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標題 |
閒遊之人
我是老鳥
6811 Posts |
Posted - 05/07/2012 : 13:48:58
|
戰爭就是能拉到越多同盟的 勝算越大 尤其能拉像米國和俄老這類的強國參戰 就算快輸了 也能逆推回去..... |
|
|
LE323
路人甲乙丙
1149 Posts |
Posted - 05/07/2012 : 16:47:52
|
既然提到塞克特與他的「黑色國防軍」計畫 借問一下 曾看人說戰間期德國軍人的薪水是法國的6倍! 當然這也跟當時德國士兵是受士官訓練,士官是受軍官訓練,軍官是受將軍訓練有關 但等到1935徵兵制度恢復後,軍人的薪水還是這麼高嗎 |
|
|
閒遊之人
我是老鳥
6811 Posts |
Posted - 05/07/2012 : 17:40:55
|
這樣訓練期要很長吧~~ 徵兵的話應該就簡化了吧? |
|
|
LE323
路人甲乙丙
1149 Posts |
Posted - 05/09/2012 : 02:05:04
|
訓練簡化是一定的 畢竟義務役和志願役的役期差很多 但我想知道志願役的薪水是否仍保持原來水平 |
|
|
gsx56840
路人甲乙丙
Taiwan
663 Posts |
Posted - 05/10/2012 : 23:24:36
|
有一點我很好奇,奧匈帝國的戰力和生產力也未點太弱了點,根本和義大利是同一個等級的,當時奧匈也算是歐洲領土面積第二大,人口第三多的國家呢.... |
|
|
waffe
我是老鳥
7187 Posts |
Posted - 05/11/2012 : 00:02:01
|
奧匈組成很複雜,很難凝聚向心力與生產力,個人覺得義大利還高奧匈一等 |
|
|
n/a
deleted
1241 Posts |
Posted - 05/11/2012 : 14:25:34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終結來得突然,以基爾水兵暴動為起點,短短幾天以內德國局勢急轉直下,德皇威廉二世流亡荷蘭,參謀總長魯登道夫也潛逃瑞典避風頭,不論精神上或實質上,德軍與政府都喪失了其指導中樞,而戰爭也理所當然是無法繼續進行下去了。
儘管不分協約或同盟國,戰線後方的老百姓們是以欣喜狂歡的態度慶祝世界大戰的終結與和平生活;但是對於身處最前線的聯軍及德軍將兵們來說,戰爭的勝利卻到來的幾乎沒有真實感可言。
德軍官兵在所有戰線上,都浴血與絕對優勢的聯軍部隊搏殺,直到大戰最末期依然為持一換一點五至二的優勢,雖然當年世界大戰剛爆發的時候他們最多能夠一換三,但仍然不是什麼好啃的骨頭。這點不只是普魯士軍人的自負吹噓,當面挑戰他們的英美法軍士兵大概便是心中感受最深的證人。
即便協約國佔據對德作戰的絕對優勢,但是瞧著尼維爾大嘴巴的前車之鑑,沒有一個將軍敢脫口說出「戰爭會很快結束」,或著是更具體的「戰爭會在今年聖誕節以前結束」這種空頭支票。聯軍謹慎地計畫了所謂的「1919年計畫」,生產更多的坦克、武裝更多的步兵、集結更多門火砲、訓練更多飛行員,這場戰爭在遏止德軍對法國的猛攻之後,接下來大家都預期著可能是同樣漫長、持續個三至四年的德國本土決戰。
而世界大戰便這麼突然間,毫無預警地瞬間落幕了。落幕的同時,也葬送掉了四年來用無數軍人的犧牲所逐步建立起來的新戰術可能性,以及讓參與這場大戰的人們得到應有之回報的可能性。
時任軍需大臣的邱吉爾憂慮地寫下了這樣的文字:「戰爭結束了,可我們的戰爭機器能跟著停止運轉嗎?英帝國與她的臣民已經組織起了四百萬將兵、五百萬勞工與一百五十萬婦女,投入到前線與各種武器與裝備的生產行列,但這些剛開始運轉的廠房,剛投入生產的勞力與剛訓練完畢的士兵,能像扭停水龍頭那樣順利復員嗎?」
軍需大臣邱吉爾
英國雖然準備的不夠,但好歹他們的內閣裡是有人在戰爭結束的瞬間,便立即想到戰後復員與重建的艱困問題之優秀官僚們,他們回想起了戰況最激烈的1917年時,似乎有一個戰後重建研討會提出了一份沒人想注意的報告書,而將這份報告從黃紙堆裡翻找出來之後,官員們回想起了當初制定的復員辦法與步驟;然而光是維持不垮台就很勉強的法國,對於大規模戰事毫無經驗的美國,便沒有這麼幸運到近似喜劇故事的收場了。
支持經濟高度成長的戰爭景氣,無預警結束的結果,導致了美國異常繁榮的硬著陸,三百萬復員兵回歸就業市場,造成了求職無門的嚴重失業情形。又殘又傷的法國士兵們徘徊在巴黎的軍人安養院周遭,其中許多人的故鄉,都已經被戰火波及而無家可歸,好手好腳的幸運兒們則紛紛前往海外殖民地打拼…但不論如何,西面的協約國們,處境總歸是好過德國的。
這是因為、德國已經陷入了實質的內戰狀態。德國在戰爭中被打敗、海陸軍反叛並瓦解、皇帝下台、政府垮台、四面八方建立起工農兵的蘇維埃、一個社會主義政府上台───與它東方的鄰居俄羅斯面對著幾乎相同的命運。警察消失、工廠停轉、群眾饑餓、寒冬到來…造就蘇維埃聯邦的所有內外因素都在德國齊備了。
1919年用於德國內戰的自由軍團士兵與坦克
共產黨員、左派運動家和無政府主義者高唱著國際歌,投擲炸彈襲擊各地的警察局與政府機關,甚至還建立了巴伐利亞蘇維埃政權之類的共產國度;擔憂遭到清算鬥爭的容克士紳與保守主義者們則紛紛拿起槍組成民防團,戰後主導了威瑪政府核心的社會民主黨,更利用回鄉軍人與國粹主義者的自由軍團及政府特務,於明於暗地刺殺或鎮壓左翼份子。
德國東部與共黨交戰的退伍軍人
於是在1919年1月之後,左右兩翼的民兵武裝激烈衝突,意識形態的主張逐漸在以血洗血中演變成了意氣之爭,往往雙方只因為啤酒館裡喝醉了的一句無心之言點起硝煙,就會演變成死傷成百上千的大規模武裝械鬥。
帝國政府垮台之後,新的共和政府拒絕接收帝國軍隊留下的債務,理所當然軍人的薪水是發不出來了,戰死者遺族的撫卹、傷殘者的醫藥費用這些全都成為了很遙遠的神話。為了糊口飯吃而非活活餓死,許多德軍復員兵們回鄉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拾武器投身戰場───不管是去遙遠的俄羅斯打布爾什維克,或是去東普魯士打波蘭人,乃至成為斯巴達克斯同盟或自由軍團的戰士,他們大多數人腦海中都沒有什麼主義或思想,純粹就只是為了活下去,而拿起熟悉的槍桿子罷了。
對戰後局勢極為關心的邱吉爾在內閣會議上警告:「德國正陷於饑餓與動亂中,而東方還有布爾什維克的問題尚未解決。如果我們不立刻派遣滿載食物的船團開入漢堡,那就得立刻派遣一百萬大軍進駐德國以恢復當地的治安!」但結果不論英國也好,法國也好,協約國的反應都是置身事外,為了平息國內選民的抱怨聲而將大批部隊復員撤裁,將其警告視若無睹。一直到1919年7月之後,伴隨著俄羅斯方面局勢的急轉直下,協約國才開始鬆開對德國的各種禁運措施與管制,讓其老百姓免於餓死的命運。
而在這段混亂的時代,將眼光先集中到德軍航空隊來看,1918年11月以後他們所處的狀況又是極其微妙的。不同於爆發了革命的海軍,或是士氣低迷的陸軍;德意志帝國陸軍航空隊在戰敗之際,雖然傷亡慘重,仍然維持著嚴整的軍規與強大的陣容。
1918年11月3日的革命後,德國陸航擁有約2000餘架第一線戰機和4500名空勤人員在籍,他們不同於自行解散打包回家的陸軍,航空隊官兵與德國海軍的情況類似,成員多半是由志願役的職業軍人或容克貴族所構成,對他們來說軍隊就是其職業,更沒有所謂戰爭結束後要回老家的問題存在。
即使協約國命令德軍停戰後必須交出所有武器軍備,其中自然也包括飛機,在德國本土防空戰中帶給聯軍飛機慘重傷亡的福克D.VII首先就被列為取締之列,德國如哥塔、齊柏林等重轟炸機也全部被勒令移交給協約國觀察團。但德國陸軍航空隊非但沒有執行這個命令,還在持續地擴大規模。
陸航參謀長李德托瑪森將軍在停戰後與齊柏林伯爵會面,請求他在戰爭結束但卻局勢不明的現今繼續生產飛機,齊柏林伯爵也爽快應允,於是持續用私人投資的方式持續生產了百餘架轟炸機和近一千多架各類攻擊機、觀測飛機,而荷蘭籍的安東尼.福克也依照合約,沒有跑路繼續讓工廠營運到1919年4月,乖乖交付完了德國政府垮台前就付清訂金的五百餘架戰鬥機。其中很多貴族或將領都自掏腰包幫政府向廠商買單,錢花光了再也付不出來之後,則辦理移交手續,讓廠家把剩下買不完的飛機直接領回去折抵欠款。
德國民兵於內戰時期操縱的裝甲汽車
之所以會有這種情況,是因為在巴黎和會結束以前,德國都還不算是戰敗國狀態,只是因應無政府狀態而軍隊處於一種等待命令的留守狀態罷了,對此一特殊情況,也沒有相關的條約或國際法可以約束,英法聯軍最多也只能夠向德國政府與軍隊提出解除武裝的呼籲,無法行使武力逼迫其就範。事實上、就算西線已經停火,大批德國軍隊也都解散回家,皇家海軍也仍然持續在以其艦隊封鎖德國的海運與貿易,德國在烏克蘭的駐軍仍然在與紅軍交戰,就在這種既非戰爭卻也非和平的停火狀態下,德軍航空隊就這樣迎來了1919年。
結果,由於並未解除武裝,又一邊持續接收著新出廠的飛機,雖然在停戰期間德軍航空隊停止了飛行學校的招生與訓練,但在1919年6月的時間點,德國陸軍航空隊手裡已經累積到了8500餘架各式軍機的山積狀態。
雖然社會動蕩不安,大街小巷不時迴蕩著槍擊聲與裝甲汽車駛過的身影,私刑與虐殺時有所聞;但是在西部前線的德軍飛機場上,卻是停放著滿滿的飛機,部隊也照常在執行日常的訓練與戰備飛行,唯一的差別是現在他們看到協約軍機,不會彼此開火而是在空中相互舉手敬禮,一切彷彿回到了1914年。大致上所有人都對德軍戰敗以後會被大幅裁減有所心理準備,但是那還能多糟呢?比1918年8月的防空戰更糟嗎───
然而,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的內容,卻幾乎粉碎了這些年輕軍官們對於未來的想像。
1919年6月28日凡爾賽和約的簽訂,明確地對德國的軍備進行了嚴格的限制。
新生威瑪德國只允許擁有十萬兵員、軍官四千名的陸軍,不準配備一架飛機、一艘潛艇、一輛坦克或一挺重機槍。生物、化學武器,以及自拿破崙戰爭以來德軍最重要的精華存在───參謀本部也遭受到了廢除的命運。
這樣嚴苛的條約內容是自1月底起,協約國三巨頭進行了種種秘密磋商、閉門會議、說服、堅持與妥協後造成的,一個沒有人會對此感到滿意的結果。
殘廢軍人充斥街頭巷尾,家家戶戶都有陣亡烈士,對戰敗敵人施予懲罰的復仇渴望,取代了理性與同情,成為幾百萬人民呼喊的共同口號。英法兩國的選民激情而不理智地向他們的領袖提出要求,而美國選民早已用國會大選的投票結果否決了他們的總統。這些聲音大致上總結起來就是這麼一回事:處死德皇、取消徵兵、叫德國人賠款!德國人應為其破壞造成的損失賠償每一毛錢,即便要償還一千年才能付清也不能留情!
協約國家宣傳機器在四年裡對其敵人的醜化報導,如今收到了與當初宣傳的力道同樣強烈的反噬,報復主義成為了主流意見。民主國家的政治運作,使得無論是多麼精明的政治人物,也不可能在這巨大的民意下違逆暴力的多數,按照良心、常識或是最起碼的理智行事。
實際上,還是有少部份清醒的人看到了完全實行以上要求將會帶來的災難性後果,邱吉爾當時便在國會中說出了比較清醒但卻招致全場噓聲的評語:「我並不堅定地認為,國君對國家的責任可以用這種方式(處刑)處理。在正義與法律的基礎上,很難說德皇的罪比他的顧問們更大,或著比支持他發動戰爭的德國國會更大。我們很可能在對德皇提出控告後,卻發現這場訴訟根本站不住腳,反而造成嚴重而尷尬的僵局。」(1918年11月20日於下議院談)
避免掉了最糟糕結局的變數,是來自於荷蘭這個小王國的硬頸精神。面對協約國不斷要求引渡德皇威廉二世以作為戰犯受審處刑的威嚇,荷蘭政府是很簡單地表明:「同為王政國家,我國並不樂意見到一國之君在絞刑台上喪命。等到一時火氣過後,理智的政治領袖們都應該會發現,處死敵國的元首沒有讓事情獲得解決,為了避免此一情況,我國有必要堅持住正確的立場。」直到最後荷蘭也都未屈從於協約國的要求,持續給予威廉二世政治庇護,這個戰犯法庭也就始終開不起來而告流產,也因此避免了德國與協約國立刻再打一場續世界大戰的可能性。
至於賠款,其實賠款本身不是什麼嚴重的大數目,嚴重的是協約國一方面要求賠款,一方面又不希望德國人有能力還款的矛盾心理狀態。
自由軍團配備的坦克車
德國早在開戰時就被沒收了所有的海外資產,而看起來世界大戰打完時國庫裡也沒剩幾條黃金了,所以德國對戰勝國的賠償只能用貨物或勞務結算。然而,就算德國人能夠也樂意用那些原本是建造U艇的船塢,去建造大批被U艇打沉的同級商船賠償給世界各國,那英國的造船業者們又是作何感想?賠償農畜產品的話,法國的農莊主們又怎麼想?所以使用貨物支付賠款顯然是不大可行的,這根本是讓德國賠償物資成為市場上最價廉物美的傾銷品,是搬石頭砸自己腳的蠢事。
那麼用勞務呢?德國境內有幾百萬流離失所的退役軍人和難民,就算是無償的,只要提供他們三餐食宿,這些人都甘願回到被他們打爛的法國或比利時重建房舍並填平土地鋪設馬路,只為了一餐糊口與逃離戰亂;但是一來是這些當地的戰災受害者恐怕不是很願意再度看到一堆德國人的臉孔,二來是德國人倘若真的要用勞務支付戰爭賠款的話,他們立刻就會成為市場上無敵的競爭者,以比槍彈更徹底的威力摧毀掉當地的就業市場。
古代戰爭中,征服者燒殺擄掠,將男男女女驅之為奴,將能搬走的財富一掃而空,或著要求戰敗者多年或永久地進貢臣服;但是世界大戰與打草穀的規模不同,協約國要求德國賠償的鉅額損失,反過來說,一但德國人有意思要認真償還,那麼協約國的經濟也就會從半毀而真正地全毀了。
既然要審判戰犯或是賠款大概都是實務上不太可能執行的懲罰,那麼剩下唯一的選項大致上就是割地了。這一點法國人十分堅持,他們決定要獅子大開口,割走萊茵河左岸與薩爾河谷的土地───克里蒙梭認為,只有夠大的緩衝空間,才能夠構成天然疆界,延緩遭受德國下一次侵略時法國崩潰的時間。
慶祝薩爾回歸的德國郵票
另外法國人在東方也作了些手腳,他們支持波蘭取得但澤走廊、西里西亞等德國東部的土地,然而這下不只是理想主義者的威爾遜,甚至是連老政客勞合喬治也都看出不對勁而抗議了:「波蘭要求我們把二百一十萬德國人置於另一個民族統治之下…如果真的這樣做了,東歐遲早會再爆發新的戰爭。在目前形勢下,我認為最大的危險是放任德國與布爾什維克站在同一陣線,把德國的資源、智力、組織能力交給革命的信徒,而這些人信奉的夢想是,以武力令布爾什維克主義征服世界!德國政府軟弱、沒有威信,權威受到挑戰,它之所以還繼續存在,純粹是因為德國人不想選擇斯巴達克斯同盟。但倘若德國人改變了想法,倒向斯巴達克斯同盟與布爾什維克的懷抱,一旦此事成真,整個東歐就會加入共產革命的軌道,不出一年我們就會看見三億人民組成紅軍,他們有德國教官和德國將軍的指揮,配備著德製大砲與德製機關槍,準備重新對西歐發動進攻,這是任何人看了都笑不出來的場面。要是我們明智的話,就應當向德國提出一種有保障的和約,它是公正的、在人們的眼中會比布爾什維克看起來好些,因此我想在和約的顯著之處寫上這樣的句子:一但德國願意接受我們的條件,特別是賠償的方面,我們就應該向德國開放原料與市場,或著做任何可能的協助以幫忙德國人重新站起來。我們總不能又要德國焦土化又期待他們賠償吧?」
邱吉爾也在他寫給友人的信中這麼批評:「我對於你們絕不想失去勝利果實的完整滋味此一想法感同身受,但當你們說,「我們應當把1871年德國強加給法國的同樣條件奉還回去」時,你又能認為自己是完全正確的嗎?沒錯,德國強行併吞亞洛兩省,違反當地住民的意志,這在歐洲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也是導致戰爭發展至此的一大原因;但如果我們今天也割幾個德國邦作賠償,強行逼迫居民在佔領軍與外國政府統治下生活,我們不就是在跟1871年的德國人犯下了同樣錯誤嗎?這不是會帶來一模一樣的不幸結果嗎?」
但克里蒙梭對此措詞強烈地指責:「法國一但同意了英國的做法,其結果會是什麼呢?法國只不過得到了不知本土被入侵之苦的海洋國家所做出的空頭保證。德國必須交出殖民地、德國必須交出海軍艦隊、德國必須交出他們的商船隊、德國必須被逐出於國際市場,而且這必須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法國總理克里蒙梭
基於歐洲均勢政策,英國擔憂一切讓法國擅自作主可能會造成無可避免的大錯鑄成,於是突然高唱起威爾遜的民族自決原則,從中作梗催成了西里西亞、薩爾的公投自決,以及但澤的自由都市化。最後這些德語人口佔絕大多數的地區,都在公民投票中表明了希望繼續作為德國領土的立場。
法國這時也起了壞心眼,指出既然這些地方需要公投自決的話,普魯士在普丹戰爭中佔有的什列士威地區也需要進行公民投票!這顯然看中的是一但什列士威-石勒蘇益格地區從德國分離出去,則基爾運河將會從德國領土中被分割出去的一招妙計,但是擔憂跟長年以來都是經貿伙伴的好鄰居德國鬧翻的丹麥不像波蘭那麼笨,以為增加領土是件好事就照單全收,而驚慌地派大使謝絕了北德公投自決的計畫。而奧地利希望舉行與德國合併的公投之請願,後來也被強行壓制下去了。
威爾遜在國會上進行演講
到最後在德國並沒有割太多地、沒賠多少款的此一狀況下,為了彌補法蘭西脆弱的自尊與其強烈被害妄想的不安全感,協約國只好對於那造成法國嚴重惶恐不安的源頭,也就是德國那幾乎是以一挑協約國全部的驚人軍事力,進行了嚴格的條約限制。同時對於那些原本法國人堅持取得的割地,萊因河西岸與薩爾蘭地區等國境地帶則被畫為非軍事帶,德國人需要拆除國境沿線的防禦設施或飛機場,並在一定範圍內不得駐軍。
而在軍備限制之外,德國的產業與製造業也都遭受到了苛酷的法規限制。條約簽訂即日起德國境內所有公家或民間廠房都禁止製造或持有任何航空器、火砲與槍械,全德國的煉鋼、煉油、化學等工廠在經協約國調查是否為武器工廠以前一概停止營業。
但對此,法國的職業軍人們卻不像政客們那樣,對於限制德國的軍備條約或非軍事區條約抱持著樂觀的見解。以法國名將福煦元帥為例,他便反對凡爾賽條約當中關於德國軍備限制的作法:「此一條約根本就是毫無意義。要求德國人全面解除武裝的政策畢竟不可能長時間實施,一但德國人恢復行動自由,他們就會立即把自己武裝起來。這不會是什麼和平,而只不過是二十年的休戰!」
福煦將軍
總而言之,之所以要談到凡爾賽條約的內容,是為了要能夠理解到,之所以會使用限制德國軍備發展的這種可笑條約,其實是因為政治人物受限於民眾的報復心理,無法採取一些比較帶實質意義的賠償與重建辦法,最後才演變成這種莫名其妙的狀況。不過對德國派遣的代表團而言,他們因為沒有參與這個討論的機會,與奧地利、土耳其等戰敗國的代表一起被拒之於大會門外,直到和會結束、三巨頭要求戰敗國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時,德國使節才對於停戰條件的苛酷感到大吃一驚,他們當然並不知道這個條約相較起法國人的原案要親切很多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憤怒和失望。
發起暴動與革命趕走皇帝的德國左派人士們,是因為對於威爾遜十四點和平原則的信賴和鼓舞,相信協約國要對付的是皇帝與他的獨裁政府而非德國人本身,才興高彩烈地改旗易幟成為共和國。但是巴黎和會的過程中,德國等戰敗國被完全排除在討論之外,幾乎是被傳喚來領受這份他們第一次見到的不平等條約,對於期待著一個體面的投降的德國人來講,可謂是雙重的受傷。原本德國人屏息以待和會的結果能給他們帶來真正的和平,但結果卻是理性的中間偏左派主張隨著和會與條約曝光而全面破產,最激進的極左共黨與極右國家主義者再度開始火拼,各地的內亂與戰災持續了四、五年之久。
但在這片失望與憤怒之中,卻有一個冷靜的聲音如此答覆。
「不要驚慌,這種狀況早在預料之中。」 「照著協約國的話去做吧,像是解除武裝、裁軍、撤離非軍事區。」 「一切都在我們的掌握裡,還不到需要挺身抵抗的時候。」
巴黎和會德國代表團軍事顧問塞克特將軍返回柏林時如此說道。
漢斯.馮.塞克特,此人究竟是何許人也?由於接下來他對再造德軍的功不可沒,想來是有必要對他這個人的經歷稍作一些介紹了。
塞克特將軍
塞克特是移居至什列士威.荷斯坦居住的普魯士軍人家族之子,基於祖傳事業與貴族義務,他於19歲加入了德皇陸軍,並很快地通過陸軍大學的嚴格培訓成為一名年輕的參謀本部成員。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塞克特上校在東部戰線擔任馮.馬肯森元帥的參謀長,在東線戰役期間展現出了精湛的組織手腕而受到了元帥賞識。
1916年升任少將以後,塞克特就平步青雲,形同是一個單人救火隊。塞克特在東線各處戰場組織防禦與反擊而四處奔波,他擁有卓越的參謀與事務手腕,是典型普魯士參謀本部體制下鍛鍊出來的菁英,在擁有一絲不苟的工作狂態度同時,卻又同時具備哲學家式的彈性心靈。戴著單片眼鏡、一身整齊制服、手提一只公事包的塞克特,總是被參謀本部派往最艱困的戰線去,1916年去成為奧匈皇太子身邊的軍事顧問,1917年前往土耳其擔任參謀總長,因為他一個人的出現便可以比擬十萬大軍的戰鬥力。
除了無可質疑的將才之外,作為一名老練且經常外派的軍事顧問,塞克特優越而誠懇的溝通技巧,以及無處不能妥協的柔軟身段,使得他不論是在奧匈帝國或是鄂圖曼土耳其,當同盟國的戰況處於最險惡的絕境之際,也都能夠與他服務的上司與同僚們,建立極為親密的合作關係。
賽克特的信念是「無處不能妥協」,倘若他無法說服主事的上司依照其方案作出全盤變革,他的作法卻並非抱怨上級的無能愚昧,而是逐步降低自己的標準,考慮既得利益者們的立場,最終設計出一套有限但切實,可以短時間內見效,而且不會遭受到太大阻力的改革方案。
由於在世界大戰期間,塞克特在擔任奧匈帝國與土耳其的軍事顧問任內期間均得到了這些盟友們的一致讚譽,因此在他於1918年冬天收拾行李動身回到柏林之際,他幾乎是以救星降臨般的狀態受到臨時政府的歡迎,為遞補逃亡瑞典的魯登道夫,以及基本上只是個受人操縱的木偶的興登堡,受邀擔任陸軍參謀總長,並立即請求他同意出席巴黎和會,以他那罕見的多國語學才能和交涉手腕,擔任談判代表之一員───儘管他的交涉能力在被拒之於巴黎和會門外的情形下,也是無用武之地。
不過在凡爾賽會議期間被拒之於門外的那幾個月,塞克特也並非毫無建樹。早在1918年12月他返回柏林時,便目睹了當時柏林參謀本部裡的將校們逃的逃、躲的躲,下級軍士官人心渙散,大家都在擔心害怕共產黨或革命軍殺進帝都裡來,而紛紛收拾行李準備回老家避一避的惶恐不安狀態。
對於這樣的情形,塞克特為了不讓還留在柏林的軍官們領不到餉又閒閒沒事幹,因此落跑回家或是謀畫顛覆政府,所以推動了一個企劃:大戰檢討總結研討會。
與威瑪國防軍的青年軍官們於演習中合照的塞克特
憑藉著塞克特的個人魅力和聲望,德國年輕軍官們口耳相傳奔走相告,而迅速集結了約四百餘名青壯將校構成的軍官團,志願無薪留在柏林,結成一個檢討委員會,依照塞克特的命令分割為步兵、砲兵、後勤、通訊、航空、海軍、鐵路等小組,各自總結一次大戰的戰史與經驗,歸納出教訓與反省。
檢討委員會的小組會議分為四個階段: 1.探討這次世界大戰的勝敗因素為何? 2.世界大戰當中,我軍有哪些關係勝敗問題的準備不足之處? 3.世界大戰裡出現了哪些新兵器與新戰術? 4.上述的新兵器與新戰術有哪些不足或需要完善之處?
當小組會議就以上問題之討論有了結果之後,再集合各小組的代表委員,舉行多兵種聯合的大會報告,並在會上進行最終的階段───也就是折衝協調,合眾人之智慧結晶,討論出未來德軍理想中的建制與編成形態。
1919年1月初建立的塞克特委員會討論內容之龐大,幾乎涵蓋了所有近代陸海空三軍的範圍,包括從建制、裝備、戰術、戰略與人事等所有分野,若要全部舉出,則實在是太過偏題。在這裡我們主要將目光集中到19名軍官組成的航空兵小組代表,擔任過觀測機飛行員,曾任西部戰線陸軍航空隊總監部作戰參謀的海穆.威爾堡少校在會議上所作之陳述報告。
德國空軍思想精神之父威爾堡,後來在納粹的種族政策下被列為"半猶太人"而遭到排擠出去
威爾堡少校指出德國航空隊的敗因可以歸咎於以下三大重點:
1.德國航空隊的首要敗因在於1917年生產計畫造成的混亂與飛機短缺問題。當初為了確保戰鬥機引擎的供應,導致選用直六引擎而棄V八引擎的致命選擇,導致1918年時德軍戰鬥機性能的全面落伍。但是飛機機身的製造速度卻追不上引擎的量產速度,終究德軍的飛機供應還是全面性不足的。
2.次要敗因則是在戰爭末期嚴重的飛行員耗損暴露出了人力資源短缺的問題。德國缺乏像法國那樣民間飛行運動的土壤,以致於只能依靠陸軍航空學校培訓的正規駕駛員;而與協約國絕對優勢的空軍進行航空消耗戰的結果,是導致了大批資深飛行員的損失,兩者相乘導致了飛行員供不應求的劣勢。
3.而最後一項尚未發生的敗因,雖然世界大戰在1918年就已經結束,但是按照燃料儲備量和消耗速度來看,倘若大戰繼續進行下去的話,德國航空隊會在1919年6月前後耗盡德國國家儲備的最後一滴燃油,持續抗戰的可能性是絕望的。
基於威爾堡少校的報告,航空委員小組進行了反省與思考之後,針對三項敗因作出了以下的改善建議。
1.德國航空武力之建設務必厚植民間航空工業之中,健全的民航工業是強大的航空軍備之基本。為使德國未來保有能夠開發高出力小體積之新型發動機、以及設計先進飛機的能力,必須支援民間航空業者殖產興業。
2.結合民間運動飛行與軍隊正規訓練飛行兩個體系,以提供德國軍隊大批質量兼備的預備飛行員。滑翔機、輕航機、跳傘等能夠激起民間飛行熱忱之體育活動應當大力鼓勵發展之。
3.基於德國不論本土或海外殖民地,目前或可見的未來都不太可能提供足夠的石油,所以平常就得採購足夠的儲備量以備不時之需。長期來看,發展代用燃油方案是絕對必須採取的措施。
但在小組委員代表的兵種聯合會議上,威爾堡少校卻與其他與會同僚發生了激烈的衝突。而衝突的焦點便在於,德國航空隊是否應當自陸軍獨立出來,建立新軍種的話題上。
代表航空兵獨立派的威爾堡少校主張未來戰爭中空優將是致命關鍵要素,為了集中運用戰鬥機、轟炸機等戰力於重點上,應該仿傚英國皇家空軍那樣編制一支獨立空軍。
然而,砲兵與步兵的代表卻反對德國空軍獨立的見解。
砲兵與步兵並非否定了航空兵的威力,他們也在世界大戰中認識到了空優的好處,但一反威爾堡的集中運用思想,陸軍野戰部隊每個人都希望爭取航空兵的密接支援、偵查支援與空優掩護,於是主張在每個步兵師配備一個三中隊編制、36架攻擊/戰鬥機與6架偵查/聯絡機的師轄野戰航空大隊,以達成徹底緊密化的陸空一體作戰。
威爾堡少校則質疑,陸軍師級的野戰運用維修能力,能否掌握運用一個航空大隊飛機與眾多機種的日常補保維護;而當野戰師行軍時,這些飛機又該怎麼跟隨部隊移防前進,而又要如何在必要時集結戰鬥…
最終,是塞克特將軍本人的裁決平息了這樣的爭端。他的處理方式是各打五十大板的妥協案:野戰部隊可以保留易於野戰運用的輕航機隊,但考慮到輕型飛機的耐彈性與續航力問題,這些輕型飛機大概只能當作聯絡機與觀測機使用。戰鬥機與轟炸機或長途偵察機這一類高性能也複雜昂貴的機種,則交由專業的獨立空軍人員來操作。
同時,塞克特還要求陸航派與空軍派兩派人馬各自作出讓步,所有陸軍將官與師級以上主要幕僚群都需要接受一定時數的航空訓練與觀測機駕駛訓練,以掌握師屬輕航機隊的運用方法;而空軍也需要隨時準備出動支援陸軍的行動,為此需要常設陸空之間的聯絡人員負責協調溝通。
這種均衡發展、穩健改革的作風除了體現出塞克特的溝通手腕之外,也體現出德國傳統軍事思想中,彈性思維與協同作戰的核心價值。德軍的發展或改革中不會偏重於某一項新武器,也不會拋棄任一項舊武器;比起讓某個兵科英雄主義地一夫當關獨撐大廈,德軍部隊中需要的是更多聯合作戰的團隊精神。
這場討論會還催生了一種新裝備的開發,那就是各種類的制式防空砲。在大戰末期擔負起都市地面防空重任的砲兵指出,由於他們手裡欠缺專用的防空武器,而只好使用各種野戰砲或速射砲改裝為高射砲使用,手中的裝備雜七雜八多達十餘種火砲,即使如此受限於傳統火砲多半屬於曲射武器,彈道表現不適合對付高空敵機,仍缺乏射高超過4000公尺的武器。
因此,砲兵部隊需要一款擁有極大射程的高初速重型防空砲,而為了操作這種重高射砲,則陸軍的高射砲兵勢必要進行機械化不可;而奧匈帝國的軍人路德維希.馮.埃曼斯堡(Ludwig Ritter von Eimannsberger)則提出了一個相當吸引人的理論,那便是所謂的三用火砲概念───可以兼作野戰砲、反坦克砲與防空砲的新型火砲,可以幫助傳統陸軍的砲兵迅速地在未來的空權戰爭中尋找到自己的新地位。其概念也催生了後來有極重要地位的德軍高射砲發展進程。
主張開發三用高射砲的埃曼斯堡將軍
至於低空的防禦則需要各種能把機槍抬高角度的高射腳架、和新型的連發機關砲等火器,這些裝備必須普及到最基層的部隊去。聽音器、探照燈、定時對空信管等對空武器的配備計畫也都成為了議論的一部份。
塞克特一邊適時地擔任仲裁調解的指導者,又善意地袖手旁觀這些年輕後輩們拋開敗戰的失落感,從旁沉默地觀察他們熱烈而天馬行空地討論著未來德軍形象的模樣,直到4月底他與德國代表團動身前往巴黎和會為止。
巴黎和會召開期間,德國使節團受盡屈辱之極的待遇,沒有任何一次參與核心討論的機會───所以基本上到凡爾賽條約簽字前,塞克特與德國代表團在法國泡了兩個月的茶。
在泡茶等待和會結果出爐之前,塞克特在其日記與手扎中抒發對時局的不滿,並且開始著手整理他在大戰檢討會裡,從年輕軍官們口中聽到的各種建議與想像。縱使其中有很多熱血過頭的激進建議、但實際上抽絲剝繭之後還是可以得到許多有用的東西。
普遍來說,克勞塞維茲思想帶給德國軍事體制上,最重要且深入所有軍官內心深處的兩點觀念,便是殲滅戰主義與彈性準則。
德國軍人的內心中都奉行以野戰殲滅敵軍主力部隊的思維,毛奇將他們被教育成擁有主動攻擊性格的獨立個體,即使在通訊斷絕不相聯繫的情況下,德軍部隊仍然會形同一個有自我意識的生物,自動自發地集結部隊、前進戰鬥、襲擊並摧毀在其當面之敵。而為了要有效率的達到這個殲滅戰的目標,最理想的手段是什麼?
經過菲特烈大帝的斜線序列,毛奇的分進合擊,希里芬的大迂迴發展一路下來,這個答案終於在二十世紀初得到了明朗化:德國將軍們希望在世界地圖上進行戰略級坎尼會戰的重演,坎尼會戰中漢尼拔戰爭羅馬軍團的要訣,便在於包圍、夾擊與殲滅。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膠著一度使得德軍心靈中的攻勢主義被摧殘殆盡,但是透過戰術與裝備的精進,他們又逐漸在戰爭最後一年拾回了這種精神,儘管最後的結果是皇帝攻勢的完全破滅為收場。
不過塞克特未曾在西部戰線經歷過凡爾登、索穆河或帕尚戴爾這一類絕望的消耗戰,他在東部戰線與中東戰線經歷更多的是,以騎兵或裝甲列車組成的小部隊,在廣範空間內進行數百數千公里規模機動戰的經驗,因此在他的心靈中仍然保有這種強烈的主動精神,以及對於未來戰爭發展的獨自觀點。同時,經歷過大戰末期皇帝攻勢勢如破竹經驗的德國年輕軍官們,也熟知如何運用新工具與新戰術進行機動戰的方法。
另一方面來說,彈性準則是基於克勞塞維茲思想中「戰場之霧」的原理。戰場上充滿了不可知、不可測的混亂,本質上是人與人之間的博奕行為,因此計畫從接戰開始便會破滅、想定在開始以前便已經粉碎。德國軍人被訓練要適應而不是抗拒這種戰場之霧帶來的混亂,他們慣於在敵我不明、部隊混雜、戰線破碎的亂七八糟狀況下繼續戰鬥。
也因此,德軍比其他任何國家的軍隊都更能夠承受快速機動帶來的組織混亂與序列倒錯,就算今天有兩個來自不同師的步兵排湊在一起,他們也仍然會自動自發地合體成一個戰鬥群朝最近的敵軍進攻。而對德國人來說,要發揮這種混戰的組織度優勢,最佳的方法就是迅速地把敵軍也拖進這混戰的巫婆鍋裡打泥巴仗。
一言以蔽之,塞克特的軍事思想,便是成立一支精銳的快速部隊(schnelletruppen),進行快速的機動戰(Bewegungskrieg)以使德國能夠在一條戰線上挫敗敵人後,又能夠迅速地轉移到下一個戰場去消滅下一個敵人。在這種戰爭模式中欠缺消耗與硬碰硬的要素,小而質精的軍隊只要發揮主動性,就會比大而鈍重的軍隊更具備優勢,而德軍在其歷史上從來不欠缺素質。
儘管塞克特心目中的快速部隊並不等於後來二次大戰的德國裝甲師,一次大戰結束之際,他對於何謂戰車、何謂航空隊基本上也都是一無所知的外行人,但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他於戰後能夠聽取年輕軍官後輩們的經驗,而迅速地將他心中的藍圖作出修正,預留下給這些新玩具的空間,並在他往後的生涯中致力為這些新兵種努力爭取資源。
而經過仔細思考後,塞克特已經在他的腦海中浮現出了一支新德意志軍隊的模糊輪廓,並在這當中準備好了一支獨立空軍的席位。也許塞克特並不是一個航空專家,也不是飛行員,更非任何意義上的航空先驅者;但是,作為一個軍事家而言,他對於空中武力的看重與想像力,卻是遠超出當時所有列強將領的新境界。
塞克特認為設立一支獨立空軍的必要性,是來自於飛機這種裝備的維護與操作之複雜度來評估的。他自己也受訓並駕駛過觀測飛機,因此對於技術上把這種東西交給陸軍基層掌握的困難度當然是有所理解。同時,從陸軍砲兵們對於大戰末期防空戰的悲慘描述,使塞克特認清到未來戰爭中,他若想保持快速部隊的機動與奇襲優勢,就必須要掌握空優,而掌握空優最好的手段,就是以我方的空軍將敵方的空軍消滅,最好是消滅在地表上。
皇帝攻勢中對地攻擊機的亮眼表現,充份證明了密接支援戰術的價值,並贏得了地面部隊對空軍的強烈信賴感,因此也會獲得應有的地位。另一方面,雖說在陸軍航空隊的作戰記錄上,戰略轟炸機部隊實在是沒達成什麼亮眼的表現,對士氣的打擊或政治之效果也很有限,但考慮到他們發揮的牽制效果,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
因此可以說塞克特心目中的獨立空軍,其資源分配的優先順位如下: 1.戰鬥機。用以維持空優並消滅敵方空軍之用。 2.攻擊機、輕轟炸機。用以消滅敵方空軍基地、與支援地面部隊之用。 3.重轟炸機。用以牽制敵國後方生產與空軍戰力之調度。 4.運輸、聯絡、觀測機。用以輔助並潤滑陸軍第一線部隊之活動。
而在塞克特的規畫中,他希望能夠在巴黎和會中為德國保留一支80萬人的軍隊,其中有1800架飛機和2.5萬人的獨立空軍部隊。這是他思考後,認定德國展開再一次世界大戰式兩面作戰所需的最低限度兵力。
不過不管是1800機的空軍或是80萬人的陸軍,這兩個目標都隨著凡爾賽和約而破滅了。凡爾賽條約讓德國人體驗到了何謂真正的、徹底的一次敗北。
然而、敗北不是終結,卻是新的開始。
深信著這點的兩位年輕普魯士軍官,香霍斯特與格奈森瑙,與他們年長但公正的上司布呂歇爾,齊心協力開始推動全面性的軍事改革───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前身普魯士王國,在歷史上曾遭受過最大的屈辱,便是慘遭拿破崙擊敗而被迫俯首稱臣的那段時日。曾經在菲特烈大帝的時代,以訓練精強、記律嚴明、將帥用命而聞名歐陸的普魯士王國軍那光榮的過去,只不過歷經兩、三代的傳承,就已經成為了一群盤據著官職的腦滿腸肥貴族特權集團,所把持的公子哥兒俱樂部,在拿破崙的老禁衛軍刺刀下瑟縮發抖。
但普魯士軍中的改革派仿傚拿破崙帝國成立了參謀本部,導入了近代化的兵科組織與戰術教範,招收年輕平民或沒落貴族的子弟等寒門新血充實了軍官團,從裡到外把普魯士陸軍整建成一支矢志要繼承菲特烈光榮傳統、但又煥然一新的年輕勁旅。
普魯士軍事改革與參謀本部之父香霍斯特
正是這麼一支普魯士新軍,在滑鐵盧贏得了反法同盟的尊敬與榮耀,樹立了向砲聲前進的傳奇,曾為拿破崙手下敗將,但卻成為了壓垮拿破崙的最後一根稻草。
而塞克特的目標便是重現這樣的光榮過去,尾大不掉的德軍龐大組織體系,在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下,到了一個非得轉型不可的歷史轉捩點,而世界大戰不可避免的敗北結局,卻也正是令德意志的鐵血軍魂再造重生之最佳機會。普魯士不是沒輸過、但是每一次敗北都令普魯士變得更加堅強;而塞克特也希望德國軍隊能做到這一點。
1930年代的威瑪國防軍
於是他開始著手進行裁軍,即使要把各路德國國內的幾百萬民兵、退伍軍人會裁掉實在是很困難的工作,這一連串風波還造成了後來的卡普政變。但不管怎麼說,威瑪國防軍最後總算完成了整編───完全按照凡爾賽條約的十萬兵、四千軍官規模。而在1919年的那個夏天裡,德國陸軍航空隊把他們手裡八千餘架飛機全數,一架都不保留地交給了協約國處份。
這些裝備的下場非常淒慘,由於協約國此時也已經開始大裁軍,他們對於德國飛機是完全沒有接收的需要,也沒有費用將它們運回國內當作戰利品或運進博物館裡保存。結果,絕大多數德國繳出的飛機是當場在佔領軍的坦克履帶下被壓成了碎片。
在1919年的夏天,德國陸軍航空隊真正地走入了歷史而滅亡。
德國航空隊交出的200架哥塔G.V末期夜間轟炸型機隊,一架不留的全數被運至萊茵河左岸的英軍佔領區後,在協約國觀察員面前,用水箱坦克碾壓個稀巴爛。協約國也接收了大戰末期用俯衝戰術,把他們打的滿頭包的德軍戰鬥機福克D.VII,但在試飛過後卻發現其性能實在沒有想像中那麼優越,英國飛官不禁質疑德軍這邊是不是把真正的好東西藏起來了,德國這邊的移交部隊也只能苦笑以對。
看著自己的愛機變成坦克履帶下的殘骸,許多德軍飛行員都哭了出來,但來到現場一同見證裝備移交的塞克特將軍則安慰他們道:「別擔心,以後我們會有更好的!」
雖說礙於條約限制,這個承諾沒辦法馬上履行,但在這支一架飛機都沒有的威瑪國防軍中,塞克特卻力排眾議,將寶貴的常備軍官職缺留下了180名航空兵出身的軍官。
塞克特所挑選的威瑪國防軍中航空兵出身者中,舉出幾個名人如下:
航空參謀長李德托馬森將軍 航空教育部總教官威廉.西格特將軍(Wilhelm Siegert) 海穆.威爾堡少校(Helmut Wilberg),西線德軍陸航參謀,獨立空軍提唱者 威佛少校(Wever) 威廉.威瑪少校(Wilhelm Wimmer) 恩斯特.布蘭登堡上尉 庫爾特.司徒登上尉 威廉.佛格特上尉(Wilhelm Vogt) 阿爾貝特.凱塞林中尉 費爾米中尉(Felmy) 坎胡伯少尉(Kammhuber)
處理公務中的西格特將軍,德國一戰航空隊的組織後勤功臣
威佛將軍,德國空軍轟炸機部隊戰術與組織之父
二戰德軍降下獵兵之父司徒登將軍
費爾米將軍,雖然在戰間期對德國空軍貢獻良多,後因1940黃色作戰摔機洩密案而被撤職
坎胡伯將軍,德國雷達防空網與夜間戰鬥機、電子戰系統的建設者
烏德特將軍,德國軍機開發的要角,斯圖卡之父
其中有不少很眼熟的名字,也許是先前在一次大戰登場過的名人,也有幾位是後來會大放異彩的名人───不管怎麼說,塞克特獨到的識人眼光,確實是精選出了一批優秀的幹才來保留德國陸軍航空隊的血脈。
理所當然的,讓一架飛機都沒有的空氣空軍冗員霸佔這麼多寶貴的國防軍軍官席位,引起了軍方內部許多保守派與嫉妒者的批評,也引來了政府內部的非議。威廉.威瑪少校便評論塞克特在這個時期扮演的重要角色:「塞克特閣下使用了他一切的影響力,保護我們這些本不應存在於國防軍裡的航空軍官們,免受於來自內閣或軍隊內外的一切批評與壓力。」
對德國戰間期軍民航空事業大有貢獻的威瑪將軍
1919年大裁軍後,處於裝備是空氣狀態的德國空軍只得進行組織方面的工作,等待塞克特將軍履行他的約定。這年,威瑪德國政府在交通部之下設立航空局(Abteilung Luftfahrt)、而直屬國防軍部隊署(Truppenamt,影子參謀本部)的飛行載具部(Abteilung Fliegerisches Geraet)也跟著成立,部長可列席國防軍最高六十人委員會商議大事───即使這時的飛行載具部手裡連一顆氣球都沒有。
飛行載具部建立時也設立了明確的組織體系。飛行部之下分為四個職責劃分明確的分處:
飛行訓練處───轄飛行員訓練養成之機關 航空技術處───轄飛行相關技術與理論研究之機關 民航發展處───轄飛行的民間推廣與促進商業化之機關 裝備採購處───轄飛機與零件等一切耗材裝備的採買運用之機關
高唱空軍獨立論的激進航空兵主義者海穆.威爾堡少校擔任飛行部的總長,飛行訓練處由老練的轟炸機大師恩斯特.布蘭登堡指揮,庫爾特.司徒登主掌航空技術處,後來由小李希霍芬接手,而民航發展處歸威廉.威瑪負責,裝備採購處由微笑先生阿爾貝特.凱塞林掌管。
當時,1919年的凡爾賽和約也禁止了德國國內的所有飛機製造,並禁止所有飛行器的飛行。民航發展處歸威廉.威瑪少校前往與國內各個民航業者進行溝通協調,撥款協助他們拆除德國境內的廠房設備並運往海外另起爐灶。安東尼.福克將他的機具與工人帶回了荷蘭,容克斯拿了軍方交給他的十五萬馬克經費前往瑞典馬爾默(Malmoe)設立飛機製造廠,一樣拿了補助款的道尼爾則把工廠遷去瑞士南部,成為義大利菲亞特的合作企業,亨克爾則受到准許將德國開發的艦載水上機專利與設計銷售給日本。
至於塞不進四千名軍官員額的原德國陸軍航空隊飛行員們,則在國防軍安排下,前往拉丁美洲新設的數家偽裝小公司,展開民間郵務飛行,駕駛郵務包機在加勒比海與南美小國上空掙錢養活自己。這是為了保持他們的飛行手感不致於鈍化所作的設計。
整個1920年德國人都在努力拆光國內的工業設施運往國外以爭取製造能量的保存,裁軍後多餘的武器裝備則大批大批的裝船運往地球另一邊的中國換取各方面都極其短缺的經費。同時,在卡普政變的騷動平息後,德國政府開始在塞克特的主導下與蘇聯嘗試接觸。
這年夏天塞克特托他在土耳其擔任軍事顧問時,結識的上司恩維爾帕夏(Enver Pasha)前往俄國打探蘇聯的消息。8月14日,恩維爾被非常嚴密的警戒護送到了莫斯科。
促成德蘇結盟的使者恩維爾帕夏
紅軍司令托洛斯基親自審問道:「你來的目的是什麼?」 恩維爾回答:「為了讓德國人與土耳其人跟你們結盟。」 托洛斯基笑道:「開什麼玩笑。鎮壓共產黨最努力的德國人、派了一個跟俄國打了幾百年仗的土耳其人,跑來莫斯科只為了跟我們結盟嗎?」 恩維爾冷靜地說:「托我來的那個人說過,只要放下意識形態,看清利害關係,天使與惡魔也照樣能打交道。」
托洛斯基於是基於好奇心而繼續追問下去,而他終於在深入對談之後,理解到了這個構想的宏大規模。塞克特基於德、俄、土三國都是凡爾賽條約的受害者與協約國敵人之共同立場,於是希望能結成一個世界島同盟,來對抗西歐與英美的海洋同盟。同時塞克特也派遣了第一批德國軍事顧問前往中國,與孫文接洽和談事宜,希望將中國也拉進來他的世界島同盟中壯大聲勢。
托洛斯基雖然沒有當面給恩維爾很明確的回答,但他作出的選擇卻是很清楚的。而在托洛斯基垮台之後,篡奪了其權力的史達林也基本繼承了這個路線。
這次會談的結果是促成了1921年5月6日的德蘇貿易協定,以及1922年4月16日的拉帕羅條約。會談中威瑪德國同意放棄繼承自布勒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中,德意志帝國自蘇聯掠奪的所有不正當權利,全面撤出東線的德國佔領軍部隊,由德國派遣技術專家與軍事顧問協助訓練紅軍與建設蘇聯,並開放德蘇之間的自由貿易。
而以上全部的讓步,只為了交換一個條件:蘇聯方需出借土地,供德軍設置違反凡爾賽條約的海外訓練營與實驗機構。當然過程是完全保密的。蘇聯方面欣喜地同意了德國人的計劃。
就在德蘇之間達成秘密協定的這年稍後,勞合喬治在英國國會上面對下院議員指出德國是否會與蘇聯合作的質詢,作出了明確的反駁:「現在德國政府已經穩固,與西方同樣堅決地站在反共立場,德蘇秘約是不存在的流言。」
1922年底發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一架法國客機漏油,在德國境內試圖找場地迫降卻失敗墜毀的事故。法國方面指責德國未盡救難指引之責才釀成災難,而德國政府則反過來指控:「我們可是按照凡爾賽條約,把國內的飛機廠全都關了,也沒半架軍用及民用的飛機。你怎麼能期待一塊沒飛機的土地上,有人在飛機場值班管理飛機起降呢?」
對此感到啞巴吃黃蓮、有口說不出的法國方面只好作出讓步,除了要求德國全額賠償機上死難者與損失之費用外,也撤除凡爾賽條約中關於對德國民航產業的管制,同意德國可以生產航程不得大於兩百英哩、升限不得超過13000呎的單引擎民用飛機。威瑪政府爽快地買單並且接受了這個交換,然而水壩上只要開了一道小細縫,那縫便會越益擴大成決堤的缺口。
1923年2月,國防軍第一支派遣顧問團抵達莫斯科,設立駐俄聯絡辦公室,同時,在莫斯科市郊成立了利佩茨克航空學校(Kampffliegerschule Lipezk)。
利佩茨克航校上停放的福克D.XIII型戰機
為了讓這所學校有機可飛,塞克特將軍說服威瑪德國總統弗烈德里希.艾伯特撥款採購100架荷蘭製造的福克D.XIII型戰機。由於德國國防軍當初幫助遷廠的補助與付清了每一架飛機欠款的恩情,福克本人爽快地接下了訂單,並允諾將會幫德國完全保密。這100架軍機中,後來有50架被安排轉賣給羅馬尼亞作為遮口費,剩下50架經羅馬尼亞掩護送交蘇聯,於是德國空軍第一個海外飛行訓練基地於是成立。
在召回了中南美方面的德軍飛官前往蘇聯,為第一代蘇聯空軍提供教官後,現在德國人得思考怎麼在不準搞飛機的德國國內,找出一批適合送去利佩茨克學飛的新世代飛官人選。
1924年,塞克特將軍把恩斯特.布蘭登堡上尉推薦給總理,於是布蘭登堡被調任航空局長,從此他開始致力於發展德國的商業民航與運動民航。在布蘭登堡上尉的努力下,德意志運動航空集團(Sportflug Gmbh.)成立於柏林,於柯尼斯堡、斯特廷、柏林、奧塞布魯克、施列施罕成立五所民間飛行學校。陸軍航空隊的飛官們在此持續飛行保持手感、並作育新世代的年輕飛行員,從中選拔有素質的年輕人派往蘇聯飛行真正的飛機。
但是要成為十萬國防軍裡的飛行人員,其過程可不容易。當時德軍招收飛行員的過程是這樣的:
1.接受18個月飛行理論與基礎訓練 2.接受12個月滑翔機實習與進階理論訓練 3.前往蘇聯接受6個月在利佩茨克航空學校的動力飛機訓練 4.畢業成為國防軍十萬人的一員
也就是說,訓練一名飛行員就要整整三年的時光。但是在德國學飛與在蘇聯學飛不一樣,總是要有不違反條約的教學器材能用,於是航空技術處長司徒登上尉獲得命令集中資源在滑翔機開發上,而後成立了德意志滑翔機研究所(Deutsche Forschungsanstalt fur Segelflug,DFS),負責統整德國國內所有的無動力飛行器之研究開發工程。
滑翔機的發展是二次大戰德國空軍居於領先地位的一大優勢技術
發展運動飛行與無動力飛行器材的決策,其影響之深遠是遠超過軍事層面的。二次大戰中世界排行第一的擊墜王埃里希.哈特曼之母,便是運動滑翔機玩家,從小受母親薰陶,後來的哈特曼也成為了滑翔機飛行的好手,成為他在飛戰鬥機之前便已經愛上飛行的基礎準備。希特勒青年團也將滑翔機飛行納入夏令營活動項目中,二次大戰以前德國國內已經擁有50萬名以上滑翔機運動的玩家,及20萬架的各類滑翔機,而這些滑翔機玩家都將是潛在的預備飛行員。直到今天、德國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運動飛行大國。
而另一方面,利佩茨克航校的飛機也總是需要維護保養,因此容克斯於1924年起派遣工人與技師前往莫斯科,協助俄國人設立蘇聯第一座飛機工廠。獲得蘇聯投資一千一百萬盧布的支持,容克斯的莫斯科分廠擁有一萬五千米面積,一千名工人,德國航空工業的Know-how於是得以和蘇聯技師分享,同時也是保存德國民航業界的存續不致斷絕。
容克斯飛機廠
理所當然的,這麼大規模的動作開始讓法國人感到懷疑了,但是高效能的蘇聯特務老早就把巴黎上下滲透到摸了個透心涼的程度,所以早在法國派遣調查團的前一個月,莫斯科方面便已經得到警告,於是德蘇雙方都在有預警的情況下把利佩茨克航校與莫斯科飛機廠變成了平地,以應付法國調查團的檢查。當法國調查團的後腳剛走,飛機工廠與飛行學校便又立刻恢復了運作。
1925年,伴隨著協約國對德國民航的完全解禁為契機,德國政府決意更加擴大民航事業,而投入一千萬馬克執行航空四年計畫,代號藍預算行動,受政府資注而成立了在漢諾威、布賴斯勞、凱塞爾、慕尼黑、明斯特五所新的民間飛行學校。4月1日,德意志民航空運學校(Deutsche Verkehrsfligerschule,DVS)成立,表面以訓練大型客機之機組人員作偽裝,而其真正的目的是為滿足海軍培養擁有儀器飛行能力的海航飛官,及擁有夜間轟炸技能的戰略轟炸機飛行員,而設置的訓練基地。
由於德國民航事業的完全解禁,容克斯、道尼爾、亨克爾等德國飛機大廠也都陸續回到母國開設工廠,並開始設計建造一批大型多引擎客機,而齊柏林伯爵也磨拳擦掌,開始著手建造一批超巨型洲際飛行船來投入民航業界。威瑪航空局當時正在鼓勵德國各廠商發展大型長程載客飛機,其結果是刺激了德國民航產業迅速地勃興發展。
1926年1月6日,德國漢莎航空(Lufthansa)創業,國防軍提供了200名飛行員作為其創業基礎,在其熟練的飛行員與日新又新的機種支撐下,德航漢莎很快地成為了歐陸首屈一指的大牌航空公司。
一架屬於德航漢莎的Ju-52三引擎客機
1928年,國防軍飛行載具部奉令進行相應的改組擴大案,阿爾貝特.凱塞林提出了組織航空兵總監部的提案書獲得通過,德國空軍的組織開始正式踏上了熱身的軌道。
後來成為二次大戰空軍元帥的凱塞林
經凱塞林調整過後,飛行載具部改為航空兵總監部,並將民航業務徹底分離出去,由威瑪政府航空局接管,成為徹底的軍事組織。其組織改組如下:
第一處(作戰) 第二處(人事) 第三處(技術) 第四處(財務,實質兼轄海外訓練基地單位) 第七處(防空) 第八處(新訓) 第九處(後勤)
同時,凱塞林開始推動一項計畫,那便是德國全境的高精度航空攝影地形圖之拍攝整理企劃。至1929年9月,德軍航空總監部已經完成了德意志全土的軍用戰術級地圖繪製工程。航空總監部的作戰一處處長威佛,則開始關注容克斯生產的多引擎飛機,並計畫要成立降落傘補給隊與轟炸機部隊,而向技術三處要投入經費在軍用多引擎機的研製工程上。
這支一度什麼飛機都沒有的隊伍,隨後很快就會成為名震天下的勁旅───德國空軍(Luftwaffe)。可以說早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5年德軍再武裝與空軍成立以前,從一次大戰結束的那一刻起,德國空軍的成立就已經成為了既定的結果。
但是,這支德國空軍的建立,既非希特勒的功勞也非戈林的自我膨脹之結果,德國空軍是一次大戰德國陸軍航空隊之精神、傳統與血脈的直接後繼者,是無數戰間期裡努力奔走的國防軍軍人們努力的成果與思考之結晶。
而鐵十字戰鷹們的故事,也到此結束了一個巨大的篇章。
From this day to the ending of the world、 從今天開始直到世界末日, But we in it shall be remembered; 我們永遠會被記住。 We few、we happy few、 我們這一小撮,幸運的一小撮, we band of sisters; 我們是一群緊緊相依的姐妹。 For she to-day that sheds her blood with me 誰今天與我一起浴血奮戰, Shall be my sister. 誰就是我的姐妹。 |
Edited by - n/a on 05/11/2012 19:17:16 |
|
|
LE323
路人甲乙丙
1149 Posts |
Posted - 05/11/2012 : 17:09:46
|
雖然現在不少人都認為刀刺在背傳說是魯登道夫等人逃避戰敗的藉口 但如果當時社會民主黨沒有推翻德皇 而是讓戰爭像二戰一樣要德國投降就要打進柏林去 同樣希望結束戰爭的英法民眾在條約上或許就不會對德國如此苛刻 也許德國能爭取到更好的停戰條件 感覺社會民主黨日後被民眾說成賣國賊不是沒有原因的 事實上的確如此 就跟二戰那群向英法出賣祖國情報的所謂反納粹人士一樣 竟然相信盟軍會讓德國體面投降,忘了一戰的教訓嘛 誰知道是不是只是被人用錢收買就說自己是反納粹才出賣祖國情報 |
|
|
xk2008
路人甲乙丙
3803 Posts |
Posted - 05/11/2012 : 17:57:51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LE323
雖然現在不少人都認為刀刺在背傳說是魯登道夫等人逃避戰敗的藉口 但如果當時社會民主黨沒有推翻德皇 而是讓戰爭像二戰一樣要德國投降就要打進柏林去 同樣希望結束戰爭的英法民眾在條約上或許就不會對德國如此苛刻 也許德國能爭取到更好的停戰條件 感覺社會民主黨日後被民眾說成賣國賊不是沒有原因的 事實上的確如此 就跟二戰那群向英法出賣祖國情報的所謂反納粹人士一樣 竟然相信盟軍會讓德國體面投降,忘了一戰的教訓嘛 誰知道是不是只是被人用錢收買就說自己是反納粹才出賣祖國情報
德国当时如果继续打下去,只会输的更惨。你觉得如果德国1919年崩溃,多死伤百万,打过莱茵河的协约国还会对德国那么客气?对比下德国强迫俄国签的那个条约和凡尔赛合约比,凡尔赛合约其实很宽容了。
如果当时继续打下去,多打两年,直接占领全德国。彻底打垮德军,然后在赔款付完后一直占领下去,德国就老实了。看看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多老实。一战少流血的结果就是号称结束一切战争的一战变成20年休战。二战流更多的血
其实要德国付出实际代价是很容易的,赔款当然不能用实物。掏钱德国人拿不出来很简单,占领德国,用德国的企业股权,铁路经营权,矿山海关什么的抵押,什么时候付完了什么时候赎回去,很好奇当时协约国为什么没想到这一招? |
|
|
n/a
deleted
1241 Posts |
Posted - 05/11/2012 : 18:30:36
|
協約國是派兵去佔領了,結果搞成了魯爾區事件...事實證明這也是行不通的一招。
結果,還是邱吉爾的預言烏鴉嘴但正確,既然要不到款子,何苦要呢,作個人情假慈悲賞德國人一個臉,不是皆大歡喜的結局嗎.........
當時協約國幾乎都處於強烈的厭戰情緒之中,所有國民都要求快點讓軍人回家,軍人自己也很想回家。照邱吉爾的一次大戰回憶錄所寫,1919年1月以前英國遠征軍比較缺乏紀慮的後方部隊就已經嘩變了,派往萊茵蘭接收的佔領軍則嚴重地士氣低落,法軍派去傲德薩的干涉部隊甚至被蘇聯間諜滲透,發生了五千餘名士兵叛亂的兵變事件,好不容易才鎮壓下去,但法國干涉軍也覺得此地不宜久留而落跑。
當時的氣氛要士兵在戰場上多留一天,恐怕難度比讓世界大戰多打一年還高得多,各國民眾與前線官兵要求復員的聲浪成為限制協約國能負擔的義務程度之最大制約。包括在希臘/土耳其戰線,波蘭/蘇聯戰線,俄國紅白內戰戰線,駐德萊茵蘭佔領軍等方面,民意都成為了限制協約方面派兵總量的一個嚴重前提。
換言之,協約國根本不可能有逼迫德國履行凡爾賽條約的條件,因為協約國若要行使武力的話,則協約國自己也會從內部崩潰瓦解。同樣的,他們也不能夠強迫土耳其共和國履行凡爾賽條約,接受承擔鄂圖曼帝國的一切義務,因為他們沒有力氣再去打一次加里波里戰役。
From this day to the ending of the world、 從今天開始直到世界末日, But we in it shall be remembered; 我們永遠會被記住。 We few、we happy few、 我們這一小撮,幸運的一小撮, we band of sisters; 我們是一群緊緊相依的姐妹。 For she to-day that sheds her blood with me 誰今天與我一起浴血奮戰, Shall be my sister. 誰就是我的姐妹。 |
Edited by - n/a on 05/11/2012 18:33:46 |
|
|
潛水艇
新手上路
99 Posts |
Posted - 05/11/2012 : 19:29:07
|
雖然這麼說有點偏見,法國人似乎總是幹出那種自我感覺良好但卻老是拖別人去幫他擦屁股的事(包括越戰) |
|
|
helldog
路人甲乙丙
4791 Posts |
Posted - 05/11/2012 : 23:43:09
|
感謝高仔兄用心的收集那麼多資料而且種出那麼多文。 高仔兄是否能列出參考資訊呢?讓感興趣的人可以繼續深入下去,不只是鐵十字戰鷹,以前那些魯騰會戰之類的也素可以,謝謝。
勇氣與耐力的考驗- 以年輕的生命力換取剎那間的永恆 |
|
|
n/a
deleted
1241 Posts |
Posted - 05/12/2012 : 00:01:05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rman Air Force, 1919-1939 The Challenge of Change: Military Institutions and New Realities, 1918-1941 攻擊高度四千米:德國空軍戰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回憶錄(邱吉爾)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李德哈特) ゼークトの中国訪問 一九三三年www.seijo-law.jp/pdf_slr/SLR-077-005.pdf いろいろクドい話http://stanza-citta.com/bun/ 學研圖解第一次世界大戰上&下 維基百科眾多條目
......大概就這些吧?想到什麼的話我再放上來吧。
From this day to the ending of the world、 從今天開始直到世界末日, But we in it shall be remembered; 我們永遠會被記住。 We few、we happy few、 我們這一小撮,幸運的一小撮, we band of sisters; 我們是一群緊緊相依的姐妹。 For she to-day that sheds her blood with me 誰今天與我一起浴血奮戰, Shall be my sister. 誰就是我的姐妹。 |
|
|
LE323
路人甲乙丙
1149 Posts |
Posted - 05/12/2012 : 02:29:58
|
"憑藉著塞克特的個人魅力和聲望,德國年輕軍官們口耳相傳奔走相告,而迅速集結了約四百餘名青壯將校構成的軍官團,志願無薪留在柏林,結成一個檢討委員會,依照塞克特的命令分割為步兵、砲兵、後勤、通訊、航空、海軍、鐵路等小組,各自總結一次大戰的戰史與經驗,歸納出教訓與反省。"
相比於陸軍熱衷進行批鬥大會,感覺德國海軍對這方面興趣缺缺,直到1926才有算是檢討報告出現。而且還是魏格納一人所寫而非全體海軍軍官集思廣義的結果,好笑的是他的書還被雷德爾列為禁書 從1935英德海軍協議簽訂,到後來Z計劃制定,感覺德國海軍ㄧ連串的造艦計畫又走回鐵必制玩軍備競賽的老路 當初將象徵海軍新生的戰鬥艦命名為鐵必制,就能看出海軍沒認真檢討。不然誰也能得出他之前花費17年說服德國各界耗費鉅資打造的公海艦隊對戰爭毫無助益,只是淪為昂貴的玩具而已,冒險理論是徹底破產,他的名字只適合命名公共廁所而已
很懷疑海軍在幹麻都沒認真反省為什麼會打輸嗎 |
Edited by - LE323 on 05/12/2012 02:33:44 |
|
|
helldog
路人甲乙丙
4791 Posts |
Posted - 05/12/2012 : 11:52:50
|
高仔有興趣投稿嗎?幫你引見大陸的雜誌編輯如何
勇氣與耐力的考驗- 以年輕的生命力換取剎那間的永恆 |
|
|
n/a
deleted
1241 Posts |
Posted - 05/13/2012 : 02:08:39
|
好像不錯,雖然我對於自己的寫作水平頗感懷疑,我的興趣取向也是屬於很偏旁冷門的那種,也對業界行情如何感到頗為陌生就是了...
所以你能幫我解說一下嗎?w
From this day to the ending of the world、 從今天開始直到世界末日, But we in it shall be remembered; 我們永遠會被記住。 We few、we happy few、 我們這一小撮,幸運的一小撮, we band of sisters; 我們是一群緊緊相依的姐妹。 For she to-day that sheds her blood with me 誰今天與我一起浴血奮戰, Shall be my sister. 誰就是我的姐妹。 |
|
|
xk2008
路人甲乙丙
3803 Posts |
Posted - 05/13/2012 : 02:28:46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高仔
協約國是派兵去佔領了,結果搞成了魯爾區事件...事實證明這也是行不通的一招。
結果,還是邱吉爾的預言烏鴉嘴但正確,既然要不到款子,何苦要呢,作個人情假慈悲賞德國人一個臉,不是皆大歡喜的結局嗎.........
當時協約國幾乎都處於強烈的厭戰情緒之中,所有國民都要求快點讓軍人回家,軍人自己也很想回家。照邱吉爾的一次大戰回憶錄所寫,1919年1月以前英國遠征軍比較缺乏紀慮的後方部隊就已經嘩變了,派往萊茵蘭接收的佔領軍則嚴重地士氣低落,法軍派去傲德薩的干涉部隊甚至被蘇聯間諜滲透,發生了五千餘名士兵叛亂的兵變事件,好不容易才鎮壓下去,但法國干涉軍也覺得此地不宜久留而落跑。
當時的氣氛要士兵在戰場上多留一天,恐怕難度比讓世界大戰多打一年還高得多,各國民眾與前線官兵要求復員的聲浪成為限制協約國能負擔的義務程度之最大制約。包括在希臘/土耳其戰線,波蘭/蘇聯戰線,俄國紅白內戰戰線,駐德萊茵蘭佔領軍等方面,民意都成為了限制協約方面派兵總量的一個嚴重前提。
換言之,協約國根本不可能有逼迫德國履行凡爾賽條約的條件,因為協約國若要行使武力的話,則協約國自己也會從內部崩潰瓦解。同樣的,他們也不能夠強迫土耳其共和國履行凡爾賽條約,接受承擔鄂圖曼帝國的一切義務,因為他們沒有力氣再去打一次加里波里戰役。
From this day to the ending of the world、 從今天開始直到世界末日, But we in it shall be remembered; 我們永遠會被記住。 We few、we happy few、 我們這一小撮,幸運的一小撮, we band of sisters; 我們是一群緊緊相依的姐妹。 For she to-day that sheds her blood with me 誰今天與我一起浴血奮戰, Shall be my sister. 誰就是我的姐妹。
所以说最好再打2年把德国彻底打垮了啊。二战罗斯福坚持无条件投降就是要德国再也不能说啥我没败然后搞啥复仇战。
鲁尔区占领失败,主要是英美坚决反对吧,其实个人觉得英国完全搞错了战后平衡的对象。二战前英国老有扶德抑法的想法,结果就是杯具 |
|
|
xk2008
路人甲乙丙
3803 Posts |
Posted - 05/13/2012 : 02:34:36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LE323
"憑藉著塞克特的個人魅力和聲望,德國年輕軍官們口耳相傳奔走相告,而迅速集結了約四百餘名青壯將校構成的軍官團,志願無薪留在柏林,結成一個檢討委員會,依照塞克特的命令分割為步兵、砲兵、後勤、通訊、航空、海軍、鐵路等小組,各自總結一次大戰的戰史與經驗,歸納出教訓與反省。"
相比於陸軍熱衷進行批鬥大會,感覺德國海軍對這方面興趣缺缺,直到1926才有算是檢討報告出現。而且還是魏格納一人所寫而非全體海軍軍官集思廣義的結果,好笑的是他的書還被雷德爾列為禁書 從1935英德海軍協議簽訂,到後來Z計劃制定,感覺德國海軍ㄧ連串的造艦計畫又走回鐵必制玩軍備競賽的老路 當初將象徵海軍新生的戰鬥艦命名為鐵必制,就能看出海軍沒認真檢討。不然誰也能得出他之前花費17年說服德國各界耗費鉅資打造的公海艦隊對戰爭毫無助益,只是淪為昂貴的玩具而已,冒險理論是徹底破產,他的名字只適合命名公共廁所而已
很懷疑海軍在幹麻都沒認真反省為什麼會打輸嗎
德国海军反省了,但是结果是无解。要夺取制海权靠潜艇肯定不行,巡洋战争这个烦死成果就是渣,马汉早批烂的东西。
靠主力舰没有优势兵力一样是完蛋。而除非德国有压倒性的国力,否则海军竞赛肯定赢不了,地理位置有极度不利。即便站在现在的角度我也看不出除非德国能控制欧洲大陆,然后造20年军舰外德国海军有啥可能赢。
德国搞大海军是全民思潮,不是鐵必制一个人造成的。而且说白了,无论有没有大海军,英国都免不了参战。
|
|
|
gsx56840
路人甲乙丙
Taiwan
663 Posts |
Posted - 05/13/2012 : 03:05:49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xk2008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高仔 [br
所以说最好再打2年把德国彻底打垮了啊。二战罗斯福坚持无条件投降就是要德国再也不能说啥我没败然后搞啥复仇战。
鲁尔区占领失败,主要是英美坚决反对吧,其实个人觉得英国完全搞错了战后平衡的对象。二战前英国老有扶德抑法的想法,结果就是杯具
其實之所以馬上簽合約的原因就是協約國早就打不下去了,不管是後方還是前方都是,前面四年被放血放的太徹底,就是美國挾他強大的工業力量參戰,要是英法決定不打,難到美國能一個人自己打? |
Edited by - gsx56840 on 05/13/2012 15:31:28 |
|
|
n/a
deleted
1241 Posts |
Posted - 05/13/2012 : 09:38:47
|
其實德國海軍倒也不是完全沒有反省,主力艦隊被卡死在港裡的苦果使得一次大戰期間德國海軍航空隊、潛水艦隊、飛行船部隊的實力迅速發展,結果是催生了一支擁有1700餘架各型水上飛機、飛行艇或動力飛行船的強大海軍航空隊與異常先進的海空聯合戰鬥思想。
德國海航當時很積極地運用水上攻擊機對沙俄與英國海軍的船隊發起攻擊,也早在美國的米契爾實驗鬧的沸沸揚揚之前就打沉了航行中的軍艦(俄國驅逐艦一艘、英國潛水艇三艘),證實了海軍航空隊的戰鬥力之後,德國海軍便開始積極改裝一批舊巡洋艦作為水上飛機母船使用,而他們手中大部份的輕巡到了1916年以後也都撤掉一兩座砲塔或魚雷發射管改裝上2架水上飛機,結果是成功地在北海巡邏與空戰期間,打出對抗英國海航的150:270交換比佳績。
繼水上機母艦與改造輕巡的成功,德國海軍航空派的人士更大力推進陸基機上船的構想,因此而誕生了德國海軍第一艘航空母艦---奧索妮亞號(SMS Ausonia)的計畫。奧索妮亞號原是德國海軍手中的一艘義大利商船,排水量11300噸,長130m,速力24節,德國海軍認為此船不論速度或是尺寸都足以操作一戰當時的飛機,因此開始著手將它改裝為能搭載陸基/水上機兩種各10架左右搭載量的航空母艦,若此計畫成功,則本艦將很可能成為繼1918年世界第一艘航空母艦,皇家海軍的阿格斯號(HMS Argus)後成為航母界的No.2。考慮到德皇海航的戰鬥力和水上飛機技術的進步,他們在運用飛機於惡劣高緯度與天候下的儀航飛行技術也相當發達,若是從這時開始沒有受阻礙地正常發育大概也能出現不錯的成績吧。
然而1918年11月的革命也打亂了本艦的改裝計畫,待戰後更因為一萬噸條約與航空器禁令,而使得德國喪失了改裝、建造或保有航空母艦與水上機母艦的任何可能性,而軍艦又很難像飛機那樣藏到別國境內偷偷摸摸建造運用,結果是使得德國海航多數的人才被陸航空軍給"接收"過去,成為塞克特挑選的影子空軍之一員。
這批海航出身的飛官被抽離海軍使得戰後德國海軍的發展喪失了海航發展的Know-how,這些人當中雖有不少在後來回歸德國海軍組建海航部隊,但1935年再武裝之後的德國海軍已經不是當初那個海航先進國,不論在水上機、艦載機與飛行艇的發展上都極欠缺經驗與實證,他們也缺乏造船驗收的實驗機會和多餘資源分配量,不得不向日本人伸手要藍圖,但又對太平洋式的船艦設計不放心,最終在質量皆不足的情況下迎來了料想不到的1939年開戰。終究,凡爾賽條約不只是養成了德國空軍的畸形生長,也更嚴重地影響到了德國海軍的發展之路。
德皇海航WW1未成空母,奧索尼亞號
不過戰間期的德國海軍發育不良、與二次大戰爆發時的孱弱不堪,除了對德國海軍本身的自信心造成打擊外,帶來的好處大概就是令德國陸海空三軍相對於世界其他國家而言,要表現得比較有跨軍種聯合作戰的融洽與實績吧。
雖然大家都對戈林那套"會飛的都歸我管"的態度印象深刻,但實際上的戰史顯示的是德國海軍與空軍一向合作密切無間,海峽衝刺與北海通商破壞戰,一次又一次地上演海軍與空軍的聯合作戰與精湛表現,除了海軍本身甘願屈居於小媳婦般的小三地位受指揮之外,空軍本身也有受海航戰鬥訓練準備隨時出海執行儀航戰鬥的飛行隊,更是不可忽略的重點。德國海軍也在黑海、波羅的海戰役期間配合陸軍的各種麻煩要求,執行了許多賭上寶貴船艦與人力的輸送作戰。
不管怎麼說,比起義大利海軍與空軍之間兄弟鬩牆,或是密契爾揚言要用陸軍航空隊砸了美國海軍,乃至英國海航與皇家空軍的預算爭奪戰到會議室掀桌,或是日本陸海軍的打死不相往來;二次大戰期間德國海軍相對地與他們的陸軍與空軍弟兄們相處的很融洽,我想是不爭的事實。
From this day to the ending of the world、 從今天開始直到世界末日, But we in it shall be remembered; 我們永遠會被記住。 We few、we happy few、 我們這一小撮,幸運的一小撮, we band of sisters; 我們是一群緊緊相依的姐妹。 For she to-day that sheds her blood with me 誰今天與我一起浴血奮戰, Shall be my sister. 誰就是我的姐妹。 |
Edited by - n/a on 05/13/2012 09:58:14 |
|
|
張邁可
我是菜鳥
382 Posts |
Posted - 05/13/2012 : 12:01:06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高仔
皇家海軍的阿格斯號(HMS Argus)
小小聲說一下,其實不論是兩岸何地,HMS Argus一般都會採取意譯為「百眼巨人號」,而不是用音譯。
──────────────────────── 上聯:詩書易禮樂春秋 下聯:儒墨道法名陰陽 橫批:賦詩詞曲
我果然瘋了 |
|
|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
Posted - 05/13/2012 : 16:08:06
|
討論海軍時有一點要注意,Battleship在核彈出現前,是一個國家火力最強的武器,通常一艘船上有500~1000公噸的彈藥,相當於轟炸德國時的200~500架B-17彈藥量,加上彈藥本身又快又重,對建築物的傷害能力遠高於炸彈,這足以毀掉一個沿海小鎮與小城市,並帶給沿海大城市相當大的損傷,在那個時代沒有其他的單一武器系統可以擁有同等的戰略威嚇力. 所以,就像現代很多國家都想搞核彈,當時有一定實力的國家,就要搞幾艘Battleship,這是國力的象徵,同時也是對其他國家的戰略嚇阻力--雖然多數只能嚇阻二三流國家. |
|
|
LE323
路人甲乙丙
1149 Posts |
Posted - 05/13/2012 : 19:49:30
|
"然而1918年11月的革命也打亂了本艦的改裝計畫,待戰後更因為一萬噸條約與航空器禁令,而使得德國喪失了改裝、建造或保有航空母艦與水上機母艦的任何可能性,而軍艦又很難像飛機那樣藏到別國境內偷偷摸摸建造運用,結果是使得德國海航多數的人才被陸航空軍給"接收"過去,成為塞克特挑選的影子空軍之一員。"
問個蠢問題 為什麼海軍不能學陸軍規避凡爾賽合約的方式,在蘇聯建立工廠設計武器 以潛艇為例,由於在荷蘭成立子公司來生產潛艇,德國潛艇技術並未因凡爾賽合約的影響而落後,反而不斷進步保有世界領先地位。
海軍如果也在蘇聯投資船廠來生產軍艦,蘇聯應該不會拒絕送上門的好事,德國的設計團隊也能維持設計能力,加上蘇聯的保密能力又是世界第一,又沒習慣公佈自己下水的軍艦,英法應該也很難探查。而且史達林超愛大艦巨砲是有名的,以後德國要在國內自己造戰鬥艦也不需像史實只能沿用一戰的舊技術。
既然潛艇在荷蘭這種地小又容易洩密的地方都能不被英法發現,沒道理水面軍艦會在蘇聯這種地廣又保密嚴格的地方被發現吧 |
Edited by - LE323 on 05/13/2012 19:59:02 |
|
|
ki1
路人甲乙丙
5871 Posts |
Posted - 05/13/2012 : 21:14:37
|
關於德國人怎麼賠的問題: 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德國國內鐵路路權等應該也算是可以選擇的標的? |
|
|
xk2008
路人甲乙丙
3803 Posts |
Posted - 05/13/2012 : 21:22:08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LE323
"然而1918年11月的革命也打亂了本艦的改裝計畫,待戰後更因為一萬噸條約與航空器禁令,而使得德國喪失了改裝、建造或保有航空母艦與水上機母艦的任何可能性,而軍艦又很難像飛機那樣藏到別國境內偷偷摸摸建造運用,結果是使得德國海航多數的人才被陸航空軍給"接收"過去,成為塞克特挑選的影子空軍之一員。"
問個蠢問題 為什麼海軍不能學陸軍規避凡爾賽合約的方式,在蘇聯建立工廠設計武器 以潛艇為例,由於在荷蘭成立子公司來生產潛艇,德國潛艇技術並未因凡爾賽合約的影響而落後,反而不斷進步保有世界領先地位。
海軍如果也在蘇聯投資船廠來生產軍艦,蘇聯應該不會拒絕送上門的好事,德國的設計團隊也能維持設計能力,加上蘇聯的保密能力又是世界第一,又沒習慣公佈自己下水的軍艦,英法應該也很難探查。而且史達林超愛大艦巨砲是有名的,以後德國要在國內自己造戰鬥艦也不需像史實只能沿用一戰的舊技術。
既然潛艇在荷蘭這種地小又容易洩密的地方都能不被英法發現,沒道理水面軍艦會在蘇聯這種地廣又保密嚴格的地方被發現吧
我想是因为军舰保密难度太大吧,另外就是战列舰啥的价格实在太高,很难瞒吧? |
|
|
標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