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標題 |
dasha
版主
41804 Posts |
Posted - 01/27/2011 : 09:38:42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huangmin95
因為你不懂當時的狀況,台灣的農民和中世紀的農奴在過去是很相像的,除了一些特殊稅
台灣:政府-地主-農民 歐洲:國王-地方貴族-農民
在台灣過去的地主擁有的權力很大,可以和政府對抗,可以剝削農民,在台灣所謂的下等人就是佃農和長工,他們向地主負責或者說效忠,過去台灣發生的多起民間械鬥都是地主帶頭執行,各鄰里之間的資源分配也是由地主協調,和歐洲的差別只有一些很特殊的稅金以及稱呼上的不同而已
制於幸不幸福?你用現在的眼光看當然不幸福,但是用過去的眼光來看,能當佃農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無須擔心水資源不足,不足時地主會帶頭打架,無須擔心耕種時的工具問題地主負責,你只要繳交地主所需其他都是由地主承擔,政府要徵收稅金時,也是經由地主在往下徵收
看來小弟外祖父遇到的地主很爛,或者是說,自從1895年小弟外曾祖父家門前插的日本國旗,被人家拔掉以後,地主好像就只負責拿地租,其他甚事都不管,我們家就是要同時應付地主與日本政府...... 歐洲中世紀的狀況就比小弟外祖一家更複雜,要應付的主人不只一個兩個,義務各不相同,印象中有塊地好像有11個差不多地位平行的主人? 不要過度簡化歷史事實,然後甚都一樣去類比,講那種"網路不會改變太陽從東方升起"之類的話是無意義的正確言論.
吉屋出售 台北縣板橋市大觀路一二樓公寓,接近國小至大學各級學校及公車總站,離捷運及板橋車站不遠. 詳情請洽0931043559田小姐 |
|
|
閒遊之人
我是老鳥
6811 Posts |
Posted - 01/27/2011 : 10:56:11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慎.中野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BlueWhaleMoon 這應該是因為英國在百年戰爭中主要都是以防守當戰術吧. 重騎沒法防守 當年又沒有可靠的重步兵可以僱用. (英國人也窮 大概雇不起)
英國在百年戰爭中攻勢始終有限的最主要原因,除了後勤的困難,另一個就是他們那些該死的長弓兵每年服役天數的限制。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服役天數是怎樣阿~~ 還要回家種田嗎? |
|
|
Reich
路人甲乙丙
Saint Croix
4918 Posts |
Posted - 01/27/2011 : 12:25:58
|
是啊,不然到時沒收成可繳稅 當然不只種田 還要回去看老婆是否.....恩恩..... XDDD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SS-Panzerdivision "Das Reich", Panzergrenadier Kampfgruppe z.b.V. http://blog.udn.com/zbv2004 |
|
|
n/a
deleted
1241 Posts |
Posted - 01/27/2011 : 12:48:22
|
中世紀的常識之一是,君主對附庸下達的勞役役務包括戰爭動員都有時間限制,一般而言這個數字正常來說是一年四十天(當然各地略有差別)。
在這四十天裡,騎士與平民戰士們都得靠自費的裝備和糧餉為主君征戰服役,若是君主動員的軍隊戰鬥超過這個期限,那麼多出來的日子就要算加班費,糧餉與人事費就會開始急速飆漲,正常來說打到了這個階段之後君主也只得放棄戰鬥宣布休兵。
一個實際的例子是征服者威廉於1066年一月開始質疑英王哈羅德的王位正當性並在諾曼第動員集結大軍,但是因為大軍集結後已經拖到了五月,海象太過惡劣因而導致威廉被迫把入侵計畫推遲到九月。但是這個拖延卻反而成了意外的收獲,因為英王哈羅德也估計威廉一世會在當年五至六月登陸,因此動員召集了各地騎士與民兵,結果因為威廉拖了超過好幾個月,哈羅德的軍隊眼看秋收季節將近於是在九月各自解散回家---然後威廉的軍隊就在英國無兵的這種爆笑狀況下渡海了,十月份的哈斯汀會戰爆發時,本應擁有人數優勢的哈羅德卻只能召集到人數稀薄且士氣低落的動員兵,於是慘遭擊潰。
此外,正常而言動員兵丁比較不會造成困擾的季節是農閒期,以神羅某些邦國來說若領主在春夏兩季動員民兵還得支付農民當季的損失,根本不划算,一般來說大家都很有默契的在秋收完後才開戰,然後在入冬時各自回到冬營休整補給等待來年再戰。
From this day to the ending of the world、 從今天開始直到世界末日, But we in it shall be remembered; 我們永遠會被記住。 We few、we happy few、 我們這一小撮,幸運的一小撮, we band of sisters; 我們是一群緊緊相依的姐妹。 For she to-day that sheds her blood with me 誰今天與我一起浴血奮戰, Shall be my sister. 誰就是我的姐妹。 |
Edited by - n/a on 01/27/2011 12:50:01 |
|
|
閒遊之人
我是老鳥
6811 Posts |
Posted - 01/27/2011 : 19:25:33
|
40天 那差不多 人員集結走到戰場差不多就要收工回家啦~~ 那像拿破倫那類搞長爭的怎辦~~ 半路換人? 或都是傭兵? 不然就是職業軍人? |
|
|
陸戰屋小步兵
版主
7782 Posts |
Posted - 01/27/2011 : 19:52:15
|
拿破崙那群是遊民/失業大軍吧?
學書未成先習劍 用劍無它A讀書 讀書習劍兩無成 落魄江湖它W負 |
|
|
rockitten
我是老鳥
Australia
8191 Posts |
Posted - 01/27/2011 : 20:24:42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陸戰屋小步兵
拿破崙那群是遊民/失業大軍吧?
remember one thing called french revolution, and so the "republic" have a mobilization power far greater than any king in Europe...
小貓不會作模型,小貓只愛玩模型;看似小貓玩模型,其實模型玩小貓: A B 補土白膠條,樹脂改套蝕刻片;凹線凸線凹凸線,乾磨水磨銼刀磨; 水性油性消光漆,乾掃手掃噴槍掃;模型一盒三百幾,零件一堆三千幾; 多買多作進步多,買了不作口水多;花錢耗時傷精神,小貓是隻敗家喵。 |
|
|
n/a
deleted
1241 Posts |
Posted - 01/28/2011 : 10:18:24
|
但是換一個角度來說,封建制度下的戰爭其實才是對社會與民力傷害動搖最小的方式。
由專業的戰士負擔征戰的責任,進行有限範圍有限時空條件的戰爭。
”總動員式”的絕對戰爭是威力如此巨大的潘朵拉之盒,以致於一但開啟之後,歐洲人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幾乎因為這股巨大無窮的力量而把自己摧毀了,直至今日都還留下了殘跡。
一但當平民也成為了戰鬥員,國家社會全體成為了戰爭的機器,那麼戰爭就演變成了不分前線後方的總體戰,於是乎用烈燄燒卻都市夷平田產的行為也就跟著被合理化了。
---撇開上面這些感嘆不談,中世紀的封建制度確實也是一個促使歐洲在羅馬崩壞之後的混亂裡逐步休養生息恢復實力的關鍵。由於附庸臣服的關係,國王與領主可以用低廉的價格持有量少質精的專業戰士,得以在不損耗過多民力的前提下進行戰鬥,於是乎歐洲整體的文化與經濟水平可以在八世紀末開始得到復興,在一連串並不算太過劇烈的紛爭與小打小鬧中支撐到新時代的到來。
From this day to the ending of the world、 從今天開始直到世界末日, But we in it shall be remembered; 我們永遠會被記住。 We few、we happy few、 我們這一小撮,幸運的一小撮, we band of sisters; 我們是一群緊緊相依的姐妹。 For she to-day that sheds her blood with me 誰今天與我一起浴血奮戰, Shall be my sister. 誰就是我的姐妹。 |
Edited by - n/a on 01/28/2011 10:19:07 |
|
|
roger011
路人甲乙丙
1131 Posts |
Posted - 01/28/2011 : 11:23:19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dasha
看來小弟外祖父遇到的地主很爛,或者是說,自從1895年小弟外曾祖父家門前插的日本國旗,被人家拔掉以後,地主好像就只負責拿地租,其他甚事都不管,我們家就是要同時應付地主與日本政府...... 歐洲中世紀的狀況就比小弟外祖一家更複雜,要應付的主人不只一個兩個,義務各不相同,印象中有塊地好像有11個差不多地位平行的主人?
話說回來,過去這種所謂上下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似乎都是極為缺乏可靠保障的. 領主/地主與佃農/農奴之間的所謂"權利義務"內容,解釋權是在哪一方呢?又是有利於哪一方呢? 當雙方對於所謂"權利義務"的認定出現衝突時,仲裁權在哪一方呢?又是有利於哪一方的? 而當某一方的所謂"權利義務"遭受損害,無法享有應有的"權利義務"時,又是哪一方擁有強制執行的權力?或是更能伸張自己的"應享權利義務"呢? 極不對等的條件下所形成的"權利義務"關係,最後通常只會演變為讓強勢一方的利益盡可能達到最大化的形式存在. 所以就會變成"領主/地主享權力,佃農/農奴盡義務"...嗯?那"領主/地主的義務"和"佃農/農奴的權利"呢?.....就全賴機運了,遇到知道自制的領主/地主算運氣好,預到不好的,恐怕就會像大俠兄的先祖一樣.
當然小弟也承認剝削結構是歷史上的事實,這也受限於不同時代的生產條件....但話說回來,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兩岸新政權上臺後,要搞土改時,都不愁在基層找不到可以用來運作的火種..... 如果原有的結構真的是農奴/佃農"當時條件下的最大可能幸運或幸福",可是當有機會改變時,似乎沒有多少佃農/農奴,會為了維持他們原有的"幸運或幸福",而去站在即將被清算的領主/地主那邊啊?為什麼這些佃農/農奴這麼不珍惜這樣的"幸運與幸福",老是動不動就要起來造反,或是眼睜睜的看著外來新統治者破壞這樣的"幸運與幸福",而沒有替地主申張權利,以便同時繼續保有原來的"幸運與幸福"呢?人在福中不知福? |
Edited by - roger011 on 01/28/2011 11:32:55 |
|
|
玖羽
路人甲乙丙
1061 Posts |
Posted - 01/28/2011 : 11:43:17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roger011 話說回來,過去這種所謂上下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似乎都是極為缺乏可靠保障的. 領主/地主與佃農/農奴之間的所謂"權利義務"內容,解釋權是在哪一方呢?又是有利於哪一方呢? 當雙方對於所謂"權利義務"的認定出現衝突時,仲裁權在哪一方呢?又是有利於哪一方的? 而當某一方的所謂"權利義務"遭受損害,無法享有應有的"權利義務"時,又是哪一方擁有強制執行的權力?或是更能伸張自己的"應享權利義務"呢? 極不對等的條件下所形成的"權利義務"關係,最後通常只會演變為讓強勢一方的利益盡可能達到最大化的形式存在. 所以就會變成"領主/地主享權力,佃農/農奴盡義務"...嗯?那"領主/地主的義務"和"佃農/農奴的權利"呢?.....就全賴機運了,遇到知道自制的領主/地主算運氣好,預到不好的,恐怕就會像大俠兄的先祖一樣.
當然小弟也承認剝削結構是歷史上的事實,這也受限於不同時代的生產條件....但話說回來,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兩岸新政權上臺後,要搞土改時,都不愁在基層找不到可以用來運作的火種..... 如果原有的結構真的是農奴/佃農"當時條件下的最大可能幸運或幸福",可是當有機會改變時,似乎沒有多少佃農/農奴,會為了維持他們原有的"幸運或幸福",而去站在即將被清算的領主/地主那邊啊?為什麼這些佃農/農奴這麼不珍惜這樣的"幸運與幸福",老是動不動就要起來造反,或是眼睜睜的看著外來新統治者破壞這樣的"幸運與幸福",而沒有替地主申張權利,以便同時繼續保有原來的"幸運與幸福"呢?人在福中不知福?
在中世紀早期,封建制確實有其優越性
領主的義務主要是維護領地安全,在那個黑暗時代,安居(還不是樂業)對一般人來說已是足夠的誘惑了
稅收和徭役可以看作集體交納的保護費
在絕對國家和全國市場形成之後,這種制度就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
領主的存在意義逐漸減少,而收取的代價不變或者還再加重
---------------------------
「歷史是一座畫廊,其中的仿製品很多,而原作很少。」 ——Alexis de Tocqueville |
|
|
roger011
路人甲乙丙
1131 Posts |
Posted - 01/28/2011 : 11:51:25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玖羽
在中世紀早期,封建制確實有其優越性
領主的義務主要是維護領地安全,在那個黑暗時代,安居(還不是樂業)對一般人來說已是足夠的誘惑了
稅收和徭役可以看作集體交納的保護費
在絕對國家和全國市場形成之後,這種制度就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
領主的存在意義逐漸減少,而收取的代價不變或者還再加重
那這個變化的轉折點,應該看作是哪個時候呢? |
|
|
玖羽
路人甲乙丙
1061 Posts |
Posted - 01/28/2011 : 12:15:11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roger011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玖羽
在中世紀早期,封建制確實有其優越性
領主的義務主要是維護領地安全,在那個黑暗時代,安居(還不是樂業)對一般人來說已是足夠的誘惑了
稅收和徭役可以看作集體交納的保護費
在絕對國家和全國市場形成之後,這種制度就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
領主的存在意義逐漸減少,而收取的代價不變或者還再加重
那這個變化的轉折點,應該看作是哪個時候呢?
都是逐漸發生的 各地的情況也不同
---------------------------
「歷史是一座畫廊,其中的仿製品很多,而原作很少。」 ——Alexis de Tocqueville |
|
|
user72011
我是菜鳥
Taiwan
550 Posts |
Posted - 01/28/2011 : 14:15:42
|
quote: 那這個變化的轉折點,應該看作是哪個時候呢?
quote: 都是逐漸發生的 各地的情況也不同
如果就英國與法國來說,個人認為這個轉折點分別為
英國:薔薇戰爭(15世紀末期)
法國:百年戰爭(15世紀中葉以後)
軍事組織與商業形式的改變是造成這個轉折的重要因素,領主的軍事權力與商業權力逐漸受到新時代的挑戰.
|
|
|
helldog
路人甲乙丙
4791 Posts |
Posted - 01/29/2011 : 10:26:46
|
高仔兄,你從那得出使用遠程武器在戰場上的致死率或傷亡率會低於肉搏戰的結論,是否能解釋一下?
據我所知,雖然貴族比起農奴or自耕農几乎擁有無上的權力,但如果貴族罷佔其田產,在當時的法律而言,某些法條是有講到這方面的處理,農奴or自耕農還是可以上告的.像當時農村裡有自治會,可以上告其領主or其他貴族,但是否真能成功,就未知數了
勇氣與耐力的考驗- 以年輕的生命力換取剎那間的永恆 |
Edited by - helldog on 01/29/2011 10:33:20 |
|
|
冗丙
版主
Taiwan
16098 Posts |
Posted - 01/29/2011 : 11:44:03
|
怎麼可能成功?? 領主與地方武力就把異議份子給抹掉了~地方教會連屁都不敢吭一聲~
當代所謂遠程武器只有長弓與弩炮~撇開命中率超極低不說~ 貫穿盔甲並不等於致死~到是反向拔不出來要從弓箭行進路徑拔出~ 所以遠程武器只是削減敵方武力的一種方式~
我們可從神豬連被SIG-P220打穿腮幫子得知除非打中神經系統或主動脈後會掛~ 貼身近戰互拿刀劍砍只要刺中縫隙裡的要害後只要倒地未死~ 也會被後續的攻擊致死而消滅~
嘴炮衛漢統~網路復神州~ |
|
|
helldog
路人甲乙丙
4791 Posts |
Posted - 01/29/2011 : 12:39:04
|
但如書上所說,就因為有些貴族如強盜,還有些騎士沒事就去隔壁別人家領地打草穀,逼得有些自耕農把土地獻給教會尋求保護
勇氣與耐力的考驗- 以年輕的生命力換取剎那間的永恆 |
|
|
慎.中野
我是老鳥
27929 Posts |
Posted - 01/29/2011 : 12:56:54
|
我手上有一本書,裡頭一部份論述到封建型態跟歐洲很接近的戰國日本,作者爬資料找了數千個有名字有死因可查的陣亡紀錄,裡頭絕大多數死因都是矢石,其次是長槍。
作者直接吐槽說日本人從以前就是徹頭徹尾的遠戰主義,武士刀的神話只是後人的幻想。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
Edited by - 慎.中野 on 01/29/2011 13:37:39 |
|
|
陸戰屋小步兵
版主
7782 Posts |
Posted - 01/29/2011 : 15:59:23
|
有些軍記物語好像也是採取此說? 武士刀的作用大概跟刺刀很像吧? 平時猛練 戰鬥時只有衝鋒階段才用上
學書未成先習劍 用劍無它A讀書 讀書習劍兩無成 落魄江湖它W負 |
|
|
LUMBER
我是老鳥
Taiwan
8485 Posts |
Posted - 01/29/2011 : 17:24:19
|
一般來說,農民(佃農)依靠領主或教會,到了法國大革命發生之前,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由於各領主廣用通關稅收來增加收入,使得沒有庇護的小農民除了組成自治會,很難直接透過商人將作物轉賣出去.個人認為這也是因為法國領地不斷增加,使得貿易網路越來越大,通關稅當然也會等比上升.
所以這個時候經過動員制度,或是擁有相當數量,並駐紮在各地的法國軍團就變得很受歡迎.因為他們可以不經檢查就通過關卡,自然可以受人委託私藏貨物,夾帶出關.也因此領主的稅務民兵跟法國兵常有駁火的狀況發生.國外故事中的軍人不會比稅務官還常常成為故事中的反派角色,多半也受到這個原因影響.
日本這樣被說成是遠戰主義也有點誇張吧?畢竟足輕的武器就是長槍,武士刀不是一般人能隨便擁有的武器. |
|
|
慎.中野
我是老鳥
27929 Posts |
Posted - 01/29/2011 : 19:07:35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LUMBER 日本這樣被說成是遠戰主義也有點誇張吧?畢竟足輕的武器就是長槍,武士刀不是一般人能隨便擁有的武器.
會有名字可以記錄下來多半還是幹部以上的人物,而不是普通的雜兵。
日本戰國戰場上的現實,就是遠戰的矢石最先交戰,其次是可組成戰陣的長槍(同一本書中還挖德川老狸的話出來說,就連真正的長槍對長槍的搏鬥都不常見)。
雜兵或下級武士中自力配備數打物(量產粗製品的刀)的也不少,很接近現代軍隊中大家都想要一把沒什麼用處的手槍的感覺。
倒是大名的最上義光有用過金碎棒當武器。
手持金碎棒的武士,這是野蠻人的浪漫∼不過這種巨大的鐵製品可是亂七八糟重,所以最上義光一定是個渾身肌肉的猛男。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
Edited by - 慎.中野 on 01/29/2011 19:13:16 |
|
|
helldog
路人甲乙丙
4791 Posts |
Posted - 01/29/2011 : 21:13:24
|
但翻開各家大名的家法度,可以發現,軍役裡配長槍的雜魚比例是最大的
勇氣與耐力的考驗- 以年輕的生命力換取剎那間的永恆 |
|
|
morningstar
路人甲乙丙
607 Posts |
Posted - 01/29/2011 : 21:45:04
|
金碎棒大都是木質 不過外包鐵皮 日本歷史上想留名蠻容易的 各種私人書物很多 xx將/騎/天王 之類的組合比韓國藝能還泛濫
Od lo avdah tikvatenu Hatikvah bat shnot alpayim |
|
|
ID已刪除
路人甲乙丙
1507 Posts |
Posted - 01/30/2011 : 01:48:06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roger011
話說回來,過去這種所謂上下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似乎都是極為缺乏可靠保障的. 領主/地主與佃農/農奴之間的所謂"權利義務"內容,解釋權是在哪一方呢?又是有利於哪一方呢? 當雙方對於所謂"權利義務"的認定出現衝突時,仲裁權在哪一方呢?又是有利於哪一方的? 而當某一方的所謂"權利義務"遭受損害,無法享有應有的"權利義務"時,又是哪一方擁有強制執行的權力?或是更能伸張自己的"應享權利義務"呢? 極不對等的條件下所形成的"權利義務"關係,最後通常只會演變為讓強勢一方的利益盡可能達到最大化的形式存在. 所以就會變成"領主/地主享權力,佃農/農奴盡義務"...嗯?那"領主/地主的義務"和"佃農/農奴的權利"呢?.....就全賴機運了,遇到知道自制的領主/地主算運氣好,預到不好的,恐怕就會像大俠兄的先祖一樣.
當然小弟也承認剝削結構是歷史上的事實,這也受限於不同時代的生產條件....但話說回來,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兩岸新政權上臺後,要搞土改時,都不愁在基層找不到可以用來運作的火種..... 如果原有的結構真的是農奴/佃農"當時條件下的最大可能幸運或幸福",可是當有機會改變時,似乎沒有多少佃農/農奴,會為了維持他們原有的"幸運或幸福",而去站在即將被清算的領主/地主那邊啊?為什麼這些佃農/農奴這麼不珍惜這樣的"幸運與幸福",老是動不動就要起來造反,或是眼睜睜的看著外來新統治者破壞這樣的"幸運與幸福",而沒有替地主申張權利,以便同時繼續保有原來的"幸運與幸福"呢?人在福中不知福?
我來解釋吧,其實大俠的祖先所遭遇到的問題,很可能起因和地主無關,畢竟乙末戰爭那個年代,在自己家前面掛日本旗,那個狀況和現在在自家前面掛五星旗差不多
當時的狀況中間的統治階級和底下被統治的人民之間的關係是互相衝突的,兩者之間是經過不斷的互相妥協所形成的,這裡面的妥協都是用血所形成的
影響的主要是名聲,這點東西方相同,在東方的地主或是士族階層,對於領土上的佃農是有照顧的義務,原因有兩個首先是宗族
因為生育和移動不方便的關係過去很多人都沒有離開家裡超過一天的地方,不斷互相通婚的情況下就會造成整個村子裡姓氏比較集中的現象,也就是你的佃戶很可能就是你某一代的姻親,像我家的長工就是我曾祖父妹妹他們家的壯丁,現在看起來是剝削再當時卻是另一種照顧,因此如果太過於嚴重的剝奪利益,將會導致宗族的反對
其次就是做官,在當時的東方名聲也是官員考核的一種,如果你剝削太過嚴重,鄰里間年紀比較大的就可以向當時的政府提出抗議,你可以發現很奇怪的一點,為富不仁和剝削是處在同一個背景下產生,大部分的人認同一定程度的剝削卻又反對過度嚴厲的剝削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負責裁決的是所謂的社會與論 |
|
|
慎.中野
我是老鳥
27929 Posts |
Posted - 01/30/2011 : 14:19:02
|
我修正一下前面的文章,那位作者紀錄的不只是陣亡而是傷亡。
我引用的書是鈴木直哉的《戰國鉄砲.傭兵隊》,鈴木氏蒐集從應仁之亂(1467∼77)到島原之亂(1637∼38)之間的219項可靠性較高的史料,找出能得知負傷原因或死因的1710名死傷者。
歸納出來後,其中因弓矢死傷者39.1%,因鐵砲死傷者21.9%,因長槍死傷者20.7%,因落石、投石死傷者11.1%,因包含薙刀在內的刀劍死傷者7.1%。
如果只計算鐵砲傳來後的部分,則因鐵砲死傷者的比例達到43.6%。
不管怎麼說,在日本戰國時代,因投射武器死傷的比率遠高於近戰武器,近戰中也是因長槍死傷遠多過刀劍。
鈴木氏做這個統計主要是想指出,鐵砲並沒有改變日本的戰場型態,日本的戰爭型態本來就是遠戰主義,只是從弓矢換成鐵砲而已。
因為戚繼光記載倭寇多用長刀的描述,會給人日本武士多用刀劍的印象,事實上考慮倭寇是坐船跟打家劫舍,武器的使用狀況當然跟陸上會戰是不一樣的。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
|
|
SleeplessPrometheus
路人甲乙丙
3126 Posts |
Posted - 01/30/2011 : 14:44:40
|
古代弓矢的最大缺點就是不耐溼氣水份,因為都是用水融性膠黏合,就算弓矢有上漆防水也是影響頗巨. 小則拉力大減,大則整把散架.日本弓對水份更傷腦筋,這跟它的製作方式有關,或許這是倭寇少用弓的原因??
不過鈴木直哉的《戰國鉄砲.傭兵隊》這本書內的資料能統計有多少是死傷於攻城戰或野戰嗎? 這兩種型態不同戰鬥也會影響到使用的武器類別,加上這個條件應該會更清楚一點 |
|
|
標題 |
|
|
|