研究~10支38大蓋有9支零件無法互換~另一支是報廢品~
各式步槍幾乎近[手工]製造~連蘭州兵工廠都做的比他好~
更別說是廣東兵工廠/漢陽廠/金陵廠~
上海廠大家高估了它的實力~就是因為建廠早~生產機具老舊不堪~缺錢又缺料~步槍產能還輸給廣東廠勒~
有鋼鐵產能有如何??有各式原料又如何??要做成類似德國的合金鋼槍管還仍須努力說~到了抗戰中期我方才有能力小量生產~
而已經被日軍突擊的米軍有派技師來華協助嗎??
嘿~嘿~嘿~





n/a Posted - 12/09/2007 : 11:59:26
quote:
看看日军对中国军队武器弹药从那提供的?


我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日本本土。

對,你不需要懷疑,滿州從頭到尾發揮的功能真的小的很可憐,甚至我自己也很驚訝,但這是事實。二次大戰日軍編成的171個師團中,有幾個是在滿州編成的?

答案是只有七個。

哦,這七個師團都是在1944~45年左右,強徵在滿州殖民的日系移民,主要組成份子都是些老弱殘兵,裝備中的半數甚至還是從滿州國軍那裡挪用來的。

quote:
所以中日差距并非农业国和完成工业化的强国之间的对峙,日本陆军水准尤其差劲.


即使如此,連雜牌都稱不太上的國府軍,水准可是在這麼差勁的日本陸軍再更更更下面一點---更別說以現代化前的蘇聯和舊日本軍為範本所建訓的東北軍了。所謂東北軍四十萬的精強,從頭到尾都只是一個神話。

quote:
然后37年差距扩大到30倍,日本占领下的东北钢铁量几乎超过中国10倍.国民政府突然有勇气敢给日本痛擊了?


我倒是很好奇你的資料從哪裡來的,30倍?我可不記得何時日本的鋼鐵產量有破900萬噸過。東北的鋼鐵產量若能跟你說的一樣高---照你這樣說法東北至少要有200萬噸鋼鐵產能,海軍就可以多造幾艘航艦,八八艦隊計畫可以放行,陸軍要編成三四百個師團都沒問題啦。

事實是東北鋼鐵史上最高產能,也從未突破80萬噸關卡。你的三十倍跟十倍是打哪裡出的資料?吉翁對聯邦的一年戰爭史嗎?

quote:
军备和工业差距越来越大叫有利?如果按你的说法,是不是只要差距一天不缩小就不能打就只能不抵抗?是不是为了拖延时间要把华北也送给日本再准备10年?让石原的满洲开发计划和4年计划都完成了就更有利了?你不觉得你的话逻辑很离奇?


石原自己何時被軍部開除的時間,請注意一下。以我手中的數據跟資料來看,可以這樣告訴你:在不考慮民心的條件下,你要我把整個華北、蒙古、新疆送給日本都無所謂---只要長江跟上海守的住,就能跟日本戰的平分秋色。

請注意自己的發言,並且提出適當的數據,以佐證你的說法是正確的。否則,請你收回之前你對滿州價值與日本國力所作出的離譜評價之轉貼文


From this day to the ending of the world、
從今天開始直到世界末日,
But we in it shall be remembered;
我們永遠會被記住。
We few、we happy few、
我們這一小撮,幸運的一小撮,
we band of sisters;
我們是一群緊緊相依的姐妹。
For she to-day that sheds her blood with me
誰今天與我一起浴血奮戰,
Shall be my sister.
誰就是我的姐妹。
cobrachen Posted - 12/09/2007 : 11:18:30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xk2008


我是说国民党无能,不是写论文,貌似你这里除了提了一堆可能也许外也没有拿出什么面面俱到的证据东西来.更没有拿出具有同樣水準的研究来.


你有什麼資格去批評你們的經濟學者的研究?你有拿出過什麼具體的資料來說明漢陽鐵廠的停工的主要原因是什麼?不要忘記了,你們那些駁斥文用的是不知道什麼原因。連原因都不知道,所以結論就可以直接取得,這種結論的品質可想而知。


我找到大陸學者的資料,你可以完全忽視不管,只管你的片面偏見嗎?

quote:

故意忽略国民党无能效率底下这个基本的因素,對於国民党本身出現過的失誤,也是全面的跳過去,碰都不敢碰。提都不敢提.


沒有提嗎?沒有碰嗎?你到現在連漢陽鐵廠停工的原因都拿不出來,除了一些和軍需工業無關的東西以外,你還提出什麼嗎?完全沒有。

我前面提到國民黨的作為,你根本沒看嘛。


quote:

我的正面立论很简单:

哪怕有1000个客观原因和限制.但是国民党本身就是效率底下的无能集团你是否同意?同意再说探讨客观原因.


漢陽鐵廠停工原因究竟是什麼?國民黨有一千萬個無能的事情,只要與漢陽鐵廠停工無關,你的結論就是無的放矢。

而偏偏這麼簡單的事情你始終辦不到,你們的說法漏洞百出,中間應該包含的關鍵點亂七八糟,自己都說是不知道的原因,那麼,你在哪裡證明其他的因素都不足以成為重大的影響?

有的話在哪裡?這麼難找出來?

quote:

拿这个史料来证明好了:

转SC的milanbaresi

1民国29年(1940年)11月4日,孙桐萱呈报委员长密电称据乔礼世(即乔明礼,因为这套书种还有他亲自发往重庆的内容几乎一摸一样的电报)电称,“闻冀南行政主任杨秀峰被杀,主任即刻由宋任穷专任,该员被杀,因冀南华中高干会议,杨秀峰提议我们是抗战的,今后遇中国人不要惨杀太甚。。。。

后经秘密会议于八月监即将杨秀峰处死”“中共军最近决议由民国11年至29年间,凡任村长者,青年知识分子不属共党者,三民主义青年团员过国民党党员及前任政务人员,敌区军民有到该管区者。。。。”“中共军工作人员自称,自抗战开始迤今,河北省顽固分子被杀者已达三百万之多。”


2 1946年3月5日8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给委员长密电称“奸伪扬言中央以百五十万兵力进攻边区,延安政府令边区各征兵300万保卫边区”


3 40年3月20日,天水行营主任程潜密电报委员长,“河北来人谈,。。。。,婚姻绝对自由,如子女婚嫁,有媒约者,即将媒人抓获杀害,各县杀人放火,直成家常便饭,平均每县每月杀人及活埋者在一万以上,。。。。。。”



以上总统府机要档案均收入以收录”重要史料,求精不求全,““中国国民党与中华民国政府决策阶段之原始资料为主”为原则的80年代中期台湾出版的《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抗日战争时期第五编》.


边区人口安装tg的统计就是150万左右
河北省人口39年前后不清楚多少人,但49年数据3000万


以发报人级别和资历还把这些捕风捉影的东西发往重庆作为委员长的决策依据的,居然还是长期保密档案。。。。的集团,国民政府不无能谁无能?




這裡面哪個地方說明漢陽鐵廠停工原因?你連你要證明的資料該怎麼使用都不知道,只是引述一堆無關的廢話,那麼,這不叫做研究歷史,該叫做什麼,不講也罷。

你要證明的觀點可多了,你貼了一堆通通都沒有關係,你如果不是閱讀能力有問題,就是抓不到核心重點。那麼建議你回去和那些人討論清楚,準備好相關資料再來。不要浪費其他人的時間。
xk2008 Posted - 12/09/2007 : 07:26:20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cobrachen

從這一串討論中可以看出來,以1949年作為一個分界點的話,國民黨在內戰失敗逃到台灣,所以,國民黨在大陸輸給共產黨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事實,無庸置疑。

而國府在大陸期間處置失當或者是根本無法有任何作為的事情相當的多,譬如說對於農村,土地改革,與共產黨之間的情報戰,對於下層社會的改革與管理等等,要找出較為完整的資料其實不難,而要從中將不重要的因素解釋且排除,而得到是國府本身的問題也不難,而這樣的論述型態,就如同我引用的一些大陸學者的研究方式,就算不好聽,那也是一個偏向嚴謹的結果。

而這樣一個不難的事情在這幾天的討論中,我們看到的是粗糙,漏洞處處的說法,跳躍式的邏輯和一相情願的結論。故意忽略其他因素,或者是認為其他因素根本不存在,而對於這些因素是不是有任何影響,完全不敢提。而且,對於共產黨本身出現過的失誤,也是全面的跳過去,碰都不敢碰。

一個很簡單就能夠說明的事情,可是這些人做不到,除了想當然爾的話之外,有什麼具體的證據說明其他因素不具備任何影響?在這些發言或者是所謂的駁斥文當中都看不到,那麼,不禁要對這些人研究和論述的能力感到悲哀,聯這樣都無法提出圓融的解釋,反而有不少大陸的研究資料顯示並非那麼單純。

而在大篇幅的引用資料上,無論是國民黨的稅收或者是所謂的回憶錄,可有提到任何與漢陽鐵廠或者是軍需工業有關的?通通沒有。那麼,這兩篇引述等於是廢話。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cobrachen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xk2008

谁说共产党没犯错了?但是无能和高效的区别谁都看的出来


你們提了嗎?如果不是我拿出來,你會提嗎?故意跳過去嘛。

quote:

恶性通货膨胀不是某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组织机构的问题.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4160/3

这篇文章能说明什么?

同样的困难,共军精兵简政,尽可能降低成本.

国军却的疯狂膨胀吃空饷,机构是成本降低不下.


不要說別的,光是空軍就吃錢的很,共產黨有空軍了?有派人去受訓嗎?有派部隊和史迪威在緬甸打日本嗎?

要指出國府無能的地方很多也很簡單,而偏偏你做出來的,除了這種滿是漏洞,不然就是毫無關聯的引述之外,你並未正面的說明什麼。而對於你們的經濟方面的學者的研究都可以無視,可是你也無法提出至少具有同樣水準的研究但是不同的看法。這還都是大陸學者的研究,裡面有數字有分析,你可曾拿過什麼嚴謹一點的資料?我都能夠找到,你會找不到?找到不相關的有什意義?如果你無法配合你的論述點提出資料,建議你先把資料找好再說。




我是说国民党无能,不是写论文,貌似你这里除了提了一堆可能也许外也没有拿出什么面面俱到的证据东西来.更没有拿出具有同樣水準的研究来.故意忽略国民党无能效率底下这个基本的因素,對於国民党本身出現過的失誤,也是全面的跳過去,碰都不敢碰。提都不敢提.


我的正面立论很简单:

哪怕有1000个客观原因和限制.但是国民党本身就是效率底下的无能集团你是否同意?同意再说探讨客观原因.

拿这个史料来证明好了:

转SC的milanbaresi

1民国29年(1940年)11月4日,孙桐萱呈报委员长密电称据乔礼世(即乔明礼,因为这套书种还有他亲自发往重庆的内容几乎一摸一样的电报)电称,“闻冀南行政主任杨秀峰被杀,主任即刻由宋任穷专任,该员被杀,因冀南华中高干会议,杨秀峰提议我们是抗战的,今后遇中国人不要惨杀太甚。。。。

后经秘密会议于八月监即将杨秀峰处死”“中共军最近决议由民国11年至29年间,凡任村长者,青年知识分子不属共党者,三民主义青年团员过国民党党员及前任政务人员,敌区军民有到该管区者。。。。”“中共军工作人员自称,自抗战开始迤今,河北省顽固分子被杀者已达三百万之多。”


2 1946年3月5日8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给委员长密电称“奸伪扬言中央以百五十万兵力进攻边区,延安政府令边区各征兵300万保卫边区”


3 40年3月20日,天水行营主任程潜密电报委员长,“河北来人谈,。。。。,婚姻绝对自由,如子女婚嫁,有媒约者,即将媒人抓获杀害,各县杀人放火,直成家常便饭,平均每县每月杀人及活埋者在一万以上,。。。。。。”



以上总统府机要档案均收入以收录”重要史料,求精不求全,““中国国民党与中华民国政府决策阶段之原始资料为主”为原则的80年代中期台湾出版的《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抗日战争时期第五编》.


边区人口安装tg的统计就是150万左右
河北省人口39年前后不清楚多少人,但49年数据3000万


以发报人级别和资历还把这些捕风捉影的东西发往重庆作为委员长的决策依据的,居然还是长期保密档案。。。。的集团,国民政府不无能谁无能?





========================
叶利钦:计划经济,已经使伟大的俄罗斯祖国站到了悬崖边上,通过先进的民主化进程,我们终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xk2008 Posted - 12/09/2007 : 07:16:20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高仔

知道為什麼日本是第一個走出經濟危機的嗎?

理由非常簡單,因為日本的產業主體是自給性的農業,比較起以工商業為主體的歐美各國損害當然輕微。即使是在1931年最惡劣的時刻,日本的經濟也才小幅衰退了8%而已,這就是整個大恐慌時期日本經濟的最低點---同時間的美國與威瑪德國,1931年的經濟衰退率達到半減以上(53%)的程度。

換句話說,事實上經濟大恐慌根本對日本沒造成動搖性的影響;同一時間處於未開發狀態的中國沒受多少衝擊就是最佳的證據,出於產品製造業過剩而導致的經濟大恐慌,本質上並不影響原料輸出國或低階代工國家的經濟狀況。

再說,日本財政的赤字並沒有在取得東北之後獲得任何顯著的改善。從1931年起算,日本政府有9.5億日圓左右的赤字,而接下來在1932年的純收支財政赤字下降到了3.1億左右。

嗯,乍看之下似乎是從東北賺到了什麼對吧?但事實是918事變的爆發使得日本對華貿易的出超額,從5.32億下降到2.58億(損失近3億日圓左右,這是日本唯一能補貼財政的出超貿易),對英美貿易逆差則因為戰爭物資的需求而擴大了4億日圓,實質赤字反而激增到10.8億左右。結論是財政的洞根本補不起來,反而越來越大了。

東北真的對日本有很重要嗎?

看看日军对中国军队武器弹药从那提供的?

很少人知道,1930年代日本主力的產業不是三菱也非日野,而是佔日本經濟出產70%以上的棉紡織業(九成以上的棉花是跟美國購買的)。佔當年日本經濟產值2%不到的迷你鋼鐵業,在這之中滿州所佔的比重是多少呢?

很顯然的是答案肯定低於10%,至於我為何如此肯定的理由也非常鮮明易懂。1937抗戰前夕,日本鋼鐵業90%左右的材料,是從歐美與中國進口的礦砂跟廢鋼。依此推算,也非常吻合日本本土580萬噸鋼鐵對滿州45萬噸鋼鐵的出產量之比。

如果不能理解日本只是一個輕工業國家,中日大戰從頭到尾都只是開發中國家跟未開發國家互毆的現實,那就永遠無法理解這些數據背後的意義。

所以中日差距并非农业国和完成工业化的强国之间的对峙,日本陆军水准尤其差劲.

當然或許會有人說,這些數據正代表了國民黨未能在1931年日本脆弱之時給予痛擊的無能;但遺憾的是中華民國的實力是如此之弱的日本的十分之一以下---我國在當年的鋼鐵產量甚至不到20萬噸。

然后37年差距扩大到30倍,日本占领下的东北钢铁量几乎超过中国10倍.国民政府突然有勇气敢给日本痛擊了?


然而由於日本經濟上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問題,再加上與英美關係的惡化,實際上越晚開戰,對於中華民國一方就是越有利的。在佔領東北榮光背後的日本帝國,是每年多達2.5億日圓以上常時支出且不斷擴大的財政赤字,而同時英美正在不斷減少對日出口的原料項目,局勢只會對中國越來越有利。


军备和工业差距越来越大叫有利?如果按你的说法,是不是只要差距一天不缩小就不能打就只能不抵抗?是不是为了拖延时间要把华北也送给日本再准备10年?让石原的满洲开发计划和4年计划都完成了就更有利了?你不觉得你的话逻辑很离奇?


即便是日本強行建軍,也不可能超出自身財政所能支稱的範圍---日本士兵跟工廠員工畢竟不是共產黨,有愛有理想有抱負,所以可以志願免給勞動。


From this day to the ending of the world、
從今天開始直到世界末日,
But we in it shall be remembered;
我們永遠會被記住。
We few、we happy few、
我們這一小撮,幸運的一小撮,
we band of sisters;
我們是一群緊緊相依的姐妹。
For she to-day that sheds her blood with me
誰今天與我一起浴血奮戰,
Shall be my sister.
誰就是我的姐妹。



========================
叶利钦:计划经济,已经使伟大的俄罗斯祖国站到了悬崖边上,通过先进的民主化进程,我们终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cobrachen Posted - 12/09/2007 : 04:29:07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xk2008
麻烦你解释一下你的资料如何证明国民党政府是有能的政府好不?我觉得你根本没认真看你发的材料.


如果你能從我發的文裡面找到我的目的是在證明國府的有違,請你明確的指出來。我已經說了很多次,要你指出我寫在哪裡。

我現在不要證明什麼,只是要提出還有其他因素沒有被考慮,而這些因素是不是可以這樣大筆一揮就抹掉,還有討論的空間。你是不敢面對這些問題,還是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

quote:

蘇聯和日本在當年的工業基礎?丢掉东北时候早干什么去了?


蘇聯在1930年代就已經算是歐洲具備相當工業力的國家,戰車都可以自己製造了,請問你國府幾時能夠自己改裝裝甲汽車的?你不會連這兩者的差異都不知道吧?

日本在日俄海戰之後就已經可以自己造大型軍艦與火炮,請問國府要到什麼時候才有這種能力?甚至不要講國府,共產黨到什麼時候才能夠自己造出與周邊國家差不多時期的軍艦?

日本和蘇聯有沒有工業基礎,這種資料太簡單了吧。
cobrachen Posted - 12/09/2007 : 03:39:17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xk2008


民国政府在所谓全面准备的与恢复阶段的黄金十年里,繁荣的是股票与债券市场,除了统一币值值得圈点.其他在战争准备方面除了立足购买外国装备之外,几无尺寸之进.甚至,在钢铁军事设备制造方面比清末都有所弱化.国民党的所谓准备从一个事情就可以看出基本思路.抗战爆发后,世界各地华侨纷纷捐款中国购买飞机,结果这批钱被某家族的代表存在香港吃利息,到后来日军南下香港的时候全部被没收.请注意,这个还是抗战时期的思路.要说战前准备,除了积极于列强中间斡旋,取得了不少外交成就外(史丁生主义与日本退出国联),国民党的战争准备对比日本的战争准备无疑是大大落后日本的准备速度了.



從這一段,以及在網路上找到的這一篇:
http://www.i-fox.org/forum/read.php?35,21501,21503

錢可以存在美國,又可以存在香港被沒收掉,還可以買到1000架。孔宋家族的評價這不用說了。但是前面我也列出過,國府在抗戰前進來的幾款戰鬥機的時間和狀況。

試問,要是都沒有買飛機,那這些飛機的錢怎麼來的?美國英國送的?

而網路文章當中,提到孔二小姐去買飛機,一架10萬美金殺到8萬,然後發動機被換掉。

首先,外銷版換發動機是很正常的事情,美國當年外銷版裝的是什麼發動機,網路,書籍上都有,這個是美國政府的政策。就像是我們買的霍克75也是外銷型,芬蘭拿到的水牛也是外銷型。這是不懂當時軍用機環境的人鬧的笑話。

價錢上,我引用幾個數字。1945年美國幾架戰鬥機的平均成本:
P-51:50985美金
P-47:83000美金
P-38:97147美金。

1935年10萬美金買的是什麼戰鬥機啊!這麼好找資料的事情,給各位參考。



Akula Posted - 12/09/2007 : 03:30:38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xk2008

麻烦你解释一下你的资料如何证明国民党政府是有能的政府好不?我觉得你根本没认真看你发的材料.


人家根本就不是在試圖主張國民黨是有能的政府吧!
倒底是誰沒認真看文章?

如果是基於這段
>>這些原因感覺起來蠻複雜的,不過,單純歸罪於國民黨無能是不是就足以解釋了呢?我的感覺是沒有那麼簡單。
以為這樣就算是主張國民黨有能,在下會認為你不但是反應過度,中文能力更是有待加強



**************
勝利のポーズ、決め
**************
n/a Posted - 12/09/2007 : 03:20:42
知道為什麼日本是第一個走出經濟危機的嗎?

理由非常簡單,因為日本的產業主體是自給性的農業,比較起以工商業為主體的歐美各國損害當然輕微。即使是在1931年最惡劣的時刻,日本的經濟也才小幅衰退了8%而已,這就是整個大恐慌時期日本經濟的最低點---同時間的美國與威瑪德國,1931年的經濟衰退率達到半減以上(53%)的程度。

換句話說,事實上經濟大恐慌根本對日本沒造成動搖性的影響;同一時間處於未開發狀態的中國沒受多少衝擊就是最佳的證據,出於產品製造業過剩而導致的經濟大恐慌,本質上並不影響原料輸出國或低階代工國家的經濟狀況。

再說,日本財政的赤字並沒有在取得東北之後獲得任何顯著的改善。從1931年起算,日本政府有9.5億日圓左右的赤字,而接下來在1932年的純收支財政赤字下降到了3.1億左右。

嗯,乍看之下似乎是從東北賺到了什麼對吧?但事實是918事變的爆發使得日本對華貿易的出超額,從5.32億下降到2.58億(損失近3億日圓左右,這是日本唯一能補貼財政的出超貿易),對英美貿易逆差則因為戰爭物資的需求而擴大了4億日圓,實質赤字反而激增到10.8億左右。結論是財政的洞根本補不起來,反而越來越大了。

東北真的對日本有很重要嗎?

很少人知道,1930年代日本主力的產業不是三菱也非日野,而是佔日本經濟出產70%以上的棉紡織業(九成以上的棉花是跟美國購買的)。佔當年日本經濟產值2%不到的迷你鋼鐵業,在這之中滿州所佔的比重是多少呢?

很顯然的是答案肯定低於10%,至於我為何如此肯定的理由也非常鮮明易懂。1937抗戰前夕,日本鋼鐵業90%左右的材料,是從歐美與中國進口的礦砂跟廢鋼。依此推算,也非常吻合日本本土580萬噸鋼鐵對滿州45萬噸鋼鐵的出產量之比。

如果不能理解日本只是一個輕工業國家,中日大戰從頭到尾都只是開發中國家跟未開發國家互毆的現實,那就永遠無法理解這些數據背後的意義。

當然或許會有人說,這些數據正代表了國民黨未能在1931年日本脆弱之時給予痛擊的無能;但遺憾的是中華民國的實力是如此之弱的日本的十分之一以下---我國在當年的鋼鐵產量甚至不到20萬噸。

然而由於日本經濟上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問題,再加上與英美關係的惡化,實際上越晚開戰,對於中華民國一方就是越有利的。在佔領東北榮光背後的日本帝國,是每年多達2.5億日圓以上常時支出且不斷擴大的財政赤字,而同時英美正在不斷減少對日出口的原料項目,局勢只會對中國越來越有利。

即便是日本強行建軍,也不可能超出自身財政所能支稱的範圍---日本士兵跟工廠員工畢竟不是共產黨,有愛有理想有抱負,所以可以志願免給勞動。


From this day to the ending of the world、
從今天開始直到世界末日,
But we in it shall be remembered;
我們永遠會被記住。
We few、we happy few、
我們這一小撮,幸運的一小撮,
we band of sisters;
我們是一群緊緊相依的姐妹。
For she to-day that sheds her blood with me
誰今天與我一起浴血奮戰,
Shall be my sister.
誰就是我的姐妹。
cobrachen Posted - 12/09/2007 : 03:20:32
從這一串討論中可以看出來,以1949年作為一個分界點的話,國民黨在內戰失敗逃到台灣,所以,國民黨在大陸輸給共產黨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事實,無庸置疑。

而國府在大陸期間處置失當或者是根本無法有任何作為的事情相當的多,譬如說對於農村,土地改革,與共產黨之間的情報戰,對於下層社會的改革與管理等等,要找出較為完整的資料其實不難,而要從中將不重要的因素解釋且排除,而得到是國府本身的問題也不難,而這樣的論述型態,就如同我引用的一些大陸學者的研究方式,就算不好聽,那也是一個偏向嚴謹的結果。

而這樣一個不難的事情在這幾天的討論中,我們看到的是粗糙,漏洞處處的說法,跳躍式的邏輯和一相情願的結論。故意忽略其他因素,或者是認為其他因素根本不存在,而對於這些因素是不是有任何影響,完全不敢提。而且,對於共產黨本身出現過的失誤,也是全面的跳過去,碰都不敢碰。

一個很簡單就能夠說明的事情,可是這些人做不到,除了想當然爾的話之外,有什麼具體的證據說明其他因素不具備任何影響?在這些發言或者是所謂的駁斥文當中都看不到,那麼,不禁要對這些人研究和論述的能力感到悲哀,聯這樣都無法提出圓融的解釋,反而有不少大陸的研究資料顯示並非那麼單純。

而在大篇幅的引用資料上,無論是國民黨的稅收或者是所謂的回憶錄,可有提到任何與漢陽鐵廠或者是軍需工業有關的?通通沒有。那麼,這兩篇引述等於是廢話。
n/a Posted - 12/09/2007 : 02:11:13
quote:
“第一, 大多数在这里工作的干部是自愿来的。我就是个例子。我跑到这里是因为我不能忍受蒋管区的情况。我抛弃了家、亲属和待遇优厚的职位。我舍弃这一切是为了革命。我们大家都能几乎不要任何报酬而工作,有一点吃的就行了。第二,你大概也看到了,我们的政府很精干,我们没有臃肿的官僚机构,负担小,开支和捐税自然就小一些。 第三,我们全体人员,从政府干部到普通士兵,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还必须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第四,我们不像国民党那样,不因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而损失巨额金钱。贪污几乎是不可能的,一切付款和收款都必须通过一个监督委员会办理.因此几乎不可能在数字上搞鬼。各地农村的财务机构必须在告示牌上公布帐目,任何人都可以要求查帐。还有,我们是在为一种理想而斗争,这一条也很重要吧。要是我们从国民党统治的贪污腐化的社会跑出来,到这里又搞那一套,那有什么意思呢?”


如果沒辦法從這裡頭看出問題,那還真的是眼睛瞎了。

第一點,自願嘛,你自願能幹到什麼時候?時間短還不成問題,時間拉長就跟國民黨一樣,人革命革久了,理想不能當飯吃,總是要找份工作養家糊口吧。

第二點,小政府的問題當然就是不可能面面俱到,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比較粗糙大概得多。

第三點,你不覺得官員不好好處理他份內的問題,反倒出來種田生產是非常沒效率且缺乏技術分工的做秀嗎---這個世界上有手拿衝鋒槍臨陣當先的參謀總長否?

第四點,誰去監督那位監督委員?(這就是絕大多數民主國家爭論話題的重點)這個世界上可沒有百分之百可靠的傢伙,也沒有說「不可能貪污」就「不會貪污」的道理。

quote:
  应当说明的是,虽然这里的田赋很轻,很公平,没有其他的苛捐杂税,但是对农民还是有各种摊派,主要是劳役。我看到农民被征去修路,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拖拉机耕出来的地里集体播种,出大车骡马运输公粮,开垦荒地以及为各种公共工程出力。我觉得他们为共产党出的工可能比在蒋管区为国民党官员出的工多一些。

  但是,这种摊派同国民党地区搞的截然不同。第一,出劳役总是为了公益,而不是为了任何人的私利。第三,没有人因为服劳役而变穷。不管派什么劳役,全村人都平均分摊,地主佃农概不例外。不因为有政治地位而免除劳役,政府工作人员也和农民一样要出义务工。第三,这种摊派受到严格的限制。第四,除田赋外,没有粮票不能征粮。农民可以用粮票从政府那里买回粮食。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民认为这种摊派制度是公平合理的。至于农民是不是被宣传愚弄了,那就请道德家们去研究吧。


這點也很有趣,既然勞役作的比蔣管區的多,那為什麼不會變窮呢?不要跟我扯什麼私利公利的道理,農民的田賦要收,他勞役也要幹,而交換田賦的東西是糧票,而不是什麼有價貨幣或是實物。

稍懂經濟就會發現這其中大有問題---勞動總時數增加,所得或產出也沒有理由增加,這到底是多賺或是少賺?共產黨這一套辦法,在華北與東南亞的日軍佔領區也有使用過,不過當時日軍印的東西,叫做「軍票」。

From this day to the ending of the world、
從今天開始直到世界末日,
But we in it shall be remembered;
我們永遠會被記住。
We few、we happy few、
我們這一小撮,幸運的一小撮,
we band of sisters;
我們是一群緊緊相依的姐妹。
For she to-day that sheds her blood with me
誰今天與我一起浴血奮戰,
Shall be my sister.
誰就是我的姐妹。
xk2008 Posted - 12/09/2007 : 01:05:14
遇到同样的灾荒,一边同甘共苦精兵简政,想办法赈济,一边继续催征.

这就是差别,说国民党无能无能没资料?资料有的是!接着转



中国震撼世界

推荐直接看网页,里边照片很震撼

http://www.chinashakestheworldbook.com/Section_18.htm

第十八节 国民党逼死人的捐税

 苛捐杂税在中国并非新事,自从清朝被推翻,军阀开始用枪从农民那里征粮养兵以来,就一直存在。不过这些残暴的军阀,在蒋介石政权面前,可就是小巫见大巫了。蒋介石政权从中国农民那里榨取的财富,恐怕比中国悠久而曲折的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统治者都多。

  近年来,蒋介石的职业辩护士把沉重的捐税归因于抗日战争。可是他们无法说明,何以国民党几乎是从其当政之日起,就向人民敲骨吸髓地征收重税。

  即使在蒋介石政权的所谓黄金时代,即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三年期间,据官方材料,中国农民必须交纳的五花八门的捐税,也有一百八十八种之多。一九三二年,据说是蒋介石实现大治之年,就在这一年,中国多数地区的田赋也比美国高三倍。

  然而比正式田赋更苛刻的,是各种名目的杂税,其数值往往十倍于正税。在前清末年,杂税从未超过正税的十二分之一,而在蒋介石的鼎盛时代,杂税竟高达正税的十倍!


 对农民这种骇人听闻的剥削,在抗日战争时期自然又达到了空前的新高度。为了进行这场战争,蒋介石在其纸币变得毫无价值的情况下被迫放弃货币税,改收实物税,要农民交粮。

  四川省是蒋介石在抗日时期的大后方,那里对农民征收实物税,有时达到稻米产量的百分之五十九;在湖南洞庭湖一带是百分之五十三;在云南是百分之四十九。地主头上的税虽然增加了,可是他们总是以增加租子的办法把负担转嫁给佃户。如果佃户过去向地主交百分之五十的稻谷或麦子,现在就要交百分之七十、八十或九十。有时超过百分之一百,我在成都平原就看到达种情况。这样佃户还得去买米来缴租。也就是说,佃户在稻田里干了一年,到头来自己却得不到一粒米。

  抗日战争的结束并没有使备受压迫的庄稼汉松一口气。虽然国民党政府正式宣布在内地和光复地区免税一年,但是实际上农民还要拿出更多的钱粮交特别捐。

  这一类捐税多少还是固定的,虽然名目繁多,却还不及农民实际捐税负担的一半。这是因为兵捐这种古老的赋税形式在西方早已废除了,在中国却从来没有消失。由于连年内战和抗日战争,兵捐实际上比过去几个世纪更普遍了。


 近二十五年来,中国兵捐的负担确实吓人。由于军费无着,军官层层盘剥,拖欠粮饷,以及搜刮之风盛行,不少中国军队就依靠兵捐来获取粮食、衣服、房屋以及巨额银行存款。粮食、牲畜、车辆、房屋、金钱以至人丁,都是军官们征派的对像。不过若是没有蒋介石官吏以及地方豪绅的合作,对农民的这种剥削是不能实现的。其实,兵捐就是官吏们用来掠夺人民以自肥的一种手段。他们的主要手法是在征集兵捐时层层加码。军官们派五斤面,地方官和交绅就加到八斤;派五斤草就加到十斤;派四辆车就加到十五辆;派六十个民夫就加到九十个,派一千块钱就加到一千五百块,等等。因此,战争永远是地方官发财的捷径。

  一九四七年,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河南安阳县,我发现蒋军军官在地方豪绅配合下所征派的兵捐常常是田赋的一千倍以上。光说数字不免抽象,据我所知,兵捐之重,不仅使农民常常失去全部土地、粮食和衣物甚至迫使他们卖儿卖女,把妻子给税吏为佣为妾。

  国民党逼死人的捐税已成为历史的往事,那么共产党在这方面的政绩如何呢?

第十九节 解放区的税制

http://www.chinashakestheworldbook.com/Section_19.htm


 共产党处于敌对军队的四面包围之中,与外界的贸易被隔断,几乎没有工业和商业的收益。与蒋介石相比,他们更是迫切需要筹款以进行战争。他们的经济必须生产出足够的产品,以供应军队粮秣装备,并维持各级政府的开支。他们若不赤裸裸地搜刮民财,不进行比蒋介石还厉害的横征暴敛,能维持下去吗?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特地拜访了边区政府副主席兼财政厅长戎伍胜。他是我在解放区所见到的最可亲近的人之一。抗日战争爆发时,他是军阀阎锡山属下的一个县长。当时,县政府的经费主要来源于阎锡山的鸦片专卖收入。


 抗日战争开始大约一年以后,阎锡山的许多大烟兵败逃,沦为土匪。另有一小部分部队躲到晋南去了。在那里,阎锡山新组织了一支“敢死队”,戎伍胜在里面当政治指导员,向部队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因为阎锡山没有多少要抗日的意思,这支新军就哗变而投奔了太行山的刘伯承将军。经过内心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戎伍胜也弃家跟着部队跑了。他父亲对此表示鼓励,而贪图享受的妻子则拒绝跟他上山,把他大骂了一顿。在游击区,戎伍胜遇见了一位也走上同样的“革命道路”的姑娘,他便与原配妻子离了婚,而娶了这位姑娘。这时,华北的五百名代表选他当边区政府副主席。

  这种经历并没有使戎伍胜变得严峻、不可亲近。相反,他具有一种逗人的幽默感。他丝毫没有新来的北平学生那种令人讨厌的偏激,这些学生只要听到对解放区的情况有半点批评,就怒发冲冠。也许是因为他的胸怀宽广,他能够以完全超脱的态度谈论共产党干部与政府干部之间的争执,并且津津有味地讲述“土包子”干部在新解放的城市初次见到机器和抽水马桶一类西方文明时所闹的笑话。

  不过,令人惊叹的还是他的丰富的经历和广博的知识。我用了很多时间同他谈论各式各样的题目,如银行业务、农业生产、手工业、婚姻、鸦片,以及从骡车夫的生活到妻室同革命的关系等许许多多的话题。戎伍胜的言谈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他六年来所从事的工作使他同各行各业的人有直接的联系

 这样的人未必只是他一个。解放区的干部似乎都能担任不止一样的工作。我认识八路军的一个干部,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任前线一个团的政委;一星期以后,当蒋介石扒开黄河大堤使山东被淹的时侯,我看见他在洪泛区指挥救灾工作;再过两个星期,他出现在农村领导土地改革;而一个月后,他成了一个新解放城市的市长。尽管这种多面手并不少,我还是感到惊异,因为这种人才在美国不可多得,他们主要产生于文艺复兴时代,而不是产生于实行按专业分工的资本主义时代。看来八路军干部几乎什么都能干。

  但在这个落后的地区,若不依靠多印钞票、多收捐税,又如何能筹款支援战争呢?这是个大问题。


原注一:“干部”可用于称呼任何官员,本书中多次提到。它并非是指特定的某一套班子,而是泛用于称呼某个官员。


  我知道,戎伍胜的财政厅里一共只有十六个人,但是却进行着编制预算、征收赋税、发放农业贷款、发行货币、指导银行业务等项工作,控制着三千万人口的财政事务。戎伍胜刚当上财政厅长的时候,他的财政知识仅限于过去在省城学校里所学的、现在几乎忘光了的那一点经济学课程。他从未管理过一家大银行或一束大商号,可是现在他居然在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战争筹措部分的经费了。我问他:“你是怎样做这个工作的?”

  他笑了: “我也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呢。我没有什么法术。我的预算在历史上头一次出现了不平衡。这只能怪我们自己愚蠢。我们原来以为马歇尔会给我们带来和平,于是就削减了预算。现在,我还得追加三百万美元经费,来对付军事开支。”

  “如果我们不打这场战争,”他继续说,“我们不仅能平衡预算(我们无论如何要做到这一点),而且还能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其实,我们的预算是很小的,你听了也许会惊奇。我们全区一九四七年的开支只有一千一百万美元,其中,百分之七十来自田赋,百分之十来自工商业税,百分之五来自商品出售和关税,其余的来自烟酒税、公营事业收入和印花税。

  “我们把收入的百分之五十用于军费,百分之二十用于政府人员薪俸和行政开支,百分之十用于教育,百分之八用于工业建设,百分之五用于公共保健,百分之四用于司法公安工作。剩余的留作储备。”


  “可是靠一千一百万美元怎么打仗呢?”我问道,“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你们一定是靠没收地主的财产来支持这场战争吧。”

  戎伍胜笑了:“不,那是当年红军在苏区用的办法。我们能够靠这么小的预算来进行战争,是有其特殊原因的。

  “第一, 大多数在这里工作的干部是自愿来的。我就是个例子。我跑到这里是因为我不能忍受蒋管区的情况。我抛弃了家、亲属和待遇优厚的职位。我舍弃这一切是为了革命。我们大家都能几乎不要任何报酬而工作,有一点吃的就行了。第二,你大概也看到了,我们的政府很精干,我们没有臃肿的官僚机构,负担小,开支和捐税自然就小一些。 第三,我们全体人员,从政府干部到普通士兵,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还必须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第四,我们不像国民党那样,不因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而损失巨额金钱。贪污几乎是不可能的,一切付款和收款都必须通过一个监督委员会办理.因此几乎不可能在数字上搞鬼。各地农村的财务机构必须在告示牌上公布帐目,任何人都可以要求查帐。还有,我们是在为一种理想而斗争,这一条也很重要吧。要是我们从国民党统治的贪污腐化的社会跑出来,到这里又搞那一套,那有什么意思呢?”

  我一面听戎伍胜侃侃而谈,一面心想,他的部属这么少,征税时一定碰到不少困难吧。难道老百姓不以谎报收入来欺骗政府吗?

  “当然啦,”戎伍胜说,“一开始我们发现许多农民少报田亩,工商业主则少报利润,比如他有五千元的利润,却只报两千元。因为税务稽查人员太少,我们就用简单的民主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各村每年要开一两次‘民主评议会’,自耕农、佃农、地主都必须在会上自报自己的收入。开会时,村里的评议员就站在群众当中,分别向每一个农民询问其产量。对方回答后,他就向其邻居问道;‘报的对不对?’由于村里的人都互相知道底细,所以如果报的不对,当场就能加以纠正。”



 戎伍胜承认,要查商人漏税比较困难。但还是把商贩、店主召集到一起开会,让他们自报赢利。据戎伍胜说,这个办法基本上是成功的,政府无需庞大的税务机构,也不会损失太多的税款。

  商业税对于共产党、对于共产党的作战都不占重要地位。在中国要想维持一个政权,进行作战,必须向农民征粮。没有田赋,中国的任何一个政府都不能生存。这是基本的道理,概无例外。任何政府充其量只能缩减开支,减轻农民负担,使他们不致饿死或造反。

  在蒋管区,佃户一般要把百分之五十至九十的收成交给地主。除了田赋以外,他们还被迫交纳多如牛毛的各种杂捐。而解放区的农民一般只向政府缴纳其收成的百分之八至十五;除此而外没有任何杂捐。农民不必向地主缴租,也没有什么别的税。这并不是哪一个边区官员告诉我的,而完全是我自己亲自观察到的。由于土地改革一般都很温和,因此没有发生农民对政府的大规模抗粮事件。令人有些难以置信的是,可以看到妇女和儿童经过簸筛把最饱满的粮食交给政府。有些人家把邻居请来鉴定自己要交到村公所去的粮食,如果邻居说粮食的成色还不够好,他们就再簸筛一遍。如果你觉得这是难以相信的,那么你应当知道,农民懂得这些粮食不会落入城里商人或贪官的手里,而是送给自己的子弟和亲人在那里作战的军队的。

  应当说明的是,虽然这里的田赋很轻,很公平,没有其他的苛捐杂税,但是对农民还是有各种摊派,主要是劳役。我看到农民被征去修路,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拖拉机耕出来的地里集体播种,出大车骡马运输公粮,开垦荒地以及为各种公共工程出力。我觉得他们为共产党出的工可能比在蒋管区为国民党官员出的工多一些。

  但是,这种摊派同国民党地区搞的截然不同。第一,出劳役总是为了公益,而不是为了任何人的私利。第三,没有人因为服劳役而变穷。不管派什么劳役,全村人都平均分摊,地主佃农概不例外。不因为有政治地位而免除劳役,政府工作人员也和农民一样要出义务工。第三,这种摊派受到严格的限制。第四,除田赋外,没有粮票不能征粮。农民可以用粮票从政府那里买回粮食。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民认为这种摊派制度是公平合理的。至于农民是不是被宣传愚弄了,那就请道德家们去研究吧。


看看当时人民是什么生活,有人说没变化,汗

http://www.chinashakestheworldbook.com/Section_24.htm

第二十四节 他们的生活改善了吗


 华北农民的一句典型谚语是;“糠菜半年粮”。这话何等痛切啊!意思是说,在旧制度下,农民连粮食都没得吃,只能吃粮食的皮或壳。

  还有一句谚语更辛酸:“三天不吃糠,肚皮就难当。”是难当啊!过去不少人是因为连糠都没得吃而饿死的。

  根据华北贫穷地区的农民所谈,一日人一年一般只能吃到十斗小米。在产粮的富庶地区也只能吃到十四斗。

  不管是富庶地区还是贫穷地区,一个农民一年只能吃到一斤肉。这点肉等于美国人一顿就能吃完的猪排。

  在产棉区,农民平均一人一年有二斤四两棉布和同样多的原棉。而在非产棉区,就只有九两布和四两棉花了。


 这些不过是数字,但它们揭示了农民的悲惨生活。人们有破衣烂裳穿就算是幸运的了。经常是两三个人合用一身衣服。父亲出门,穿了全家仅有的一条裤子,闺女只好光着屁股留在坑上。一条裤子夫妻合穿,怪不得晋北妇女无法出门下地呢。真是骇人听闻,这些封建经济的受害者多么令人同情啊。

  那么,共产党使情况改善了吗?组织变工队、恢复手工业,真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呢,还是巧设圈套,诱使农民为八路军生产物资呢?我只能向大家介绍农民对我讲的和我亲眼看见的。在产棉区和非产棉区,现在多数农民一年有三斤棉花。边区官员说,很快就要增加到三斤半。这是宣传么?也可能是。可是士兵和农民的穿着多半都比我几年前所见的要好。有些地方,人们仍然穿得很破,但夫妻合用一条裤子的事很少了。


  在过去的华北和现在的蒋管区,新年对于富农和地主是吃喝玩乐的喜庆佳节,但对于贫农和佃户却是忧愁难熬的灾殃。佃户们被迫出门东躲西藏, 以逃避地主及其狗腿子追讨年关债。佃户要是不敢逃走,或是想留在家里过个团圆年,那么,为了还债,往往得把家里的东西抵个罄尽,只给老婆孩子留下糠皮,有时连糠都不剩。

  我访问解放区的时候,虽然看不到一个贫农在过年的时候吃得很丰盛,可是也看不到一个贫农跑到野地里躲债,看不到有哪一个农民为了抵债把闺女送给地主当丫鬟或者陪地主儿子睡觉。而你若是到了国民党统治区,就还会发现这些现像,绝非少见,而是非常普遍,天天都在发生。

  一到新年,农民的粮食早就吃完了,几百年来都是如此。这时只有地主还有余粮。可是我在新年期间路经华北平原的时候,看见许多人家的囤里储存着粮食,这是新解放区的情况。在老解放区,农民一般每三年就能积存出一年的储备粮。这是十分了不起的,这意味着在水旱之年农民就有了度荒的粮食了。甚至可能还意味着在将来(遥远的将来也罢),某一位新的赛珍珠想再写一部《大地》(写于蒋介石统治的兴盛时期的一本书),也无法找到背景材料了。

  在华北的某些地区,老乡们在过年的时候有端着饭碗出家门聚在一块儿吃的习惯。过去,富人聚在村东头吃白面馒头(这算是奢侈的食品),而穷人则聚在村西头喝稀糊糊。多么分明的阶级界限!从方位上和食物上就可以看出来。我在老解放区没有看到这种界限,人们统统聚在村子中央,吃的不是稀糊糊,甚至不是白面馒头,而是肉。不仅在春节是如此,而且在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部是如此。

 再看看“奢侈”品吧:过去,大多数人把一年能抽上两三支香烟当作一种了不起的享受;而在一九四七年,他们既能一天抽一支香烟了。这也算富裕么?当然不算。然而这总是进了一步,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迹象。为什么呢?因为手工业复兴了,不怕被机制洋货的倾销挤倒了。

  我在解放区旅行的几个月中,只是在与国民党统治区挨着的一个镇上见过一回乞丐。在蒋管区,一大群乞丐匍匐在你的脚下,声嘶力竭地哀告着: “老爷,老爷,可怜可怜吧!”有阅历的旅行者在共产党地区看不见这种乞丐,当然印像深刻。共产党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十分了不起的经济利益,但是,他们使一直不可忍受的情况变得可以忍受了。他们给予农民的,是活命的机会和生活改善。这并不是说共产党一切都搞得尽善尽美了。他们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仍然可以看到童工,有些现像还很惊人。我见过十岁、十一岁的孩子被放到桶里,吊到五十尺深的煤窑里挖煤。我还见过农民在山间的小路上推独轮车,车上装满砂锅瓦盆,一头骡子都难以驮动。我还见过卷烟厂里有童工,一天要干八到十个小时的活。在这种情况下,要说解放区已经消灭了经济上的不合理现像,是无视事实的。

  薄政委声称边区百分之八十的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改善了生活,如果完全相信他的这种说法,也是无视事实的。根据我的见闻,这显然言过其实。离家六、七年的八路军干部总是告诉我,他们回家乡后的第一个印像就是太穷。但是,正是因为这种穷才显出了共产党对改善人民经济生活所作的贡献。共产党控制仅两年的地区与控制已有五、六年的地区相比,情况完全不同。我常注意到,在穷山区的许多小村子里,情况要比富庶平原的大村子好得多。在山区,共产党的统治已有七年;而在平原,共产党的统治只是从日本投降后才开始。


========================
叶利钦:计划经济,已经使伟大的俄罗斯祖国站到了悬崖边上,通过先进的民主化进程,我们终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xk2008 Posted - 12/09/2007 : 00:42:56
说国民党无能缺乏资料?

再转一篇,大家面对同样的困难共产党在做什么,真以为共产党对农村的控制是天生的?或者煽动一下阶级斗争就控制了?

共产党在敌后吃香喝辣?真笑话.

本文来源于《宋任穷回忆录》


除了军事上的困难外,天灾也来了。 1942 年春,天旱无雨,夏粮收成
无几。春旱持续发展,旱情波及十几个县,许多地方大秋作物无法下种,致
使秋收所获甚微。

1943 年灾情更为严重。先是旱灾,自春到秋久旱无雨长达8 个月。许多
水井干涸,河水断流,甚至人畜的饮水都成了问题。冀南灾荒发展比较
早和最严重的地区为一专区的元城、大名,三专区平大路以东地区,
四专区的清江、邱县、企之、广曲、临清,二专区的巨鹿、冀特区、
新河、宁南三区,六专区的垂杨、清河、冀县等地。

夏粮几乎颗粒无收。有些地区未
能播种,有些地区春苗枯死,入秋后仍是白地一
片。冀南全区有884 万亩耕地未能播种,有不少地区成了“无苗区”。
旱灾之后接瞳而来的是水灾。饱受8 个多月干旱之苦的冀南军民,入秋
后,又连遭暴雨,洪水泛滥,滏阳河、卫河两岸尽成泽国。水势稍退后,日
本侵略者又先后破坏了运河、漳河、滏阳河等河堤,使河水漫溢,洪水退后
的大片土地再度被大水淹没。受害地区达30 余县,许多村庄成了一片汪洋。
馆陶全县64%的村庄成了“水村”,武城县被淹110 个村,清河县被淹面积
达50%,任县、隆平县更严重。房屋塌倒,人畜漂没,半浸在水中的断垣残
壁,景象十分凄惨。


冀南的灾荒是日本侵略者造成的。自日军入侵冀南后不仅放水淹田毁坏
耕地,而且修据点、修炮楼、修公路、挖封锁沟、筑封锁墙等占去了大量良
田。以广平县为例,全县共有89 个村,敌人在10 个村庄修了炮楼,占地2
顷。修公路56 里,占地4 顷多,共计占地10 顷多。按每亩地每年收粮4 斗,
一年共收获粮食104 万多斤,可供1730 多人吃用。如果再加上敌人实施的“三
光”政策所毁的良田和烧毁的村舍,那就更多了,弄得多少人饥寒交迫,颠
沛流离。“人祸”加剧“天灾”,“天灾”又加深“人祸”。“天灾”和“人
祸”交相肆虐,陷冀南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我们除遇到旱灾、水灾外,还有雹灾和虫灾。冰雹大者如鸡蛋,实为少
见。蝗虫之多,遮天蔽日,也是罕见的。蝗虫飞过来,简直像天阴了一样,
太阳也看不见了。这样说并非夸张。大的蝗群方圆几里,一落地,顷刻间就
把几亩、几十亩甚至几百亩农作物吃得一干二净。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
据南宫、巨鹿、隆平三个县统计,有524 个村的庄稼完全被蝗虫吃掉。
蝗虫如此厉害,确实惊人。

当时,我找到一本历史书看,是什么时候出
版的,书名叫什么都记不清了。书中记载有清朝康熙、咸丰年间的大蝗灾情
况,也是十分惊人的。那本书还讲了印度闹蝗虫的一个例子。印度有一次蝗
灾最厉害时,铁路上铺了厚厚一层蝗虫,火车开过来时出轨了。当时还真有
点不敢相信。最近看报纸,新华社发了一条消息,说埃塞俄比亚东部遭蝗虫
袭击,大批蝗虫使火车的动力装置失灵,甚至造成火车出轨。可见那本书的
记载还是有根据的。

继灾荒而来的还有瘟疫,当时有痢疾、浮肿,还有更可怕的霍乱流行。
一家人上吐下泻,有的病一、二日而死,亦有的发病一、二小时即死的。冀
南人民灾病交加,苦不堪言。巨鹿县因饥饿而死者5000 余人,因霍乱而死者
3000 余人。清河县王世公村曾在一天中死亡400 余人。垂杨县段芦头镇一个
集日因饥饿、疾病倒街而死者30 人。当时,冀南区饿死的、病死的共有几十
万人。许多地方几乎是“家家添新坟,村村有哭声”。


有些老百姓为了糊口,拆了房屋,拿着木料到冀鲁豫、冀中去换粮食。
那一带比冀南好些。还有不少人为了求生,不得不背井离乡逃荒外地,有的
村成了“无人村”。往年收成比太行一带好的冀南平原,变得杂草丛生,满
目荒凉。

在冀南这段时间,我才真正体会到“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八个字的
含意。过去多是从字表面上理解这句成语,这次从实践中理解和体会“祸不
单行”,可就深刻得多了。真所谓“福不双至,祸必重来”。灾害来了,衣
食无着,身体必然就弱了,生病的也就多了。人生病了,又缺医少药。天气
久旱无雨,一旦下雨,又往往出现暴雨,以至泛滥成灾。越是久旱不雨,一
旦来雨就容易下雹子。“祸不单行”四个字,生动地反映了旧中国老百姓荒
年的悲惨。

那时部队吃饭也限量。吃饭时司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管了不管
饱”。我们有的县长饿得竟昏倒在地上。那时的干部和群众是同甘共苦的
没有一点特殊化。有一次我到曲周县一个村庄,正遇到一家妇女生孩子。孩
子已经生下来了,家里什么吃的也没有,大人孩子危在旦夕。见到这种情景,
我们心中极为难过,送了她3D 斤小米,救活了母子俩,她很感激。

那个年代,
军民关系、官兵关系好得很,真正是同生死、共患难,我的二女儿此时出生,
将她放在邱县南辛店老百姓家中。按照规定,每月留给奶妈30 斤小米。这
30 斤小米,在当时可解决大问题了,不仅可以养活小孩,也大大接济了房东
一家三口人。

“文化大革命”后,这位房东大妈到北京来看望我们,我们一
再感谢她收养了我们的女儿,她反过来向我们道谢,说在这灾荒年每月30
斤小米也帮助了她们渡过难关。房东家离我们的地下医院很近,我的二女儿
就拿个碗常到医院,人们见了就给她一勺吃。她就是这样饿着肚子长大的。
我的三女儿宋适荒放在元城县一位老百姓家里,由于又饿又病接回来没几天
就死了。那时,不只是寻常百姓家忍饥挨饿,有饿死的、病死的,我们当干
部的也同样忍饥挨饿,家里人也有被饥荒夺走生命的。


遇到这么大、这么多的自然灾害,时间又这么长,确是历史上罕见的。
旱、涝、蝗、雹加上瘟疫,真可谓“五毒”俱全,严重威胁着冀南军民的生
存。敌人频繁地、残酷地“扫荡”、“围剿”,使冀南遭受严重损失,抗日
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但这并不可怕,只要军民团结奋战,同仇敌忾,就
可以和敌人继续斗下去。日寇是不可能把我们赶出冀南平原的。而我们,不
管如何艰难困苦,最后却要将日寇赶出冀南。但是,如此严重的灾荒确实令
人可怕。解决不好救灾度荒问题,我们就有可能被灾荒赶走。已经有不少老
百姓携儿带女离开冀南,逃往他乡。


坚持冀南抗战,燃眉之急是解决好生产救灾,度过饥荒,安定人心。饿
着肚子怎么打鬼子。我们区党委、行署和军区的领导同志,多次开会研究部
署生产救灾度饥荒的工作。行署和各级政府建立了救灾委员会,领导各地区
赈济灾民,积极设法发放贷款,调济粮食,救济灾民。我们从冀鲁豫区借了
粮食300 万斤、麦种50 万斤运回冀南,一部分救济群众,一部分用来为明年
生产作准备。其实,冀鲁豫区也并不富裕,也是度过灾荒不久。他们这种高
尚风格,冀南同志很受感动。

北方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和一二九师十分关心冀南的灾情,积极支持
冀南生产救灾度荒。 1943 年,边区政府先后发放春耕贷款和救济款740 余
万元(冀南票,下同)、贷粮和救济粮64.8 万余斤。秋季洪水过后,边区政
府又给冀南贷麦种190 万余斤,发放救济粮326.5 万余斤,还有大批食品。
有了粮食,老百姓的情绪逐渐稳定了。



""1942 年和1943 年两年,是冀南抗战最艰苦的年代。
敌人疯狂地进攻,“合围”、“扫荡”、“封锁”、“蚕食”、“治安
强化”等,敌我斗争极其尖锐、残酷,又错综复杂,有军事的、政治的、经
济的和文化的等各方面的斗争。冀南抗日根据地被严重分割,容纳大兵团活
动的地区已经没有了。


根据地被分割后,根据地村庄距离敌人据点、碉堡近的只有2、3 里,中
间无一村之隔,敌人随时都可以组织进攻和袭击。不只每天,而且每时都有
可能发生战斗。前一分钟还平静无事,也许在一分钟之后就有一场恶战发生。
1942 年全年共进行大小战斗2400 余次,平均每日7 次,1943 年大小战斗
4000 余次,平均每日10 多次。


在战斗如此频繁、激烈的情况下,又偏偏遇上历史上少见的严重自然灾
害,旱灾、水灾、雹灾、虫灾接踵而来。灾害种类之多、受灾范围之广、时
间之长都是空前的。加之,伴随自然灾害而来还有传染病流行,严重威胁着
抗日军民的生

存。可谓天灾人祸,苦不堪言。这两年的日子确实不好过,熬时间,“看
着表不走,看着太阳不动”,这个滋味没经过当时实践,是体会不到的。
“四·二九”大合围后,中共中央北方局任命我为冀南区党委书记兼军
区政委,受命于危难之际。当时我还是冀南行署主任,集党政军领导于一身,
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紧紧依靠党的正确领导,依靠上级首长和人民群众
的支持和拥护,坚持斗争,坚持根据地。

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对冀南的严重形势非常关心。5 月初,
刘邓首长就明确指出:“四·二九”受挫后,在干部和部队中必然会发生失
败情绪,甚至怀疑今后平原能否坚持,地方也会有这些问题。指示我们必须
提高部队与地方的斗争信心与勇气,充分认识形势的严重性和斗争的残酷
性、长期性。

6 月下旬,北方局也提醒我们:冀南正处在严重危险之中,此种严重局
面还在发展,要求我们在困难和危险面前,克服悲观情绪,提高坚持冀南抗
战的信心,要保护群众力量。号召冀南区“全党、全军与冀南千百万群众共
存亡”。

我们遵照北方局和刘邓首长指示,根据冀南区被敌人分割的严重形势,
1942 年10 月初,召开了区党委扩大会议,冀南党政军主要领导同志都参加
了,大家深入分析了冀南区斗争的严重形势,进一步研究了坚持斗争的有利
条件和当前困难的程度。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立足冀南,励精图治,坚持斗争,
坚持根据地,不管环境多么困难,斗争多么残酷,决不离开冀南平原。“县
不离县”(是指县委、县政府和县游击队的活动不离开本县,在本地区坚持
斗争),冀南党和八路军始终和冀南人民在一起,决心与冀南人民同呼吸、
共命运,生死与共。

区党委根据扩大会议精神,作出《关于渡过今冬明春艰苦局面的决议》。
今冬明春的严重形势和艰苦局面,不会有所减轻和改变,一切工作必须从最
严重、最困难、最艰苦的局面着想。巩固思想阵地,长期打算,积蓄力量,
以待时机。冀南抗日军民通过各种方式表示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
为适应当时斗争形势,我们对不同地区确定了不同的斗争方针、任务和
斗争形式,以继续坚持斗争、坚持根据地。


在敌人统治较久、较巩固的地区,坚持“长期隐蔽、积蓄力量”的方针,
着重加强党的秘密工作,开展社会统一战线工作,开展伪军伪组织工作。同
时也不放松团结基本群众,指导其日常的合法斗争。所谓合法斗争,就是采
用“革命的两面政策”,利用敌人统治范围内很少的一点合法为掩护,以积
蓄抗日力量,保护人民利益。采取这种策略的村庄,各种组织形式,在表面
上完全是伪组织的一套,但实质则是抗日的,也就是所谓“白皮红心”。


在接近敌人主要交通线和主要据点但其统治却都比较弱的地区,一方面
坚持秘密工作,一方面团结和组织群众,进行隐蔽的武装斗争,扩大抗日政
府和抗臼军队的政治影响。这种隐蔽的斗争,要注意及时而动、适可而止。
在敌占优势的游击区,则广泛开展群众游击战争,配合革命的两面政权,
保护群众利益,摧毁伪政权,进行反“蚕食”、反“维持”斗争,牵制与消
耗敌人,阻止与迟滞敌人向我根据地推进。

在我游击根据地,积极进行武装建设,从保卫群众日常斗争中发动群众、
改造村政权,团结社会各阶层,加强群众游击战争,准备应付更险恶的环境。
根据斗争方针、任务和斗争形式的变化,组织形式也必须随之改变。实
行精兵简政,紧缩领导机关,领导机关全部军事化。政权组织,随军行动。
旅与分区合并,正规军进一步实行地方化,以连、排甚至大班为独立行动单
位,开展游击战争。


“精兵简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党中央极为重视。 在1941 年底,
党中央就强调指出:敌后抗战能否长期坚持的最重要条件,就是根据地人民
能否养活我们,能否维持抗 日的积极性。假如民力很快消耗,老百姓因
负担过重而消极,而与我脱离,那不管我们其他政策怎样正确也无济于事。
中央要求我党政军领导均应深刻了解这一点。

我们根据党中央和一二九师“精
兵简政”的指示,在1942 年、1943 年两年中,军区进行了六次精简整编。
整编后,军区司令部只保留4 个科,11 名干部。军区政治部平时只由刘志坚
主任带一名秘书负责政治部全面工作。军区直属队总共只有161 人。地方机
关也进行了精简,有的县政府只留县长、秘书2 个人,县委也只有3 个人。
部队还减发口粮,严格限定吃饭人数,停发菜金、办公费和各种杂支费,节
衣缩食,和群众共渡难关。


在精兵简政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各分区主要领导参加
地委常委,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县、区委书记兼县、区游击队政委、指
导员。党中央代表机关中央局、分局和各区党委、地委,为各地区的最高领
导机关。各级党委由党政军主要负责干部组成。主力军必须接受所在地区党
委的一元化领导,“一切服从战争”是统一领导的最高原则。

许多地区变成游击区或敌占区后,群众抗日情绪受挫。敌人气焰十分嚣
张,敌特汉奸异常活跃。为打击敌特的猖撅活动,保护群众利益,激发群众
的抗日热情,开展敌占区工作,贯彻“敌进我进”的斗争方针。军区和区党
委经过周密调查和准备,挑选一些熟悉敌占区情况并与当地人民有密切联系
的干部,组织起20 多支精干的武装工作队(简称武工队),秘密进入敌占区,
访问当地士绅名流和有影响的人物,宣传我党和抗日政府的政策,开展社会
统一战线工作。对少数作恶多端、民愤极大的汉奸、敌特严惩不贷,打击敌
人的嚣张气焰。杀一儆百,显示我们的威力,为受害的群众撑腰出气。


我们还把部分部队化整为零,组成了许多分散小部队,由得力干部率领,
分散到各县开展游击战。小部队和武工队相结合,深入“格子网”,开展敌
占区、接敌区工作,将敌占区变为游击区,将游击区变成游击根据地,创造
小块根据地,扩大回旋余地。

我们还吸取了冀中开展地道战的经验,将用于坚壁、藏身的地洞,逐步
发展成能藏能打的地道。有些村里的地道户户相通,有的村与村之间也挖通
了。冀南区开展地道斗争比较好的,是靠近冀中的第五军分区。


冀南地区还创造了一种“改造村形”的办法和敌人斗争,并将“改造村
形”和开展地道斗争结合起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所谓“改造村形”,
就是把一个村子内的几个方向的街道口或胡同口堵起来,只留一条出入口,
并将村内一些院落贯通,在适当地方构筑隐蔽的射击孔。这样,一个村子就
变成了一座地上“堡垒”。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我们抗日军民利用房上的
天桥、暗堡,村头、街中的挡墙以及村内、村外的地道打击敌人,坚持和发
展冀南的游击战争。


刘邓首长看到我们冀南太艰苦了,牺牲的干部太多了,为了保存干部,
来电报征求我们的意见,把区党委和军区领导机关,搬到平汉铁路以西办公。
这是刘邓从战略上考虑的。我们几个领导开会讨论是搬还是不搬。师首长这
样关心冀南,大家心里都热乎乎的。讨论结果,都表示不能搬到路西去,留
在原地咬紧牙关坚持斗争。群众对我们很熟悉,如果我们走了,对干部和群
众的情绪有影响。只要我们留在冀南,不讲话也没有关系,在群众中走几趟,
老百姓看到我们,同群众见一面,就是对群众的鼓舞,就有一种政治工作的
作用,就能坚定大家的信心。老百姓看到我们的马,就知道这是某某的马,
就知道陈再道、宋任穷和其他领导人还在这里。


我们在群众中深深扎下了根,现在和我们刚到冀南时相比,大不一样。
那时,冀南的老百姓还不了解我们。到了老百姓家里。大姑娘们都藏着不敢
见面,躲着我们。经过一段群众工作,对我们了解了,就开始露面了。以后
时间长了,彼此就更了解了,亲热得像一家人一样。我们同老头几、老太太、
姑娘、媳妇,都住在一个院子里,好房子腾出来给我们住,而他们全家宁可
挤在一起。那时的军民关系真是水乳交融。如果我们离开些日子的话,回来

一进门,老百姓见了就说:“啊,又回来了。”他们好像是盼了很久似的,
非常高兴地出来迎接我们。这虽然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却包含着对子弟兵
的深情厚意。这是经过多少工作之后,军民凝成的感情得到的一句话。我们
进了院子,原来住哪间房子,还住那间房子,真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我们讨论的结果报告师部后,刘邓同意了我们的意见。我们领导机关没
往路西搬,和广大军民一起,不管多苦、多难,一直在冀南坚持斗争。
后来,中央考虑到冀南的回旋余地大小了,把冀鲁豫的三分区所辖之堂
邑、冠县、濮县、清平、朝城、临清六县划归冀南,改成冀南第七军分区,
赵健民任司令员,肖永智任政委兼地委书记(肖永智牺牲后由许梦侠接任),
专员周持衡。我们跨卫河地区,活动余地就大了。实在困难时,可以跳过卫
河休息一下。



共产党在搞精兵简政治,以身作则.

同一时间河南也大旱灾

当时《大公报》重庆版派驻河南的战地记者张高峰的一篇报道。标题是:《豫灾实录》。

  这篇报道写于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七日。
  △记者首先告诉读者,今日的河南已有成千成万的人正以树皮(树叶吃光了)与野草维持着那可怜的生命。“兵役第一”的光荣再没有人提起,“哀鸿遍野”不过是吃饱穿暖了的人们形容豫灾的凄楚字眼。

 
 △河南今年(指旧历,乃是一九四二年)大旱,已用不着我再说。“救济豫灾”这伟大的同情,不但中国报纸,就是同盟国家的报纸也印上了大字标题。我曾为这四个字“欣慰”,三千万同胞也引颈翘望,绝望了的眼睛又发出了希望的光。希望究竟是希望,时间久了,他们那饿陷了的眼眶又葬埋了所有的希望。

 
 △河南一百十县(连沦陷县份在内),遭灾的就是这个数目,不过灾区有轻重而已,兹以河流来别:临黄河与伏牛山地带为最重,洪河汝河及洛河流域次之,唐河淮河流域又次之。

  △河南是地瘠民贫的省份,抗战以来三面临敌,人民加倍艰苦,偏在这抗战进入最艰难阶段,又遭天灾。今春(指旧历)三四月间,豫西遭雹灾,遭霜灾,豫南豫中有风灾,豫东有的地方遭蝗灾。入夏以来,全省三月不雨,秋交有雨,入秋又不雨,大旱成灾。豫西一带秋收之荞麦尚有希望,将收之际竟一场大霜,麦粒未能灌浆,全体冻死。八九月临河各县黄水溢堤,汪洋泛滥,大旱之后复遭水淹,灾情更重,河南就这样变成人间地狱了。

  △现在树叶吃光了,村口的杵臼,每天有人在那里捣花生皮与榆树皮(只有榆树皮能吃),然后蒸着吃。在叶县,一位小朋友对我说:“先生,这家伙刺嗓子!”

  △每天我们吃饭的时候,总有十几二十几个灾民在门口鹄候号叫求乞。那些菜绿的脸色,无神的眼睛,叫你不忍心去看,你也没有那些剩饭给他们。

  △今天小四饥死了,明天又听说友来吃野草中毒不起,后天又看见小宝死在寨外。可怜那些还活泼乱跳的下一代,如今都陆续地离开了人间。

  △最近我更发现灾民每人的脸都浮肿起来,鼻孔与眼角发黑。起初我以为是因饿而得的病症。后来才知是因为吃了一种名叫“霉花”的野草中毒而肿起来。这种草没有一点水分,磨出来是绿色,我曾尝试过,一股土腥味,据说猪吃了都要四肢麻痹,人怎能吃下去!灾民明知是毒物,他们还说:“先生,就这还没有呢!我们的牙脸手脚都是吃得麻痛!”现在叶县一带灾民真的没有“霉花”吃,他们正在吃一种干柴,一种无法用杵臼捣碎的干柴,所好的是吃了不肿脸不麻手脚。一位老妇说:“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吃柴火!真不如早死。”

  △牛早就快杀光了,猪尽是骨头,鸡的眼睛都饿得睁不开。
  △一斤麦子可以换二斤猪肉,三斤半牛肉。

  △在河南已恢复了原始的物物交换时代。卖子女无人要,自己的年轻老婆或十五六岁的女儿,都驮到驴上到豫东驮河、周家口、界首那些贩人的市场卖为娼妓。卖一口人,买不回四斗粮食。麦子一斗九百元,高粱一斗六百四十九元,玉米一斗七百元,小米十元一斤,蒸馍八元一斤,盐十五元一斤,香油也十五元。没有救灾办法,粮价不会跌落的,灾民根本也没有吃粮食的念头。老弱妇孺终日等死,年轻力壮者不得不铤而走险,这样下去,河南就不需要救灾了,而需要清乡防匪,维持地方的治安。

  △严冬到了,雪花飘落,灾民无柴无米无衣无食,冻馁交迫。那薄命的雪花正象征着他们的命运。救灾刻不容缓了。


国民党对旱灾如何处置:

在大面积受灾和饿死人的情况下,政府向这个地区所征的实物税和军粮任务不变。

陈布雷说: 委员长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灾,说是省政府虚报灾情。李主席(培基,河南省政府主席)的报灾电,说什么“赤地千里”,“哀鸿遍地”,“嗷嗷待哺”等等,委员长就骂是谎报滥调,并且严令河南的征实不能缓免。



一九四二年,美国驻华外交官约翰·谢伟思在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写道:

  “河南灾民最大的负担是不断加重的实物税和征收军粮。由于在中条山失陷之前,该省还要向驻守山西南部的军队和驻守在比较穷困的陕西省的军队提供给养,因而,负担也就更加沉重了。在陕西省的四十万驻军的主要任务是“警戒”共产党。

  “我从很多人士那里得到的估计是:全部所征粮税占农民总收获的30—50%,其中包括地方政府的征税,全国性的实物土地税(通过省政府征收)以及形形色色、无法估计的军事方面的需求。税率是按正常的年景定,而不是按当年的实际收成定。因此,收成越坏,从农民征收的比例就越大。征粮要缴纳小麦,因此,他们所收获的小麦更大一部分要用于纳粮。

  “有很可靠的证据表明,向农民征收的军粮是超过实际需要的。中国军官的一个由来已久的,仍然盛行不衰的惯例,就是向上级报告的部队人数超过实际所有的人数。这样他们就可以吃空额,谋私利。洛阳公开市场上的很大一批粮食,就是来自这个方面……

 
 “人们还普遍抱怨,征粮征税负担分配不公平。这些事是通过保甲长来办,他们自己就是乡绅、地主。他们通常都是要使自己和他们的亲朋好友不要纳粮纳税太多。势力还是以财富和财产为基础:穷苦农民的粮食,往往被更多地征去了,这就正像是他们的儿子,而不是甲长和地主的儿子,被拉去当兵一样。

  “河南的情况是如此之糟,以致在好几年中都有人逃荒到陕西、甘肃和川北……结果是河南的人口相对减少,而留下来的,人和赋税负担相对加重了。在前线地区,农民的日子最苦,那里受灾也最重。因此,来自那里的人口流动也最多。来自郑州的一位传教士说,早在当年的饥荒袭来之前,那个地区的许多田园就已荒无人烟了。

 
 “这种情况今年发展到了顶点。最盲目的政府官员也认识到,在小麦欠收后,早春将发生严重缺粮。早在七月间,每天就有约一千名难民逃离河南,但是,征粮计划不变。在很多地区,全部收成不够纳粮的需要。在农村发生了一些抗议,但都是无力的,分散的,没有效果的。在少数地方,显然使用了军队对付人民。吃着榆树皮和干树叶的灾民,被迫把他们最后一点粮食种子交给税收机关。身体虚弱得几乎走不动路的农民还必须给军队交纳军马饲料。这些饲料比起他塞进自己嘴里的东西,其营养价值要高得多。”





========================
叶利钦:计划经济,已经使伟大的俄罗斯祖国站到了悬崖边上,通过先进的民主化进程,我们终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xk2008 Posted - 12/09/2007 : 00:29:25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cobrachen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xk2008
这是历史情况分析,而反驳说的是应该和可能.驳斥本来就不需要面面俱到.如果都要面面俱到那是历史论文.

國際貿易是复杂的,但是论述一个政府能力如何是看他克服困难后的实际成绩而不是有多少客观因素.苏联日本同样面对很多客观因素的困难,但是他们实际做的就是比国民政府强的多.




不需要面面俱到,不過就是跳過這些相關資料,害怕結論有可能被推翻的藉口。

蘇聯和日本作的多,蘇聯和日本在當年的工業基礎上和中國相同?可見你根本對這些學者的分析毫無概念。




麻烦你解释一下你的资料如何证明国民党政府是有能的政府好不?我觉得你根本没认真看你发的材料.

蘇聯和日本在當年的工業基礎?丢掉东北时候早干什么去了?

阎锡山工业基础比江南强?

========================
叶利钦:计划经济,已经使伟大的俄罗斯祖国站到了悬崖边上,通过先进的民主化进程,我们终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xk2008 Posted - 12/09/2007 : 00:26:25
再转两篇相关文章

1931年前后日本经济简述,兼评9.18事件后果 葡萄


我先来简单描述下1931年前日本的经济状况以及相关的

首先1928年日本工业产值才超过了农业,这个信息可以真实反映日本的经济结构与综合国力的一面.信息来自<东亚经济发展史>;

第二自经济大萧条爆发蔓延全球,日本1929-1931期间出口下降了76.5%,进口下降了71.7%,主要工业开工率只有50%,生产大幅度下降,工业总产值下降了32.9%,煤炭下降了36.7%,生铁下降了30.5%,钢下降了47.2%,船舶下降了88.2%.到1931年,日本失业与半失业工人达到了400万,而1931年日本罢工达到了破历史记录的2415次.同样农业产值也下降了40%,虽然1930年日本粮食大丰收但是米价却下降了一半.到1931年底,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出于对日本金融危机的考虑大量抛售日圆,导致日本国家黄金储备只剩下4.7亿美圆,日本被迫脱离金本位.(以上资料来自<;世界危机400年>;)

第三日本的危机对策从1931年开始,日本政府开始了以<;重要产业统治法>;为首的一系列经济统治法令,强行在各个部门中组织托拉斯和卡特尔,并有日本政府向财阀企业发出巨额定单,并对接受定单的企业提供巨额补助补贴与优惠价格,同时政府还扶植了一批以军事工业为母体的新财阀,日产就是其中之一.尽管这样,到1937年日本重工产业上才升到了工业产值的57.8%,而同期日本纤维工业只增长了25%,食品工业只增长了4%.

第四日本1937年前军需膨胀政策
通过<;重要产业统治法>;为首的一系列经济统治法令与各种经济措施的整合,到1937年日本八大财阀与5个新财阀控制了日本公司总资本的27.2%,并且完全控制了各个经济部门.在1931-1937年之间的六年里,日本主要以刺激军工生产为主的财政扩张政策使6年中日本政府总财政指出增加了50%,从1931年的14.76亿日圆增加到了1936年的22.82亿元.而同期日本军费从1931年的4.54亿美圆到1936年已经膨胀为10.78亿.到1936年,日本GDP为146亿日圆,日本为应付战争需求的国债已经超过了100亿日圆.而6年中日本向日本军事经济投入达到70亿之巨,其中25%用于开建造国营军事工业工厂,75%用于向私人资本进行军事投资.同时1936年军费开支已经直接占日本政府开支的近50%,日本经济至此彻底走向了战争化.

在评论之前,我想说的是,我是以在9.18事件之后70多年积累的知识经验与资料来评论.我评论的是事件的后果,而事件当事人在当时的角度是不可能获得与我同样的信息的,所以,这里关于当事人的话题另做讨论,下面就是我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第一日本是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第一个走出经济危机的,时间是在1932年到1933年之间.当时日本主动贬值货币35%,严重冲击了当时已经陷入危机的世界市场,在当时日本的出口被一时称为"黄祸"出口.而1931-1937同时期,日本在当时东北占领区,掠夺性的经济政策与倾销政策,不仅仅为日本经济提供了可靠的与必要的物质保证与销售市场,更重要的是日本在军事冒险中看见了机遇.

第二萨苏兄曾经提到日俄战争后到1931年前,日本战争扩张进程有一个断层.在我看来这个主要还是因为,在日俄战争中不仅由于战败国的沙俄政府一分赔款不付一寸领土不让,最重要的是作为战胜者的日本取得的是皮洛士的胜利.日本接受无奈的日俄战争结果首先是因为,自己的国家实力已经无法承受下去了.在日俄战争后,日本知直到1910年经济才开始逐渐复苏,所以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日本的对外扩张尤其是军事对外扩张一直是持谨慎态度的.

第三在这里我先说一个9.18事件当晚关东军本部的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就是: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兵营大门敞开,枪械上架.从这个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军方冒险主义与患得患失的心态是同时并存的.从我上面列举的经济数据说明,日本在1931年当时,无论是从国家财政上,对外支付能力上还是,国家生产能力与资源供应上都不足以应付类似1937后的战争.这个也是从1.28凇沪抗战中看出日本战争能力与战争意志的局限性.

结论:1931年的日本一次军事冒险,奠定了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基础,东北不仅仅作为日本冒险的踏脚石他对日本的意义不仅仅是对军事上的,这个还为日本进一步的军事冒险提供了必要的成功经验与物质基础.可以这样说,是在9.18事件后,日本真正下了以侵略战争来解决日本国内问题与危机的决心,而且如此低的代价获得了如此丰厚的回报,怎么不能极大的刺激日本统治阶层的欲望与野心呢.

也许有人从工业化的程度来判断中国和日本在当时不在一个层面上来看问题,但是无论持什么观点,都应该承认以日本在1931年的经济实力国际支付能力不要说支持一次全面战争的消耗,连支持一次局部战争的消耗都是极其有限的,这个已经可以从1.28凇沪抗战来证明.还有人说,为了抵抗日本,国民政府要做长足的准备才可以.很遗憾的是,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日本的战争准备工作远远超过了我们当时国民政府的战争准备.简单的说,从1931到1937中日之间的实力差距是在加大而不是缩小,这期间其中东北为日本实力的成长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日本人习惯说:东北是日本的生命线.

尽管我们都知道历史不能假设,但是我这里试图假设下,在9.18那天,东北军以成建制的反击,哪怕是局部以类似1.28凇沪抗战烈度开始反击,那么结局会如何呢?很显然,我不能因此判断,日本在东北遭遇有效的成建制的抵抗后是否依然会全面走向战争经济,但是从当时日本的准备程度国内实际情况与必要支付能力上看,无论我们最终是否在抵抗中战胜日本关东军.日本在没有完全控制的东北的情况,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在1937年做好全面侵略的准备的.甚至在理想的情况出现下,日本经济不但不可能在1932-1933年走出经济危机,很显然,一旦战争陷入僵持,但是脆弱的日本经济的危机将更加严重.那么在此前提下的1937年的未来呢?很显然,中日全面战争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不是我们当年轻易丢失东北,那个爆发点无论如何都不是在1937年7月7日的那天.



葡萄相关说法:

民国政府在所谓全面准备的与恢复阶段的黄金十年里,繁荣的是股票与债券市场,除了统一币值值得圈点.其他在战争准备方面除了立足购买外国装备之外,几无尺寸之进.甚至,在钢铁军事设备制造方面比清末都有所弱化.国民党的所谓准备从一个事情就可以看出基本思路.抗战爆发后,世界各地华侨纷纷捐款中国购买飞机,结果这批钱被某家族的代表存在香港吃利息,到后来日军南下香港的时候全部被没收.请注意,这个还是抗战时期的思路.要说战前准备,除了积极于列强中间斡旋,取得了不少外交成就外(史丁生主义与日本退出国联),国民党的战争准备对比日本的战争准备无疑是大大落后日本的准备速度了.

192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是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的契机,但是到1931年日本的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支撑日本打一场全面战争甚至是一场局部战争.这个在1932年的1.28凇沪会战的时候就已经证明了.当时的日本不是不想打下去而是没有能力打下去了.要知道不管什么战争理论都需要回到一个现实问题,没有足够弹药的日军靠什么打到南京.要知道当时日本只有3个月的战争补给,再加上经济危机使日本财政几近崩溃,请问本土生产能力有限外购财力匮乏,又缺少列强支援的对华战争日本靠什么来支持.
事实上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日本当时的政府和日本军部尖锐对立,不是日本政府不想对华开战而是因为日俄战争的阴影使得日本政治家多少会冷静的思考什么是战争.

而恰恰是9.18之后,日本通过在东北华北的冒险,几乎不花任何代价就获得了庞大的销售市场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日本本土不得不依赖大量进口才能获得的工业原料.这样廉价的冒险,在经济上对日本来说帮助日本在1934年就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这是列强中的第一个.在政治上,如此廉价的冒险的成功让日本主战派势力空前抬头.事实上,到1937年日本在自以为准备充分后对华全面开战的计划都是建立在在日本的打击下中国迅速投降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9.18,日本政坛绝对没有制定如此狂妄计划的军国主义势力的缙身之地.

假使,9.18当时中日准备都未充分的时候,中国与日本奋起一战的话.日本能不能象1937年的时候打下上海与南京?日本还能不能以三个月战争中国屈服为目标制定他们的战争计划?日本军国主义者还能不能象在9.18之后那样迅速登上日本舞台以至于在1937年爆发全面中日战争?

尽管历史不能假设,但是1931年与1937年中日战争潜力与军事经济实力对比是摆在那里的事实.对比双方在这六年里是拉大了差距,还是缩小了差距,就可以明白当时蒋政府的战略是失败还是成功.我的结论在前文中已经写的很明白:9.18的战略退让,无疑加速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准备与早日到来,在1931年到1937年日本的战争准备远超中国在此期间所做的任何战争准备.并且,9.18的冒险成功是日本制定对华全面作战计划的蓝本.尽管这个蓝本在现在看起来是那么荒谬与狂妄,但是那是日本进攻中国的基础和导致1937年战争的一大源头.

其实看看大东亚补给战分析的也不错,用战后美国人的说法,中日战争是减贫,美日战争是骤贫,为了避免减贫而骤贫了.






========================
叶利钦:计划经济,已经使伟大的俄罗斯祖国站到了悬崖边上,通过先进的民主化进程,我们终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MDC第二論壇 © 2000-2002 Snitz Communications Go To Top Of Page
Powered By: Snitz Forums 2000 Version 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