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標題 |
閒遊之人
我是老鳥
6811 Posts |
Posted - 02/21/2012 : 15:44:45
|
德國那台空母有傳是航空戰艦或戰鬥空母 有強化砲戰能力? |
|
|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
Posted - 02/21/2012 : 16:09:40
|
齊柏林航艦與英國早期那些拿戰艦改的航艦有點像,有足以反水面艦的火砲,但這種設計會搶飛機的空間與重量,載機數會很難看,火炮口徑與輕巡還有可能比拼,與重巡就......而火砲射角就不用想太多,不是航空戰艦/航空巡洋艦那種等級,不好.不過與美日後來的航艦比,英德這些歐洲國家的航艦,炮戰能力還是強得多,至少打商船還打得沉,防空炮就很難了. 本來希老大是希望到1944年才與英法撕破臉,依順序與技術上的合理性來說,德國一戰後十幾年內,只生產過排水量略高於一萬噸的軍艦,但正規航艦與正規戰鬥艦本身的船身結構(扣掉裝甲火砲或飛行甲板與機庫後的重量)都必須要在接近兩萬噸的等級,才掛得上必要的火砲裝甲或機庫,也就是說,依序發展,最早也該是以香霍斯特的經驗為基礎,與Bismarck同時開始發展,這個順序在1944年應該已經有第一批正規測試航艦服役,與第二批在造甚至已經下水.可是要在1939-40年開戰的話...... |
|
|
LE323
路人甲乙丙
1149 Posts |
Posted - 02/21/2012 : 18:57:02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dasha
本來希老大是希望到1944年才與英法撕破臉,依順序與技術上的合理性來說,德國一戰後十幾年內,只生產過排水量略高於一萬噸的軍艦,但正規航艦與正規戰鬥艦本身的船身結構(扣掉裝甲火砲或飛行甲板與機庫後的重量)都必須要在接近兩萬噸的等級,才掛得上必要的火砲裝甲或機庫,也就是說,依序發展,最早也該是以香霍斯特的經驗為基礎,與Bismarck同時開始發展,這個順序在1944年應該已經有第一批正規測試航艦服役,與第二批在造甚至已經下水.可是要在1939-40年開戰的話......
從日本手中得到圖紙能直接跳過這個階段嗎 以戰巡和戰鬥艦來講 因為一戰時的圖紙還在,都能在短時間設計完成 |
|
|
weijin
新手上路
152 Posts |
Posted - 02/21/2012 : 19:59:40
|
若來判斷德國海軍在二次大戰時是否可以做的更好,這個問題比較偏向IF.....的問題, 以一個例子來看可以看到德國的思維,德國海軍最早開發了雷達在軍事領域的運用,但確只把雷達運用在射控(測距)的用途上, 因為他們知道若用在搜索,敵艦可以在更遠的距離就得知德艦的存在,這就不是"神出鬼沒的希特勒艦隊"想要的,在加上當時的時空環境,1937年以前德國海軍都還只要對付法國等較小海軍的艦隊,而不是對付英美等大洋超級海權國的海軍.以美國對德宣戰後的態勢,德國海軍的水面艦隻出海真的是去送死----,從另一方面來看,就牽制資源或投入資源的效益,當時的德國海軍應該是做的並不差, 特別是在密碼被破解後,我相信密碼的罩門比德國在海軍政策上的失誤更嚴重. |
|
|
ian125
我是老鳥
8331 Posts |
Posted - 02/21/2012 : 22:08:10
|
甚至赤城跟列星敦也都裝過八吋砲... 這畢竟是當時還沒有什麼航艦操作經驗下才有的設計 |
|
|
慎.中野
我是老鳥
27931 Posts |
Posted - 02/21/2012 : 22:20:28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ian125
甚至赤城跟列星敦也都裝過八吋砲... 這畢竟是當時還沒有什麼航艦操作經驗下才有的設計
最早的航艦都是在甲板上頭再蓋一層甲板,初期的航艦大部分都是拿巡洋艦或戰艦改設計,所以就是在原本的武裝甲板上頭蓋飛行甲板,下面火砲照裝,然後移動艦橋位置而已。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
|
|
閒遊之人
我是老鳥
6811 Posts |
Posted - 02/21/2012 : 22:39:28
|
火砲在甲版下 開砲不會掀了飛行甲版嗎? |
|
|
慎.中野
我是老鳥
27931 Posts |
|
閒遊之人
我是老鳥
6811 Posts |
Posted - 02/21/2012 : 22:55:55
|
裝在後側的砲感覺根本沒屁用阿~~ 超白爛的 射界和射高都很濫 拿來打屁阿...... |
|
|
HOTARU
路人甲乙丙
3584 Posts |
|
Meins
路人甲乙丙
Taiwan
1529 Posts |
Posted - 02/22/2012 : 00:40:33
|
早期飛機性能不發達的時候,航艦的作戰定位偏向偵查-- 給航艦配輕巡或重巡級的火砲是很正常的,因為任務取向相近,偵查作戰中難保不會遇到敵軍的巡洋艦攔截。 所以就算是萬噸級的輕型航艦,還是會搭配6吋上下的火砲,至少發生萬一時還有最基本的自衛能力。
這種航艦要配火砲就算了,如果還要求砲擊指揮能力,最好的範例就是HMS Hermes-- 該艦的巨大上層結構影響船體穩定性,航行中必須在燃油艙間調油,或在空艙中灌入海水以免船體重心過高或橫傾。
當然,如果是原始設計就夠大型的重型戰艦或戰巡,搭這個結構就是小菜一碟了。 USS Lexington的艦橋結構跟同時期的美國條約重巡就頗相近的。
這種結構對於萬噸以下的Northampton級重巡會造成重心過高,但三萬噸以上的航艦則是完全OK。
此外,當時美國海軍的8吋砲在這些重巡上會有船身無法吸收後座力,導致彈著分散的問題, 但是該砲在Lexington級的兩艘航艦上,就沒有這個問題--船身夠粗勇,一切好辦事。
飛機技術進步之後,航艦的飛機足以自力解決這個問題,船上搭配的火砲就會朝向對空為主,必要時兼顧近距平射反潛了。 |
|
|
Meins
路人甲乙丙
Taiwan
1529 Posts |
Posted - 02/22/2012 : 00:52:21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HOTARU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慎.中野
http://shouteru.blog.so-net.ne.jp/_images/blog/_83e/shouteru/IMGA0008-accc5.jpg 改裝後則是非常白爛的將八吋單裝砲塞在船尾側面的下半。
這是一戰前後的戰艦副砲配置法,改裝前就有了,三層甲板時的赤城有10門八吋砲,改裝成全通甲板後只拆掉前面的兩座八吋連裝砲塔,但艦尾的六門保留.
這種砲廓式的副砲通常不能期待仰角射程射界之類的能力 (戰艦配這種火砲是應付中近距離的驅逐艦以下中小型目標), 真的卯起來打砲戰的話,除非敵艦開到近距離,否則幾乎完全無用。
日本海軍自己大概也明白這一點, 當日本重巡在開戰前全部完成換裝新型8吋砲(三年式1型->2型)的時候, 赤城與加賀則是從頭到尾都沒換。
不過該砲在砲座仰角極限的25度,射程倒是還有22km-- 只是,一次只有三發砲彈的彈著點,真的要做彈著觀測修正指揮是很困難的。 (中型以上的艦砲,5-6門以上的射擊指揮會比較有效。 德國的裝甲艦也不是沒有考慮過裝更大管的主砲, 不過考慮到砲戰指揮的問題,還是決定用28cm砲六門就好了。) |
|
|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
Posted - 02/22/2012 : 08:15:26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LE323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dasha
本來希老大是希望到1944年才與英法撕破臉,依順序與技術上的合理性來說,德國一戰後十幾年內,只生產過排水量略高於一萬噸的軍艦,但正規航艦與正規戰鬥艦本身的船身結構(扣掉裝甲火砲或飛行甲板與機庫後的重量)都必須要在接近兩萬噸的等級,才掛得上必要的火砲裝甲或機庫,也就是說,依序發展,最早也該是以香霍斯特的經驗為基礎,與Bismarck同時開始發展,這個順序在1944年應該已經有第一批正規測試航艦服役,與第二批在造甚至已經下水.可是要在1939-40年開戰的話......
從日本手中得到圖紙能直接跳過這個階段嗎 以戰巡和戰鬥艦來講 因為一戰時的圖紙還在,都能在短時間設計完成
德國應該會認為這種英國式的設計只是商船而不是軍艦......後來德國人有拿到法國一些軍艦的圖紙之類,可是他們自己似乎不怎麼看重法國佬的設計,還是照自己的經驗幹. |
|
|
kumachan
路人甲乙丙
Taiwan
3832 Posts |
Posted - 02/22/2012 : 09:36:34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dasha 本來希老大是希望到1944年才與英法撕破臉,依順序與技術上的合理性來說,德國一戰後十幾年內,只生產過排水量略高於一萬噸的軍艦,但正規航艦與正規戰鬥艦本身的船身結構(扣掉裝甲火砲或飛行甲板與機庫後的重量)都必須要在接近兩萬噸的等級,才掛得上必要的火砲裝甲或機庫,也就是說,依序發展,最早也該是以香霍斯特的經驗為基礎,與Bismarck同時開始發展,這個順序在1944年應該已經有第一批正規測試航艦服役,與第二批在造甚至已經下水.可是要在1939-40年開戰的話......
所以個人想法是戰前以2萬噸商船改裝比較快. 先求有再求好,35年德國沒半艘2萬噸的戰艦可以改.但商船不受條約限制!
2萬噸級的德國商船沙恩霍斯特號(改神鷹號那艘)34年就下水. 假設希老大/海軍雷德爾夠陰謀的話,一開始就打算當改造空母. 35年海軍協定就可以開始大搞特搞. (戰爭前,日本為了能在戰時迅速擴張因為條約造成的艦隻數量劣勢, 安排一系列大型商船當空母預備艦.我們現在講的就類似那樣.)
艦體不大改,只拆裝上部結構.以日本改的速度大概1艘動工1年就能完工, (沖鷹甚至3個月而已) 德國嘛就從嚴估計第一艘要3-4年吧. 雖然商船空母的內部空間比較浪費只能帶正規空母的一半機數. 就通商破壞而言也非常足夠. (若像日本一開始就密謀將某些商船故意設計成適合改裝成空母,那就更好了.)
當時雙翼機AR68H及改良型之AR-197,以及雙翼魚雷機Fi 167都可以在37-38年Ready. 戰前即可形成粗具規模的航空艦隊,通商破壞時在後方掩護原本的袖珍戰艦或是做為偵查. 也可獨自以魚雷機出擊船團. 當英國護衛艦衝出來圍堵避免決戰的袖珍戰艦時,船團是趁機逃跑. 而打擊半徑幾百公里的艦載機就可以輕易敲掉一艘艘無力自保的商船. 任何航艦對付運輸船團等於是射程幾百公里的超級長程砲艦.(這點希望可以說服希老大)
其它戰艦戰巡改裝的空母啥時可以服役則須另行估計. 不過那兩艘俾斯麥級就算造完下層船體就直接改直通甲板空母. 也是和史實一樣開戰幾年後才能登場,不可能趕上開戰.
35年動工的沙恩霍斯特號戰巡,如果在未完工狀態直接改航艦. 而不是等39年服役再來改,時間點應該不會往後延多少.. 畢竟它比齊柏林小的多,且早2年動工. 有可能40年前後沙恩霍斯特號航艦就能服役.
|
Edited by - kumachan on 02/22/2012 17:57:49 |
|
|
kumachan
路人甲乙丙
Taiwan
3832 Posts |
Posted - 02/22/2012 : 10:15:20
|
英德海軍協議"只管噸位不管艦種"的限制. 某方面來說也有利於重新站起來的德國海軍發展航艦為主力的新艦隊. 英國的噸位大多已經用在戰艦/戰巡. 而德國海軍如果有先見之明,則35年後除袖珍戰艦外,可以把噸位主要投資在改造航艦. 在歐戰形成一個航空派 VS 戰艦派的局面. 以歷史的先見之明取得不平等的戰力. |
|
|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
Posted - 02/22/2012 : 10:58:31
|
香霍斯特還不行,那玩意變成大型水上機母艦比較合適,這船是一邊造一邊增大增胖的,本來不管是噸位還長度當航艦,會與法國一樣,只有驗收時才會起降飛機......日本那些商船改航艦其實也差不多,當飛機運輸艦比較多. 還有,Ar197只造了三架,不同引擎,相關參數到底是哪種引擎的?尤其作為通商破壞艦時,航程才是重要的參數,不到700km的續航距離......德國那些艦載機比較適合作為船團護航,迎擊敵機,主動攻擊只怕帶了彈藥回家的機率太高. |
|
|
kumachan
路人甲乙丙
Taiwan
3832 Posts |
Posted - 02/22/2012 : 17:11:18
|
AR-197是指V3那架,前兩架V1V2其實比較像Ar-68的航艦技術驗證機. V3則已經接近完成版,連武裝和副油箱都Ready. 不過由於航艦短期內不可能完工,預期到194x年時雙翼機會落伍. 因此這架就無疾而終.否則它會是德軍版的Sea Gladiators.
AR-197航程我是認為還ok,因為用法不同. 以商船航母做39年通商破壞,其實戰機也無須很長航程, 因為德國海軍一開始根本沒打算決戰也沒實力決戰. 給袖珍戰艦的指令是只能打驅逐艦,有巡洋艦就逃. 假定伴隨的商船改航母恐怕也是如此. 主要出擊機種應會是戰前的Fi-167或開戰後的Ju 87T(C-1)俯衝與魚雷兩用機 AR-197戰機只要負責擊落敵方的水上飛機就好...... 大西洋一開始的航艦用法恐怕和太平洋有很大差別,重點是打商船,而非打戰艦. (等到更大的2艘俾斯麥級航母上場,才能考慮對英國艦隊做比較認真的打擊.)
Scharnhorst220米的長度,已經比日軍很多航艦還長. 它為了砲戰而搞重裝甲,使得噸位很大. 做成航空艦則不必考慮這麼強調近戰防禦力,噸位應該會低於3萬. 220米我認為起降不會有啥大問題. 其實以其噸位應該要配戰艦級主砲380mm,但因種種原因保留現有的280公釐主砲. 若改為航艦來造,其尺寸一樣可以修改.艦首尾延長在改裝上是常態. 只是不必做到戰艦級的裝甲.
日本那些商船改航艦大概都是180米上下. 飛機數也少一半.加上航速根不上正規戰艦. 原本就不能指望當艦隊航艦. 但這種船當成護航兼運輸,或者通商破壞會非常適合.
德海軍原本若有似無的水上機,與缺乏偵搜雷達. 使得尋找敵商船並不容易,運氣成份很大. 有了通商破壞用航艦,就使得空中數量增加10幾倍. 就算不做打擊,以偵查的角度來看也是非常有用.
40年後戰前下水的三艘沙恩霍斯特級有可能以中型航艦身份服役. 使得德國首次擁有艦隊級航艦.配合空軍足以對港口發動打擊. 沒以為沙恩霍斯特級不夠大. 史實上德軍甚至把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第5艘—塞德利茨號 在建造途中試著改裝成航空母艦,但沒有完工。 不過個人是認為,那是因為史實上德國海軍太晚認知航艦的高價值. 只好拿重巡來硬改. ......重巡/裝甲艦還是擔任航艦的前衛比較恰當. 艦隊航艦以BB/BC來改就夠了,再加上幾艘商船航艦為輔. 就算齊柏林砍了,只要肯早點放棄大砲巨艦主義, 很有機會在42年以前湊出一個頗具"戰後"規格的公海艦隊. (以航艦為主力,搭配輕巡重巡驅逐.)
|
Edited by - kumachan on 02/22/2012 18:20:04 |
|
|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
Posted - 02/23/2012 : 09:12:18
|
艦載機航程需求的重點,就是在於索敵,不到700km的航程,對於已知距離的目標,還可以在300km以外起飛,可是對於位置不明的敵艦,不管是軍艦還商船,你的航程大部份要花在搜索,作戰半徑能有100km,已經是偷笑了...... 不要把船身長度當成飛行甲板長度,有經驗的如英國是可以把飛行甲板做得比船身水線還長,但船首上浪根本不能用只好一砍幾十公尺甲板整個後縮的設計,也有,大部分都是一戰後那些首批航艦.香霍斯特的艦首上浪問題,在重心比較低的戰鬥艦時代就很嚴重,航艦化只有更慘...... 重巡改航艦其實是剛進入1930年代的熱門話題,因為當時比較輕的雙翼機還可以這樣起飛,同時也可以符合華盛頓公約的噸位限制,後來給倫敦條約砍掉,但德國不受倫敦條約限制,所以有趕上話題.只是,末代雙翼機用這種航艦就沒辦法了,更不用說後面那些單翼機,那要到Harrier(AV-8)出來才能用.郵輪改航艦的狀況差不多,當初覺得是好主意,可是後來變成只能運飛機,要飛機掛滿油彈作戰,很難...... |
|
|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
Posted - 02/23/2012 : 11:01:06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LE323
密碼的問題確實難保證不被破解,鄧尼茲自己也懷疑過這種可能,但當局最後結論卻是認為乃英國雷達性能所致,事實上當發現盟軍船團避開U艇的機率提高時便應有密碼被破解的覺悟,這是海軍自己的疏忽,但以事後眼光來看其實早有蛛絲馬跡可循,並非不可能被發現
會有這結論其實與英國方面放出的假情報有關,當時德國還因此發展雷達波吸收塗料...... 人的一個心理問題,密碼機的原理簡單講解大家都懂,但詳細講下去大家都會回憶到數學課想睡覺,然後一發現有那麼多種排列組合,就會很安心的以為這種我會聽了想睡的東西人家也會破解到想睡,應該很安全......而雷達也是那種一聽就懂然後就會覺得潛能無限很可怕的玩意...... |
|
|
MACOS8
路人甲乙丙
3316 Posts |
Posted - 02/23/2012 : 11:13:39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dasha
艦載機航程需求的重點,就是在於索敵,不到700km的航程,對於已知距離的目標,還可以在300km以外起飛,可是對於位置不明的敵艦,不管是軍艦還商船,你的航程大部份要花在搜索,作戰半徑能有100km,已經是偷笑了...... 不要把船身長度當成飛行甲板長度,有經驗的如英國是可以把飛行甲板做得比船身水線還長,但船首上浪根本不能用只好一砍幾十公尺甲板整個後縮的設計,也有,大部分都是一戰後那些首批航艦.香霍斯特的艦首上浪問題,在重心比較低的戰鬥艦時代就很嚴重,航艦化只有更慘...... 重巡改航艦其實是剛進入1930年代的熱門話題,因為當時比較輕的雙翼機還可以這樣起飛,同時也可以符合華盛頓公約的噸位限制,後來給倫敦條約砍掉,但德國不受倫敦條約限制,所以有趕上話題.只是,末代雙翼機用這種航艦就沒辦法了,更不用說後面那些單翼機,那要到Harrier(AV-8)出來才能用.郵輪改航艦的狀況差不多,當初覺得是好主意,可是後來變成只能運飛機,要飛機掛滿油彈作戰,很難......
還是有成功的例子啦...例如美國的周刊空母CVE-9系列... |
|
|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
Posted - 02/23/2012 : 12:00:15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MACOS8
還是有成功的例子啦...例如美國的周刊空母CVE-9系列...
那個主要那幾批不是現行艦改航艦,是現行藍圖在減少生產線更改程度的情況下,改成航艦設計,根本生產時就不同啊.而早期幾艘現有船隻改的,因為有比較好的彈射器,而且只要載反潛的小炸彈,起飛重量不高,表現確實不錯,可是反艦就不能這樣幹. |
|
|
LUMBER
我是老鳥
Taiwan
8485 Posts |
Posted - 02/23/2012 : 21:46:21
|
就德國的綜合狀況來看,多造幾艘航艦真的有比較有利....? 英國可以把航艦帶到北海護航船團,所以私以為德國造史實完成,情況也只是比較好一點.....? |
|
|
Meins
路人甲乙丙
Taiwan
1529 Posts |
Posted - 02/23/2012 : 22:57:44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dasha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MACOS8
還是有成功的例子啦...例如美國的周刊空母CVE-9系列...
那個主要那幾批不是現行艦改航艦,是現行藍圖在減少生產線更改程度的情況下,改成航艦設計,根本生產時就不同啊.而早期幾艘現有船隻改的,因為有比較好的彈射器,而且只要載反潛的小炸彈,起飛重量不高,表現確實不錯,可是反艦就不能這樣幹.
現行的大型戰艦或戰巡改航艦時,兩者的內部甲板結構等條件還是不一樣的。
美國兩艘戰巡是船體先天就夠大,加上美國人只要單層機庫就可以,所以改起來還算愉快; 英國的大型輕巡改起來則是飛機數量等條件比較不理想,加上硬兼水上機母艦造成耐波性不良; 日本的赤城加賀則是越改越像是堆積木,最後變成三層機庫的超複雜結構,但是也犧牲損管安全性,且實際飛機數量還是不理想。 (三萬五千噸以上的航艦只有66架可用機,剩下的補用機是分解狀態,無法立即上陣-- 相對起來,噸位只有一半不到的蒼龍與飛龍就已經有數量相差無幾的可用機了。)
甲板結構問題最好的例子就是信濃:已經施工到戰艦結構的上甲板,不得不硬著頭皮繼續蓋, 結果只剩下單層機庫可用,而且飛機數量與船體大小也相當不成比例。
至於美國人拿CL船體改CVL, 也遇到機庫單層限定、防禦力與自衛火力降級、結構受限制的問題。 飛機數量則是拜在美國艦載機的大折翼功能下,還是可以堆出最大45架的成績。 (Independence級有不少艦上軍需物資與彈藥必須堆放在飛行甲板區間,這也是Princeton只中一發炸彈,最後還是延燒到引爆彈藥庫被迫自沉的原因。)
在時間允許的狀況下,直接拿現有的標準航艦去改設計,改出來的船隻性能還比較好一點。 (現有的航艦藍圖?以當時的德國海軍來說,請日本人提供蒼龍或翔鶴級的資料) |
|
|
Meins
路人甲乙丙
Taiwan
1529 Posts |
Posted - 02/23/2012 : 23:04:21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LUMBER
就德國的綜合狀況來看,多造幾艘航艦真的有比較有利....? 英國可以把航艦帶到北海護航船團,所以私以為德國造史實完成,情況也只是比較好一點.....?
當時歐陸各國海軍的造艦計畫都是很有針對性的, 德國開始大造航艦,其他國家也不可能當作沒看到-- 特別是英國,最早完工的兩艘KGV搞不好會換成兩艘Illustrious。
Illustrious雖然飛機數量少,但是裝甲飛行甲板代表的就是皮粗肉厚耐打-- 當年德國空軍將之重創的原因之一是有兩發炸彈砸在無裝甲保護的後升降機, 導致機庫內火災與主機艙溫度爆增(最高時攝氏69度,再高一點人員就得撤離了), 真的要能夠確保擊沉,就得搬出夠多的飛機數量,或是呼叫岸上的空軍飛機過來助拳了。 (潛艇?不是不行,但是必須先鑽過外圍的警戒幕,成功機率還是會打折) |
|
|
kumachan
路人甲乙丙
Taiwan
3832 Posts |
Posted - 02/24/2012 : 10:28:23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Meins 當時歐陸各國海軍的造艦計畫都是很有針對性的, 德國開始大造航艦,其他國家也不可能當作沒看到-- 特別是英國,最早完工的兩艘KGV搞不好會換成兩艘Illustrious。
以35-36年來說,德國可以參考正在現代化改裝的赤城號 (原本也是巡洋艦→航空母艦),對戰巡做修改. 而沒動工的俾斯麥級則始終以航艦來規畫. 等英國發現德國大造航艦開始鋪上層飛行甲板時 KGV等確定對方要做航艦才來改,可能來不及也不划算. 施工的時機影響很大,如果是一開始就打算從藍圖上改變成航艦. 剛鋪好龍骨和下層船體,那時還未施工到戰艦結構的上甲板, 就不至於只剩下單層機庫可用. 越晚動手就越麻煩...... (類似信濃那樣中央部分的塔式艦橋和主、副炮已建成,剛造完又重拆掉) 時間會拖很長.甚至可以說不可能(受限於36年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
英國必須在戰前就像德國一樣砍掉KGV戰艦計劃,直接發展KGV航艦. 才會來得及在KGV原定時間下水服役. 也就是說英國也要有高層有先見之明,先看到海軍航空的潛力. 而且從KGV剛設計開工的36-37年,德國根本也沒有半艘航艦服役. 英國其實無從判斷德海軍是否會全面航空化. 所以英國必須有先見之明,否則等開戰才改變造艦方向就太遲.
所以我認為要講"先見之明",最晚雙方都得在35年海軍協定後馬上開跑狂造. 而不是先看看對方做出什麼再想自己該做啥(那就是走一步看一步) 就像戰前美國只有少數幾艘航艦,但日本海軍因為有先見之明. 知道需要什麼,戰前弄出近10艘6大4小航艦.....
但是英國受限於36年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 規定航艦不得超過2.3萬噸,條約效期到42年底. 而英國的政治體制在德國開戰前應該很難主動撕毀條約. (否則KGV又何必做成"條約型戰艦"?) 所以就算德國大造航艦,只要不超過海軍協定的35%噸位,39年以前沒有違約. 英國應該還是會繼續把KGV造完,頂多增加幾架水上機.....
當然日本也可以說,若一開始就"更堅信"航空機的威力. 大和號武藏號都直接做成重型航艦...... 中途島多一艘大和級航艦,結果可能不一樣.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LUMBER
就德國的綜合狀況來看,多造幾艘航艦真的有比較有利....? 英國可以把航艦帶到北海護航船團,所以私以為德國造史實完成,情況也只是比較好一點.....?
英國本來就有把航艦用在護航船團, 例如PQ-17時,德國海軍懼怕英航空母艦對水面艦的打擊能力, 改將攻擊的角色交給了潛艇與飛機,將鐵必制號、席爾上將號和希佩爾上將號召回港內. 若這陣容改成1艘4萬噸正規航艦,2艘重巡護衛. 就算只有單層機庫,當地德國空中力量馬上增加一倍. (原本只有駐挪威的攻擊機出手)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dasha
艦載機航程需求的重點,就是在於索敵,不到700km的航程, 對於已知距離的目標,還可以在300km以外起飛, 可是對於位置不明的敵艦,不管是軍艦還商船,你的航程大部份要花在搜索,
我是認為北海的通商破壞用法會不太一樣. 德國初期的主要目標是打船團而非找敵艦,在沒有航艦時, 德國是靠潛艇/大型偵查機來找船團.有航艦時,這些手段一樣能用. 不同是出擊的攻擊機是從岸上或艦上起發而已.
而中期幾艘大型航艦服役後,打法和太平洋可能仍然很不一樣. 太平洋的美日,都無法攻擊敵國港口,只能靠主力對決來殲滅神出鬼沒的敵軍. 然而英國本土和歐洲太近了,在大洋上搜索還不如機群奇襲直搗家門口. 畢竟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
|
Edited by - kumachan on 02/24/2012 11:58:06 |
|
|
標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