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C第二論壇
MDC第二論壇
首頁 | 會員資料 | 註冊 | 最新發表 | 會員列表 | 傳訊 | 搜尋 | 常見問題
 所有討論區
 軍事討論區
 戰略戰史與國際關係
 鄭成功攻台始末之二~登陸鹿耳門

請注意: 你必須先註冊才能夠發表回覆.
請按下這裡, 註冊. 註冊一切免費!

視窗大小:
UserName:
Password:
編輯模式:
編輯: 粗體斜體底線橫線 靠左置中靠右 水平線 加入鏈結加入Email加入圖片 加入程式碼加入引言加入列表
   
內文:

* HTML is OFF
* Forum Code is ON
表情符號
Smile [:)] Big Smile [:D] Cool [8D] Blush [:I]
Tongue [:P] Evil [):] Wink [;)] Clown [:o)]
Black Eye [B)] Eight Ball [8] Frown [:(] Shy [8)]
Shocked [:0] Angry [:(!] Dead [xx(] Sleepy [|)]
Kisses [:X] Approve [^] Disapprove [V] Question [?]

 
   

T O P I C    R E V I E W
helldog Posted - 08/24/2011 : 23:02:16

鄭成功登陸台灣圖(註)

「鹿耳門」(註4)(Lakjemuyse)一詞最早出現於西元一六四○年熱蘭遮城竣工之後荷蘭人所繪的大員圖上,當時指的是一條水道。鹿耳門水淺道窄,「出入僅容三舟」。鬱永河《台海竹枝詞》雲:「鐵板沙連到七鯤,鯤身激浪海天昏,任教巨舶難輕犯,天險生成鹿耳門。」所言就是鹿耳門之險惡,進入之不易。為何鄭軍選擇由鹿耳門進入台灣?別無選擇乎?其實入台共有三選,鹿耳門、南水道、北水道。但北水道淤塞,北水道形同虛設;南水道的出口大員港道面臨熱蘭遮城火砲封鎖,故鹿耳門水道是為首選。
關於國姓爺登陸鹿耳門成功,台灣有傳:「鹿耳門水淺,大船難進,國姓爺只好命設香案,冠帶叩祝,向媽祖祈求,果然水漲丈餘,大軍順利入港。」江日昇《台灣外記》附合此說法,而《從征實錄》也認為水漲數尺,乃天意默助,果真如是耶?是否冥冥之中,自有神明相助?但揆一《被遺誤的台灣》中並無提到鹿耳門不能行駛大船,且曰「這運河距熱蘭遮城堡約僅一哩(荷哩,約5.5公里),河面寬闊,若船隻互相靠緊,幾乎可以二十條船並列前進…」所以荷蘭人不認為鹿耳門不能通過,認為水淺水深只是潮水漲退,並無記載異常漲潮。且紅毛對於鄭軍從鹿耳門的出現,也無訝異之狀。
在盧嘉興先生的著作《鹿耳門地理演變考》中,他認為上述的「異象」只是一般常見的滿潮現象。鄭軍於辰時(上午7:00~8:59)到達鹿耳門外海時,正值幹潮水淺而無法進入鹿耳門水道,所以大軍一直等到中午滿潮後,才開進鹿耳門水道。盧嘉興先生說:「所以鄭延平利用大潮的滿潮,潮水飽漲時,從鹿耳門口進入台江,而一般將士早晨看到鹿耳門口附近一帶均是淺灘,其時已成深灣,將兵多信為天助,得以加強將士用命的信心了。」(註5)
除了正確掌握潮汐漲退時刻外,鄭軍也掌握了詳細的水道地圖。據熱蘭遮城日記所言4月26日鄭方就派小船來探(註6),江日昇《台灣外記》裡也記載「藩又密令何斌坐鬥頭,按圖紆迴,教探水者點篙,徐徐照應。轉舵揚帆,吶喊從赤崁城而進,成功即整隊登岸。」而徐鼒《小腆紀年附考》也有類似說法「何斌令人偽為釣魚者,順鹿耳門至赤崁城,往來探視,得港路一條。」詳盡的情報加上天時的掌握,是鄭方成功登陸鹿耳門的致勝關鍵。艦隊通過鹿耳門後,成功命宣毅前鎮陳澤坐銃船陣率軍守北線尾,牽制紅夷甲兵砲船,防紅夷反撲。

註:
劉晉奇 (2011). "國姓爺驅逐荷蘭人的那段歷史(六)." from http://researcher.nsc.gov.tw/ct.asp?mp=2536&xItem=76076&ctNode=568.


註4 鹿耳門被認為是台灣門戶,鄭成功降荷、施琅登台、朱一貴事變清水師來援、蔡牽之亂,都由此出入,但道光3年洪流瘀塞水道,變成廢港。其位置在台南市顯宮里,媽祖廟遺址附近。.

註5 盧嘉興《鹿耳門地理演變考》

註6 江樹生《熱蘭遮城日記》第4冊。國姓爺艦隊於29日(日期有誤,應為30號)在3個舢舨的導航下駛入鹿耳門水道。



勇氣與耐力的考驗-
以年輕的生命力換取剎那間的永恆
25   L A T E S T    R E P L I E S    (Newest First)
SleeplessPrometheus Posted - 09/08/2011 : 17:49:13
關於蜜餞的部份,我倒覺得應該不是現在人所謂的蜜餞。
蜜餞這種東西都會使用到糖與蜂蜜之類的東西做防腐醃漬。
雖然中國種甘蔗產糖的年代很早,但是糖這種東西還是算高貴品。
我覺得應該不是蜜餞,而是果脯,也就是乾果類的東西。
那最有可能的應該是山楂片與棗乾。

http://www.relativehumanity.com.tw/cm/cm164.htm
『山楂中的維生素C含量多於蘋果、桃子、櫻桃和梅子、僅次於大棗(就是紅棗啦)。
山楂中的維生素C能被其本身的酸性所保護,雖經加熱而不易破壞,這又是山楂的可貴之處。』
所以不管是山楂片或是棗乾其實都很適合航海儲存與食用,而且重點是廉價。

然後上頭那個連結頁面內有兩個藥方。
『炒山楂10克,地錦草15克,黃連3克,水煎服。功能清熱止瀉。適用於痢疾腹瀉。』
『山楂30克,鉤藤10克,水煎服;另用煎過的山楂渣塗擦瘙癢部位。功能熄風止癢。適用於皮膚過敏引起的風疹瘙癢。』
『《唐本草》:煮汁服,止水痢。』

山楂本身就有止瀉、治積食助消化與提振食慾的療效,而大棗也就是紅棗現在即使一般人也知道這是可以滋養體力很補的東西。
所以我想船醫應該會帶這兩味藥,而且透過經驗法則船長應該也會瞭解這種食物有助於船員健康。

印象中歐洲發明的第一種維它命C糖漿就是與山楂同科的薔薇果製成的糖漿。
ID已刪除 Posted - 09/07/2011 : 23:34:30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helldog

鄭和一次出航都上萬人,淡水消耗量肯定可怕,飲用可能都要限制了,還拿珍貴的淡水去澆菜。就算有,我認為也是只有高級將官們吃的"美食"。不能因為說他們是沿岸航行與定點停靠就能如此浪費昂貴的水資源。如何被迫盲航無法停靠港口怎麼辦?如果迷航怎麼辦?現代海軍出海都是要限水的,你一個古代噸位狹小的船隊反而不用限水?

況且洋人也是有航路的,當航路確定以後,也是隔一個地方就要停靠補給,那為何他們還是要限水如果敷豆芽那麼popular?那為何17世紀洋人看到中國水手吃的是蜜餞、綠茶、醃菜與菜乾?


因為數量的問題

以一個艦隊或是一艘船來說,維持船長或是高級官員少量的特殊飲食,是可以被接受的範圍,我沒記錯的話大航海時期船長和軍官的配給比起一般船員多一些

豆芽種植並不需要大量的水資源,以一個高級官員的身份來說他所分配到的水應該是足以種植一定數量的豆芽供他使用的,從航海的角度來看雖然已經計算好航道方向停靠港口,但是在當時保存新鮮的蔬果是非常困難的,即便是現在三天就差不多了還要看天氣,所以並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而另一點是量的問題,和可以食用新鮮蔬菜的等級相比,吃便宜的人還是佔絕大多數
Loyola Posted - 09/07/2011 : 15:38:05
確實是蜜餞、綠茶、醃菜與菜乾,而不是豆芽菜,當時的見聞大都是這幾樣東西,包括早期的回教旅遊記錄者跟後期的傳教士,很少會在船上浪費水的,你的判斷是對的;至於豆芽菜可能是意外,或是有人偶爾見到,所看到當做獵奇的奇聞記錄下來的.。
helldog Posted - 09/07/2011 : 13:48:16
鄭和一次出航都上萬人,淡水消耗量肯定可怕,飲用可能都要限制了,還拿珍貴的淡水去澆菜。就算有,我認為也是只有高級將官們吃的"美食"。不能因為說他們是沿岸航行與定點停靠就能如此浪費昂貴的水資源。如何被迫盲航無法停靠港口怎麼辦?如果迷航怎麼辦?現代海軍出海都是要限水的,你一個古代噸位狹小的船隊反而不用限水?

況且洋人也是有航路的,當航路確定以後,也是隔一個地方就要停靠補給,那為何他們還是要限水如果敷豆芽那麼popular?那為何17世紀洋人看到中國水手吃的是蜜餞、綠茶、醃菜與菜乾?

勇氣與耐力的考驗-
以年輕的生命力換取剎那間的永恆
ID已刪除 Posted - 09/07/2011 : 00:43:27
結論,我們根據多方考證推測出鄭和出使時,食用的名菜是茶葉炒豆芽

作法將飲用過的茶葉混入豆芽中,大火快炒再加入少許的鹽巴調味,就成了當時最先進的養身餐

由於海上航行生鮮蔬菜保存不易,就算是事先規劃好的航線也相同,所以大太監鄭和靈機一動,就想出這道養身美食,不但節省船上空間而這也是少數人才吃得到的名菜,連皇帝也沒吃過

現在特價一盤只要一萬九千九新台幣,採用的是嘉南平原有機生產的綠豆,在利用玉山溶化雪水培養出來的綠豆芽,茶葉採用的是生產在梨山蔣公行館內部的小茶園,全天然無毒無農藥,再第一場春雨過後由十八位年齡剛滿十八歲經過台大、成大等24間知名醫院檢驗的處子摘採而成

然後再由台灣圓山飯店主廚使用頂級備前碳無瓦斯大火快炒而成,預購從速~
SleeplessPrometheus Posted - 09/06/2011 : 23:29:46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helldog
然後中國水手折損率低的秘密武器是...蜜餞,而不是那傳說中的豆芽菜.
想一想豆芽菜哪有可能,種豆芽需要大量的清水,但海上淡水比啥都重要,哪有可能浪費水去孵豆芽?



我聽說的傳說中的食品是綠茶跟醃菜、菜乾。
Loyola Posted - 09/06/2011 : 20:42:50
如果是鄭和艦隊的話,他們有單一的水船、馬船跟直接拿來種菜的船.........,中國人一項航海,因為有定星位跟針路,所以說,絕大部份狀況,都是沿著岸邊航行,有著固定停靠的港口,沒有歐洲人那種問題......

因為把沿路幾個港口都算好,停哪邊都已經定了,畢竟會出海的大都是為了經商,而不是慢無目的冒險。

若要講,中國人航海,就跟尾田的OP中的偉大的航道一樣,目的都是定好的,然後,因為季風、颱風、雨季(因為沒法經商)、戰爭、海盜盤據的五花八門的關係,所以說,可能會有不同的路線,船長可能會考慮換針路,不過,一定會停靠數個固定的港口,就是按照針路航行,因為是在主要近海航行,所以水跟補給不成問題,就算遠離海岸,從A港到B港,也會仰賴針路圖航行,而且盡量會一段距離停個港口。

針路圖上有星座、方位(各個指南針的樣子);海岸的形狀等,跟羅盤、更漏都是船上僅次於林默娘小姐重要的東西,通常放在針房保管,針房是除了火長之外嚴禁它人進入的,同時裡面還有測方位的「指南針」、測速度的「更漏」。

說半天,什麼叫針路,中國人依指南針的羅盤、羅經航海形成的航線,稱為「針路」。針路主要分為「西洋針路」、「東洋針路」。前者主要為今南洋中南半島(西洋暹羅、占城諸國及安南、交趾等),後者主要為今南洋群島(東洋若呂宋、蘇祿諸國等)。

各種不同的針路航行組合起來的記錄稱為「針簿」、「針書」、「針經」、「針譜」、「水鏡」等。每個火長各有類似今日的「航海日誌」手抄秘本。「針簿」可考至少始於鄭和下西洋由官方蒐編,以後變成民間手抄祕本增補相傳,如果有新港口,或是一些戰爭、災害之類的,這些情報都可以在港口收集到,那針路就會因此改換。

火長通常有兩位,一正一副,其職務在古代華人商船中類似船長或今天船上的大副,"正夥長,主針盤羅經事。副夥長,經理針房"、"火長一正、一副,掌船中更漏及駛船針路";"通洋海舶,掌更漏及駛船針路者為火長;一正一副,各有傳抄海道秘本,名曰水鏡","火長之定羅經、看船頭,從何字行(因為傳統指南針上面有八掛代表八方,可以看一下現代勘輿用的羅盤)約有幾更,該到何處;下鐵鎚以取泥沙,則知更數之有準、針道之不移。"

ID已刪除 Posted - 09/06/2011 : 17:43:17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helldog


這兩本沒看過,其它書是知道的.

東亞海域一千年,我不記得有講到VOC.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個清朝人還跑去歐洲當官.還有歐洲人航來遠東,水手因壞血病常有損失,都要在遠東各國補充人力.然後中國水手折損率低的秘密武器是...蜜餞,而不是那傳說中的豆芽菜.
想一想豆芽菜哪有可能,種豆芽需要大量的清水,但海上淡水比啥都重要,哪有可能浪費水去孵豆芽?


可能還是有吧,專門弄來給官員食用的

像是出使的大太監這類的,老大吃新鮮小弟吃便宜的
helldog Posted - 09/06/2011 : 14:53:46
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Frank, Andre Gunder
The Eastern Origins of Western Civillsation,John M Hobson

這兩本沒看過,其它書是知道的.

東亞海域一千年,我不記得有講到VOC.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個清朝人還跑去歐洲當官.還有歐洲人航來遠東,水手因壞血病常有損失,都要在遠東各國補充人力.然後中國水手折損率低的秘密武器是...蜜餞,而不是那傳說中的豆芽菜.
想一想豆芽菜哪有可能,種豆芽需要大量的清水,但海上淡水比啥都重要,哪有可能浪費水去孵豆芽?

勇氣與耐力的考驗-
以年輕的生命力換取剎那間的永恆
Loyola Posted - 09/06/2011 : 12:57:08
如果只是要知道VOC的話,下面這個網址有介紹很多。

http://ccs.ncl.edu.tw/Newsletter_75/75_02.htm 部份

另外,甘維霖(William Campbell, 1841-1921),的"荷據下的福爾摩莎",由前衛出版。
東亞海域一千年,陳國棟,遠流。
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Frank, Andre Gunder
The Eastern Origins of Western Civillsation,John M Hobson
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Tonio Andrade
東亞近世耶穌會史論集,戚印平,台大出版社

其它一些散見在印度尼西亞史、東南亞史、馬來西亞史、菲律賓史等東南亞個別國史,少數維基資料。
helldog Posted - 09/05/2011 : 17:22:11
鄭船艦是拉縴逆水而上的,不然無法到鎮江
例如第一次金門大戰,荷蘭人就以嘲弄的口氣嘲笑清海軍,說他們4~5倍於明鄭的兵力(明鄭好像有5~6艘船),連敵人都無法拿下,只會躲在荷船旁,尋求火砲的保護

Loyola,你那些殖民資料是出自哪裡,我想到知道voc在東南亞的活動

勇氣與耐力的考驗-
以年輕的生命力換取剎那間的永恆
Loyola Posted - 09/05/2011 : 10:35:32
清朝的水軍一直以來都是悲劇,跟善水戰的明鄭是兩個不同的層次,不過太內陸就進不去了。

只要有水上運輸,那樣子其實還好,很多歐洲殖民者一開始也是從一個城市開始的......

如葡萄牙的果阿、荷蘭的巴達維亞、西班牙的馬尼拉。
helldog Posted - 09/04/2011 : 19:42:11
因為國姓軍是直接朔長江而上,直接拿下鎮江,補給就靠船隻.他們也不怕後金軍的海軍阻礙,因為其海軍可以不把它當回事


勇氣與耐力的考驗-
以年輕的生命力換取剎那間的永恆
陸戰屋小步兵 Posted - 09/04/2011 : 13:39:13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von_Guo



步兄的那張圖仍然是可以直接顯像的



謝了~搞不清楚要貼哪個

從地圖看,國姓軍北伐時,過了溫州台州就沒有找一個歇腳的補給點有些奇怪?
如果嫌杭州太遠,那至少該拿下崇明島吧?就這樣孤軍深入,感覺後方交通線不太安全

學書未成先習劍
用劍無它A讀書
讀書習劍兩無成
落魄江湖它W負
Loyola Posted - 09/04/2011 : 11:36:19
中國當時有幾項東西很好賣,如絲綢、瓷器等唐貨,在元代的記錄上,可以在南洋一帶當貨幣使用,料想後來也一樣,另外,中國金跟白銀的兌換比是1:6或1:7,可是到日本跟歐洲確是1:10或1:12,印度人又很愛黃金,明代則在紙鈔等貨幣崩解後,全面改用白銀,中國的銀礦在宋元就挖的差不多了,所以到明代都要仰賴外國進口,但是貨幣用是用銀兩。

另外,在今天印尼等地,也就是東南亞的海島地區,散落著很多蘇丹國跟武裝部族,有些部族,如布武吉人等本來就是做海盜的......,荷蘭可是花費一個多世紀才控制整個印尼地區,不過亞齊這個背後有鄂圖曼的地區,一直是半獨立狀態,荷蘭人進軍印尼最大的貢獻,就是幫助伊斯蘭教的傳播,隨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印尼四處征戰,荷蘭人的敵意,讓越來越多部落接受伊斯蘭教,並改稱蘇丹國,並互相結盟,結局就是,當荷蘭人走後,印尼變成世界上最大的伊斯蘭教國家,

西班牙人到呂宋島之後,向南一直吃虧,因為汶萊蘇丹跟蘇祿群島等蘇丹一直合作下,西班牙人吃過敗仗之後,就一直跟回教徒共存,西班牙文獻通稱他們也叫作摩爾人,葡萄牙人進軍馬來半島也是跟馬來諸蘇丹國打了十年,也就只能控制麻六甲地區,而馬來人很快就另闢港口.....

半島上那幾個國家,在歐洲人的船堅砲利到一定程度之前,可是對他們沒什麼影響力,而且那些國家也會僱用歐洲冒險者來制造軍火。

這些部落或國家,跟印度(尤其是南印度)、阿拉伯地區,都有著一定的貿易線存在,早在羅馬時代這些貿易線就已經很熱鬧了,羅馬的貨幣、漢朝的銅鏡跟波斯的硫璃盤都可以在現在越南最南部(原屬柬普寨,所以那邊又稱下柬普寨)的扶南古代遺址挖的到,香料什麼的,不只歐洲人要,印度人跟中國人也要,加上中國貨在當年還是有一定的口碑的。

另外,在中國內陸地區,賣私鹽也是很好的套利手段。

Loyola Posted - 09/04/2011 : 08:34:10
在十九世紀之前,東亞海域的歐州人不跟既存勢力一起合作,跟本賺不到錢....

拿當時葡人在印度洋的情況來說:
一,好望角航線並非利潤豐厚,主因是,此航線無法降低運輸成本
二、直到1585年,運往歐洲的胡椒與香料,阿拉伯商人經手再轉往歐洲的仍然是繞過好望角 三倍之多。另外,從摩鹿加(Moluccan)的丁香,僅10%是經過好望角航線.........
三,不管如何,僅管歐洲人表面上軍力控制了東南亞或印度部份地區,當地商人仍然掛了歐洲旗幟自行運作,歐洲人還是只能拿到少量的稅,利潤一點也無,更別提其它歐洲人管不到的地方,如中國商人。
歐洲人進來亞洲地區,無可避免的還是要仰賴當地君主的默許,如葡萄牙在澳門,印度的聖多美、果阿等。
再者,因為財力不足,葡萄牙人常常必須仰賴當地資金,如印度大商人....
第三,葡人船隻往往船上的亞洲商人貨運比葡萄牙商人的還要多.........

歐洲人很快查覺,融入所謂的港腳貿易(country trade),也就是亞州區的內部貿易才能真的賺到錢,西、葡、荷等跟後來的英國人都一樣。

港腳貿易的重要性就如同東印度公司的董事們在1648年說:這種港腳貿易及其創造的利潤是公司的靈魂,必須悉心經營,因為如果靈魂枯竭,那個整個身軀就將毀掉。

稍後的英國東印度公司也是要靠港腳貿易維持公司運作,這種貿易比亞洲-歐洲的貿易有利可圖多了,當然,亞洲區早就有既存的貿易網路,歐洲人只是加入,也沒辦法主導,畢竟,當地商人買進賣出商品時,他們對當地的市場運作有著更全面的瞭解。


當時在亞洲及東印度地區,當地商人還是占主要多數,因為這些歐洲商人絕大多數並不會本地話,所比必定是要依賴當地人,如果沒有人充當嚮導、翻譯,貿易跟本無從談起,而且翻譯可能不只一個,而是一組,中國古代朝貢商人就常常有這種情形,為何是一組因為是好幾會不同的翻譯,拿葡萄牙人來說,葡萄牙當時東來的基地先是印度果阿,再來是馬來半島的麻六甲,而一個葡萄牙商人到中國經商,可能帶著一位通馬來文的南印度人翻譯,之後再帶一位通中文方言(閩或粵)的馬來人或南洋的華人,如此重重翻譯之後,才能經商。

在加上,母國很難快速的援助這些殖民地,這也是那些商人會乖乖的繳錢的原因,不過,實際上除了武裝之外,鄭家真正的武器是對南洋華商及華人的影響力,他們可以開出交易封鎖,這樣子該港口的商船跟商人都會銳減,鄭成功攻台時就先下令封鎖,其實荷蘭人因此一度已經放棄台灣這個殖民地了,這也是一開始巴達維亞援軍沒上來而且反應慢半拍的原因.......
ID已刪除 Posted - 09/01/2011 : 01:16:32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helldog

話說如此,但芝龍與荷蘭人之間還是採合作且競爭的模式,把荷蘭人逼急了弄到魚死網破也素不好。
然後三千兩銀錢 = 多少荷蘭盾?


一兩約37克,3000兩大約是111公斤(用清朝庫平銀算)

8里爾銀幣大約是27.4克(換算後約七錢二分又叫七二銀),大約是4051枚8里爾銀幣

一枚八里爾銀幣約等於2.5盾R什麼錢幣,所以大概是一萬荷蘭盾
helldog Posted - 08/31/2011 : 23:16:46
話說如此,但芝龍與荷蘭人之間還是採合作且競爭的模式,把荷蘭人逼急了弄到魚死網破也素不好。
然後三千兩銀錢 = 多少荷蘭盾?

勇氣與耐力的考驗-
以年輕的生命力換取剎那間的永恆
SleeplessPrometheus Posted - 08/31/2011 : 21:20:05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陸戰屋小步兵

難道國際貿易/無本生意真的這麼好賺??




1633年鄭芝龍於福建沿海金門海戰擊潰荷軍艦隊,從此控制海路、收取各國商船舶靠費用,一艘大船需繳三千兩銀錢(西班牙銀幣)才能換到一個鄭家的通行令旗。
史載:「凡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不能來往。每舶例入三千金,歲入千萬計,以此富敵國,自築城安平鎮」,「從此海氛頗息,通販洋貨,內客外商,皆用鄭氏旗號,無儆無虞,商賈有二十倍之利,芝龍盡以海利交通朝貴,寖以大顯」、「八閩以鄭氏為長城」。

1645年鄭芝龍降清之後,鄭成功接手鄭芝龍的舊部與家產。一樣還是在海上幹保鏢的行當,這時後海盜劫掠換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幹了。
直到鄭成功打下台灣以及西班牙統治菲律賓後,荷蘭勢力才退出這一區域。

所以鄭家是抽過路稅的海賊王。
鄭芝龍繼承了顏思齊的家當,鄭成功再繼承它老爸的家當,所以當時軍力財力雄厚是可想而知的,三代劫掠加過路稅咩。
ID已刪除 Posted - 08/31/2011 : 20:44:04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陸戰屋小步兵


<img src="http://i.imgur.com/wsTgj.jpg" alt="" title="Hosted by imgur.com" />

僅僅從實際控制區域來看 鄭氏政權的財力相當驚人
可供養這麼龐大的軍團/艦隊 對抗中原政權這麼久 確實是了不起的成就

難道國際貿易/無本生意真的這麼好賺??


你那張圖怪怪的,好像把鄭成功反攻時的佔領區域也算進去了

其次是真的很好賺,遠因明朝禁海政策,近因他老爸投降明朝

台灣大陸和日本形成的三角形貿易網路,獲利率比歐洲方面的直線形快很上多很多

小吃攤的翻桌率和名牌店一個包吃ㄧ個月的狀況
陸戰屋小步兵 Posted - 08/31/2011 : 14:17:46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von_Guo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helldog

我倒不覺得鄭家艦隊有啥雄風可言。
雖然有人估計鄭家艦隊最高峰總噸位可能達9.2萬噸,最低潮(克塽時期)可能也有6.8萬噸,均可入全世界前3(註)。因為1660年時,英荷同學的總噸位分別是88,000、62,000,而在1685年則分別為128,000、102,000噸,比之明鄭僅僅略勝一籌。
但基本上船艦是比英荷同學小的,屬於船小數眾的那種,那單艦的火砲數更是與英荷同學不能比。
...





已經不錯了啦...
人家是搶了半個地球搶到咱們家們口來的
你能和那些殺人越貨 打家劫舍的土匪比家底嗎?

當然 國姓爺的出身家世也不算非常非常體面 
不過早年也只就在東南亞一代做做沒本的生意而已 還未能像英荷那般造大船飄大洋過大海

到了國姓爺這一代 就船隻一項 他好像也沒有繼承多少祖上的家業
他跨海到台灣的那批船 印象中好像都是在金門就地新造的(?待攷)
聽說(?)金門的樹當年就因此被砍光了 剩下一片的童山濯濯

今天金門的一片綠色蔥籠還都是國民黨退守之後綠化政策的結果

明朝又弄了幾次海禁 ...
國姓爺在亡國之際還憑個人之力弄出這種規模 躋身世界三大海軍
以中國自古就是陸權國家而言 局面已經算是不錯了啦

明朝的海禁
http://baike.baidu.com/view/1105098.htm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8354636.html




<img src="http://i.imgur.com/wsTgj.jpg" alt="" title="Hosted by imgur.com" />

僅僅從實際控制區域來看 鄭氏政權的財力相當驚人
可供養這麼龐大的軍團/艦隊 對抗中原政權這麼久 確實是了不起的成就

難道國際貿易/無本生意真的這麼好賺??


學書未成先習劍
用劍無它A讀書
讀書習劍兩無成
落魄江湖它W負
陸戰屋小步兵 Posted - 08/31/2011 : 13:52:28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eshozhao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陸戰屋小步兵

>>把國姓爺畫成凹凸曼大公的模樣<<

不信神的異教狂徒 長有惡魔的尾巴 會吃小孩




至少沒像撒瑪納扎說的:台灣人會在新年的元旦當天取2萬顆男童心臟獻祭神祇。



印象中 有本書上提過 巴達維亞(雅加達)的荷蘭媽媽會嚇唬小孩
"你再哭鬧 國姓就要來抓你了"


學書未成先習劍
用劍無它A讀書
讀書習劍兩無成
落魄江湖它W負
陸戰屋小步兵 Posted - 08/31/2011 : 13:44:44
http://cimon.pixnet.net/blog/post/987020-%E6%98%8E%E9%84%AD%E6%B0%B4%E5%B8%AB%E7%9A%84%E8%88%B9%E8%88%B6%E7%A8%AE%E9%A1%9E%E3%80%81%E5%B0%BA%E5%AF%B8%E3%80%81%E5%99%B8%E4%BD%8D%E8%88%87%E7%B8%BD%E5%99%B8%E4%BD%8D

明鄭水師的船舶種類、尺寸、噸位與總噸位

參考這個


學書未成先習劍
用劍無它A讀書
讀書習劍兩無成
落魄江湖它W負
SleeplessPrometheus Posted - 08/31/2011 : 10:44:03
木造帆船時代要造大噸位的船,還是得有好樹種好木頭才成。
這跟鋼鐵不同,每種不同的樹種就算是同科同屬但不同種的,其硬度、強度以及耐水耐腐的能力都會不同。

西歐能建大船,除技術之外,像橡樹(櫟樹)與梣木(Ash,水臘木)這兩種神話時代就很出名的樹的功勞不可沒。
橡木夠重夠硬強度夠,所以適合做龍骨跟木釘。
梣木輕而有彈性所以適合做桅桿。

反觀中國東南部造船的材料多用福州杉(其實也只有這種樹種是比較好取得且合用的)。
有彈性且較輕但是缺乏硬度強度,所以好做小船但是不利做大船。

所以鄭成功在大造艦隊的時後,有大量的木材是來自於金門。
那沒啥好材料當然造不出啥大船出來。
von_Guo Posted - 08/31/2011 : 00:54:01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helldog

我倒不覺得鄭家艦隊有啥雄風可言。
雖然有人估計鄭家艦隊最高峰總噸位可能達9.2萬噸,最低潮(克塽時期)可能也有6.8萬噸,均可入全世界前3(註)。因為1660年時,英荷同學的總噸位分別是88,000、62,000,而在1685年則分別為128,000、102,000噸,比之明鄭僅僅略勝一籌。
但基本上船艦是比英荷同學小的,屬於船小數眾的那種,那單艦的火砲數更是與英荷同學不能比。
...





已經不錯了啦...
人家是搶了半個地球搶到咱們家們口來的
你能和那些殺人越貨 打家劫舍的土匪比家底嗎?

當然 國姓爺的出身家世也不算非常非常體面 
不過早年也只就在東南亞一代做做沒本的生意而已 還未能像英荷那般造大船飄大洋過大海

到了國姓爺這一代 就船隻一項 他好像也沒有繼承多少祖上的家業
他跨海到台灣的那批船 印象中好像都是在金門就地新造的(?待攷)
聽說(?)金門的樹當年就因此被砍光了 剩下一片的童山濯濯

今天金門的一片綠色蔥籠還都是國民黨退守之後綠化政策的結果

明朝又弄了幾次海禁 ...
國姓爺在亡國之際還憑個人之力弄出這種規模 躋身世界三大海軍
以中國自古就是陸權國家而言 局面已經算是不錯了啦

明朝的海禁
http://baike.baidu.com/view/1105098.htm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8354636.html

MDC第二論壇 © 2000-2002 Snitz Communications Go To Top Of Page
Powered By: Snitz Forums 2000 Version 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