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標題 |
秋瑩拭水
新手上路
Taiwan
68 Posts |
Posted - 08/07/2012 : 05:41:52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dasha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helldog
古云:「六月一雷止九颱,七月九颱從雷來。」 劉國軒冀望的颱風被十九日的一聲雷給"嚇跑了"
19日那個是不是颱風小弟覺得還有疑問,不過小弟不支持大陸那個學者的翻案文章就是...... 所謂"一雷止九颱",真正意思是有打雷的那時不會是颱風,只是午後對流,颱風一來就沒有可以打雷的垂直對流了.所以說當日打雷沒風讓劉國軒大失所望,那個系統恐怕不是颱風.
大俠兄:
關於這句諺語,我今天也剛問過氣象局的鄭明典先生。以下是我們的對答紀錄:
秋:"請教您,所以這句諺語是說在農曆六月時,在颱風的暴風半徑裡,打雷的機率很低嗎?"
鄭:"衛星資料顯示颱風內閃電頻率很高(不只外圍),但是我們的經驗雖是「有」,客觀的說,的確「很少看到或聽到」....所以我懷疑是「不容易看到或聽到」......"
附件:海葵颱風氣象圖(雷達回波圖?)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482397241771197&set=p.482397241771197&type=1&comment_id=101791173
又,根據氣象局網站上的常識介紹,這句諺語的意思其實是:
在夏季,臺灣由於受到熱帶海洋性氣團之籠罩,上升氣流旺盛,而容易形成高聳的積雨雲,午後常有雷雨發生。但當颱風接近時,臺灣地區因受颱風外圍下沉氣流影響,雷雨便會停止。如果颱風已開始侵襲,颱風暴風範圍內上升氣流旺盛,則常有雷雨發生,只不過雷聲為風雨聲掩蓋而不易被我們聽見罷了!
此句諺語正確的解釋應為:「臺灣地區經常有午後雷雨發生時,颱風則不會來;如果連續性雷雨忽然停止,表示颱風的暴風邊緣已經到了,便可能有颱風要來;一旦颱風來了,雷雨仍可發生,並不會因雷雨之發生而使颱風減弱或消散。」 (http://www.cwb.gov.tw/V7/knowledge/encyclopedia/ty098.htm)
所以合在一起看,我猜測應該是說,如果原本夏季常見的午後雷雨停止了,則表示有颱風接近。但如果颱風來了,在暴風半徑裡依然還是會有雷雨,只是很難觀察。然而劉國軒當時可能是誤解民間諺語,認為這些諺語中所指的颶風將會不利施琅艦隊的行動,豈料在會戰時,遠方有颱風成形,導致原本的午後雷雨不見了,也改變了風向,加上施琅的艦隊圍攻戰術奏效,終於導致戰敗。
我的疑惑是,"風向突然改變"到底是哪些資料提出來的?飛報澎湖大捷疏這篇戰役報告裡,也只說「並沒六月時序,澎湖無五日和風,怒濤山高,變幻莫測。今抵澎旬餘日,海不揚波,俾臣得以調度,七日夜破賊。且二十二日進師,午刻潮漲,較多四尺,莫非上天垂祐、皇上彌天之福,故使扼守澎湖巨魁、巨鎮精銳逆賊巨艦,不數日而全軍覆沒 ?」施琅講的重點只有:(1)交戰期間風平浪靜、(2)決戰當日正逢大潮。至於什麼閃電啦、北風轉南風啦,壓根兒沒見到。所以,到底這些是後人純粹穿鑿附會的小說筆法,還是我漏看了哪篇史料?請大家幫忙解惑,感謝。
IMFS (International Military Fans' Society ) |
|
|
helldog
路人甲乙丙
4791 Posts |
Posted - 08/07/2012 : 09:34:19
|
秋瑩兄,我個人認為文獻的真實性還是有分ABC等級的。撇開施琅可能說謊,飛報澎湖大捷疏畢竟是當世人第一手資料,描述應該是最正確的。至於台灣外記雖然作者是鄭家官將之後,但畢竟是演義,有誇張成份。至於閩海紀要是更後面的人所寫,距離1683年更遠,失真可能就更高了。
當時的台灣太小人口太少太荒涼。當大木來台灣時,登記有案的漢人(荷蘭人戶口普查)只有2萬餘人,山蕃十餘萬,漢人活動範圍就是台南縣市一帶,要2萬餘民養一萬多兵(大木帶來的2萬5千人只剩一半)實在很喘。本來荷蘭人收稅都是收銀子(里爾),農業政策是以種植經濟作物為主(蔗糖最為成功),但大木為了養他的大軍,稅收都改以繳米糧了(跟KMT來台時好像),這樣對已經沒啥收入的台灣經濟影響更大,修船買砲都是要錢,畢竟台灣是個連修船的木頭都要進口的地方。因為木材資源都在山裡,交通不便,從東南亞進口還更快。
鄭經年代,為了防大家逃跑,竟然也搞起海禁,禁止大家出船經商,這根本就遏殺了台灣的活路,也違反了鄭家海賊們的生存之道。加上三蕃之亂,鄭經也有派兵參一腳,一會兒起內鬨攻擊三蕃,一會兒團結起來一起打清廷,這些作法根本削弱了鄭家自己的軍事力量。
勇氣與耐力的考驗- 以年輕的生命力換取剎那間的永恆 |
Edited by - helldog on 08/07/2012 09:46:15 |
|
|
秋瑩拭水
新手上路
Taiwan
68 Posts |
Posted - 08/07/2012 : 09:52:06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helldog
我個人認為文獻的真實性還是有分ABC等級的。撇開施琅可能說謊,飛報澎湖大捷疏畢竟是當世人第一手資料,描述應該是最正確的。至於台灣外記雖然作者是鄭家官將之後,但畢竟是演義,有誇張成份。至於閩海紀要是更後面的人所寫,距離1683年更遠,失真可能就更高了。
當時的台灣太小人口太少太荒涼。當大木來台灣時,登記有案的漢人(荷蘭人戶口普查)只有2萬餘人,山蕃十餘萬,漢人活動範圍就是台南縣市一帶,要2萬餘民養一萬多兵(大木帶來的2萬5千人只剩一半)實在很喘。本來荷蘭人收稅都是收銀子,農業政策是以種植經濟作物為主(蔗糖最為成功),但大木為了養他的大軍,稅收都改以繳米糧了(跟KMT來台時好像),這樣對已經沒啥收入的台灣經濟影響更大,修船買砲都是要錢,畢竟台灣是個連修船的木頭都要進口的地方。因為木材資源都在山裡,交通不便,從東南亞進口還更快。鄭經年代,為了防大家逃跑,竟然也搞起海禁,禁止大家出船經商,這根本就遏殺了台灣的活路,也違反了鄭家海賊們的生存之道。加上三蕃之亂,鄭經也有派兵參一腳,一會兒起內鬨攻擊三蕃,一會兒團結起來一起打清廷,這些作法根本削弱了鄭家自己的軍事力量。
Helldog兄:
同意您對於史料可信度做出分級的看法。台灣外紀、閩海紀要這些資料的可信度,還是比較低。但這好像是我們欠缺足夠史料時,不得不邊懷疑邊引用的來源。某種程度而言也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明鄭王朝以海洋立國、以武裝船團(i.e.,海盜團)起家,因此他們的命脈也必須以活絡的貿易為前提。可惜的是,當鄭經即位後,一方面貿易與走私的收入衰退,一方面又在三藩之亂裡反反覆覆、既耗損軍事實力又未取得實質成果,加上他跟他老爹一樣早逝,而每次選擇繼承權又會產生王朝內部的激烈衝突。也許我們該說:在如此的內憂外患交逼之下,明鄭王朝竟然還能在臺灣撐二十多年,真是了不起。
另外,有沒有朋友可以介紹有關明鄭王朝歷年貿易額、貿易對象、貿易商品的資料?誠如拿破崙所說,"戰爭三要素,錢錢錢",因此若能更了解明鄭王朝的經濟實力,相信會有益於相關討論的廣度深度。
IMFS (International Military Fans' Society ) |
|
|
helldog
路人甲乙丙
4791 Posts |
Posted - 08/07/2012 : 10:16:07
|
吳聰敏,贌社制度之演變及其影響 1644-1737。一文有提到荷蘭人與明鄭時期在台灣的稅收與經濟制度。 簡蕙盈,明鄭時期台灣之海外貿易及其轉運地位之研究。
勇氣與耐力的考驗- 以年輕的生命力換取剎那間的永恆 |
|
|
秋瑩拭水
新手上路
Taiwan
68 Posts |
Posted - 08/07/2012 : 10:24:13
|
感謝推薦讀物。有時間必當閱讀之。
IMFS (International Military Fans' Society ) |
|
|
helldog
路人甲乙丙
4791 Posts |
Posted - 08/07/2012 : 11:20:15
|
不需要,你直接上吧。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von_Guo
犬兄, 現在弄上來 有點像會破壞討論 要不要等到冷場時 敝人再來幫你帶動人氣啊?
勇氣與耐力的考驗- 以年輕的生命力換取剎那間的永恆 |
|
|
von_Guo
路人甲乙丙
4430 Posts |
Posted - 08/07/2012 : 11:29:04
|
地獄狗兄, 不知道你的嘔心瀝血、剪刀與漿糊之作有沒有被我遺漏 沒有囊括進剪貼範圍內的啊? 有的話請讓我知道一下 在下立刻修正 /////
你這篇東西只有最後結束段(黃區)算是在作文 你第一段有1/2是用《飛報澎湖大捷疏》在湊數 你有提前聲明嗎? 你第二段根本是用《臺灣外記》在湊數 但你跟別人講 "從我寫的part 2" 你寫? 第二段裡面有幾%或幾個字是你自己寫的? 如果你說 '我剪貼的' 或者因怕難為情 說成 '我編輯的' 事情就不會顯得那麼荒唐
以(1)相似度和(2)你自己真正動筆寫的%比---這兩點 這篇你是過不了關的
如果你當年在校交出去的作業是這種水準而不被退回來的話 我只能猜你約莫就是'9分大學'的畢業生 如果你的母校還是有點水準的大學 為什麼畢業之後你會惰落成這副德性?
我不奢想教育你 也不可能改變你 這東西就擺著讓觀眾欣賞好咧 這也是經過你肯首我才照辦的 呵呵
另外 以下3,4,5須要我也同樣幫你剖析剖析嗎? 我看八成也是一路貨色 所以還是免了吧 ... 當然你會依舊得意洋洋 依舊繼續自我感覺良好 這是肯定的
p.s. 敝人的恩師曾規定敝人的正式報告裡不得有3個連續的字與參考資料雷同 現在不寫正式報告啦 敝人就懶散一點 只有在文中開始引用參考資料的第一行註明資料出處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helldog
...dasha大,如果從我寫的part 2來看 ...
勇氣與耐力的考驗- 以年輕的生命力換取剎那間的永恆
编辑(編輯) 拼音:biān ji 注音:ㄅㄧㄢ ㄐㄧˊ [基本解释]
◎ 编辑 biānji
[editor] 在出版部门专门处理稿件的人 [例]晚报体育栏的编辑
◎ 编辑 biānji
(1) [edit;compiler]∶收集资料,整理成书 (2) [gather;collect]∶采集串连 [例]只是编辑些树叶儿遮着前后。——明· 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helldog
第三節 十六日早,施琅舟師開往澎湖,鄭軍也布陣於娘媽宮前澳內,劉國軒親自督諸鎮出海迎戰。澎湖第一戰就此展開。 飛報大捷疏云:「十六日早,進攻澎湖。逆賊排列船隻迎敵。臣標署右營遊擊藍理等官兵配坐鳥船一隻、署後營遊擊曾成等官兵配坐鳥船一隻、署左營遊擊張勝等官兵配坐鳥船一隻、二等侍衛吳啟爵等官兵配坐鳥船一隻、同安城守右營遊擊趙邦試等官兵配坐鳥船一隻、海壇鎮標中營遊擊許英等官兵配坐鳥船一隻、銅山鎮標右營遊擊阮欽為等官兵配坐鳥船一隻,此數船首先衝鋒破敵,直入賊舟攻殺,賊砲船二隻、趕繒船六隻賊夥,斬殺殆盡;其船放火燒燬,又用砲火攻擊,立刻沉壞賊鳥船一隻、趕繒船二隻。副鋒臣標右營千總鄧高勻配水陸等官兵坐鳥船一隻、臣標署右營守備方卻等官兵配坐鳥船一隻、金門鎮標中營遊擊許應麟等官兵配坐鳥船一隻、金門鎮標右營守備林芳等官兵配坐鳥船一隻、臣標隨標功加守備李光琅等官兵配坐鳥船一隻,用砲火攻擊,打沉賊鳥船一隻、趕繒船二隻,賊夥溺死殆盡。時值南潮正發,前鋒數船被流逼近砲城。賊艘復合,齊出包圍。臣恐數船侵入難出,自將坐駕船直衝入賊舟殺退,興化鎮臣吳英繼後夾攻,焚殺偽揚威將軍援剿左鎮沈誠、統轄前鋒鎮姚朝玉、義武鎮陳侃、戎旗五鎮陳時雨,其偽協將弁大小賊目計有七十餘員,不知姓名,難以開報。偽水師總督林陞中箭三枝,中鹿銃二門,左腿被大砲打折,立即載回臺灣,必死無活。賊眾焚殺溺死計有二千餘眾。遂救出數船。臣右眼被銃擊傷,眼睛未壞。因天色將晚,收出西嶼頭洋中拋泊。」 台灣外記對於戰爭經過的記載又更詳細:「次早十六日,琅督舟師齊到澎湖。國軒坐快哨如飛,於娘媽宮前澳內,督諸鎮迎敵。林陞、江勝、邱煇、曾瑞、王順、陳起明、楊文炳等,將熕船、戰船、趕繒船排列攻打。我舟師鎮營各欲爭先,互相衝撞,不得前。會潮落,風不順,邱煇、江勝首爭追擊,遂少卻而退。適琅船被流挽下,兼遇頂風,林陞率前鋒鎮姚朝玉、智武鎮陳侃、戎旗五鎮陳時雨與林順、施廷、洪邦柱等船,結大隊合攻琅。琅正在尾樓上督兵禦敵,伴儅馮苓見戰船鹿銃直指琅,急呼曰:「大老爺」!琅回顧,苓已穿胸膛死矣。忽流砲過,餘燄燒著琅右面,跌倒,子世驥、世驃、世驛、族叔芳、弟朝勳、侄世忠、世驤等大驚。琅曰:「無虞!火氣耳」;強起指揮。提標署右營遊擊藍理望見琅船受困,將自坐戰船逐浪沖舟,高叫曰:「將軍勿憂!藍理在此」。遂發斗頭熕,攻穿陳侃船一只,登時沈沒;又發左邊橫砲一門,攻中提督前鋒營陳昇船,壞裂半邊。理入舟督眾,揮擲火罐,陳時雨船發火,咸赴水死,故諸船稍退,琅令船眾擊櫓略進。風微起,正轉帆行,亦發右邊橫砲,攻中侍衛右協蔡智船,折頭桅,方與理舟合攻打,打壞姚朝玉船一只。林陞不肯退,揮諸船與理死戰。理正酣戰,為流砲餘燄所傷,掩身甲燒透及腹,跌倒,肉裂見腸。其裨將等忙舍戰救理,理搖手曰:「不妨」!令其仲弟瑤「督戰速進!莫因我一人而誤大事」!眾急取藥敷腹,裂旗幅緊裹。理起整甲奮呼曰:「今日諸君不可怯戰!誓與賊無生還」!戰愈酣,陞身連中三箭,終不退。金門鎮千總游觀光乘風趕到,發一砲,賊眾死傷甚多;忽左腿被理砲所傷,遂倒。船方散開,琅乘勢趕入。適江勝、邱煇督熕船復合,琅與理、觀光等引師還,退出外洋。」戰況慘烈,雙方從中午打到晚上,互有損失。清方大員提標署右營遊擊藍理被流砲所傷,肚破腸流。施琅右眼受到槍傷,右臉也被火燒。鄭方大員林陞身中三箭,兩發鹿銃,右腿被藍理的大砲打折。施見天色以晚,只好鳴金退兵。 劉國軒見施收兵,遂鳴金,打招旗,收攏兵力。江勝、邱煇二人正揮船尾追,聞收金,亦即轉船,回娘媽宮前口子下椗。各坐杉板,見國軒曰:『正欲乘勢追趕,何本督鳴金之速也」?軒曰:「彼船隻眾多,我恐汝二人貪敵,倘有別隊舟師乘虛而入,豈不欲巧反拙,是以收金』。煇又曰:「乘彼戰北,軍心必虛,煇與左虎今夜督熕船十只,直抵貓嶼、花嶼、八罩攻打。料彼必不自安,決然逃回』。軒曰:「今日已挫其銳氣,不必追趕。但謹守門戶,以逸待勞!彼船許多,所寄泊垵嶼,悉無遮攔之澳,咸是石淺礁線,早晚風起,定不戰而自潰』。煇曰:「兵法有云:「半渡可擊,立營未定可擊,乘虛可擊」。今敵人患此三忌,而不乘勢趕殺,若早晚無風,合萬人一心而死戰,將奈何」?軒曰:「子多慮焉。俗云:一六月三十日有三十六颶」。今日乃十六、明日十七,十八、九就是觀音颶、洗蒸籠颶,安有無風之理?暫且養精蓄銳,扼險守隘,以觀其敗」。隨撥蔡明船,載右武衛林陞回臺調理砲傷,兼報大捷。煇、勝等雖不敢違令,但怏怏而退。鄭軍損失第三次可能致勝的機會。 此戰鄭軍損失鳥船二艘砲船二艘、趕繒船十二艘,將官七十餘員,合計損失十六艘船,二千餘人。清方損失不詳。
第四節 施琅初攻未成,身復受傷,於當晚拋泊於西嶼頭。下令不許御甲,弓上弦、砲入子。金門鎮左營千總遊觀光乘坐一號先鋒大熕船守把中路要口;海壇鎮中營遊擊許英,配坐三號大熕船,守把左路要口;同安營右哨千總林鳳,配坐三號大熕船,守把右路要口,以防劉國軒夜間乘潮沖出。 十七日,清舟師轉至八罩水垵澳灣停泊,施琅嚴申軍令,查定功罪,賞罰官兵。賞藍理銀二千兩、游觀光銀一千兩,餘照有功、有傷者,輕重分賞; 次將詹六奇、方卻、許應麟、葛永芳、方永、劉管、蔡斌等官一十二員因臨陣退縮,本該斬首示眾,諸將求情,施令暫且記過,倘仍前觀望,兩罪俱發,決不宥恕。吳英獻策曰:「國軒所恃者,不過數隻熕船而已。我們船只,可分開列陣,不必齊進,當用五梅花破之」。琅曰:「何謂五梅花?」英曰:「彼船少、我舟多,以五船結一隊,攻彼一只。其不結隊者,為遊兵:或為奇兵、或為援兵,悉遠駕觀望,相機而應。則無成舟沖撞之患,又可以各盡其能,奮勇破敵」。琅大悅「據公妙論,破之必矣!先以三疊浪而進,變以五梅花」!諸鎮將得令,遂各回船候期出征。 十八日,進取虎井嶼、桶盤嶼。十九日,琅乘小趕繒船往內外塹詳觀鄭方虛勢。二十、二十一兩日,琅採老弱驕兵之計,用趕繒、雙帆艍船分二股假攻西嶼,以擾亂國軒軍力。從十六晚至二十一日,劉國軒始終未有任何動作,而清軍逐步由外圍島嶼往澎湖本島近逼,用外線包圍內線,呈合圍之勢。 劉國軒在得知清軍移師八罩島後,笑曰:「誰謂施琅能軍,天時!地利尚莫之識!諸軍但飲酒以坐觀其敗耳。」因澎湖六月多颱,古人云:「六月初六,崔將軍颶。十二,彭祖颶,彭祖暴。十八,彭祖婆颶。十九,觀音颶。廿三,小夷颶。廿四,洗蒸籠颶,或洗炊籠颶;雷公颶,雷公暴。廿六,二郎神颶。廿八,大夷颶。廿九,文丞相颶。」且澎湖自古缺淡水,大軍作戰,淡水為重。國軒認為在颱風與缺水的夾擊下,清軍必然退兵。 沒想到施部在八罩島鑿井取得了水源,且天氣也幫了施琅大忙。《閩海紀要》提到「東寧旱荒已三年;至五月二十八日,突降大雨。六月初六日方晴,溪穀皆崩。」,「八罩井泉稀少,平日不足供十人;茲忽泉涌,瑯軍六萬餘人(數據錯誤應為兩萬餘人)用之不竭。」清軍水源問題解決。加上十九日突然的一聲雷"嚇跑了"颱風,國軒冀望的天時地利幫助全部落空。《台灣外記》:「未時回舟宗。奈船多人眾,咸憂無水;偶兵士上八罩,就沙中挖開見水,嘗之味淡,遂挖開數窟,悉是淡水。……十九早,北面黑雲滾滾而起,且風亦微北,浪聲渰動,眾各懷疑。琅仰天祝曰:「皇天當憐沿海人民,受困已極。琅奉命進剿,切不可起暴,祐琅成功」。忽然雷震,眾軍大喜(語云:六月一雷止九颱,七月九颱從雷來)。」
第5節 二十二日晨,施琅大軍再次進攻澎湖本島,分為左中右三軍。其中軍為主力船隊,由施琅親自指揮。直撲娘媽宮各處砲城。中軍分為八隊,每隊七艘船以三疊陣排之,共有五十六艘,均為大鳥船(大型戰艦)。其八隊將領從左到右為廈門鎮臣楊嘉瑞領、署銅山鎮陳昌、金門鎮臣陳龍領、興化鎮吳英、施琅、平陽鎮臣朱天貴與前營遊擊何應元、署中營參將羅士署右營遊擊藍理與署後營遊擊曾成、最右邊為海壇鎮臣林賢。 而右軍船隊由隨征都督陳蟒、魏明、副將鄭元堂領趕繒、雙帆艍船共五十隻從東側經雞籠嶼往內線四角山方向作奇兵夾攻。左軍由標隨征總兵董義、康玉、外委守備洪天錫領趕繒、雙帆艍船五十隻,從西側內緣直入牛心灣作疑兵牽制。三軍共一百五十六艘,尚餘八十艘留為後援。 劉國軒領砲船、鳥船、趕繒、大小各船共兩百二十五艘船,四面齊出迎敵,其火箭、藥罐、矢石、砲火,好如星雨,戰況十分激烈。從辰時(早上七點)打到申時(下午五點),《飛報大捷疏》:「每賊炮船每炮船安紅衣大銅炮一位,重三四千斤,在船頭兩邊安發二十餘門不等,鹿銃一二百門不等。炮火矢石交攻,有如雨點,煙焰蔽天,咫尺莫辨。……首衝破敵陷陣,……帶領船八十餘隻居為後援。其分遣東西二股官兵船隻,繼進夾擊互攻。……賊被我師用火桶、火礶焚燬大砲船十八隻,擊沉大砲船八隻,焚燬大鳥船三十六隻,趕繒船六十七隻,洋船改戰船五隻。又被我師火船乘風燒燬鳥船一隻、趕繒船二隻。……賊自焚砲船九隻、鳥船一十三隻。賊驚危勢急跳水,得獲鳥船二隻、趕繒船八隻、雙帆艍船二十五隻,……焚殺、自焚、跳水溺死賊夥約計一萬二千有奇……賊止剩有小砲船三隻、小鳥船二隻、趕繒船十一隻、雙帆艍船十五隻脫出,北向吼門遁走。訊知劉國軒乘小快船,亦從吼門而逃。」此役鄭方大敗,征北將軍曾瑞等四十七名將領戰死,協營領兵監督、翼將、正副總班、總理、監營候缺將小頭目死亡三百餘人,人員共損失一萬二千多人。國軒乘小快船,亦從吼門而逃。其下表為鄭軍損失船隻數量: 澎湖本島陸上守將果毅中鎮楊德見海戰大敗,國軒亦逃,孤立無援,遂率所屬一百六十五員官將,兵四千八百五十三名請降。施又差官坐快哨,各持令箭,分撫諸島,其守外塹果毅後鎮吳祿、右鎮林韜……等諸將各降旗。獨把守西嶼將領頭戎旗二鎮吳潛不肯降,遂拔劍自刎,神威營林好率餘者投降。而清軍於十六、二十二這兩戰共死亡三百二十九員名,帶傷者一千八百餘員名,悉被砲火攻擊,以致死亡甚多。清軍還繳獲紅衣大銅砲十二位,每位重有四、五千斤,砲子大者二十二、三斤,中者十七、八斤,次者十四、五斤。鉎鐵大砲二位,每位重七千餘斤,用砲子三十餘斤。彭湖海戰自此結束。
|
|
|
helldog
路人甲乙丙
4791 Posts |
Posted - 08/07/2012 : 12:06:33
|
我不是寫論文,所以並沒有把每句話都加上引用。加上文獻原文本就寫的很清楚,所以就直接用了,沒有另外翻成白話,這有啥問題? 你真的很無聊。 此外,因為後記與附錄沒寫完,我沒有把參考書目列出來罷了。
勇氣與耐力的考驗- 以年輕的生命力換取剎那間的永恆 |
Edited by - helldog on 08/07/2012 12:07:40 |
|
|
陸戰屋小步兵
版主
7782 Posts |
Posted - 08/07/2012 : 18:17:08
|
>>不知道你的嘔心瀝血、剪刀與漿糊之作有沒有被我遺漏 沒有囊括進剪貼範圍內的啊?<<
寫整理資料型的文章多少有這種現象吧? 總不能自己發明,畢竟這是做歷史"研究"。 當然,如果是寫演義小說,或是卡唬爛式的通俗讀物,那就比較青菜了。
不過地獄犬兄寫這篇,看起來並不是很完整消化之後,才有的成果。有些地方用語不是很一致,例如 "賊" "鄭軍" 混著用。
讀書不成先用劍 用劍無它A讀書 讀書用劍兩無成 落魄江湖它W負 |
Edited by - 陸戰屋小步兵 on 08/07/2012 18:19:51 |
|
|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
Posted - 08/08/2012 : 09:51:08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秋瑩拭水
這一天的氣象資料非常奇怪。一開始吹北風,午後打雷改吹南風,鄭軍潰,戰死一萬兩千餘人;清軍戰死兩千餘人。剛好潮水漲起,劉國軒便從白沙、西嶼之間的吼門淺灘乘小舟逃出戰場。
然而,正如大俠兄依照氣象專業所質疑的,周明德記述太誇張:上午七點,颱風中心在彭佳嶼附近海面;下午兩點,颱風中心已經移動到福州近海,並且鋒面帶通過澎湖。哪個颱風會跑得這麼快?所以應該是農曆六月澎湖海上常見的大風。
另外,就我印象中,澎湖夏季的風向仍是以南風為主,哪來的北風?東北季風在澎湖約是國曆九月(農曆八月)開始吹,而夏季大潮時,往往是西南風。如果不是這四百年來風向有變,那就是劉國軒錯信民間諺語,以為會有穩定的北風可資利用。這方面要請大俠兄釋疑。
基本上,夏季台灣附近主要系統是熱帶系統/颱風/太平洋副高壓環流這幾種,太平洋副高壓環流帶來的是弱南風或強西南風,颱風/熱帶低壓這一類要看系統旋轉中心在哪邊,與前二者無關的對流系統則要等上午十一時以後熱量足夠才會發生,晚上8點以後就該減弱,這東西的風向就不定. 因此,如果半夜到清晨有明顯的北風,持續幾個時辰,那不會是太平洋副高壓,也不會是午後對流,那就只可能是颱風/熱帶低壓(外文還會有熱帶風暴這詞)/熱帶鋒面這幾種可能性,但是熱帶低壓或熱帶鋒面都是二次大戰後美國花大錢搞太平洋氣象觀測,甚至是有衛星可以看到海面上雲團動態後,提出颱風生成的理論,依照颱風生成的動力機制順序,才提出的名詞,那之前的文獻中,這些玩意不管強弱,都是"颱風"或"颶風". 而颱風的生成,初步其實就是單顆直徑一兩公里的午後對流胞,靠地面/海面的熱能垂直上升,然後多一些雲擠在一起以後,強度就會上升,可是到這階段這東西還是依靠熱能生成,如果底面的熱能減弱,那就會消散.要變成颱風,重點在於雲聚在一起後能有力量讓內部上升氣流到外部沈降以後,剩餘動能轉回內部還夠增強內部的上升,讓整個系統有自我增強的機制,形成"卡諾熱機",到此時颱風的增強與否,就不再是受控於氣溫,而是在內部半徑四五百公里範圍內的整個熱交換機制.在相關的理論中,颱風是熱機形成且機制相當完整的狀態,熱帶低壓與熱帶鋒面則是熱機逐步生成,但能量還不足以形成正回饋機制的狀態. 基本上,不管是颱風還是午後對流,這種劇烈的空氣運動,都會有很大量的放電,也就是打雷現象發生.但是午後對流是在水平一兩公里而垂直十幾公里的範圍內對流放電,打雷最強的地方就在頭上;颱風或熱帶低壓卻是在水平四五百公里垂直也是十幾公里範圍內放電,而且氣流最強的部份在接近中心的高空處;在沒有現代儀器而只有肉眼肉耳的時代,要觀察到颱風在高空的放電,太難,更何況即使是垂直對流,通常也是幾千到十萬次放電,才有一次打到地面為人觀測......所以古人觀察到的,有雷就不是颱風,颱風的話應該就沒有雷. |
|
|
秋瑩拭水
新手上路
Taiwan
68 Posts |
Posted - 08/09/2012 : 09:01:28
|
感謝大俠兄釋疑。 長知識了!
IMFS (International Military Fans' Society ) |
|
|
標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