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軍備局與中科院的問題之一,是它們本身都是採購-產製-研發的三合一複合體,講直接點就是裁判兼球員兼工作人員.
但這也是不得已的,因為相比日本南韓,台灣並沒有大型軍工集團有足夠的資本與技術能力支持長期的軍事科技應用,整合與發展. 像台船,漢翔,它們不接民單會餓死.
而台灣在1990年代以後,就不知為何,很是畏首畏尾,也是敝掃自珍,非常不願意對外販售軍火武器,自我形成一個封閉的圈子.
同樣,這也有台灣在國際政治與外交力低落的現實. 畢竟武器系統的買賣,除了東西夠好,與政治外交相關. 中國刻意的圍堵,美國有意無意的壓制都是問題. 台灣本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也是推波助瀾. . . 而上述情況又反過來倒逼台灣的武器科研,沒錢,沒資源,難以吸引人才,資本,技術. 本身也不願意多花錢購買. 這導致台灣需要費時間金錢重新發明與製造輪子.
因此研發就落後,蜂眼磨了十年以上. 海軍以PESA為由毀約. AESA是未來,只要是合格的理工人都懂,但懂是一回事,有沒有錢做基礎研發又是一回事. *** ** *對於買30鍊砲的授權,雖然我是支持的. 但我也不會說軍備局不買就是不對. 我想買鍊砲的本意一直是想對外銷售. 而不是又關起門來搞什麼三軍加憲兵海巡通通使用30鍊砲.
軍備局花十億買授權,這代表每門砲現在就得均分300萬成本(300門計). 如果加上產線升級與生產必要的費用,每門砲再多攤一兩百萬也是有的. 而台灣陸海空憲兵海巡都使用30砲能到幾門? 600門?
但我的目標是一千門起跳. 因為只有至少到這個基本量,台灣產製的30砲,才可能比美國ATK原廠的30砲更有性價比.
所以軍備局如果真滿腔熱血花10億買授權,再花幾億生產. 各軍種單位,會認為軍備局幹得好嘛? 不會,他們只會給一對白眼,你軍備局的雄心讓我們多花十來億.
立法院監察院審計部會,誇讚軍備局有前瞻性嘛? 不會,它們會啟動調查軍備局是否瀆職,否則好好便宜外購砲不買. 多花十幾億自製幹啥什麼?
任何腦筋正常的人,包括這些開口就是"啊!軍備局為什麼不買授權?"的人們,如果他們有機會主事軍備局. 肯定也不會買的. 因為他們都沒有想好下一步該怎麼走,好讓自己可以做到理想中事,又避免政府的調查不讓自己被關並搞掉退休金. *** ** * 現在是考慮,
一,把工廠級的量產製造從中科院與軍備局中剝離,重組,成為國有民營的軍工複合體企業. 類似於台船漢翔. a,政府以股份控制,派出董事長與董事,掌管. b,經理以下,全部不再使用軍職. 一律辦理退休,再以民人方式再就職. 日後招考入職亦皆如此. c,前十五年. 政府除保障基本訂單外,也為基本的營運資金做擔保(員工薪資等). 這段時間中,廠方對外接單盈餘,除保留一部分做為發展金外,餘做為獎金全數發放. 滿十五年後,自負盈虧. d,國軍的基本訂單,由軍備局與採購軍種進行驗收,不過者直接退貨,由廠方吸收成本,並依契約罰款.
二,軍備局,則負責採購與驗收,並依美國與北約規定,製作軍品標準,便於科學化的驗收.(單純裁判化)
三,中科院,則負責研發. 研發成果以授權方式向廠商提供,並收取費用. (單純研究者化,並以專利技術授權額外賺錢,平日仍靠政府與軍方給的預算進行研發) a,有關於系統整合,暫時還是留在中科院底下. b,政府與軍方以委託的方式要求中科院開發. 而中科院可以自行決定怎麼開發,是自研,還是從民間企業拼湊出可用的東西.
c.由於台灣整個運作更短視,更因人,為了改善這問題,因此科研案的發起可以是中科院,政府,軍方都行. 但科研案是否能通過取得預算,進行多年期的開發,則由政府,軍方,中科院拿出來討論與投票. 分別以前瞻性,技術(難度),潛力(需求),預算(成本),時間(幾年)等方面評估,以總分合格以上取得開發經費. *如評分差距過大,達7分以上,給最低分與最高分者,都必須以書面給出理由.
d.另設一獨立的外部委員會,每年評估這些科研案的進度與成果,並給予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