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標題 |
|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
Posted - 01/06/2008 : 14:14:32
|
唐代的節度使狀況其實又不太相同,那個藩鎮是另一個問題. 商代之前的中國其實是一個盟主調解各地的糾紛,各地部落是獨立政權;周為了壓制人口眾多的商,將親戚功臣分封各戰略要地構成聯防體制,但當周失去了聯防體制首腦的實力後,先是各戰略要地爭奪首腦權的春秋時代,後來就是聯防體制整個消失的戰國時代. 秦漢初期七國分野尚未完全消失,秦始皇到處巡行鎮壓各地結果是自己累死,項羽劉邦還是分封諸國,直到百多年後的武帝中國的政治制度才算真正走上了中央集權,成為此後迄今中國政治制度的基礎. 不過兩漢就是因為中央集權,皇帝被外戚宦官與權臣箝制後便無力反抗,加上和末三國的分裂,當時的人都知道如何擁兵自重與抵抗中央,所以司馬家先眾建親王壓制地方,沒想到親王作亂搞掉朝代以後,反倒是依賴地方權臣重建天下,只是權臣要拱司馬家可不是忠心耿耿,而是一票彼此都壓不倒對方才要推一個大家都不會有意見的傀儡,因此整個南朝根本就是這票權臣互相鬥法的歷史,而北伐不會成功也很簡單,誰成功了兵權土地變大了就可以壓倒其他各家,這誰都不願意.南朝的這個分裂傾向直持續到被隋所滅,北朝能滅南朝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不過北朝本身也不是那麼完整,雖說十六國戰亂讓很多種族自行消滅而有利北魏統一,不過北周本身也是八部族的聯合體,此後北周到隋唐還是一整票這八家族的人掌握政權,直到則天大聖皇帝把這八家族清到只剩下她自己生的那幾個李家小鬼為止.不過內政是中央集權了,世家大族也被來俊臣等解決得差不多了,外交卻又出了問題. 相對於到處學中原種田不成功的漢朝,源自鮮卑的隋唐政權比較清楚異族與漢族的差異,漢人土地搞漢人中央集權,異族勢力範圍設都護府由節度使依照該地狀況全權自行辦理,基本上這作法比較符合實情.可是安史之亂初期中央一堆亂七八糟的遙控命令重演隋煬帝的笑話,安祿山的行軍堪稱中國史上最蠢的幾個範例之一,但他的敵手卻比他更蠢一級,於是九週可以結束的變亂搞到兩京陷落玩了九年,唐政府這時也只好下放權限,各地設節度使讓他們自己決定仗該怎麼打,但是看看戰局有轉機就又會想辦法收回節度使的權限甚至誘殺,到最後搞成中央政府與節度使之間沒有互信,所以事變結束後整個中原就變成割據之局,直搞到宋代;甚至,宋代也還無力收拾西夏或東北的問題,要到蒙古人才重建統一.不過政治上宋代以來軍閥問題就很難再現,除南宋初期由地方義軍重建的宋軍以外,就要到清末太平天國中的湘淮軍時代,才再度出現軍閥了. 而且,也是因為當時政府與將領沒有互信,加上大部分的將領都是異族人士,這也帶來了中國人"嚴夷夏之防"與"好男不當兵"的惡劣風氣. |
|
xk2008
路人甲乙丙
3803 Posts |
Posted - 01/06/2008 : 14:36:44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dasha
唐代的節度使狀況其實又不太相同,那個藩鎮是另一個問題. 商代之前的中國其實是一個盟主調解各地的糾紛,各地部落是獨立政權;周為了壓制人口眾多的商,將親戚功臣分封各戰略要地構成聯防體制,但當周失去了聯防體制首腦的實力後,先是各戰略要地爭奪首腦權的春秋時代,後來就是聯防體制整個消失的戰國時代. 秦漢初期七國分野尚未完全消失,秦始皇到處巡行鎮壓各地結果是自己累死,項羽劉邦還是分封諸國,直到百多年後的武帝中國的政治制度才算真正走上了中央集權,成為此後迄今中國政治制度的基礎. 不過兩漢就是因為中央集權,皇帝被外戚宦官與權臣箝制後便無力反抗,加上和末三國的分裂,當時的人都知道如何擁兵自重與抵抗中央,所以司馬家先眾建親王壓制地方,沒想到親王作亂搞掉朝代以後,反倒是依賴地方權臣重建天下,只是權臣要拱司馬家可不是忠心耿耿,而是一票彼此都壓不倒對方才要推一個大家都不會有意見的傀儡,因此整個南朝根本就是這票權臣互相鬥法的歷史,而北伐不會成功也很簡單,誰成功了兵權土地變大了就可以壓倒其他各家,這誰都不願意.南朝的這個分裂傾向直持續到被隋所滅,北朝能滅南朝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不過北朝本身也不是那麼完整,雖說十六國戰亂讓很多種族自行消滅而有利北魏統一,不過北周本身也是八部族的聯合體,此後北周到隋唐還是一整票這八家族的人掌握政權,直到則天大聖皇帝把這八家族清到只剩下她自己生的那幾個李家小鬼為止.不過內政是中央集權了,世家大族也被來俊臣等解決得差不多了,外交卻又出了問題. 相對於到處學中原種田不成功的漢朝,源自鮮卑的隋唐政權比較清楚異族與漢族的差異,漢人土地搞漢人中央集權,異族勢力範圍設都護府由節度使依照該地狀況全權自行辦理,基本上這作法比較符合實情.可是安史之亂初期中央一堆亂七八糟的遙控命令重演隋煬帝的笑話,安祿山的行軍堪稱中國史上最蠢的幾個範例之一,但他的敵手卻比他更蠢一級,於是九週可以結束的變亂搞到兩京陷落玩了九年,唐政府這時也只好下放權限,各地設節度使讓他們自己決定仗該怎麼打,但是看看戰局有轉機就又會想辦法收回節度使的權限甚至誘殺,到最後搞成中央政府與節度使之間沒有互信,所以事變結束後整個中原就變成割據之局,直搞到宋代;甚至,宋代也還無力收拾西夏或東北的問題,要到蒙古人才重建統一.不過政治上宋代以來軍閥問題就很難再現,除南宋初期由地方義軍重建的宋軍以外,就要到清末太平天國中的湘淮軍時代,才再度出現軍閥了. 而且,也是因為當時政府與將領沒有互信,加上大部分的將領都是異族人士,這也帶來了中國人"嚴夷夏之防"與"好男不當兵"的惡劣風氣.
很精辟,不过彩雲國是指什么?
========================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
|
|
xk2008
路人甲乙丙
3803 Posts |
Posted - 01/06/2008 : 14:44:39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dasha
唐代的節度使狀況其實又不太相同,那個藩鎮是另一個問題. 商代之前的中國其實是一個盟主調解各地的糾紛,各地部落是獨立政權;周為了壓制人口眾多的商,將親戚功臣分封各戰略要地構成聯防體制,但當周失去了聯防體制首腦的實力後,先是各戰略要地爭奪首腦權的春秋時代,後來就是聯防體制整個消失的戰國時代. 秦漢初期七國分野尚未完全消失,秦始皇到處巡行鎮壓各地結果是自己累死,項羽劉邦還是分封諸國,直到百多年後的武帝中國的政治制度才算真正走上了中央集權,成為此後迄今中國政治制度的基礎. 不過兩漢就是因為中央集權,皇帝被外戚宦官與權臣箝制後便無力反抗,加上和末三國的分裂,當時的人都知道如何擁兵自重與抵抗中央,所以司馬家先眾建親王壓制地方,沒想到親王作亂搞掉朝代以後,反倒是依賴地方權臣重建天下,只是權臣要拱司馬家可不是忠心耿耿,而是一票彼此都壓不倒對方才要推一個大家都不會有意見的傀儡,因此整個南朝根本就是這票權臣互相鬥法的歷史,而北伐不會成功也很簡單,誰成功了兵權土地變大了就可以壓倒其他各家,這誰都不願意.南朝的這個分裂傾向直持續到被隋所滅,北朝能滅南朝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不過北朝本身也不是那麼完整,雖說十六國戰亂讓很多種族自行消滅而有利北魏統一,不過北周本身也是八部族的聯合體,此後北周到隋唐還是一整票這八家族的人掌握政權,直到則天大聖皇帝把這八家族清到只剩下她自己生的那幾個李家小鬼為止.不過內政是中央集權了,世家大族也被來俊臣等解決得差不多了,外交卻又出了問題. 相對於到處學中原種田不成功的漢朝,源自鮮卑的隋唐政權比較清楚異族與漢族的差異,漢人土地搞漢人中央集權,異族勢力範圍設都護府由節度使依照該地狀況全權自行辦理,基本上這作法比較符合實情.可是安史之亂初期中央一堆亂七八糟的遙控命令重演隋煬帝的笑話,安祿山的行軍堪稱中國史上最蠢的幾個範例之一,但他的敵手卻比他更蠢一級,於是九週可以結束的變亂搞到兩京陷落玩了九年,唐政府這時也只好下放權限,各地設節度使讓他們自己決定仗該怎麼打,但是看看戰局有轉機就又會想辦法收回節度使的權限甚至誘殺,到最後搞成中央政府與節度使之間沒有互信,所以事變結束後整個中原就變成割據之局,直搞到宋代;甚至,宋代也還無力收拾西夏或東北的問題,要到蒙古人才重建統一.不過政治上宋代以來軍閥問題就很難再現,除南宋初期由地方義軍重建的宋軍以外,就要到清末太平天國中的湘淮軍時代,才再度出現軍閥了. 而且,也是因為當時政府與將領沒有互信,加上大部分的將領都是異族人士,這也帶來了中國人"嚴夷夏之防"與"好男不當兵"的惡劣風氣.
补充几点:
东晋情况诚如老兄所说,不过南朝情况又是一变.东晋末刘裕靠北府军重建皇权后,鉴于东晋门阀当政皇权暗弱的状况,重新用皇室亲王来掌握地方藩镇.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只要有威信的老皇帝一死,新皇帝根本压不住这一大帮手里有兵有权的皇亲国戚.于是又是内战.南朝就是在这一次次内战中被北朝蚕食,直到侯景之乱总崩溃.陈寅恪先生的书可以参考.
除了晚清外,明末南明其实出了一大票藩镇,问题一个个先天不足,南明郑成功李定国完蛋,三藩被清朝消灭.不然也许清朝初年就会上演晚清那一幕也说不定.也许这比历史更好.
安祿山的行軍堪稱中國史上最蠢的幾個範例之一怎么说?
========================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
|
|
xinghaiyue
新手上路
Taiwan
115 Posts |
Posted - 01/06/2008 : 20:34:27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xk2008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dasha
唐代的節度使狀況其實又不太相同,那個藩鎮是另一個問題. 商代之前的中國其實是一個盟主調解各地的糾紛,各地部落是獨立政權;周為了壓制人口眾多的商,將親戚功臣分封各戰略要地構成聯防體制,但當周失去了聯防體制首腦的實力後,先是各戰略要地爭奪首腦權的春秋時代,後來就是聯防體制整個消失的戰國時代. 秦漢初期七國分野尚未完全消失,秦始皇到處巡行鎮壓各地結果是自己累死,項羽劉邦還是分封諸國,直到百多年後的武帝中國的政治制度才算真正走上了中央集權,成為此後迄今中國政治制度的基礎. 不過兩漢就是因為中央集權,皇帝被外戚宦官與權臣箝制後便無力反抗,加上和末三國的分裂,當時的人都知道如何擁兵自重與抵抗中央,所以司馬家先眾建親王壓制地方,沒想到親王作亂搞掉朝代以後,反倒是依賴地方權臣重建天下,只是權臣要拱司馬家可不是忠心耿耿,而是一票彼此都壓不倒對方才要推一個大家都不會有意見的傀儡,因此整個南朝根本就是這票權臣互相鬥法的歷史,而北伐不會成功也很簡單,誰成功了兵權土地變大了就可以壓倒其他各家,這誰都不願意.南朝的這個分裂傾向直持續到被隋所滅,北朝能滅南朝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不過北朝本身也不是那麼完整,雖說十六國戰亂讓很多種族自行消滅而有利北魏統一,不過北周本身也是八部族的聯合體,此後北周到隋唐還是一整票這八家族的人掌握政權,直到則天大聖皇帝把這八家族清到只剩下她自己生的那幾個李家小鬼為止.不過內政是中央集權了,世家大族也被來俊臣等解決得差不多了,外交卻又出了問題. 相對於到處學中原種田不成功的漢朝,源自鮮卑的隋唐政權比較清楚異族與漢族的差異,漢人土地搞漢人中央集權,異族勢力範圍設都護府由節度使依照該地狀況全權自行辦理,基本上這作法比較符合實情.可是安史之亂初期中央一堆亂七八糟的遙控命令重演隋煬帝的笑話,安祿山的行軍堪稱中國史上最蠢的幾個範例之一,但他的敵手卻比他更蠢一級,於是九週可以結束的變亂搞到兩京陷落玩了九年,唐政府這時也只好下放權限,各地設節度使讓他們自己決定仗該怎麼打,但是看看戰局有轉機就又會想辦法收回節度使的權限甚至誘殺,到最後搞成中央政府與節度使之間沒有互信,所以事變結束後整個中原就變成割據之局,直搞到宋代;甚至,宋代也還無力收拾西夏或東北的問題,要到蒙古人才重建統一.不過政治上宋代以來軍閥問題就很難再現,除南宋初期由地方義軍重建的宋軍以外,就要到清末太平天國中的湘淮軍時代,才再度出現軍閥了. 而且,也是因為當時政府與將領沒有互信,加上大部分的將領都是異族人士,這也帶來了中國人"嚴夷夏之防"與"好男不當兵"的惡劣風氣.
很精辟,不e彩雲國是指什么?
========================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彩雲國物語 日本卡通 怎麼連好好的卡通節目都要扯上關係, 電視節目畢竟只是劇情 一齣細或節目, 又不是歷史紀錄片 |
Edited by - xinghaiyue on 01/06/2008 21:22:57 |
|
|
eshozhao
路人甲乙丙
Taiwan
2087 Posts |
Posted - 01/06/2008 : 21:34:13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xinghaiyue 彩雲國物語 日本卡通 怎麼連好好的卡通節目都要扯上關係, 電視節目畢竟只是劇情 一齣細或節目, 又不是歷史紀錄片
討論區的不就是討論話題嗎?講著彩雲國而聊到唐制,遂聊此事…
而正由於此話題較嚴肅,dasha才會轉發來這討論。未嘗不可啦。 |
|
|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
Posted - 01/06/2008 : 22:45:00
|
明末清初那幾個割據勢力比起他們前輩如漢末唐末的,差距實在蠻大的,所以都忘了他們的存在......在那個天下不穩定而統治種族又是明顯少數派的時候,三藩或鄭氏的影響力確實是蠻大的,但小弟總還是會把他們與新末或隋末或元末那票穩定性比較低割據勢力比較. 安祿山的話,他從根據地南下都不在乎側翼防禦的,所以很快從燕山一路沿太行山的整個側翼就遭到經常性的攻擊,在中原陷入孤軍的窘境,新舊唐書都可以看到他與他部下當時的憂慮,沒想到洛陽唐軍主動出戰解決了他的危機,後來這件事情又重演,導致黑皇帝帶著他的豐滿美人一起離家出走......而在這九年間,安史集團不斷重演陷入孤軍被包圍的窘境,唐帝國邀來的聯軍卻也不斷重演著該包起來等人家餓死卻急吼吼進攻慘敗以致缺乏野戰兵力可用反倒救到敵方的笑話......這之後整個中原就等於都是契丹相關部族的勢力範圍,包括稱弟稱子稱臣的五代與宋,直到朱元璋才重振漢人在黃淮平原的統治權. |
|
|
xk2008
路人甲乙丙
3803 Posts |
Posted - 01/07/2008 : 11:50:41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dasha
明末清初那幾個割據勢力比起他們前輩如漢末唐末的,差距實在蠻大的,所以都忘了他們的存在......在那個天下不穩定而統治種族又是明顯少數派的時候,三藩或鄭氏的影響力確實是蠻大的,但小弟總還是會把他們與新末或隋末或元末那票穩定性比較低割據勢力比較. 安祿山的話,他從根據地南下都不在乎側翼防禦的,所以很快從燕山一路沿太行山的整個側翼就遭到經常性的攻擊,在中原陷入孤軍的窘境,新舊唐書都可以看到他與他部下當時的憂慮,沒想到洛陽唐軍主動出戰解決了他的危機,後來這件事情又重演,導致黑皇帝帶著他的豐滿美人一起離家出走......而在這九年間,安史集團不斷重演陷入孤軍被包圍的窘境,唐帝國邀來的聯軍卻也不斷重演著該包起來等人家餓死卻急吼吼進攻慘敗以致缺乏野戰兵力可用反倒救到敵方的笑話......這之後整個中原就等於都是契丹相關部族的勢力範圍,包括稱弟稱子稱臣的五代與宋,直到朱元璋才重振漢人在黃淮平原的統治權.
安祿山啊,老兄要注意一个事情,他是叛军,而且是在大唐百年承平极盛之时的叛军,虽然大唐接近一半的常备军都在他手里.但是他对自己部下有多少控制能力是相当怀疑的.
在他出兵前他部下不是没人主张广正面进攻的,但是他肯定会想到如果采纳这个建议万一某部造反的可能.所以他宁可主力集中于一路南下.
至于他不管侧翼防御问题其实很简单,他南下无非是走河北或者河东两条路,走河东,太原平阳等等坚城和山地一路都可以设防,他有很大机会在冲到黄河前就被拦下来,而走河北下河南一马平川无兵可用,他有很大机会一路杀到潼关.而且河东侧翼唐军兵力并不强.事实也是如此.如果不是河北生变让他一鼓作气进攻潼关也许潼关早崩溃了.
洛陽唐軍主要问题是都是新招募的新兵蛋子,封常清在牛也没办法拿这种部队对付百战精锐.
唐朝当时兵力集中在东西两统,东统造反,西统在潼关很冤枉的被葬送掉. 而唐朝只能拿西统残余的朔方军对付东统精锐.
经济上河南关中都完蛋.而叛军控制的河北恰恰是当时人口最稠密地区,唐朝财赋依靠的江淮占据不了多少优势的.
其实如果让高仙芝封常清来带领西统大军出潼关就算输也不至于那么凄惨连潼关都丢了.
========================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
|
|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
Posted - 01/07/2008 : 14:05:56
|
安祿山大軍雖強,但是實際上他那時打洛陽是失敗的,根本衝不進洛陽,四周勤王軍又開始會合,雖然這批勤王軍大部分也是烏合之眾,可是在山西的不是,因此在新舊唐書其實都有講到他與他部下當時被切斷後路的惶恐,記得舊唐書用的字眼更多,不過舊唐書比新唐書像小說,所以有些人不太信舊唐書就是...... 沒錯,洛陽唐軍都是些中看不中用的傢伙,這批人根本不能與安史集團野戰,但是守城卻還可以,因為守城比野戰要安全得多,而且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當時已經多次搞劫糧的動作,太久沒看唐書所以忘了裡面有沒有寫當時安軍中存糧多少之類的事情,只記得狀況是快要見底,卻是哪個大關都攻不下,要不是監軍傳皇帝旨意要衝出去決戰,安軍沒辦法多撐一個月.後來攻長安也是,安軍大軍前進時後面也是郭子儀李光弼在打,他不是困守洛陽就是頓兵潼關之下,結果還是...... |
|
|
xk2008
路人甲乙丙
3803 Posts |
Posted - 01/07/2008 : 19:20:48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dasha
安祿山大軍雖強,但是實際上他那時打洛陽是失敗的,根本衝不進洛陽,四周勤王軍又開始會合,雖然這批勤王軍大部分也是烏合之眾,可是在山西的不是,因此在新舊唐書其實都有講到他與他部下當時被切斷後路的惶恐,記得舊唐書用的字眼更多,不過舊唐書比新唐書像小說,所以有些人不太信舊唐書就是...... 沒錯,洛陽唐軍都是些中看不中用的傢伙,這批人根本不能與安史集團野戰,但是守城卻還可以,因為守城比野戰要安全得多,而且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當時已經多次搞劫糧的動作,太久沒看唐書所以忘了裡面有沒有寫當時安軍中存糧多少之類的事情,只記得狀況是快要見底,卻是哪個大關都攻不下,要不是監軍傳皇帝旨意要衝出去決戰,安軍沒辦法多撐一個月.後來攻長安也是,安軍大軍前進時後面也是郭子儀李光弼在打,他不是困守洛陽就是頓兵潼關之下,結果還是......
汗,洛阳这段我也没细看,不过印象中是靠现招募的新兵蛋子对百战精锐,虽然打的很激烈,但是根本守不住.从起兵到洛阳沦陷不过一个月.洛阳中原的粮仓几乎全被缴获.如果不是颜杲卿在河北起兵,潼关在西统主力赶到前能否守住很难说的.郭子儀李光弼等人进军河北是潼关受挫后了.而且即便如此当时安禄山总兵力也并不弱于唐军,都是精锐常备军.很快就派军反扑河北了.而且已经派军进攻南阳准备走武关道了,所以即使潼关不沦陷,未来发展也难说的很.
老兄是否和潼关受挫后弄混了?
========================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
|
|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
Posted - 01/08/2008 : 09:01:45
|
基本上那時守洛陽守潼關等地的將領打定的主意是死守,守不守得住他們也是有點賭,但是比被逼出關決戰要有把握這件事倒是很確實,看他們被監軍逼到出戰前反應都不太好看,這一段小弟沒有直接看過唐書的記載;安祿山倒是有直接看過新舊唐書他的那一部份,或許他只是神經緊張,但在他逼近洛陽時確實是明顯的感受到四處勤王軍的壓力,尤其是後勤壓力,他的部下與他自己都搞到快投降了,還是有軍師勸他堅持才撐下來(這段說詞在舊唐書中有留下來),結果他堅持對了,敵人自動跑出來送死...... 至於郭子儀等人的動向,在洛陽長安淪陷後他們的動作比較積極,之前小弟也是沒看這幾個人的列傳,而只是從安史兩人的部份,當安祿山軍隊走到今日河北河南交界時,就已經感受到山西方面的軍事壓力,從此推測郭子儀這時已經開始動作,只是沒有後來那麼大規模,因為沒有那個需要,一時也來不及. |
|
|
陸戰屋小步兵
版主
7782 Posts |
Posted - 01/08/2008 : 11:22:26
|
離個題
說說三藩之亂 小弟略為看過之後的心得:任何島國都不該直接介入大陸的戰爭 鄭軍若只是提供資金或是後勤服務,狀況可能好的多 但我發現鄭軍和三藩的合作破局,耿軍態度踞傲是一項重要原因 有可能是耿軍不識海權的能力單純陷入數量迷思所致
戰爭對於國家來說是一件太過嚴重的事情,它會造成巨大破壞並且致人於死,所以不能輕易得把戰爭掛在嘴上 |
|
|
xk2008
路人甲乙丙
3803 Posts |
Posted - 01/08/2008 : 18:17:38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dasha
基本上那時守洛陽守潼關等地的將領打定的主意是死守,守不守得住他們也是有點賭,但是比被逼出關決戰要有把握這件事倒是很確實,看他們被監軍逼到出戰前反應都不太好看,這一段小弟沒有直接看過唐書的記載;安祿山倒是有直接看過新舊唐書他的那一部份,或許他只是神經緊張,但在他逼近洛陽時確實是明顯的感受到四處勤王軍的壓力,尤其是後勤壓力,他的部下與他自己都搞到快投降了,還是有軍師勸他堅持才撐下來(這段說詞在舊唐書中有留下來),結果他堅持對了,敵人自動跑出來送死...... 至於郭子儀等人的動向,在洛陽長安淪陷後他們的動作比較積極,之前小弟也是沒看這幾個人的列傳,而只是從安史兩人的部份,當安祿山軍隊走到今日河北河南交界時,就已經感受到山西方面的軍事壓力,從此推測郭子儀這時已經開始動作,只是沒有後來那麼大規模,因為沒有那個需要,一時也來不及.
老兄肯定是把洛阳沦陷和长安沦陷弄混了。
查了一下旧唐书高封传郭传
十一月,安禄山据范阳叛。是日,以京兆牧、荣王琬为讨贼元帅,仙芝为副。命仙芝领飞骑、彍骑及朔方、河西、陇右应赴京兵马,并召募关辅五万人,继封常清出潼关进讨,仍以仙芝兼御史大夫。十二月,师发,玄宗御望春亭慰劳遣之,仍令监门将军边令诚监其军,屯于陕州。是月十一日,封常清兵败于汜水。十三日,禄山陷东京,常清以馀众奔陕州,谓仙芝曰:“累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狂寇奔突,则京师危矣。宜弃此守,急保潼关。”常清、仙芝乃率见兵取太原仓钱绢,分给将士,馀皆焚之。俄而贼骑继至,诸军惶骇,弃甲而走,无复队伍。仙芝至关,缮修守具,又令索承光守善和戍。贼骑至关,已有备矣,不能攻而去,仙芝之力也。
十四载,入朝,十一月,谒玄宗于华清宫。时禄山已叛,玄宗言凶胡负恩之状,何方诛讨?常清奏曰:“禄山领凶徒十万,径犯中原,太平斯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玄宗方忧,壮其言。翌日,以常清为范阳节度,俾募兵东讨。其日,常清乘驿赴东京召募,旬日得兵六万,皆佣保市井之流。乃斫断河阳桥,于东京为固守之备。
十二月,禄山渡河,陷陈留,入罂子谷,凶威转炽,先锋至葵园。常清使骁骑与柘羯逆战,杀贼数十百人。贼大军继至,常清退入上东门,又战不利,贼鼓噪于四城门入,杀掠人吏。常清又战于都亭驿,不胜。退守宣仁门,又败。乃从提象门入,倒树以碍之。至谷水,西奔至陕郡,遇高仙芝,具以贼势告之。恐贼难与争锋,仙芝遂退守潼关。
玄宗闻常清败,削其官爵,令白衣于仙芝军效力。仙芝令常清监巡左右厢诸军,常清衣皁衣以从事。监军边令诚每事干之。仙芝多不从。令诚入奏事,具言仙芝、常清逗挠奔败之状。玄宗怒,遣令诚赍敕至军并诛之。
令诚至潼关,引常清于驿南西街,宣敕示之。常清曰:“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受戮贼手,讨逆无效,死乃甘心。”初,常清兵败入关,欲驰赴阙庭,至渭南,有敕令却赴潼关,自草表待罪。是日临刑,托令诚上之。其表曰:
中使骆奉仙至,奉宣口敕,恕臣万死之罪,收臣一朝之效,令臣却赴陕州,随高仙芝行营,。负斧缧囚,忽焉解缚,败军之将,更许增修。臣常清诚欢诚喜,顿首顿首。臣自城陷已来,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对。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陛下,论逆胡之兵势,陈讨捍之别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臣读《春秋》,见狼瞫称未获死所,臣今获矣。
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常清既刑,陈其尸于蘧蒢上。仙芝归至耤A令诚索陌刀手百馀人随而从之,曰:“大夫亦有恩命。”仙芝遽下,遂至常清所刑处。仙芝曰:“我退,罪也,死不辞;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物等,则诬我也。”谓令诚曰:“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足下岂不知乎!”其召募兵排列在外,素爱仙芝,仙芝呼谓之曰:“我于京中召兒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兵齐呼曰:“枉”,其声殷地。仙芝又目常清之尸,谓之曰:“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遂斩之。
十四载,安禄山反。十一月,以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诏子仪以本军东讨。遂举兵出单于府,收静边军,斩贼将周万顷,传首阙下。禄山遣大同军使高秀岩寇河曲,子仪击败之,进收云中马邑,开东陉,以功加御史大夫。十五载正月,贼将蔡希德陷常山郡,执颜杲卿,河北郡县皆为贼守。二月,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师下井陉,拔常山郡,破贼于九门,南攻赵郡,生擒贼四千,皆舍之,斩伪太守郭献璆,获兵仗数万。师还常山,贼将史思明以数万人踵其后,我行亦行,我止亦止。子仪选骁骑五百更挑之,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我军乘之,又败于沙河。禄山闻思明败,乃以精兵益之。我军至恆阳,贼亦随至。子仪坚壁自固,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夕袭其幕,贼人不及息。数日,光弼议曰:“贼怠矣,可以战。”六月,子仪、光弼率仆固怀恩、浑释之、陈回光等阵于嘉山,贼将史思明、蔡希德、尹子奇等亦结阵而至,一战败之,斩馘四万级,生擒五千人,获马五千匹,思明露发跣足奔于博陵。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斩贼守者以迎王师。子仪将北图范阳,军声大振。
是月,哥舒翰为贼所败,潼关不守,玄宗幸蜀,肃宗幸灵武,子仪副使杜鸿渐为朔方留后,奏迎车驾。七月,肃宗即位,以贼据两京,方谋收复,诏子仪班师。八月,子仪与李光弼率步骑五万至自河北。
========================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
|
|
xk2008
路人甲乙丙
3803 Posts |
Posted - 01/08/2008 : 18:21:06
|
查了一下安禄山传记,情况大概是这样
十一月,反于范阳,矫称奉恩命以兵讨逆贼杨国忠。以诸蕃马步十五万,夜半行,平明食,日六十里。以高尚、严庄为谋主,孙孝哲、高邈、何千年为腹心。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战,闻其兵起,朝廷震惊。禁卫皆市井商贩之人,乃开左藏库出锦帛召募。因以高仙芝、封常清等相次为大将以击之。禄山令严肃,得士死力,无不一当百,遇之必败。
十二月,度河至陈留郡,河南节度张介然城陷死之,传首河北。陈留郭门禄山男庆绪见诛庆宗榜,泣告禄山,禄山在舆中惊哭曰:“吾子何罪而杀之!”狂而怒,官军之降者夹道,命交相斫焉,死者六七千人,遂入陈留郡。太守郭纳初拒战,至是出降。至荥阳,太守崔无诐拒战,城陷死之。次于泥水罂子谷,将军荔非守瑜蹲而射之,杀数百人,矢及禄山舆。禄山不敢过,乃取谷南而过。守瑜箭尽,投河而死。东京留守李忄妻、中丞卢奕、采访使判官蒋清烧绝河阳桥。禄山怒,率军大至。封常清自苑西隤墙,使伐树塞路而奔。禄山入东京,杀李忄妻、卢奕、蒋清,召河南尹达奚珣,使之莅事。初,常清欲杀珣,恐应贼,忄妻、奕谏止之。常清既败,唯与数骑走至陕郡,高仙芝率兵守陕城,皆弃甲西走潼关,惧贼追蹑,相蹂藉而死者塞路。陕郡太守窦庭芝走投河东。贼使崔乾祐守陕郡。临汝太守韦斌降于贼。
十五年正月,贼窃号燕国,立年圣武,达奚珣已下署为丞相,五月,南阳节度鲁炅率荆、襄、黔中、岭南子弟十万余,与贼将武令珣战于叶县城北枌河,王师尽没。六月,李光弼、郭子仪出土门路,大破贼众于常山郡东嘉山,河北诸郡归降者十余。禄山窘急,图欲却投范阳。会哥舒翰自潼关领马步八万,与贼将崔乾祐战于灵宝西,为贼覆败,翰西奔潼关,为其帐下执送于贼。关门不守,玄宗幸蜀,太子收兵灵武。
天宝十一年,禄山表为屯田员外郎。及随禄山寇陷东京,伪授中书侍郎。伪赦书制敕多出其手。始,尚与严庄、孙孝哲计画,白禄山以为事必成。及颜杲卿杀李钦凑于土门,扬声言荣王琬、哥舒翰二十万众徇河北,十七郡皆归顺。颜真卿破袁知奉三万众于堂邑,贺兰进明再拔信都,李光弼、郭子仪继收常山、赵郡,河北路绝者再。河南诸郡皆有防御,潼关有哥舒翰之师。禄山大惧,怒尚等曰:“汝元向我道万全,必无所畏。今四边若此,赖郑、汴数州尚存,向西至关,一步不通,河北并已无矣,万全何在?更不须见我。”尚等遂数日不得见禄山,忧闷不知所为。 会田乾真自潼关至,晓谕禄山曰:“自古帝王,皆有胜败,然后成大事,岂有一举而得之者乎!今四边兵马虽多,皆非精锐,岂我之比。纵事不成,收取数万众,横行天下,为一盗跖,亦十年五岁矣,岂有人能制我耶!尚、庄等皆佐命元勋,何得隔绝不与相见,令其忧惧?只此数人,岂不能为患乎?外间闻之,必心摇动。”禄山喜曰:“阿浩,非汝谁能开豁我心里事,今无忧矣!为之奈何?”乾真曰:“不如唤取慰劳之。”遂召尚等饮宴作乐,禄山自唱歌以送酒,待之如初。阿浩,乾真小字也。及庆绪至相州,伪授侍中。
========================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
|
|
xk2008
路人甲乙丙
3803 Posts |
Posted - 01/08/2008 : 18:26:22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陸戰屋小步兵
離個題
說說三藩之亂 小弟略為看過之後的心得:任何島國都不該直接介入大陸的戰爭 鄭軍若只是提供資金或是後勤服務,狀況可能好的多 但我發現鄭軍和三藩的合作破局,耿軍態度踞傲是一項重要原因 有可能是耿軍不識海權的能力單純陷入數量迷思所致
戰爭對於國家來說是一件太過嚴重的事情,它會造成巨大破壞並且致人於死,所以不能輕易得把戰爭掛在嘴上
三藩之乱,纯粹是康熙的错误导致的。
印象中郑经无大志只图收复福建,因此和耿军冲突。
不知道是否属实,但是不管是否属实,郑经做法都是糊涂的。
当时满清势大,如果三藩被灭,郑家以海岛对抗天下能支持多久?
如果郑经效法郑成功以水军北伐南京,一旦江南崩溃,满清大势去已。
不图此而和耿家争弹丸之利,难逃庸才的评价。
========================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
|
|
陸戰屋小步兵
版主
7782 Posts |
Posted - 01/08/2008 : 19:06:04
|
所以小弟才認為鄭經是意氣之爭 不過以鄭經的實力要拿下南京恐怕很困難 太平天國時,即使火器很發達了,曾國筌還拿南京很頭痛 鄭軍介入大陸內戰,做做後勤運輸業務的買賣,偶爾趁火打劫可能比較合算
戰爭對於國家來說是一件太過嚴重的事情,它會造成巨大破壞並且致人於死,所以不能輕易得把戰爭掛在嘴上 |
|
|
xk2008
路人甲乙丙
3803 Posts |
Posted - 01/09/2008 : 12:24:11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陸戰屋小步兵
所以小弟才認為鄭經是意氣之爭 不過以鄭經的實力要拿下南京恐怕很困難 太平天國時,即使火器很發達了,曾國筌還拿南京很頭痛 鄭軍介入大陸內戰,做做後勤運輸業務的買賣,偶爾趁火打劫可能比較合算
戰爭對於國家來說是一件太過嚴重的事情,它會造成巨大破壞並且致人於死,所以不能輕易得把戰爭掛在嘴上
太平天國時的南京有足够的兵力防御,忙于对付三藩的满清可没那么多精锐防御.
如果抓住机会是有可能的,郑成功那次真的是只差一步而已.如果郑成功不是想养寇自重的话无论是和李定国合击广东还是直入南京南明都能翻盘.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最近看窃明所谓的宁远大捷锦州大捷的真相,又翻了翻别人送的顾诚的南明史,感觉明末清初真的是大家争着比脑残.最后脑残程度清一点的满清获胜了.中国之不幸也.
========================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
|
|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
Posted - 01/09/2008 : 14:24:32
|
竊明的說法記得很有爭議,只引用單方面的原始史料,小弟沒研究這一段就是. 不過明末腦殘的真的一堆,還不只中國,朝鮮與日本還有蒙古人勢力範圍內的也是......金也好清也好,女真人政權的軍事實力未必頂強,但是往往不知道是他們外交強還是運氣好,總是能讓他們找到機會打敗強大的敵人,尤其清初,所有敵人對於內鬥的興致往往都高於對抗滿清...... 唐書真的該回去翻了,上次看是兩年多前的事情了...... |
|
|
xk2008
路人甲乙丙
3803 Posts |
Posted - 01/09/2008 : 20:49:34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dasha
竊明的說法記得很有爭議,只引用單方面的原始史料,小弟沒研究這一段就是. 不過明末腦殘的真的一堆,還不只中國,朝鮮與日本還有蒙古人勢力範圍內的也是......金也好清也好,女真人政權的軍事實力未必頂強,但是往往不知道是他們外交強還是運氣好,總是能讓他們找到機會打敗強大的敵人,尤其清初,所有敵人對於內鬥的興致往往都高於對抗滿清...... 唐書真的該回去翻了,上次看是兩年多前的事情了......
窃明争议主要是对袁是否卖国有争议,但是袁志大才疏这点基本没争议.
看南明史实在是很郁闷的事情.
========================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
|
|
陸戰屋小步兵
版主
7782 Posts |
Posted - 01/10/2008 : 17:38:00
|
關於攻打南京城 小弟有不同的看法 南京可是一座堅城 即使當火器發達的年代 都是很棘手的硬核 拿鄭成功攻打熱難遮城的例子來看 以猛烈的炮火連轟近月 破壞也不算太大 荷軍會投降有相當程度是因為士氣低落和支援斷絕 如果鄭軍硬攻 恐怕死傷還是不小 所以小弟以為鄭成功會緩攻南京城還是迫不得已居多 畢竟當時鄭軍旗下有不少的人馬是靠著在福建沿海數次游擊擄掠而來稱不上精銳 要說鄭成功養寇會不會太言過?
戰爭對於國家來說是一件太過嚴重的事情,它會造成巨大破壞並且致人於死,所以不能輕易得把戰爭掛在嘴上 |
|
|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
Posted - 01/10/2008 : 21:32:03
|
今天總算有空查了一下新舊唐書,雖然沒找到那個勸安祿山不要慌的人是誰,但總算把幾件事情的順序弄清楚了: 安祿山準備好,從河北快速南下奇襲造反->玄宗殺掉在京的安氏家族,並封各將準備作戰->安祿山因親人被殺發狂,沿路屠殺->安祿山奇襲成功,連陷洛陽週遭,並與封常清三戰三勝,進佔洛陽.但部下顏杲青與人民叛安抗暴,後路斷絕,李光弻郭子儀等又連敗安軍,被四面包圍且處處失利的安軍陷入進退不得困境->潼關防禦戰因玄宗錯誤命令出戰而失敗,玄宗逃亡,局勢糜爛. 小弟確實搞錯了順序. 鄭軍實力其實是個相當複雜的國際問題.基本上鄭家軍算是明末橫行東亞的後期倭寇之一,實力因中介中國-朝日琉-西葡荷等國的貿易而極度龐大,這就是鄭芝龍時代的力量.但是,1603德川家康開創幕府,1641年完成鎖國,東亞貿易圈在這段時間內因鎖國而逐漸衰敗,1644明朝滅亡時,鄭家的貿易網其實已經崩潰,開始吃老本,這應該是鄭芝龍想降清的原因,結果龐大的鄭家軍開始分裂.鄭成功在南京失敗加上他的老家遭到攻擊,實力進一步減弱,只好尋求台灣當根據地,結果他到台灣一年多就死,他死後鄭經繼位算是打回來的,這又更近一步消減了鄭軍的勢力.等到三藩時,鄭軍剩下的實力只有當年鄭成功北伐南京時的幾成,很有疑問. 鄭成功當初不知道是惜兵還是怎樣,沒能利用將攻下南京時就打下,讓對方有機會重新修城增援固守,就算不是故意的,但至少這是重大失誤. 而鄭經與耿精忠搞不好其實也可以理解,小弟不知道他祖母被清兵姦殺時是不是三藩帶路啦,但鄭家軍的老家其實多半在福建沿海,整個鄭家軍想先要回自己的家鄉重修祖墳其實是可以理解的,而負責福建的耿家與鄭家軍之間也很可能擁有刨墳之恨......這只能說是你先前做人沒做好. 至於袁崇煥,他殺毛文龍小弟認為其實是一個大錯,雖然從中國立場來說毛與袁爭奪該處戰場的資源與主導權,真的是該罷掉一個,但是毛牽制清兵,讓朝鮮不至於投清,使得遭到物資封鎖的清局面危殆,重要性很可能高於袁,因為袁守的寧遠作用必須在明軍有進攻能力時才能突顯--明軍山海關外可以有一個遼寧走廊的戰略緩衝區,變成進可攻退可守--沒有走廊明還可以死守,毛沒了朝鮮這一翼就慘了.但要說袁守寧遠無意義,倒也不盡然,當然這要看你的戰略意圖啦. |
|
|
xk2008
路人甲乙丙
3803 Posts |
Posted - 01/10/2008 : 21:37:46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陸戰屋小步兵
關於攻打南京城 小弟有不同的看法 南京可是一座堅城 即使當火器發達的年代 都是很棘手的硬核 拿鄭成功攻打熱難遮城的例子來看 以猛烈的炮火連轟近月 破壞也不算太大 荷軍會投降有相當程度是因為士氣低落和支援斷絕 如果鄭軍硬攻 恐怕死傷還是不小 所以小弟以為鄭成功會緩攻南京城還是迫不得已居多 畢竟當時鄭軍旗下有不少的人馬是靠著在福建沿海數次游擊擄掠而來稱不上精銳 要說鄭成功養寇會不會太言過?
戰爭對於國家來說是一件太過嚴重的事情,它會造成巨大破壞並且致人於死,所以不能輕易得把戰爭掛在嘴上
堡垒和大城完全不同,历史上小而坚固的堡垒要大军碰壁的例子太多了,而大城城墙修的在坚固问题是太大了需要大量的防御兵力。这是大城市和小堡垒要塞的本质区别。
而且熱難遮城已经属于近代对付火药武器专门的那种要塞了。这种便于发挥火力无死角的强悍是很可怕的。至于说郑成功养寇自重原因,转大陆顾诚先生的《南明史》:
第三节 郑成功与李定国关系之分析
史学界论述李定国与郑成功关系的文章不少,大多是从他俩都坚持抗清,战绩远非其他抗清武装所能比拟,而且又书信往返,缔结为姻,故赞扬之词充塞史著,仿佛二人都是忠贞于复明事业、共赴国难的佼佼者。但是,就历史事实而言,会师广东的计划是李定国制定的,在1653、1654年(顺治十年、十一年)他梦寐以求的就是同郑成功东西夹攻,迈出收复广东、重整山河的第一步。然而,这只是定国一厢情愿,郑成功并不想这样做。原因不是他看不到会师广东是南明中兴的关键一着,而是郑成功把以他为首的郑氏集团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研究郑成功起兵以后的整个经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很有大志的人,在明、清对峙,国土分裂的情形下,他鉴于自身力量不够强大,在政治影响上也无法同明、清两个并存的政权争夺民心(包括官绅),因此,他的策略是明、清两方谁能让他独断专行,或者说割地自雄,他就奉谁“正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理想是做一个“纵横而所之”的“凤凰”,不愿成为“槛阱之中”的“虎豹”。所以他会说出这样的话:“清朝若能信儿,则为清人;果不信儿言,则为明臣而已。”①总之,只能“遥奉”,不能“受制于人”。这就是他和后来的郑经一贯提出的“比于高丽”的思想根源。清廷多次招抚(郑方称为“和议”)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只给他高爵厚禄,决不答应给他以相对的独立性。在这种条件下,郑成功只能做一个“明臣”。同样的道理,他的“始终为明”并不意味着他愿意毫无保留地服从明朝廷的调遣,恪守臣节。在东南沿海,隆武帝遇难后,他“始终为唐”(张煌言语),对近在咫尺的鲁监国以客礼相待,而且极力设法使原属鲁监国的兵将听命于己。对永历朝廷,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奉永历正朔的原大西、大顺军和其他抗清势力能支撑下去,拖住清朝的大部分兵员,借以减轻自己的压力。另一方面,他是很有政治头脑的,预见到如果应定国之约出动主力东西合击,必胜无疑,随之而来的是闽粤兵连一体、地成一片,遥相呼应的局面就要改观。郑成功不会不考虑到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将受到很大限制,军政大事要禀承于朝廷,否则就难逃僭越之议。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兵力、爵位和声望上都略逊于李定国,加以李定国同永历朝廷的关系比他更密切,这些因素必然在郑成功的深谋远虑之中。所以,无论李定国制定的战略如何正确,也不管定国为了实现南明中兴对他怎样苦心相劝,郑成功总像一根插在闽海地区的弹性钢条一样,外力的大小只能造成他左右摇晃的程度,最后还是我自岿然不动的南天一柱。明清之际最优秀的军事家李定国的悲剧在于:出滇抗清前期遭到孙可望的嫉恨,无法在湖广(今湖南、湖北)、江西战场上施展雄才大略;中期寄厚望于郑成功连兵粤、闽,会师北上,得到的回报是虚应故事,新会战败,丧师失地,南明中兴从此无望,他所能做的只是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郑成功对广东潮州地区一直非常重视,这是郑氏家族军粮的主要来源地。郑鸿逵和郑成功多次进兵潮州原因就在于此。但他的意图却是希望把潮、惠地区据为自己的粮饷、兵员补给地,而在郑军和永历朝廷之间最好是留下一片清方管辖区,打掉这座隔火墙对郑氏集团不利。于是,他在李定国心急如焚的情况下,一味采取拖延推宕的策略。上面已经说过,李定国部署二次入广战役在半年前就已经把预定的会师日期通知了广东义师,决不可能不通知指望在全局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郑成功。四月间定国在高州派遣的使者到达厦门后,郑成功正同清方“和谈”,将使者软禁。八月才派李景为使者来到定国军中,定国的回信中说“兹不谷已驻兴邑”(广东新兴县),据为定国治病的陈舜系记载,他在八月十六日随定国大营往广、肇(新兴属肇庆府),可以证明这封信写于八月十六日以后,信中所说“五月至今,所待贵爵相应耳”,是说他四月派出使者预料五月可得回音,不料等到八月,成功使者才姗姗来迟,带来的消息又不明确。定国的回信除了明显地流露出不满情绪,仍抱有会师的极大希望,“慎勿然诺浮沉,致贻耽阁。要知十月望后,恐无济于机宜矣”,真可谓语重心长。从《先王实录》中得知,李景和定国使者携带复信返抵厦门不迟于九月初三日,“藩得会师二书,即欲调兵南下勤王。以虏使在泉,令差暂住金门”①。然而,他偏要拖过定国信中指定的十月望前(十五日以前)师期,到十月十九日才“遣师南下,与晋王(是时李定国尚未封晋王)等会师勤王。委左军辅明侯林察为水陆总督,提调军中一切机宜;委右军闽安侯周瑞为水师统领”,率兵数万、战舰百只,“克日南征”,同时派官员林云琼赍勤王师表诣行在,并持书会晋王等(定国时为安西王),书云:“季秋幸接尊使,读翰教谅谅,修矛戟而奏肤功,大符夙愿。……兹叠承大教,宁忍濡滞以自失事机?奈尊使到敝营时,值南风盛发,利于北伐而未利于南征。……即欲遣师南下,与贵部共取五羊,缘风信非时,未便发师。……兹届孟冬,北风飙起,即令辅明侯林察、闽安侯周瑞等统领,扬帆东(?)指,虽愧非顺昌旗帜,然勉效一臂之力。水师攻其三面,陆师尽其一网,则粤酋可不战而擒矣。”①
郑成功这次出军有几点很值得注意。第一,郑成功自起兵以来凡遇重大战役都亲临指挥,这次入粤之战对南明和清方都关系重大,西线是安西王李定国任主帅,给他的信中又反复强调了会师广东的战略意义,如说“粤事谐而闽、浙、直争传一檄”,那么,他为什么不肯亲自统军西上呢?惟一的解释是他已有卸责于下的准备。第二,郑成功在众多将领中选择林察出任水陆师正提督可谓独具慧眼,永历朝廷初立之时正是这位林察拥立绍武政权,大打内战,这时让他统军接应永历朝廷的主力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最佳人选”。第三,郑成功是一位久历戎行的统帅,在给其弟世忠信中也说自己“用兵老矣”,何况郑军同清军作战时几次因救援不及时而失城丧师,他当然明白“胜负之际,间不容发”的道理,那么,他在九月初收到定国谆谆嘱咐的十月十五日为郑军到达指定位置的信后,为什么要拖到十九日才调集官兵“克日南征”呢?第四,郑成功自上年就已知道李定国东西夹攻,一举恢粤的计划,其间定国还再三遣使催促他领兵接应。在帆船时代里,海上航行受季候风影响较大,无疑是事实。但在这样长的时间里郑成功没有出兵决不能用“风信非时”来解释,否则,郑、李使者又怎么能往来海上?何况,上年(1653年)六月至八月郑成功曾经率领舟师南下潮州、揭阳;下年(1655年)八月郑成功又曾派舟师南下广东,九月占领揭阳、普宁、澄海三县,证明秋季并不是不可能南征。退一步说,顺治十年(1653)李定国计划次年东西合攻广东之时,具有丰富海上经验的郑成功如有会师诚意,也应当把海上用兵的最佳时间通知李定国,以便定国确定东西会师打响的月日。明眼人不难看出郑成功的态度暧昧。第五,最引人注意的是,郑成功派出的援师行动极其缓慢,有大造声势之形,无实际作战之心。从清方档案来看,十月初一日郑成功发牌调集兵将,部署南征事宜;初四日他亲临铜山(今东山县)视察兵丁、船工,“授辅明侯林察为正提督,闽安侯(周瑞)为副提督,管辖一百艘大船,派往广东与西部贼兵会合”①。十月二十二日,清广东水师副将许龙报告,“上游有数百只船集结,闽安侯周瑞、辅明侯林察有率兵南下之势。盖于二十三、二十四日起程,有言去碣石,有言去广东”。十一月十九日,林察部泊于南澳扎营,“商议军务”。铜山距南澳不过百里,郑成功信中说“兹届孟冬,北风飙起”,正值顺风,一天可到。郑成功十月初四日在铜山阅兵命将,一个半月之后才停泊南澳扎营商议什么军务。又过了一个星期即十一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林察等率领的舟师三百余艘进至广东海丰磡寨村(当即瞰下寨,在海丰县南海滨)。十二月初五日,林察领船只四百余号、士卒三万余众进抵平海所(今惠东县平海)。同月十四日林察派出一队白艚船驶抵大鹏所(与平海隔大亚湾)征输村寨粮米,在这里遇着了广东沿海义师李万荣、陈奇策的队伍,据清方侦察,李万荣曾以猪、酒犒劳郑军。十五日,林察等部乘船三百余艘驶至佛堂门外(在虎门南面二百余里处,距广州四百余里)①。上文已说过李定国在新会战败的日期是十二月十四日,也就是林察所遣部分船只到大鹏所同李万荣、陈奇策义师相遇的那一天。当时李万荣等只知新会正在激战,不可能知道定国败退,几乎可以肯定是由于他们的极力劝说,林察才在一天内即从平海进至佛门堂。大约几天之后,他们必定从广东义师处得到定国大军战败急速西撤的消息,在海面观望了很长时间(其中必有派人向郑成功请示之事),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返回厦门。
明、清双方留下的档案和记载都表明,郑成功虽然派出了军队,却没有参战意图。清闽、粤两省高级官员非常注意郑军动向,向朝廷报告林察等南下的日期和活动颇为详细,却没有任何交战之事内容,也就是说林察、周瑞部决不是遭到清军阻击不能早日到达定国指定位置;从十月初四日到十二月十四日磨蹭了两个月零十天才驶抵平海,派出部分兵船去大鹏所村寨征收粮食,而杨英记载林察、周瑞出兵时,他以户科身分同忠振伯洪旭“照议”计发行粮十个月,可见也不是由于粮饷不足。剩下的惟一解释就是郑成功在命将时即已亲授机宜:不可假戏真做。这一判断不仅可以从上述郑军处处拖延时日上看出,从清方档案和郑方纪载中也找不到任何作战痕迹,给人印象似乎是郑成功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南海旅游,对组织这次改变明、清战局的战役的李定国采取了虚与委蛇的手段,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台湾外纪》卷四记林察、周瑞返回厦门后报告“舟师次虎头门(即虎门),侦知李定国战败,梧州失守,不敢进兵,还师”。郑成功玩弄权术,责备林察、周瑞等“勤王入援,君命原无俟驾,逗遛观望而回,朝典何在?尔等合心畏避,当尽正罪”。随即下令将周瑞“削职夺爵,解其兵柄,永不叙用”;林察等人降级有差。在给李定国的信里写道:“客岁蘧使遥来,同仇同袍之订,甚符夙心。用是敿干敹胄,大集楼船,方刻程期,而敝员李景复以台命至,展读再四,知殿下内急君父之忧,外切仇雠之痛;不佞恨不能征帆悠忽,直扫珠江,同挈故土以迎乘舆。讵意船师未到,而大师已先班回数日。有贵部官兵自粤来投者,细讯其故,盖以骄兵致挫。胜负兵家之常,不足深忧。但敝船逗遛,既不能先期会师,又不能奋图后援,实与有罪焉。已将水陆各将,审定功罪,乃知依违不前者,闽安侯周瑞,已重行捆责,革职闲住,乃念其有功,不然已正法矣。……”①
郑成功对南征诸将的处理和复李定国书是大有讲究的。1654年能否实现东西合击,奏捷广东,直接关系着永历朝廷的前途,是非同小可的一次重大战略行动。郑成功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决不至于看不到这一点。他的信中轻描淡写地说“胜负兵家之常,不足深忧”,把关键性战略意图未能实现等同于一般战役的胜负,可说是官样文章。信中首先批评了李定国“骄兵致挫”,然后才谈到自己的舟师“逗遛”、“依违不前”,意在把战役失败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对方。我们不能说李定国没有犯过骄傲轻敌的错误,但是新会战役的失败却决不能说成是定国“骄兵致挫”。在人员处理上,郑成功治军之严,在历史上很著名,惟独对这次对南明有决定命运意义的战役中逗留不进的将领却轻轻发落了事。林察是南征主将,郑成功却把“依违不前”的罪责加在副提督闽安侯周瑞头上,原因是林察为郑氏嫡系将领,周瑞原是鲁监国将领,亲疏之分显而易见。顺便说一下,郑成功的跋扈自雄在致定国信中也有充分的表现。按明、清制度大将专征时皇帝授予的最大权力仅限于副将以下违反节制可以不经请旨以上方剑处斩。周瑞位居侯爵,成功信中说“念其有功,不然已正法矣”,完全是一国之主的口气。总之,南征之役无功而返是按照郑成功自己的意志行事殆无疑义。
综上所述,1653—1654年李定国策划的广东之役,是南明中兴的最后一次机会。定国计划的重点是联络郑成功东西合击,配合广东各地义师首先全歼广东清军,再展宏图。在这三股抗清力量中,李定国军和广东义师都是全力以赴的,只是由于郑成功志不在此,终于功亏一篑。广东义师为了实现定国的战略意图表现的积极性颇足称赞。在定国新会战役失败之后负责联络广东义师的明两广总督连城璧仍然为这一东西合击战略奔走呼号。他在1655年六月给永历朝廷的奏疏中呼吁:“所望西师迅发,闽帆再扬,而臣与辅臣郭之奇一鼓再鼓,乘敌之疲,用我之壮,粤东不足平也。”①次年(1656,顺治十三年,永历十年)七月,连城璧又在疏中说他联络的粤中义师“坚处海滨,……枕戈以待王师重来,与闽师期会,收前此未济之功”②。由于李定国在新会战役中兵员器械损失较大,又急于赶赴安龙迎接永历帝入滇,顾不上粤东战场了。大好良机付之东流,曷胜浩叹。
--------------------------------------------------------------------------------
① 见前引杨英《先王实录》。 ① 《先王实录》。 ① 《先王实录》。 ① 顺治十一年十一月初四日两广总督李率泰为紧急塘报事题本,见《郑成功满文档案史料选译》第五十九一六十二页。 ① 顺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广东巡抚李栖凤“为闽贼水陆并举、惠潮情势孔亟,仰祈圣鉴事”题本,见《郑成功满文档案史料选译》第七十三—七十六页。 ① 夏琳《闽海纪要》。 ① 连城璧《蹇愚录》卷一《乙未六月疏》。 ② 同上书,卷一《丙申七月疏》。
========================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
|
|
xk2008
路人甲乙丙
3803 Posts |
Posted - 01/10/2008 : 21:43:23
|
第二十九章 郑成功、张煌言长江之役
第一节 长江之役的战略部署
1658年(顺治十五年、永历十二年),清军三路进兵西南,李定国等战败,永历朝廷形势危急。郑成功见清方主力集中于西南,认为这是扩大以自己为首的东南抗清基地的大好时机,决定率领主力乘船北上,展开长江战役。这年五月,中提督甘辉统领前军乘船进至沙埕;二十七日在桐山(今福建省福鼎县,与浙江省接境)一带征粮。郑成功亲自带领的主力也到达距沙埕三十里的岑屿。六月初十日起,张煌言、甘辉、马信等集中兵力进攻温州府属的瑞安县城。清方报告郑军“联■数千,甲兵数万,分道突犯,密布帐房,扎营绵亘四十余里,烟火蔽天。此番大举非比寻常登犯,且贼■横截飞云江口(飞云江流经瑞安县城西南入海),援兵莫渡,平(指平阳县,在飞云江之南)、瑞(安)二县声息不闻。又复水陆并进,窥伺郡城(指温州)。我兵首尾牵制,万分危迫”①。清政府除集中浙江驻守军加强防御外,还从河南、江西、山西、山东抽调兵马增援。郑军在温州地区征集粮饷后,即移舟北上,准备入长江,攻取南京。
八月初九日,郑成功统领大批兵马乘船由浙江舟山进抵羊山(今大洋山,属崎岖群岛)。这里是“海道必由之路”,“南至定海,北至吴淞,皆一潮可到,盖江、浙之交界也”②。此行的目的正如郑成功所说:“我提师望复神京,以为社稷。”③初十日中午,成功召集各提督商讨进兵机宜。不料天有不测风云,陡然之间乌云滚天,狂风骤起,大雨如注,波涛汹涌,郑军舟船对面亦不相见,互相撞击和为大浪颠覆,翻沉损坏的很多。郑成功的六位妃嫔,第二、第三、第五个儿子都被淹死④,兵将、船艘、器械损失巨大。郑成功遭到这一意外打击,说:“今船只兵器损失,长江难进矣。须溜回舟山收拾,再作区处。”①八月十四日,他督师回到舟山进行整顿。由于该岛一片荒芜,大军难以久留,九月初,郑军船只分三帮经舟山群岛与镇海县之间的海峡南下。这次动员的兵力据清方档案记载至少有船舶一千余艘,陈应泰揭帖中竟说有“五千余艘”②,留守金、厦一带的兵力自然比较单薄。“重兵劲卒尽数而出,所余留守老巢者虽有三镇、五镇之众,不过老弱病养并在其中。”清福建提督马得功乘机出兵于六月初四日攻占了泉州附近的郑军基地白沙(即郑鸿逵归隐地)③。郑军中一些清方投降过来的北方兵将不习惯海上军旅生活,被羊山飓风吓坏了,纷纷逃走。郑成功一面整顿队伍,制造器械,修补船舰,筹集粮饷,准备明年再举;一面在南返途中攻克台州、海门卫、黄岩县、磐石卫、乐清县等浙江沿海要地。大致来说,在第一次北征受挫到次年五月入吴淞口进攻南京的半年多时间里,郑军主力一直驻于浙江沿海一带,成功本人也往来于磐石卫、沙关(今浙江、福建交界处之沙埕)二地。
到1659年(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二月二十日④,郑成功由沙关来到磐石卫,下令各提督、统领、总镇“速办船只,催完饷务,限三月内齐到磐石卫听令”⑤,着手部署长江战役。这次准备进军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加强了金、厦基地的防务,二是命令将士携带家眷随军行动。先说第一点,郑成功吸取了上年北征时清军趁虚攻陷白沙的教训,留守金门、厦门等地的兵力显然有所加强。这年八月清福建总督李率泰向朝廷报告:
今逆孽虽犯江宁,而厦门各岛乃其巢穴,近据各汛报称,有伪提督黄廷等领兵数千留守厦门,尚有多贼分布各汛港口,浯州则有伪前镇戴捷,■州则有伪仁武镇康邦彦,把守海澄港口海沧等处则有伪礼武镇林顺,泉州港口蜂尾等处则有伪中镇黄昌,游移高崎地方乃系伪援剿右镇吴胜,铜山更有伪护卫右镇黄元同伪忠匡伯张进,南澳则有伪忠勇侯陈豹,定海则有伪五军都督陈尧策等。或一伪镇领兵千余名,驾船数百只,或扼守各港要区,或往来沿海窥探。无时不图登掠,无汛不用堤防……①。
这对于保证后方基地安全和牵制福建清军无疑起了重要作用。第二点,郑成功用兵历来把将士的家属安置于比较安全的地方,拨兵保护;这次却“传谕官兵搬眷随征。谕云:官兵远征,不无内顾;携眷偕行,自然乐从。本藩统领大师,北伐丑虏,肃靖中原,以建大业。虑各勋镇将领官兵,永镇之时有为家之念,已经着兵、户官拨赶缯船配载各眷;各令有眷官兵照依派船载来,暂住林门,候令随行”②。他还特地指派忠靖伯陈辉、宣毅前镇陈泽领水师一镇保护女眷船只,随军行动。据记载,“时官兵俱各欣悦”,只是苦了晕船的太太小姐们,“颇有怨言”①。古语有云:“军中有妇,士气不扬”②,郑成功当然不会轻易违反这个军事原则。他这样做的原因是认定攻克南京、收取江南有必胜的把握,命令中用了“永镇”字样就是个证据。这无疑犯了轻敌的错误。徐孚远作《北伐命偏裨皆携室行因歌之》诗云:
浪激风帆高入云,相看一半石榴裙。
箫声宛转鼓声起,江左人称娘子军。
长江铁锁一时开,旌旆飞扬羯鼓催。
既喜将军挥羽入,更看素女舞霓来。
挥戈筑垒雨花台,左狎夫人右酒杯。
笑指金陵佳丽地,只愁难带荔枝来③。
徐孚远的诗对郑成功决定命将士携眷属随军作了巧妙的讽刺。从明、清两代战史来看,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规定将领出征不得携带家眷,这固然有扣留妻子为人质,防止将领叛变的意图,但对于将士在前线作战时无旁顾之忧显然起了积极作用。清朝制度也颇为类似,刘献廷记载,“清制:惟王行师可携妇人,贝勒、贝子、公皆有定数;公以下不得有”④。郑成功决策的失误,对于进入长江之后郑军不愿舍舟陆行,南京城下战败后匆促撤出长江显然都有密切关系。
郑成功1659年的大举进攻南京,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据他所得到的情报,清军主力除留守北京以外,已开赴云贵一带,驻防南京一带的兵力非常薄弱,其中满族军队只是昂邦章京喀喀木带领的一支小队伍;二,他从内地复明志士魏耕等人提供的消息中得知江南各地汉族官绅士民反清的潜在势力还相当大,判断以优势兵力大举展开长江战役,必将收到远近来归的效果;三,江南是全国财政的主要来源之地,又是全国的腹心之区,一旦夺得该地,不仅将使明、清在经济实力上发生逆转,而且攻克南京之后趁势收取长江中下游,将造成清朝统治区南北隔断,为下一步用兵创造有利条件;四,朱元璋是以南京为基地完成统一大业的,南京在明代先后是京师和留都,尽管清朝在顺治二年将其改为江宁府,但在相当多的人们心目中这里仍然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之一。因此,在郑成功等人看来,攻下南京,收取长江中下游各地,复兴大业将由出没海岛之间移到龙盘虎踞的石头城,明清相持的局面将大为改观。这就是郑成功等人发动长江战役的基本战略意图。
--------------------------------------------------------------------------------
① 顺治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浙江巡抚陈应泰揭帖,见《明清史料》甲编,第五本,第四二一-四二四页。疏中叙述郑成功进攻温州,“率伪镇张、甘、把、马诸逆”,当即张煌言,甘辉、把成功、马信,但把成功五月十四日出师时已患病,行至沙埕病重,不能乘船,移在岸上养病,六月二十三日病死于沙埕,见顺治十六年六月两广总督李栖凤揭帖报俘获把成功子把仁龄口供,《明清史料》甲编,第五本,第四五三-四五四页。可见,把成功部军队参加了温州府战役,他本人不在军中。 ② 《观海指掌图》。 ③ 杨英《先王实录》。 ④ 顺治十五年九月十五日候代浙江巡抚陈应泰揭帖中报告据被俘郑军供称:“前被飓风,国姓淹死亲子三个,内一个六岁,一个五岁,一个一岁;又淹死老婆三个。”见《明清史料》甲编,第五本,第四三○页。杨英《先王实录》写作“六位妃嫔”,按明制延平王正妻可称妃,时成功妻董氏不在军中,杨英称其妾为“妃嫔”,显为僭越。 ① 《先王实录》。 ② 见前引顺治十五年九月十五日陈应泰揭帖。 ③ 顺治十五年六月初十日福建巡抚刘汉祚揭帖,见《明清史料》甲编,第五本,第四二五页。 ④ 按,明大统历闰正月,清时宪历闰三月,此处系明历。 ⑤ 杨英《先王实录》。 ① 《明清史料》甲编,第五本,第四六一页。 ② 《先王实录》。 ① 《先王实录》。 ② 参见《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 ③ 徐孚远《钓璜堂存稿》卷二十。 ④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建义侯林兴珠阿克萨之捷》条。按,清王公出师时所携妇人亦非正妻。
========================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
|
|
xk2008
路人甲乙丙
3803 Posts |
Posted - 01/10/2008 : 21:47:06
|
第二节 郑军进抵南京城下后的双方动向
1659年(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四月,郑成功、张煌言亲统大军北上。二十八日到达浙江定海,经过两天激战,全歼镇守该地的清军,夺取了定海炮城,焚毁清水师船只一百余艘。这样,既解除了后顾之忧,又制造了进攻浙江宁波府的假象,吸引江苏、浙江清军来援。五月初,郑成功率领兵马十余万分乘大小船舰三千余只从定海北上,分三■进发,由中提督甘辉统前■,郑成功亲率兵将居中,总兵陈文达殿后,浩浩荡荡起航向长江口进发。十九日,郑军由吴淞口进入长江。清苏淞提督马逢知(原名马进宝)事前已同郑成功有秘密联系,他按兵不动,实际上是心怀观望,要看郑成功是否能攻下南京才决定公开表态①。
当时郑成功的兵力是相当强的。其优势不仅是出动了三千多艘船舰、十余万兵力,而且装备精良。进入长江之前,五月初八日郑成功藩前军前镇马龙在乍浦降清,随马龙降清的有五艘船,其中水艍船二只,双篷船二只,水底■一只,兵丁及家属男妇共一百四十余名口,可是携带的装备竟有红衣炮十三位,铜百子炮四十五位,三眼枪、鸟枪十杆,火药四十二桶,连桶共重一千八百八十九斤,红衣铁弹一千六百六十三出,百子铁弹一百八十二桶,连桶共重八千八百九十九斤,铁碎子一百零五桶,连桶共重五千一百九十斤,铁盔甲四十二顶,铁甲二十六身,铁蔽手九副,铁裙九条,铁遮窝十四副,还有棉盔
甲、刀、箭、长枪、藤牌之类①。这五条船虽仅一百多人,拥有的进攻性火炮和防身的铁盔甲之类数量相当惊人。弱点是:一没有马,二携带妇女家属。顺便说一下,明朝末年军事装备已经由冷兵器为主逐渐向铳炮等热兵器为主过渡。这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大进步。由于当时火器性能较差,装药填弹费时,在一些场合下不如使用弓箭刀枪等冷兵器的骑兵机动灵活。清朝统治者虽然继承了明代的部分火器,但总的来说是开倒车,更重视传统的骑马射箭。火器的优越性在江、海水战中能够充分发挥,这正是郑成功、张煌言的军队克敌制胜的主要原因。
六月初一日,郑军进至江阴,清朝文武官员凭城扼守。郑成功接受诸将建议,以县小不攻,率师西上。十六日进攻瓜州,阵斩清游击左云龙,破敌满汉兵马数千,截断清方用铁链、船只连结而成的锁江防线“滚江龙”,焚毁清军江上浮营(又称木城)三座,夺得谭家洲大炮数十门,使清方苦心经营的江防工事全部瓦解。同一天,郑军攻克瓜州,清操江巡抚朱衣助投降,郑成功命援剿后镇刘猷镇守该城①。接着,郑军于二十二日在镇江银山大破清江宁巡抚蒋国柱、提督管效忠派来的援兵,清镇江守将高谦、知府戴可进献城投降。成功命右武卫周全斌、后冲镇黄昭入城防守,降将高谦以熟悉地利留之协守,其部下兵马调随主力进攻南京。又派工官冯澄世为常镇道,戴可进仍署知府事。二十六日,张煌言带领的一支为数不多的舟舰已进抵南京城下②。
占领瓜州、镇江以后,南京已近在咫尺,郑成功本应派主力登陆,直趋南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立即攻城;即便一时拿不下来,也应切断清方援军入城的进路。六月十九日喀喀木、郎廷佐给清廷的告急题本中说:“巡抚蒋国柱、提督管效忠等于六月十七日报,瓜州城两翼所有红衣炮均被掠去等语。旋经询问自瓜州逃回披甲等,则称瓜州失陷是实。”③既然瓜州清军败卒在一两天内已逃回南京,郑军当然也可以在差不多的时间里推进到南京城下。然而,他没有这样做,失去了第一次战机。六月十八日晚上,清朝进攻贵州的部分满洲八旗兵在梅勒章京噶褚哈、玛尔赛、吐尔玛率领下由荆州乘船四十艘到达南京,增强了防守力量。清两江总督郎廷佐在题本中说:“自海逆于京口得志后,贼势大盛,于六月二十六等日,已溯江逼近江宁。时因城大兵分,力薄难支,幸由梅勒章京噶褚哈、玛尔赛、吐尔玛等率满洲兵自贵州前来,省城方得无虞。若非贵州凯旋之师抵达,江宁实难保全。”①但是,这支由贵州返回的清军数量有限,本是因出征日久由他部替换回北京休息的军队,大部分没有携带战马、盔甲,作战能力比较有限。所以,在他们到达南京之后的第二天,喀喀木和郎廷佐在向朝廷密报瓜州失守,要求“除准留自贵州回来无乘骑兵丁外,速从京师调遣大兵前来,方可恢复瓜州,大江两岸城池亦不致失守”②。可见,即便在噶褚哈等统率的清军到达以后,南京清军实力仍然是不足的。
此后,清、郑双方军事的部署颇值得注意,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南京之役的胜负。
郑军方面:六月二十四日占领镇江以后,行动异常缓慢。二十五日郑成功亲自巡阅镇江府城,在北门外甘露寺举行了阅兵典礼,谆谆戒谕右武卫周全斌、常镇道冯澄世:“城守贵乎严肃,宁民必以简静。镇江首先归顺,乃为恢复之始,当十分加意抚字,以为天下榜样。宜严束官兵,日夜住宿窝铺,不许混落城下,擅入民家,致行骚扰。该道不时缉解,有扰民者,罪连该统领。其民,不准道府差役扰索,该统领须为查察,有病民者,即拿启报,罪连该道。此处骚扰,即四方望风而遁,天下事自尔等坏矣。慎之,慎之!至于守城机宜,商确而行。”镇江府内果然“市不易肆,民不知兵”①。郑成功以镇江为榜样确实收到了显著效果,附近各城“归附者接踵而至”②,句容、仪真、滁州、六合等城相继来归。然而,进攻南京这一头等大事却迟迟未行,仅派兵部张煌言和杨戎镇往浦口(南京北岸)安抚。三天以后,郑成功认为镇江地区已安抚就绪,才在二十八日召集各提督、统镇会议,讨论进攻南京事宜。会议开始时,郑成功提出“官兵行程,水、陆孰得快便?”中提督甘辉说:“兵贵神速,乘此大胜,狡虏亡魂丧胆,无暇预备,由陆长驱,昼夜倍道,兼程而进,逼取南都。倘敢迎战,破竹之势,一鼓而收;不则围攻其城,以绝援兵,先破其郡,则孤城不攻自下。若由水而进,则此时风信不顺,时日犹迟,彼必号集援虏,撄城固守,相对□战,我亦多一番功夫矣。”成功赞成这个意见,可是,其他将领却以“我师远来,不习水土,兵多负重,值此炎暑酷热,难责兼程之行也。”又提出正下大雨,河沟皆满,不利于行军。郑成功竟然采纳了这一主张,决定由水路进发。
镇江距南京不过百里之遥,如果由陆路直趋南京,按甘辉的建议“昼夜倍道,兼程而进”,至迟两天内可达;按张煌言的说法,“虽步兵皆铁铠,难疾趋,日行三十里,五日亦当达石头城下”③。其实,郑军中身披重铠的“铁人”不过五千(一作八千),其他绝大多数军队携带装备较轻,决不至于一天只走三十里。所谓“不习水土”、“炎暑酷热”,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同以辽东和北方人为主组成的清满、汉军队相比,就很难说得过去。至于正逢大雨,不利陆路行军,更是一种借口,因为清方援兵由上海、杭州等地赶赴南京,路程要远得多,竟然在决战以前进入南京。这说明郑成功和他的多数部将不仅过于习惯水上作战,而且缺乏战略眼光。
郑成功所统十几万大军既然决定由水路向南京进发,所乘海船形体巨大,逆水而上,又不顺风,靠纤挽而行,十天之后(七月初九日)才到达南京仪凤门下。按情理说,作战兵将既然是乘船而来,当不致旅途疲劳,进抵南京之后稍事部署即可发起攻城。可是,郑成功仍然慢吞吞地动作,七月十一日他率领大将甘辉、马信等数十人在几百名亲随侍卫保护下“绕观钟山,采踏地势”①,“十二日,成功率诸文武祭太祖,哭奠列宗毕,令甘辉、余新扎狮子山;万礼、杨祖扎第二大桥山上;以翁天祐为救应,御仪凤门要路;马信、郭义、黄昭、萧拱宸屯扎汉西门,连林明、林胜、黄昌、魏雄、杨世德诸营垒。又令陈鹏、蓝衍、陈魁、蔡禄、杨好屯扎东南角,依水为营;刘巧、黄应、杨正、戴捷、刘国轩屯扎西北角,傍山为垒,连周瑞、林察、张名振(?)等营。又令张英、陈尧策、林习山屯扎狱庙山,连诸宿镇护卫成功大营。各设鹿角了望,深沟木栅防御。江南一时震动”②。这实在是一种奇异的部署。明代的南京城垣周围非常广大,以郑成功的兵力根本不可能做到将该城包围得水泄不通,惟一可取的战术是分兵数路佯攻,借以迷惑城内清军;而以主力选择城守薄弱环节,一举突破。郑成功计不出此,他过分迷信自己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威慑力量,认为足以迫使城内清军不战而降。因此,从七月十二日部署“围城”安营扎寨,到二十四日全军败退,竟然没有组织过攻城。邵廷寀记:“初至,马信即欲挥兵登城。成功不许。”①张煌言也说:“然延平大军围石头城者已半月(按:实际为十三天),初不闻发一镞射城中。”②由于史料不足,我们实在难以准确知道以夺取南京为战略目标的郑成功在石头城下究竟出自何种考虑。野史记载,当成功部署诸将安营之时,“参军潘庚钟曰:细观城内,必然空虚,可令四面攻击,齐倚云梯,此城必然可得”。成功深以为然,正发令各提、镇预备云梯、木牌(类似盾的挡箭牌)、布袋(可装土垒成阶坡供登城之用),以便攻城。南京城内的清水师提督管效忠派人来纳款伪降,口称:“大师到此,即当开门延入。奈我朝有例,守城者过三十日,城失则罪不及妻孥。今各官眷口悉在北京,乞藩主宽三十日之限,即当开门迎降。”“功允其请,而厚赏之,复谕之曰:‘本藩攻此孤城,不过一脚尖耳。既然来降,姑准其宽限者,盖欲取信于天下也。若至期不降,攻入之时,寸草不留。’差者叩首而去。潘庚钟曰:‘此乃缓兵之计,不可凭信,可速攻之。’成功曰:‘自舟山兴师至此,战必胜,攻必取,彼焉敢缓吾之兵耶?彼朝实有定例,尔勿多疑。’庚钟曰:‘孙子有云:辞卑者,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欲降则降,岂恋内顾?决是城中空虚。速为进兵攻之,乃为上策。’功曰:‘古者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今既来降,又准其约,若骤然攻之,彼心不服。俟其不如前约,然后急攻,莫谓城内人心悦服,且使天下皆知我行仁义之师。况太祖皇陵在此,亦不宜震动也。’功实以江上两次之捷,遂不听庚钟之言。发令诸提、镇,严防谨守,日则了望,夜则伏路,金鼓之声,日夜不息,守困以待其降。管效忠得差回报允限之言,喜曰:‘此乃朝廷之福。’随密檄附近救援。”①江日升的记载在跟随成功南京之役的户官杨英的著作里可以得到印证。杨氏记载,七月十一日郑军截获清提督管效忠自镇江败回后派往苏、松等处调集援兵的公文和给清廷的紧急求援疏,其中说:“海师二十余万、战船千余艘,俱全身是铁,箭射不透,刀斩不入。瓜、镇二战,败回者魂魄犹惊,策战者(疑当为皆字)鞠缩不前。现攻下镇江、太平、宁国等府,浦口、六合、丹涂(当作丹徒)、繁昌、句容、浦江等县,滁、和等州;松江提督马进宝阴约归□。现在攻围南都,危如垒卵,乞发大兵南下救援扑灭,免致燎原焰天”,云云。郑成功阅后非常高兴,判断“南都必降”,当即命人草拟招降书,故意引用管效忠给清廷奏疏中的一两句窘迫之语,用箭射入城中。“管效忠回有书报,俱有稿在礼科”②。同时,还写了一封密书通知苏松提督马逢知。
郑成功无疑是受骗了。郎廷佐、管效忠和在南京的满洲将领合谋愚弄固然是原因之一,主要因素还是他陶醉于瓜州、镇江两战胜利和大批州县的望风来附。他的一些作为使人不禁想起宋襄公之仁,似乎完全忘记了在总体上清方的兵力比自己强大得多,轻易许诺的一个月时间内必然造成两种后果:敌方在兵临城下的态势下不仅不会松懈防守意识,而且可以从容调兵遣将,部署反击;己方孤军深入,利在速战,弃此不图,锐气将逐渐消磨。换句话说,郑成功的部署实际上是把主动进攻变成了被动挨打。
下面再看清方的动态。自郑成功军突破长江防线,击败南京来援的管效忠部后,清南京满、汉文官武将已认识到当务之急是确保南京。为了保卫南京,他们一面以管效忠的名义卑辞“请降”,借以缓兵;一面不惜以放弃部分州县为代价,从附近地区调集一切可用的军队,同时向清廷发出十万火急的求援奏疏。在援军陆续到达之前,郎廷佐、喀喀木、噶褚哈、管效忠等人自知兵力不敌,不敢出城作战,因为出战必败,不仅使守城兵力减员,也将影响士气。
清方满文档案记载,六月三十日南京清军曾在江面击败“首帮抵宁贼船”,“缴获船只达二十余条,五十两重镀金王印一颗、锡铸将军印一颗,以及大量器械”①。这是清将为向朝廷报功夸大战斗重要性而上报的战果。实际上六月三十日清军江中之战的对手只是张煌言所统“先上芜湖”的“轻舟数十”。煌言自记:“七月朔(按:明历与清历不同),虏侦我大■尚远,遂发快船百余,载劲虏,侵晨出上新河,顺流而下,击棹如飞。余左右不满十舟,且无利兵,战不利,几困。忽一帆至,则余辖下犂■也。乘之复战,后■续至,虏始遯去,而日已曛矣。诘旦,整师前进。虏兵不出。”①煌言所部“兵不满千,船不满百”②,平均每船仅乘十人,这么小的一支船队被击败后,清军不敢追击,予以全歼,不是兵力不够,而是不能远离南京。这又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清南京守御力量相当单薄,也表现出清军将领的深谋远虑。
七月中旬,清军援师陆续赶到南京。苏州水师总兵梁化凤于六月二十八日率四千兵卒由崇明出发,在苏州与巡抚蒋国柱的抚标兵会合,七月十四日进至丹阳,傍晚时分连续接到总督郎廷佐四次调兵入援南京的羽书。化凤知道南京危急,连夜进兵,十五日上午到达句容县,这里是已经向郑成功纳款投降的地方,“丘陵曼衍,草木蒙茏”,化凤怀疑有埋伏,下令严密戒备,搜索前进,结果毫无郑军踪迹。通过险处以后,梁化凤笑着对部下说:“贼何知,反使有数千人蔽林扼险,则吾能安行无恐哉!”当天深夜即到达南京城下,郎廷佐等非常高兴,开正阳门让梁军入城③。梁化凤部在十四日傍晚接到救援南京命令,自丹阳急速行军,次日深夜就进入南京城,只用了一天多时间;而郑成功在六月十六日攻克瓜州后,如果由长江南岸登陆,直趋南京,路程比梁化凤还要短。郑军云集南京城下后又满足于附近州县的纳降,并没有派出部队切断清军入援之路。在“围城”的十二天里,不仅梁化凤部长驱直入南京,江苏、浙江等地的驻防清军也相继赶到,“至七月十五日苏松水师总兵官梁化凤亲统马步官兵三千余名至江宁,又抚臣蒋国柱调发苏松提督标下游击徐登第领马步兵三百名、金山营参将张国俊领马步兵一千名、水师右营守备王大成领马步兵一百五十名、驻防杭州协领牙他里等领官兵五百名俱抵江宁”①;浙闽总督赵国祚和驻防杭州昂邦章京柯魁派镶黄旗固山大雅大里、甲喇章京佟浩年带领驻防杭州披甲满洲兵五百名,浙江巡抚佟国器派抚标游击刘承荫领精兵五百名也“星驰赴援”②;分驻南京上、下游的清军也源源到达。当郑成功沉浸于守城清军即将投降的梦幻之中时,清方却在不断调集援兵,力量的对比逐渐发生变化。
为了说明清方在作战初期的兵力不足和郑成功的坐失事机,应当再谈一下清廷的震惊。六月十九日清两江总督郎廷佐密疏报告瓜州失守,请求“速从京师调遣大兵前来,方可恢复瓜州,大江两岸城池亦不致失守”。紧接而来的是镇江失守、江宁(南京)危急一连串恶耗,郑军“势甚猖獗,连■长驱,□困江宁,侵犯上游,大江南北各州县相继失守,内外信息不通几一越月”①。当时正在北京的王沄记载:“居久之,而闻京口之乱,京师大震。东南之客,皆惶怖思归,至有泣下者。”②顺治帝福临惊惶失措,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叙述当时的情况说:皇帝“完全失去了他镇静的态度,而颇想作逃回满洲之思想。可是皇太后向他加以叱责,她说:他怎么可以把他的祖先们以他们的勇敢所得来的江山,竟这么卑怯地放弃了呢?他一听皇太后底这话,这时反而竟发起了狂暴的急怒。他拔出他的宝剑,并且宣言为他决不变更的意志,要亲自去出征,或胜或死。为坚固他的言词,他竟用剑把一座皇帝御座劈成碎块。照这样他要对待一切人们的,只要他们对于这御驾亲征的计划说出一个不字来时。皇太后枉然地尝试着用言词来平复皇帝底这暴躁。另派皇帝以前的奶母到皇帝面前进劝,可是这更增加了他的怒气。各城门已贴出了官方的布告,晓谕人民,皇上要亲自出征。登时全城内便起了极大的激动与恐慌。”关于福临要“御驾亲征”事,中方文献里也有类似记载,王熙当时在清廷任礼部尚书,备受顺治皇帝亲信,他也记载:己亥(1659)“以海逆入犯江南,上拟亲征,奉旨扈从,不果行”③。洪若皋也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三月追记:“世祖章皇帝闻变,震怒,于八月初九日驾幸海子(指北京供皇帝游猎的南海子),整饬六师亲征。是日申时,江南巡抚蒋国柱报贼已破。初十日子时,驾回宫,传百官于午门宣捷。寇平,以六等治从逆诸人罪,诛杀连年。”①七月初八日,清廷“命内大臣达素为安南将军,同固山额真索洪、护军统领赖达等统领官兵征剿海逆郑成功”②。清朝最高统治者于震惊之余,派出的仅仅是达素、索洪等二流人物,可以想见清廷在重兵聚集云贵之后,已经处于捉襟见肘的境地了。至于对江南清方当局造成的压力更是不可言喻,除了南京城中的总督郎廷佐等被迫约降以延时日外,漕运总督亢得时因责任攸关,不得不“出师高邮”往援南京,然而他早已闻风丧胆,以为不死于敌必死于法,七月二十一日竟然在途中从船上跳入水中自尽③。
--------------------------------------------------------------------------------
① 杨英《先王实录》记:“十九日,移泊吴淞港口,差监纪刘登密书通报伪提督马进宝,合兵进讨。以前有反正之意,至是未决,欲进围京都时举行,故密遣通之。未报。”按,《清世祖实录》卷一三九记审讯时马逢知招认:“将海逆差来伪将刘澄不即诛戮,仍行放回。”“阴附逆贼是真。”又记:“江南巡按马腾升与逢知结为兄弟,同谋隐徇。”同书卷一四三又记:“海逆郑成功曾遣伪副将刘澄说令逢知改服衣冠,领兵往降。逢知声言欲杀刘澄,而实未杀,反馈刘澄银两,又差人以扇遗成功,又将申报成功投诚本先示成功……。” ① 佟国器《三抚捷功奏疏》,顺治十六年五月二十八日“为恭报投诚伪帅仰祈部从优叙用以彰鼓励事”题本。按,马龙原为鲁监国下张名振部将,张名振死时嘱咐所部兵将由张煌言领导,马龙部被改编为郑成功藩前军的情况不详,但杨英《先王实录》纪,郑成功部署入江战役时令五军张英督首程大船,“拨就都督罗蕴章、马隆船引港”(见该书排印本第一九○页)。马隆当即马龙之误写,罗蕴章也是张名振旧部,郑成功凭借兵力优势,改编原鲁监国军队,任命嫡系将领接管,罗蕴章、马龙等仅充向导领港之偏裨。 ① 朱衣助在瓜州投降后派家人朱镇到南京接取家属,被清方捕获,朱衣助见家属未至,其父又在北京,故自郑军中逃回。见《清世祖实录》卷一三八、一三九。杨英《先王实录》等书写作朱衣佐。 ② 顺治十六年八月十五日清两江总督郎廷佐题本、驻江宁府昂邦章京喀喀木奏本、梅勒章京噶褚哈、玛尔赛、吴孝力等奏折,均见《满文兵科史书》,引自安双文《清郑南京战役的若干问题》,此文收入1989年版《郑成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一五-一三一页。按,张煌言《北征录》记,攻克瓜州后郑成功本拟直攻南京,煌言建议应先取镇江。成功采纳了他的建议亲领主力攻镇江,让煌言率舟师先往南京。煌言军抵南京观音门下“乃六月廿有八日也”。 ③ 《满文兵科史书》,转引自安双成《清郑南京战役的若干问题》。 ① 《满文兵科史书》,转引自安双成《清郑南京战役的若干问题》。 ② 顺治十六年六月十九日喀喀木、郎廷佐密题本,引自安双成文。 ① 《先王实录》。 ② 《先王实录》。 ③ 张煌言《北征录》,见《张苍水集》第四编。 ① 江日升《台湾外纪》卷四。 ② 同上。安双成文引喀喀木与噶褚哈、玛尔赛、吴孝力等两件满文奏本均云“七月十二日,海逆逼近省城,立营八十三座”,可资印证。 ① 《东南纪事》卷十一《郑成功》上。 ② 张煌言《北征录》,出处见前。 ① 江日升《台湾外纪》卷四。按:《孙子》原文为“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卷中,行军第九)。 ② 《先王实录》。 ① 见前引安双成文。 ① 张煌言《北征录》。 ② 张煌言《北征录》。 ③ 吴伟业《梁宫保壮猷记》,见《梅村家藏稿》卷二十五,文集三。《明季南略》卷十六,《郎廷佐大败郑成功》条记:“七月,南京被围既久,廷佐檄松江总兵马进宝及崇明提督梁化凤入援,进宝不奉檄,化凤以四千人至。” ① 见《清世祖实录》卷一二七,顺治十六年八月己丑朔江南总督郎廷佐奏报。 ② 佟国器《三抚捷功奏疏》,书首识语。 ① 《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第二四二页,“江南总督题海寇异变税课委无可征残本”。 ② 王沄《漫游纪略》卷二《燕游一》。 ③ 王熙《王文靖公集》,自撰《年谱》。 ① 汉译魏特《汤若望传》;洪若皋《南沙文集》卷五《海寇记》按,汤若望说福临放弃亲征是由于他的劝说;洪若皋则说是因为接到了报。此事为清廷所讳言,姑且两说并存。洪若皋在康熙初任福建福宁道摄福建按察使,并曾入京朝觐,他的记载不能看作一般野史。 ② 《清世祖实录》卷一二七。 ③ 《清世祖实录》卷一二七。
第三节 南京战役失败和郑成功退出长江
七月下旬,清方守备南京的兵力已经大大加强,而郑成功顿兵坚城之下不攻不战,士气难免低落。就在清军反攻前几天,郑成功命户官杨英巡视部队,竟发现前锋镇余新部下的士卒离开汛地到江边捕鱼。郑成功得报后很耽心余新轻敌“偾事”,说:“取鱼者伙兵则可,或战兵则事去矣。”①二十二日晚上,南京城里的满、汉官员认为时机已到,派汉族绿营兵打头阵,由梁化凤率领部下骑兵五百余名出仪凤门、管效忠领兵出钟阜门于次日黎明时分突然对郑军营垒发起冲击。驻守在这里的余新等部盔甲器械都来不及披挂周全就仓促上阵,很快被清军击败,余新被俘②。清军初战告捷,收兵在城外扎营。③
当天晚上,郑成功依据形势的变化,重新部署军队,以观音山至观音门一带为集结地点,准备同清军决战。派左先锋镇杨祖统率援剿右镇姚国泰、后劲镇杨正、前冲镇蓝衍屯扎大山上,作犄角应援;中提督甘辉、五军张英伏于山内;左武卫林胜、右虎卫陈魁列阵于山下迎敌;他自己督右虎卫陈鹏、右冲镇万禄在观音门往来策应;后提督万礼、宣毅左镇万义等堵御大桥头大路;右提督马信、宣毅后镇吴豪、正兵镇韩英由水路抄蹑其后;左冲镇黄安专门负责水师,防止清军由水上来犯。郑成功的这一临战部署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清军已出城扎营,次日即大举进攻,郑军连夜移营,将士必然感到疲劳,也不可能熟悉地形,做好迎战准备。
南京城中的清方大员在梁化凤、管效忠出战得胜后,决定在第二天全力出击。具体部署是:昂邦章京喀喀木、梅勒章京噶褚哈、玛尔赛、总兵梁化凤等率领主力由陆路出战;提督管效忠等领军由水路配合;总督郎廷佐等在城留守。二十四日晨,清军从观音山后分路直攻杨祖部军,郑军四镇虽顽强抵抗,终因兵力不敌,几乎全线崩溃,前冲镇蓝衍阵亡,杨祖、杨正、姚国泰领残兵逃窜,山头遂被清军占领。郑成功派右虎卫陈鹏、右冲镇万禄登山援救,但为时已晚。清军乘胜由山上以压顶之势向明军猛扑,一举包围了驻守山谷内的中提督甘辉、五军张英部,二将领兵死战不得脱,甘辉被俘,张英阵亡。列营于山下的林胜、陈魁两镇也全军覆没。后提督万礼等在大桥头遭到清兵首尾夹攻,兵败,万礼被俘,万义泅水逃出。郑成功见陆师已经全线崩溃,命令参军户官潘庚钟站在表示统帅驻处的黄盖下面,自己率领亲随卫士赶往江边调水师。但是败局已定,有限的水师既要保护随军眷属,又要为撤退留下后路,没有力量扭转形势了。清军乘战胜之威进攻郑成功的指挥所,潘庚钟挥众力战直至阵亡。郑军虽败,其将士的英勇献身精神实堪称赞。邵廷寀记:“余游吴淞,遇梁化凤部将管姓者,述己亥战事颇悉。其人身在军中,自石灰山转战而下,声如崩山。然犹按步鼓收兵,至后乃大溃,延平师有纪律如此。……化凤亦言:当劲敌多矣,未有如郑家之难败者。”①至此,攻取南京的战役完全失败,郑成功只有收集残兵,另图他策了。
张煌言总结这次战役失败的原因说:“延平大军围石头城者已半月,初不闻发一炮姑射城中,而镇守润州将帅亦未曾出兵取旁邑,如句容、丹阳实南畿咽喉地,尚未扼塞,故苏、松援兵得长驱集石城。余闻之,即上书延平,大略谓顿兵坚城,师老易生他变,亟宜分遣诸将尽取畿辅诸城,若留都出兵他援,我可以邀击歼之,否则不过自守虏耳。俟四面克复方以全力注之,彼直槛羊阱兽也。无何,石头师挫,缘士卒释兵而嬉,樵苏四出,营垒为空,敌谍知,用轻骑袭破前屯。延平仓猝移帐,质明军灶未就,敌倾城出战,兵无斗志,竟大败。”②这段话对郑成功的骄傲轻敌,部署不当,作了相当精辟的论述。
二十五日,郑成功率领败军乘船到镇江,查明将领和兵员损失情况,把阵亡、被俘将领部下的士卒拨归其他将领统辖。二十八日,即主动放弃镇江、瓜州等城市,全军(包括在镇江投降的高谦等部,但不包括张煌言部)退出长江口③。
八月初四日,郑军退到吴淞;初七日兵船集中于平洋沙、稗沙一带。郑成功有意攻占崇明县城,控制长江出海口。“初八日,舟师至崇明港,集诸将议曰:师虽少挫,全军犹在,我欲攻克崇明县,以作老营,然后行思明(厦门)吊换前提督等一枝,再图进取。一则逼其和局速成,二则采访甘提督等诸将生死信息,三则使虏知我师虽败,尚全力攻城,不敢南下袭我。诸将以为如何?众答曰:可。于是随派防水师并攻城官兵。”初十日郑军在崇明登陆,派右武卫周全斌攻西门,宣毅后镇吴豪攻北门,正兵镇韩英攻东北角,后冲镇攻西南角。次日上午开始大举攻城,郑成功亲自督战。清游击刘国玉、仝光英、王龙、陈定等据城顽抗。韩英和监督王起俸奋勇攻城,都被清军火铳击伤,几天后伤重而死。郑成功还想让其他将领带兵猛攻,周全斌建议:“官兵被创之余,昨日韩英被伤,闻者寒心,无心恋战。且得此孤城绝岛亦是无益”,不如回师南下休整。郑成功同意了这一意见,传令班师①。
郑成功南京之役,清朝官方指斥为“海贼入犯”固无足论,后来的史学家也评论不一,有的称赞为恢复壮举,有的讥为轻举妄动。本书作者认为可以总结出以下数点:
一,郑成功进攻南京之役是正义的,符合当时百姓的愿望。这从他和张煌言领军溯流而上,大江南北许多州县的绅民望风归附可以看得很清楚。战役前期取得的成果相当惊人。顺治十六年九月二十一日江南总督郎廷佐揭帖中有一段概括性文字说:“不意海氛狂逞,自五月初旬即寇崇明,旋入京口,至六月中旬陷瓜洲、破镇江、仪真、六合、江浦,沿江一带四散蹂躏,直逼省城。又分侵上游,以致宁、太、池三郡属邑并和、含等州县相继失守。……以五、六、七月之间在江北而论,如瓜、仪、天长、六合、江浦、滁、和、含山被陷矣,而淮、扬等郡震邻滋蔓也。在江南而论,如丹徒、高淳、溧水、建平残破矣,而上元、江宁、溧阳、丹阳等处界连荼毒也。在上江而论,如太平、宁国、池州、当涂、芜湖、繁昌、宣城、南陵、贵池、铜陵、无为、舒城、庐江、巢县等处失守矣,而安、徽、庐三郡接壤地方祸延不小,室庐货物被其烧毁,子女玉帛被其掳掠,田地禾稻被其蹂躏。今虽寇遁,而逃亡流离大费抚绥。”清方为保卫南京“调集诸路满汉大兵会剿,齐驻省城,甲士云屯,战马鳞集,所需粮饷,日费万有余金……”①。郎廷佐奏疏中虽不免有诬蔑之词,但不难看出到决战前夕清江南地区已势同瓦解,疏中所列失守城池绝大部分是郑军未到而主动反清归明的,反映了人心的向背。
二,如果郑成功能够采纳正确建议,进至瓜州一带时统率主力由陆路直趋南京,乘城中清军守备兵力单薄迅速攻城,清方“城大兵单”,突破一处,歼灭守敌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只要攻下南京,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就已占上风,然后分兵四出,仍在观望之中的清绿营官兵马逢知之流和更多的汉族官绅必然反正来归,顽固不化者聚而歼之。这样,有可能迅速占领江南财赋之区,清廷在经济上必然陷入困境。达素由北京统领南下的一万余名援军和明安达理部先后从荆州东下的两批援军数量既有限,又不熟悉水战,难以扭转战局。清廷如果调回进征云、贵的主力对付郑军,不仅路途遥远,丧失战机,还将给李定国、白文选等以卷土重来的机会。郑成功、张煌言若能联络夔东十三家的兵力,更将使西南清军回救江南造成重大障碍。明、清对峙的局面将延续更长时间。时人沈光文总结南京之役道:
永历己亥之岁,延平扬帆出海,拨棹横江,戈挥于铁瓮(镇江古名)之南,艗系于金陵之北。童叟望云来霓,开天见日,妇女箪食壶浆,镂骨铭肥。惟因人皆济美,遂用汝作楫舟;东吴士尽英髦,于是争先■刃。瓜、镇没水海师,江龙斩断;义军登城树帜,虏丑全输。京口喋血填濠,守将扶明反正。郑延平六月兴师,十年养锐;张侍郎四方传檄,七郡来归。通金陵城而为营,因岳庙山而树栅。满汉望风披靡,胡廷举朝震骇。死于山者,山变其色;沉于水者,水断其流。当是时,断瓜洲则山东之师不下,据北固则两浙之势不通。延平若听甘辉之言,南都不待回师而定。奈何大势已去,望海兴悲。壮志未成,待机而动。①
三,郑成功在南京之役中失利,主要原因是犯了轻敌的错误,导致清军能够扬长避短。“北儿马,南儿船”,自古如此。从整个战役来看,南京城内的清军直到七月十五日梁化凤部入城之时,马匹很少,几乎没有什么优势可言;郑成功军的水师占压倒优势,陆战主要是依赖装备有火器、铁盔甲的步兵,利于攻守城池,不利于野战。若能抓紧战机,乘清军骑兵未集之时猛攻南京,取胜的把握颇大。待到清军各路援军抵达,编组成一支颇有威慑力的骑兵时,郑军就穷于应付了。名将甘辉和其他部署在观音山诸将的覆败,都同缺少骑兵有密切关系。郑成功在战略上的失误还表现在重兵进抵南京城下之后,即便一时不能破城,也应该分派部分军队接管南京周围州县,切断清方援军入城道路。中提督甘辉在进攻南京之前就提出建议:“兼程而进,逼取南都。倘敢迎战,破竹之势,一鼓而收;不则围攻其城,以绝援兵,先破其郡,则孤城不攻自下。”①可惜郑成功没有采纳他的意见。甘辉被俘之后,同万礼、余新一起押到郎廷佐等满汉官员面前,万礼、余新下跪,甘辉踢之曰:“痴汉尚欲求生乎!”大骂不屈,英勇就义。②人们常常以成败论英雄,未必正确。在甘辉、张煌言这样有勇有谋、忠贞不渝的将领面前,长江之战的胜利者清方任何一位将领都难以望其项背。吴伟业出于无奈给梁化凤写了《壮猷纪》,但他良心不昧,对出仕清朝深自痛悔,在一首词中写道:“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到头来“竟一钱不值何须说”③。梁化凤统兵赴援,争先出击,得了头功以后又把部下的良马抽出供“满洲大兵”乘骑,让自己的部分士兵徒步为“大兵”开路。这种奴才气味十足的做法得到主子的赏识自在情理之中。战役胜利以后,他与巡抚蒋国柱“兵过无锡洛社,花货满载,牛羊络绎不绝,余可知矣。所掠妇人俱在苏州发卖,镇江凡失父母妻子者,贴票各府县寻觅甚众,无锡城门招子粘满”①。这同张煌言军的纪律严明适成鲜明对照,谁是王者之师,谁是殃民之贼,难道还不清楚吗?
四,郑成功嫡系军队中存在海盗遗风也是失败原因之一。史籍记载,郑成功原来计划攻取江南为基业,进军时曾经下令军队不得侵犯长江以南各府州百姓,但可以从江北地区“筹粮征饷”②。何况,在长江以南的某些地区郑军也有以征服者自居,任意杀掠的行动。李邺嗣记:“己亥之夏,……海师忽奄至,纵兵大搜牢,杀(浙江鄞县)东乡万余人”,李邺嗣的好友丘栋隆也由于海师“索其财,无有,因杀之”③。李邺嗣是张煌言的好友,顺治九年煌言父张圭章卒于乡,李为之营葬。④毕生以复明为志的李邺嗣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打着复明旗号的郑成功“海师”在自己的家乡演出了一场“露刃如麻,万夫罹凶”的惨剧。乙酉(1645)以后,李邺嗣的父亲李邺和许多亲友被清政府杀害,然而他“未有如哭吾丘君之甚者也”,遣民的隐痛真是难以言表。这就说明,郑成功进攻南京之役不仅在军事上连续犯了大错误,在政治上也有不少丧失人心之举,从而导致全盘覆败。
上面探讨了郑成功南京之役失利的几个原因,就明清双方对峙的局面来考察,郑成功最大的失策是私心自用。南京战役显示了他的兵力相当强盛,当顺治十年、十一年李定国、孙可望军威大振时,郑成功如果真心拥戴永历朝廷,亲率主力会师夹攻,江南必下无疑。可是他始终按兵不动,直到清军占领贵州,永历朝廷已经很难招架的时候,他才大举进攻南京。换句话说,郑成功的复明是以他自己为首的“明”,在西南永历朝廷明军兵势尚盛时,他决不肯出兵配合作战;他自以为最聪明的战略是西线明军败退已远,又还牵制着清军主力时大举出兵收取江南是最佳方案;相对于清廷权威集中,用兵总能着眼于全局,则是最坏的战略。总之,郑成功的设想和举措同李定国、张煌言很不一致,以往的史学家常把郑成功同李定国、张煌言描绘成志同道合,究其实际却是志不同、道不合。南明之未能中兴,关键正在于许多实力集团的首脑视本集团的利害高于抗清大业。
郑成功的长江战役虽然以失败告终,仍不失为明清之际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它是清初反对满洲贵族推行暴虐的民族征服政策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它曾经使清廷统治者闻风丧胆,坐卧不宁,各地仁人志士为之兴高采烈、翘首以待;在我国军事史上很难找到类似的战例。清廷于险胜之后,痛恨江南地方官员无能,顺治十七年(1660)三月,清廷以海师入犯,“巡抚蒋国柱、提督管效忠等败绩遁走”分别议罪,得旨:“蒋国柱免死革职,与本王下为奴。管效忠免死,革提督并世职,鞭一百,发包衣下辛者库为奴,俱籍没。”协领费雅住巴图鲁、札尔布巴图鲁俱革世职立绞籍没,牛录章京当都、巴尤布达什俱革职立绞籍没①。两年之后,大规模地实行沿海迁界(简称迁海),同郑成功、张煌言指挥的长江战役有密切关系。
--------------------------------------------------------------------------------
① 《先王实录》。 ② 《明季南略》卷十六《郎廷佐大败郑成功》记余新之败是因为有奸细输情于清方,说“廿三日为成功生日,诸将卸甲饮酒,乘其不备,可破也”。清兵如计而行,遂获大胜。成功生日为七月十三日,与此不合。郑军懈怠是失利的原因。 ③ 南京城下双方交战的开始诸书记载不完全一致。《先王实录》云:“二十二日午,虏就仪凤门抬炮,与前锋镇对击。我炮架并堵塞路口,俱被击碎,官后无站足。虏齐拥大队冲来,或由厝项爬下,前锋镇余新、左营董廷并各大小将领官兵全军战没,中冲镇副将萧拱柱亦战阵亡,萧拱宸浮水而逃。时藩见前锋营炮响,必是虏警,催左提督迅援不及,虏破前锋镇营,随蜂拥出城住扎。”按,二十二日及二十三日两天的战斗在清方档案中均作二十三、二十四日。 ① 《东南纪事》卷十一《郑成功》上。 ② 张煌言《北征录》,这里的引文据查继佐《鲁春秋》附录本,文字与《张苍水集》所载稍有不同。 ③ 清方记清军收复镇江在七月二十七日,见《郑成功档案史料选辑》,顺治十六年“为报明江宁崇明获捷有功人员事揭帖”残件。 ① 杨英《先王实录》。参见顺治十六年“为报明江宁崇明获捷有功人员事揭帖”残件,《郑成功档案史料选辑》第三○九页。 ① 《明清史料》甲编,第五本,第四五五-四五七页。 ① 沈光文《台湾赋》,见侯中一编《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 ① 《先王实录》。 ② 阮旻锡《海上见闻录》定本。 ③ 《吴梅村 |
|
|
|
標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